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算上新编的北洋降军,目前皖南共和军一共13个师。除去隶属第一军的第九骑兵师外,其余12个师按三三制原则编成4个军,番号为第二军至第五军。
每军除军长外,竟然增设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职务:政治委员,这个职务还必须由共产党员或同盟会员来担任,级别等同于军长。另设副军长两名、副政委一名。新军制中规定,直接执行军事行动时军长拥有绝对指挥权,但除此以外在所有重大决策上都必须在军政联席会议上表决通过。
军政联席会议类似于现代中国的党委会集体领导机制,会议成员包括正副军长、正副政委以及参谋长在内的全体军级干部,是各军的当然最高权力机关。不仅如此,由上至下直到团级都必须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对于这样的改组,许多高级军官是心存不满的。因为一旦照此实行,即使做到了军长,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对部下拥有绝对权力了,每行一步都要受多方牵制。可是这个改革方案是石铮报请孙中山总统批准,并且要求在全军立即推行的。所以谁也不便公开反对。再说由于这结构性的变动,所有师长一下子都成了军级干部,更有大量中低级军官因此得到了依次提升,几乎人人都升了官。长官的绝对权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对底层士兵们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面对中低层的普遍拥护,一些心怀不轨的也只得生生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圆滑点的甚至表现出积极拥护的姿态了。
姜政万没料到这种翻天覆地的改革能推行得这样顺利,由衷道:“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段只有不世出的天才才想得出,这辈子若是不能见识断刃将军风采,真是枉活一世了。”
王啸飞眼中也露出罕见的敬畏,喃喃道:“我的原意只不过是增加一级建制,以便于咱们把自己人安插进去,可是这个计划和校长的比起来只能算是鼠目寸光,一张纸片就把这帮老爷收拾得服服贴贴。”
姜政:“如今各级军官里都有了咱们自己的人,自从撤出上海以来,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舒畅过,你估计总司令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咱们好早做准备。”
王啸飞淡淡道:“咱们从哪里来的,自然还是要回哪里去了。”
三
袁世凯接到段琪瑞发来的皖南战报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只因作为北洋最高领袖,他此刻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虽然在整个江南战场上,部署在苏浙沪境内的北洋军还有二十几万大军。说起来双方兵力对比仍稍占优势。但在此消彼长的激励下,敌方军民的团结必定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再不可能像大战开始时那样人心惶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场战争如同一盘棋局,一子不慎则满盘皆输,同样一场局部战斗失利往往会导致形势急剧恶化,从而使胜负易手,甚至兵力多寡也是次要条件。
他如今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久攻不下的常州城,另一方面是因皖南大败而使敌人快速凝聚起的军心民情。如今就连傻子都能看出来,共和军形势一片大好,那些见风使舵的地方官僚还不是上赶子的锦上添花,借此增加个人威望。
最要命的是长江水道几乎完全落入共和海军掌控,前线的弹药补给也只能依靠英国舰队由海路勉力维持,军饷和粮草的问题更是捉襟见肘了。
