浴火重生大同梦
国歌的情况更是如此,当全体共产党代表肃然起立,高声吟唱出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会场上人人心神激荡、掌声雷动。
黄兴抑制不住大喝道:“好,太好了!国歌非此曲莫属!”他哪里知道,这些细节都是中共中央党组的精心安排。
黄兴突发奇想,建议将1910年定为共和国元年,以后的年份以此类推,以示纪念。遭到了共产党代表的激烈反对,秦长风认为这种年号法则带有浓烈的封建意味,新生的共和国不宜采用,况且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此举容易造成年份混乱,对国家的行政外交都是有弊无利的。
黄兴原是一时兴起,哪里想得到这么深远。对秦长风的话也颇觉有理,遂不再坚持。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次会议共产党方面收获甚丰,绝大多数提案获得了通过。同时也展示了我党对建国的各项方针都有独到见解,对各个细节问题也都抱着极负责任的态度。在国会中确立了威信。
二
正当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共和革命时,中国的北方形势又已大变。
由于中南各省相继爆发革命,共和党人夺取了政权。北上勤王的清军一下子成了孤军,后勤保障断绝、缺粮缺饷。军心士气一落千丈。
北洋军原本遭清廷的南北夹击,已渐渐陷入颓势。袁世凯遇上这天赐良机,大喜过望,立即下令驻守河南的冯国璋、驻守山东的段琪瑞发动全面进攻,势如破竹地连续攻占了清军十几座城。
袁世凯趁机施展出各种威逼利诱手段,收买劝降清军将领。这些身陷绝境的清军撤退无望,无奈之下只得归降。
所以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袁世凯就已经扫平了中原大地,控制了长江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
光绪皇帝眼见大势已去,忍痛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全军退守山海关以东,黯然离开了北京这座近三百年的清室都城、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袁世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北京城后,野心又进一步膨胀了。对他来说,清廷已不足为虑,他真正的敌人是南方那些天天吵闹着要民权要自由的革命党,那才是他真正的绊脚石。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随便找了个三岁小孩来,对这娃娃顶礼膜拜。号称这就是前明崇祯皇帝的嫡传后裔,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并自任全国兵马大元帅。
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革命军限期解除武装,向他新任命的大明天子称臣。否则便被视为乱臣贼子,他这个大元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兴王师、讨逆贼了。
新华社立即发表社论,无情揭露了袁世凯这一系列拙劣表演的丑恶本质,号召全社会团结起来,打倒这个逆潮流而动的封建野心家。首次提出了“打倒袁世凯,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袁世凯之所以敢这样赤裸裸地向革命政权挑衅,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
首先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北洋集团中,储备的金钱军火物资不计其数。又从英德两国获得了大批军火和巨额贷款,原是预备和清廷打一场大战的,没想到战争一开始就结束了,不但北洋军的实力没有受损,反而缴获了大量装备,吸收了大批清军。再加上他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如今的北洋已经拥有五十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到八十多万人。
南京政府虽然基本控制了南方各省,可是各地的清军残部还在四处袭扰,遗老遗少们也在暗中破坏,所以地方上还极不稳定。
一些省份的督军原本是清廷的官员,只不过迫于形势,才摇身一变成了革命人物的。这些人骨子是地道的封建官僚,所谓参加革命不过是他们捞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对中央政府的服从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怀里揣着军阀割据的小算盘。说白了,这种纯粹的政客随时都有可能背叛革命。
再加上新政权的财政极其困难,政府的行政开支都有些困难,更别说养兵扩军了。
双方强弱悬殊,由此可见。
三
危难之际,共产党直属的峰青集团向政府提供了紧急经济援助,汉阳兵工厂的十几条军火生产线全负荷运转,源源不绝将军火运往各地。这种大公无私的举动赢得了政府内外一致好评,孙中山先生也深受感动。
这时,雪崩传来了北洋军的最新情报,袁世凯已决定分两路同时进军。
西路军于河南境内信阳附近集结了十个镇十三万兵力,冯国璋任总指挥,计划沿京汉线一路南下进攻武汉。
东路军十五个镇近二十万人以徐州为中心集结,总指挥段琪瑞。预备开赴镇江渡江,直扑南京。
袁世凯还征调大量人力物力,日夜抢工修建津浦铁路,以确保东路军的补给。企图一战平定江南。
南京政府急调南方各省共和军开赴长江沿岸构筑防线,并有针对性地划分了两大战区。
第一战区以京沪一线为中心布置江防,战区司令黄兴。
第二战区自然是以武汉为中心了,战区司令石铮。
石铮闻讯后,立即委任余英代理四川军管会事务,率领新整编的川军第八师星夜赶赴武汉。
湖北附近各省的督军虽然都派出了援军,可是各怀私心,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大多阳奉阴违,所以提供的兵力非常有限。加上武汉原有的一个混成旅,总兵力也只有三万七千多人。
长江沿岸阴云密布,一场规模浩大、决定中华民族前途的战役即将全面爆发。
四
石铮站在一只宽大的沙盘前久久沉思,空旷的作战指挥室内只有他一人。
“报告!”
