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算上新编的北洋降军,目前皖南共和军一共13个师。除去隶属第一军的第九骑兵师外,其余12个师按三三制原则编成4个军,番号为第二军至第五军。

    
每军除军长外,竟然增设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职务:政治委员,这个职务还必须由共产党员或同盟会员来担任,级别等同于军长。另设副军长两名、副政委一名。新军制中规定,直接执行军事行动时军长拥有绝对指挥权,但除此以外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必须在军政联席会议上表决通过。

    
军政联席会议类似于现代中国的党委会集体领导机制,会议成员包括正副军长、正副政委以及参谋长在内的全体军级干部,是各军的当然最高权力机关。不仅如此,由上至下直到团级都必须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对于这样的改组,许多高级军官是心存不满的。因为一旦照此实行,即使做到了军长,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对部下拥有绝对权力了,每行一步都要受多方牵制。可是这个改革方案是石铮报请孙中山总统批准,并且要求在全军立即推行的。所以谁也不便公开反对。再说由于这结构性的变动,所有师长一下子都成了军级干部,更有大量中低级军官因此得到了依次提升,几乎人人都升了官。长官的绝对权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对底层士兵们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面对中低层的普遍拥护,一些心怀不轨的也只得生生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圆滑点的甚至表现出积极拥护的姿态了。

    姜政万没料到这种翻天覆地的改革能推行得这样顺利,由衷道:“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段只有不世出的天才才想得出,这辈子若是不能见识断刃将军风采,真是枉活一世了。”

    
王啸飞眼中也露出罕见的敬畏,喃喃道:“我的原意只不过是增加一级建制,以便于咱们把自己人安插进去,可是这个计划和校长的比起来只能算是鼠目寸光,一张纸片就把这帮老爷收拾得服服贴贴。”

    姜政:“如今各级军官里都有了咱们自己的人,自从撤出上海以来,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舒畅过,你估计总司令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咱们好早做准备。”

    王啸飞淡淡道:“咱们从哪里来的,自然还是要回哪里去了。”

    三

    袁世凯接到段琪瑞发来的皖南战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只因作为北洋最高领袖,他此刻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虽然在整个江南战场上,部署在苏浙沪境内的北洋军还有二十几万大军。说起来双方兵力对比仍稍占优势。但在此消彼长的激励下,敌方军民的团结必定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再不可能像大战开始时那样人心惶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如同一盘棋局,一子不慎则满盘皆输,同样一场局部战斗失利往往会导致形势急剧恶化,从而使胜负易手,甚至兵力多寡也是次要条件。

    
他如今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久攻不下的常州城,另一方面是因皖南大败而使敌人快速凝聚起的军心民情。如今就连傻子都能看出来,共和军形势一片大好,那些见风使舵的地方官僚还不是上赶子的锦上添花,借此增加个人威望。

    最要命的是长江水道几乎完全落入共和海军掌控,前线的弹药补给也只能依靠英国舰队由海路勉力维持,军饷和粮草的问题更是捉襟见肘了。

    
外交上,表面看起来有英德两国的支持。可是他很清楚这帮洋鬼子的脾气,自从他早年升任清廷的北洋大臣经办洋务以来,还从来没有一次能沾上一点洋人便宜的。“一群白眼狼!”他在心中咒骂道。这不,一见前线失利,那个叫朱尔典的英国公使就又来嘘寒问暖了,说什么为了保证英国侨民在江南各省的人身安全,打算于南京设立一个商务代表处,以便于和南京方面沟通。当然目的只是为了便宜行事,大英帝国只承认一个北京政府的立场不会改变。“不承认我行吗!”袁世凯在心中冷笑道。他倒确实不怕英国人翻脸,那是因为英国人在他身上的投资实在太大了,而与此相应的回报也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在他看来,他的任何合理要求,英国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他暗自盘算着手头每一件筹码,德国人呢?一想到那个叫司艮德的德国佬就来气。他这位堂堂大明朝兵马大元帅、中国北方的实际控制者接连两次发出私人会见的邀请,可是这个老家伙硬是找了许多借口推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几乎没有理由拒绝一位大国元首的邀请。最大的可能性是,德国政府对于该上哪条船的问题,已经开始动摇了。