外交上,表面看起来有英德两国的支持。可是他很清楚这帮洋鬼子的脾气,自从他早年升任清廷的北洋大臣经办洋务以来,还从来没有一次能沾上一点洋人便宜的。“一群白眼狼!”他在心中咒骂道。这不,一见前线失利,那个叫朱尔典的英国公使就又来嘘寒问暖了,说什么为了保证英国侨民在江南各省的人身安全,打算于南京设立一个商务代表处,以便于和南京方面沟通。当然目的只是为了便宜行事,大英帝国只承认一个北京政府的立场不会改变。“不承认我行吗!”袁世凯在心中冷笑道。他倒确实不怕英国人翻脸,那是因为英国人在他身上的投资实在太大了,而与此相应的回报也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在他看来,他的任何合理要求,英国人都是无法拒绝的。
他暗自盘算着手头每一件筹码,德国人呢?一想到那个叫司艮德的德国佬就来气。他这位堂堂大明朝兵马大元帅、中国北方的实际控制者接连两次发出私人会见的邀请,可是这个老家伙硬是找了许多借口推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几乎没有理由拒绝一位大国元首的邀请。最大的可能性是,德国政府对于该上哪条船的问题,已经开始动摇了。
“让这些鬼子瞎捉摸去吧,只要不倒向那个孙大炮,就再扔两根骨头给他们啃啃我也认了。”他咬了咬牙,无力地瘫软在椅背上。
第四十一章声东击西
一
皖南战场上的失利,打乱了北洋军全盘部署。段琪瑞清醒地认识到,在后勤保障日益困难的严峻形势下,江南战场已陷入完全被动,整体上将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
收缩战线,将浙江省内兵力集中于以杭州为中心的几处据点,尤以护卫沪杭铁路浙江段(嘉善…杭州)为重。同时向杭州方向增兵,使浙江境内正规部队达到7个整编师,约9万多人。
常州前线调整为12个师(含第五军2个王牌师),不过均因战斗大量减员,约11万人。
上海市郊奉贤、松江一带驻扎了4个师、1个警卫旅,约6万人。
连同各地方卫戍部队,江南北洋军总兵力约28万多人。
这是个两头大中间小,以杭州、上海、常州三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攻防体系。其中常州前线采取攻势;杭州方面采取守势;而上海作为大后方,其驻地部队为战略总预备队。
意图有二:一是缩短补给线,借此抵消部分战略上的被动;二是预防王啸飞的皖南军团向东挺进袭击浙江。三座重镇互为犄角,有利于随战局发展及时应变。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鉴于形势的巨大变化,召开了一场共和国最高军事会议。由孙中山总统亲自主持,陆军部长黄兴、战区司令员石铮以下相关将领参与。
黄兴首先提出,皖南的王啸飞军团如今已拥有16万人马,可集中优势兵力东进攻取杭州,之后配合南京军团反攻上海。
这无疑是个比较成熟的战略构想,若能拔掉杭州这根钉子,如同是扭断了敌人一条臂膀,之后便可从容北上,对苏沪之敌形成两线夹击之势。这个策略说出了多数将领心中所想,纷表赞同之后,顺理成章地讨论起了进攻杭州的具体方案。所持意见大致分为两派。
一种是速战派。认为我军新胜,局部兵力又占优,所以应以主力长驱东进。首先袭取余杭、临安等外围据点,并进占富春江北岸重镇富阳,步步清扫地进攻杭州城。余部则向北绕道经宣城、湖州,迅速攻占桐乡、海宁一线构筑阵地,以阻止苏沪之敌南下增援,同时切断沪杭铁路咽喉。
另一派观点比较持重,认为杭州之敌实力相当雄厚,加上城防坚固,断不是短期内就能拿下的。所以仅以小部打援力度显然不够,一旦被南下增援的优势敌军突破,整个计划都会泡汤。远不如将主力配置在铁路沿线坚决打援,既可以在野外充分消耗敌人实力,也可作长期围困的考虑。
两种观点虽侧重不同,但皆言之有理。所以双方各持己见,争论得异常激烈。
速战派认为若不乘士气高涨之机以果断之决心攻城,而是以沪杭线为中心运动,不但发挥不出皖南军局部优势,反而有可能陷入遭沪杭之敌两面夹攻的被动局面。持重派则反驳道,杭州城背靠钱塘江,难以实施全面包围,加上城内早已囤积重兵、以逸待劳,强攻必定伤亡惨重。若一时攻不下,只得陷入苦战局面。万一打援部队被歼,则军心必乱。
双方相持不下,会场气氛渐渐陷入僵局,就是孙中山也颇感为难。