“进来!”石铮随口应道,并没有抬起头来。
“云南蔡锷向石总司令报到!”
石铮猛地抬头,极度震惊地望着面前这位相貌英武的青年将官。“再说一遍,你叫什么?”
那人微笑道:“报告总司令!小将名叫蔡锷!”
第二十七章汉水南北
一
蔡锷,字松坡。武昌起义爆发时,他已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闻讯立即与革命党人密商响应,在昆明组织武装起义。起义军占领昆明全城后,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在任何人看来,他已贵为一方督军,手握重权。以这样的名望地位,只需派出一支人马前来相助就算很够意思了。
可是石铮万没料到他竟会亲自率军赴汉,当下深为感动。
对视片刻,石铮方才如梦初醒,一把握住他的手,激动道:“蔡将军,太好了!太好了!”面对这位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中华名将,石铮几乎不能自持。
蔡锷虽没料到石铮对他的到来反应如此强烈,但也深受感染,诚恳道:“捍卫共和,蔡锷义不容辞。”
两人一见如故,坐下详谈。他们都是那种天生的共和志士,言语间自然十分投机。蔡锷对石铮早已神交,此次亲身前来,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结识这位断刃将军。此刻得偿所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石铮心念一动,拉着蔡锷走到沙盘前,诚恳道:“嗯,你看看,咱们这一仗该怎么打?”
蔡鄂调侃道:“总司令面前,小将怎敢胡言乱语?”
石铮故意板起脸。“既然知道我是总司令,为何胆敢不遵将令?”两人虽是初识,言语中已如老友般亲密。
蔡锷收起玩笑,凝神研究起沙盘上的地形部署。这套沙盘做工甚是考究,尤其是准确无误地展现了武汉三镇全貌: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江把武汉从中隔开,江东便是武昌城,蜿蜒的汉水又自西向东把江西的土地一切为二,与大江汇合。汉水南岸是汉阳,北岸则是汉口了。
一条铁路自汉口镇内出大智门一路向北,经黄陂、孝感、应山等县,与河南信阳州路接,为京汉铁路南段。
半晌,蔡锷抬起头,凝重道:“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来的路上就一直在想。”手指沙盘上的铁道。“敌人以铁路为依托,行军补给十分便捷,又数倍于我军,可以这么说,武汉北部无险可守。”
石铮连连点头。“照你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蔡锷犹豫片刻,似乎有所忌讳,石铮鼓励道:“蔡将军有何高见,不妨直说。”
蔡锷眼中射出异样的光芒,挺胸道:“那我就不客气了!总司令,我们要想打赢这一仗,唯一的出路是放弃汉口,退守汉阳!”