    “让这些鬼子瞎捉摸去吧,只要不倒向那个孙大炮,就再扔两根骨头给他们啃啃我也认了。”他咬了咬牙,无力地瘫软在椅背上。

    第四十一章声东击西

    一

    
皖南战场上的失利,打乱了北洋军全盘部署。段琪瑞清醒地认识到,在后勤保障日益困难的严峻形势下,江南战场已陷入完全被动,整体上将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

    
收缩战线,将浙江省内兵力集中于以杭州为中心的几处据点,尤以护卫沪杭铁路浙江段(嘉善…杭州)为重。同时向杭州方向增兵,使浙江境内正规部队达到7个整编师,约9万多人。

    常州前线调整为12个师(含第五军2个王牌师),不过均因战斗大量减员,约11万人。

    上海市郊奉贤、松江一带驻扎了4个师、1个警卫旅,约6万人。

    连同各地方卫戍部队,江南北洋军总兵力约28万多人。

    这是个两头大中间小,以杭州、上海、常州三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攻防体系。其中常州前线采取攻势;杭州方面采取守势;而上海作为大后方,其驻地部队为战略总预备队。

    意图有二:一是缩短补给线,借此抵消部分战略上的被动;二是预防王啸飞的皖南军团向东挺进袭击浙江。三座重镇互为犄角,有利于随战局发展及时应变。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鉴于形势的巨大变化,召开了一场共和国最高军事会议。由孙中山总统亲自主持,陆军部长黄兴、战区司令员石铮以下相关将领参与。

    黄兴首先提出,皖南的王啸飞军团如今已拥有16万人马,可集中优势兵力东进攻取杭州,之后配合南京军团反攻上海。

    
这无疑是个比较成熟的战略构想,若能拔掉杭州这根钉子,如同是扭断了敌人一条臂膀,之后便可从容北上,对苏沪之敌形成两线夹击之势。这个策略说出了多数将领心中所想,纷表赞同之后,顺理成章地讨论起了进攻杭州的具体方案。所持意见大致分为两派。

    
一种是速战派。认为我军新胜,局部兵力又占优,所以应以主力长驱东进。首先袭取余杭、临安等外围据点,并进占富春江北岸重镇富阳,步步清扫地进攻杭州城。余部则向北绕道经宣城、湖州,迅速攻占桐乡、海宁一线构筑阵地,以阻止苏沪之敌南下增援,同时切断沪杭铁路咽喉。

    
另一派观点比较持重,认为杭州之敌实力相当雄厚,加上城防坚固,断不是短期内就能拿下的。所以仅以小部打援力度显然不够,一旦被南下增援的优势敌军突破,整个计划都会泡汤。远不如将主力配置在铁路沿线坚决打援,既可以在野外充分消耗敌人实力,也可作长期围困的考虑。

    两种观点虽侧重不同,但皆言之有理。所以双方各持己见,争论得异常激烈。

    
速战派认为若不乘士气高涨之机以果断之决心攻城,而是以沪杭线为中心运动,不但发挥不出皖南军局部优势,反而有可能陷入遭沪杭之敌两面夹攻的被动局面。持重派则反驳道,杭州城背靠钱塘江,难以实施全面包围,加上城内早已囤积重兵、以逸待劳,强攻必定伤亡惨重。若一时攻不下,只得陷入苦战局面。万一打援部队被歼,则军心必乱。

    双方相持不下,会场气氛渐渐陷入僵局,就是孙中山也颇感为难。

    渐渐地,所有目光都聚集到了一个人的身上,皆露询问之色。这人自然便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断刃将军石铮了。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正式表过态。

    
石铮在十几道期待的目光下缓缓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幅地图前,手握一根细长的指示杆虚划横竖两条直线,转身面对颇感诧异的众人,微笑道:“我的意见是,破敌为上,攻城次之。”

    二

    
1911年9月5日,刚刚完成民主化改造的皖南共和军全军开拔,十六万大军绕过新安江向北推进至宣城,然后折向正东。9月10日清晨,先头部队骑9师突然出现在湖州城下。湖州守军仅两个保安旅七八千人,交战半日后,败退。