渐渐地,所有目光都聚集到了一个人的身上,皆露询问之色。这人自然便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断刃将军石铮了。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正式表过态。
石铮在十几道期待的目光下缓缓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幅地图前,手握一根细长的指示杆虚划横竖两条直线,转身面对颇感诧异的众人,微笑道:“我的意见是,破敌为上,攻城次之。”
二
1911年9月5日,刚刚完成民主化改造的皖南共和军全军开拔,十六万大军绕过新安江向北推进至宣城,然后折向正东。9月10日清晨,先头部队骑9师突然出现在湖州城下。湖州守军仅两个保安旅七八千人,交战半日后,败退。
占领湖州后,大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时进攻沪杭线上三座据点:嘉善、嘉兴、桐乡。三处守军相继告急。
段琪瑞早已算到共和军欲攻杭州,必先切断沪杭铁路。所以于铁路沿线皆驻有重兵。可也没想到共和军会合全军之力控制铁路,且行动之迅速、决心之果断也始料未及。急调沪杭驻军增援。
共和军虽然分攻三处,却仅以位于三镇中段的嘉兴为主攻目标,其余两镇都只围不打,反而在外侧筑起阵地阻击应援之敌。
激战两昼夜,嘉兴城西门外十里方圆内均已被共和军的新式加榴炮炸成一片焦土。在付出了三千多名战士年轻的生命后,第三军49师下辖的115团第一批突入嘉兴城。
占领嘉兴后,49师师长左凉立刻执行原定计划,下令全师官兵于城南挖掘壕沟。一天一夜的工夫,布置起了三道防线。准备工作完成后,围攻桐乡的36师、41师当即由前线北撤,进入新建立的阵地待命。
段琪瑞终于摸索出共和军的真实意图。之所以倾全力袭击沪杭线,其志并不在杭州,而是为攻打自己的大后方上海做准备。与其说是为防沪军南下,不如说为阻止浙军北上。这个认识令他暗自捏了一把冷汗,在他苦心构筑的三大防御中心中,以上海兵力最薄弱。不过此刻调整也为时不晚,可一面令浙江驻军反攻嘉兴,同时从江苏境内抽调出部分兵力拱卫上海。看起来局面也不算被动。
可惜,他又错了。
共和军在佯攻嘉善的同时,一支庞大的轻装部队从嘉兴城西悄悄开拔,向西迂回避开敌人正面防线,乘夜沿太湖东北岸迅速向苏州、无锡方向扑去。
这支突击军团纯由骑步兵组成,包括第二军和第四军(重炮团和非武装人员除外)以及骑9师。除带够十天的粮草及轻型迫击炮外,其余辎重一律留在原地。总兵力八万余,王啸飞亲自随军指挥。
当骑9师的鲜衣怒马出现在苏州城郊时,该城的卫戍司令正在享用丰盛的早餐。当密集的枪炮声从城外传来时,宿醉后的大脑还有些迷糊,不过嘟囔了一句。“嘿,大清早的放的哪门子鞭炮?”当他在下人细心服侍下套上军靴、戴上缀有鲜亮长缨的圆筒形军帽时,惊奇地发现一名满头大汗的军官狂奔而来。当他终于分辨出那军官口中哀嚎的内容是“共匪打进城了!”满脸的肥肉明显抽搐了几下。稍顷,他把那顶漂亮的帽子从头上摘下来,随意扔在了地砖上。
9月18日上午,经过一夜急行军的石龙部率先突入苏州城,与城内守敌展开激烈巷战,至中午十二时许控制全城。共毙敌三千余,生俘四千余人及卫戍司令。
石铮接到战报,拍案而起。一场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攻已具备基本条件。第一时间发出了三道命令。
1驻守武汉的胡铁军团8个整编师沿京汉线向河南方向运动,作出佯攻信阳的姿态,以牵制中原北洋军。
2正式任命杨霆为南京军团指挥员,下辖南京至常州一线所有野战部队共8万余人,并令其三日内做好反攻前一切准备。
3攻取苏州的皖南突袭军团南北向展开,按计划继续向无锡方向推进。
至此,江苏境内与我军对峙日久的近十万北洋军被切断了所有退路,掉进一只精心策划的大口袋中了。若再放眼整个江南战场,则又可得出一个庞大的分割包围之势。
段琪瑞终于惊悟,共和军的主攻方向既不是浙江,也不是上海,而是他兵力最强、却从不曾设防的江苏前线。只是醒觉得迟了一些。
三
一望无际的旷野上,行进着同样一眼望不见边际的队伍,卷起滚滚沙尘。
已至初秋时节,天地间多了一丝萧瑟,却也多了几分壮怀。
两人并骑,姜政大口呼吸着原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