二
石铮屹立山顶,远眺汉水北岸的忙碌景象。
偌大的汉口城内,各主要建筑、重要通道均已落入北洋军掌控。这些遍布城内的军士队列严整、行动快速。虽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却依然是步步为营地搜索前进,行动之际毫不疏忽大意,庞大的军队渐渐向江岸逼近。
城内的铁道上,一辆浓烟滚滚的蒸气机车缓缓减速,停靠在站台前。车一停稳,车站立刻一片沸腾。十几节车厢内涌出无数身背巨大包裹的士兵,把一箱箱弹药、一门门笨重的克虏伯加农炮从货厢内卸下——
冯国璋的大部队终于到了。
石铮放下那架从二十一世纪带来的高倍军用望远镜,下意识地轻抚黑亮的镜身,似乎是要借此拭去心中愈加厚重的阴霾。这场和北洋精锐的正面交锋,不论胜负如何,都将是一场血战。
同样一身戎装的李云忽然低呼道:“总司令,有人上来了。”这位一心杀袁报仇的女刺客现在已成为石铮的机要秘书,挺括的黑呢制服衬着她青春健美的身材,散发出一种刚柔兼济的特殊女性魅力。
石铮凝目望去,山腰一个熟悉的魁梧身影正快速向上移来,正是他的得意门生杨霆。
杨霆一路奔到近前,匆匆行完礼,就气喘吁吁道:“校长,我!”显然十分激动,一时语塞。
石铮温言道:“慢慢说,不要急。”杨霆缓过劲来,快速道:“我哪能不急?不知是哪个糊涂参谋传的令,竟然把我从先锋营调到了预备队!”脸上一副求助之色。
石铮淡淡道:“是我直接下的令,有问题吗?”杨霆闻言大急,央求道:“校长!我,我想打仗。”
石铮调转话头。“你和胡铁比,谁厉害?”这个问题虽来得突兀,杨霆却毫不犹豫反应道:“那还用比吗,我怎么是胡大哥的对手。”
胡铁是湖北革命军中公认的第一勇将,也是杨霆除石铮外最佩服的人。
石铮转向李云,微笑道:“你来告诉他。”李云立刻意会,接口道:“你听清楚了,总司令已经任命胡铁将军为总预备队指挥员。”
杨霆一时大脑混乱。“这,这怎么可能?”兀自发愣,忽然瞥见李云脸上似笑非笑的神情。猛地醒悟,把胡铁这样的骁将都安排到预备队,这个预备队一定是大大不简单的。立时惊喜交集。“哈哈!我知道了,胡大哥呆的地方肯定最有油水。”
石铮悠然道:“怎么样,不想去我现在就把你调走。”杨霆干笑道:“呵呵,都定好了还是不要变了吧。”
李云低笑道:“一会哭一会笑,真是个傻子!”杨霆心情大好,厚起老脸。“傻就傻吧,总比没仗打强!”
石铮轻拍爱徒宽肩。“这回包管你满嘴流油。”
三
冯国璋在一群北洋将官的簇拥下,大步向江边疾行,锃亮的长筒军靴终于踏上了汉水北岸的长滩。
江面平静无波,并不因这场即将爆发的人类大屠戮而起丝毫波澜。此时天色极佳,对岸景物建筑依稀可辨,不见任何防御工事,甚至连个人影都瞧不见。
冯国璋放下单筒望远镜,大笑道:“这条汉江也不算宽嘛!区区三万人马,何堪我北洋精锐一击!”
随军参议唐绍仪凝重道:“临行前大帅千叮万嘱,对石铮一定要小心在意。单看他一月之内就踏平了川鄂两省,便不是等闲之辈。冯将军万不可轻视啊!”袁世凯之所以把第一智囊都派到了冯国璋身边,便是此用意。
冯国璋似有所觉,就地盘膝坐下,低头盘算。“大帅爷的话老冯还是要听的,这个石铮竟然这么快就放弃了汉口重镇,倒是我没想到的,不简单啊!”他虽然性格粗豪,但能够列名北洋三杰、统领一路大军,自然不是只懂逞匹夫之勇的莽汉。
唐绍仪又道:“最奇的是他竟然留下了大量民船,似乎唯恐咱们不渡江。不知是何道理?”
冯国璋:“嘿!这是明摆着告诉我老冯,他不怕咱过江。”唐绍仪:“我军虽然人多势众,在这江面上却是发挥不出多少优势。看来需得早做计较了。”
四
指挥室内,石铮正凝神听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