    占领湖州后,大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时进攻沪杭线上三座据点:嘉善、嘉兴、桐乡。三处守军相继告急。

    
段琪瑞早已算到共和军欲攻杭州,必先切断沪杭铁路。所以于铁路沿线皆驻有重兵。可也没想到共和军会合全军之力控制铁路,且行动之迅速、决心之果断也始料未及。急调沪杭驻军增援。

    共和军虽然分攻三处,却仅以位于三镇中段的嘉兴为主攻目标,其余两镇都只围不打,反而在外侧筑起阵地阻击应援之敌。

    激战两昼夜,嘉兴城西门外十里方圆内均已被共和军的新式加榴炮炸成一片焦土。在付出了三千多名战士年轻的生命后,第三军49师下辖的115团第一批突入嘉兴城。

    
占领嘉兴后,49师师长左凉立刻执行原定计划,下令全师官兵于城南挖掘壕沟。一天一夜的工夫,布置起了三道防线。准备工作完成后,围攻桐乡的36师、41师当即由前线北撤,进入新建立的阵地待命。

    
段琪瑞终于摸索出共和军的真实意图。之所以倾全力袭击沪杭线,其志并不在杭州,而是为攻打自己的大后方上海做准备。与其说是为防沪军南下,不如说为阻止浙军北上。这个认识令他暗自捏了一把冷汗,在他苦心构筑的三大防御中心中,以上海兵力最薄弱。不过此刻调整也为时不晚,可一面令浙江驻军反攻嘉兴,同时从江苏境内抽调出部分兵力拱卫上海。看起来局面也不算被动。

    可惜,他又错了。

    共和军在佯攻嘉善的同时,一支庞大的轻装部队从嘉兴城西悄悄开拔,向西迂回避开敌人正面防线,乘夜沿太湖东北岸迅速向苏州、无锡方向扑去。

    
这支突击军团纯由骑步兵组成,包括第二军和第四军(重炮团和非武装人员除外)以及骑9师。除带够十天的粮草及轻型迫击炮外,其余辎重一律留在原地。总兵力八万余,王啸飞亲自随军指挥。

    
当骑9师的鲜衣怒马出现在苏州城郊时,该城的卫戍司令正在享用丰盛的早餐。当密集的枪炮声从城外传来时,宿醉后的大脑还有些迷糊,不过嘟囔了一句。“嘿,大清早的放的哪门子鞭炮?”当他在下人细心服侍下套上军靴、戴上缀有鲜亮长缨的圆筒形军帽时,惊奇地发现一名满头大汗的军官狂奔而来。当他终于分辨出那军官口中哀嚎的内容是“共匪打进城了!”满脸的肥肉明显抽搐了几下。稍顷,他把那顶漂亮的帽子从头上摘下来,随意扔在了地砖上。

    9月18日上午,经过一夜急行军的石龙部率先突入苏州城,与城内守敌展开激烈巷战,至中午十二时许控制全城。共毙敌三千余,生俘四千余人及卫戍司令。

    石铮接到战报,拍案而起。一场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攻已具备基本条件。第一时间发出了三道命令。

    1驻守武汉的胡铁军团8个整编师沿京汉线向河南方向运动,作出佯攻信阳的姿态,以牵制中原北洋军。

    2正式任命杨霆为南京军团指挥员,下辖南京至常州一线所有野战部队共8万余人,并令其三日内做好反攻前一切准备。

    3攻取苏州的皖南突袭军团南北向展开,按计划继续向无锡方向推进。

    至此,江苏境内与我军对峙日久的近十万北洋军被切断了所有退路,掉进一只精心策划的大口袋中了。若再放眼整个江南战场,则又可得出一个庞大的分割包围之势。

    段琪瑞终于惊悟,共和军的主攻方向既不是浙江,也不是上海,而是他兵力最强、却从不曾设防的江苏前线。只是醒觉得迟了一些。

    三

    一望无际的旷野上,行进着同样一眼望不见边际的队伍,卷起滚滚沙尘。

    已至初秋时节,天地间多了一丝萧瑟,却也多了几分壮怀。

    两人并骑,姜政大口呼吸着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