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吧。”年轻学者站起身来,和大家告别后,向校门口走去。
这位学者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近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相貌和蔼,有着一头短而浓密的灰色头发,像一顶被压扁的王冠,双目炯炯,穿着很普通的黑色礼服,脖子上系了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看起来更像一位乡村牧师,而不像是发展了颠覆世界理论的科学家。
几个月前,当他从苏黎世举家迁徙来到这座城市,头一次从布拉格众多的山丘上俯瞰城市全景时,他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他沿着把城市分为两半的伏尔塔瓦河畔走着,这座拥有古老的房舍、市政厅、教堂和钟楼以及葱绿的花园和公园的城市使他深深着迷了。穿过饰有15世纪雕塑的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他来到了河对岸。尽情欣赏“布拉格的威尼斯”,一座建造在伏尔塔瓦河上的水上宫。
然后,爱因斯坦登上赫拉德昌,这里凝结着捷克民族上千年的劳动成果。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浑然一体,和谐而自然。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历史的自然沉积。其间隐藏着某种理性,在矛盾和混乱中逐渐形成的理性。
爱因斯坦迈进12世纪建造的圣乔治的罗马教堂,接着从圣维特大教堂的拱门下穿过。大教堂的合理形式与其说是中世纪宗教精神的体现,不如说是14世纪力学的体现。他这样想着,然后下山,走过黄金小巷——中世纪布拉格的手工业区,那里有保存下来的住宅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准备了文艺复兴,还准备了唯理论古典理想的飞跃。布拉格唤起了所有古典理想追随者们的回忆。
在15世纪初建成的坦其尔基教堂里,有第谷·布拉的陵墓,他在捷克的首都度过了自己短暂一生的最后几年。在这里,他给开普勒留下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记录。这里曾经完成了为古典宇宙图像奠定基础的发现。
爱因斯坦在布拉格街头的石块路上走来走去,并顺便进行礼节规定的拜访。一开始,他诚挚地一一拜访新同事们,参观他们的住宅。他首先选择了那些居住的寓所对他有吸引力的同事,可是建筑美学的标准同职务高低并不一致.于是他被怀疑藐视职务等级.这种怀疑无疑是很严重的,不过他并不十分在意,反而渐渐感到这种繁复的礼节已经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他无法忍受没完没了的客套,他宁愿在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到处游逛。
他停下脚步,露出友善的笑容,因为有两名衣着整洁的绅士正向他走来。
“请问您就是布拉格大学的教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先生吗?”其中一人着流利的德语问道。
“是的,请问我在哪里见过你们吗?”爱因斯坦疑惑地望向这两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东方人,惊奇地发现那个没有开口的男人一听到他的回答脸上立刻露出了极其复杂的表情,似乎非常震惊,又像是万分崇敬。不过他还是准确嗅出了那人身上散发的学者气息。
“我们来自中国,我的名字叫辜鸿铭,他叫秦长风。爱因斯坦先生,我们是专程来拜访您的,因为我们有一些东西想请您过目,可以邀请您喝一杯吗?”
“当然可以,我也正想去喝杯咖啡。”爱因斯坦微笑道。
一家幽静的小咖啡馆中,三人落座。秦长风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摸出一本册子,递给了爱因斯坦。册子封面上赫然用德语印着“广义相对论”的字样。
半小时后,爱因斯坦抬起头,眼中露出极其震撼的光芒,对秦长风高声叫道:“噢,您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您极大地跨越了我的理论,您是一位天才!”
秦长风眼中露出炙热的光芒,诚恳道:“不,先生,您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天才!本世纪最伟大的天才!”当然秦长风不懂德语,两人交谈全部由辜鸿铭转译。
爱因斯坦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似乎对他过度的谦逊有些不满。这时秦长风又送上了几页稿纸。上面简略记载了一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取得的物理学研究成果。
爱因斯坦再次抬起头的时候,脸上现出狂热的表情,满面涨得通红,颤声道:“这,这些,这些都是您的研究成果?太伟大了,太疯狂了!”一时间激动得语无伦次。
秦长风平静道:“比这更惊人的成果我们还有很多。”
爱因斯坦:“在哪里?”
秦长风:“在东方,在中国。”
爱因斯坦:“带我去。”
辜鸿铭微笑道:“爱因斯坦先生,本人以中华共和国驻德国大使的身份,代表我国政府正式邀请您和您的夫人,前往中国湖北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爱因斯坦:“什么时候可以动身?”
二
一艘通体雪白的新式军舰高速行驶在茫无边际的东海海面上,船舷两侧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这是一艘正在长江口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的长风级护卫舰。
石虎屹立舰首的甲板上,深蓝色的海军呢大衣下摆早已被船头飞溅的细密水珠打湿。时至初冬,凌厉的海风如利刃般切割着他黝黑的脸颊。这位川南山区普通村民的儿子早已是共和国海军中最年轻的舰长了。
他望向天边,那里正有一大团厚重的灰色卷毛积雨云快速的压了过来。他知道那里面正酝酿着一场风暴。要不了多久,附近这一大片海面都会被狂风暴雨所笼罩。
他抬起手腕看了看表,12点23分,接近返航的时间了。于是他转过身,向舱房走去。
这时他的传令兵飞速跑了过来。“报告舰长,正前方二十海里发现大批舰船,但是国籍不明。”
他全身一凛,一路小跑登上指挥塔,举起望远镜观察。海面上能见度不是很高,只能隐约望见天边几道淡黑的烟痕。略加思索后,沉声道:“了望员密切监视,一有新发现随时报告!”转身命令舵手:“右满舵!”
“满舵右!”舵手重复着命令。
“全体船员进入战斗位置,一级战备。立刻向基地通报我舰方位;请求增援。”
战舰缓缓在海面上划了道半圆弧,向右转了一个直角。
“右满舵!”石虎再次发出转向的命令。
“满舵右!”舵手也再次重复着命令,战舰继续右转90度,正好与来舰方向相反。
“减速前进,保持航速7节!”
一道道指令快速而准确地传递到各战斗单位。战舰上的官兵在凝重的空气中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密集而简短的号令此起彼伏。
传令兵闯入,抑制不住的全身微颤。“舰长!挂的是英国旗,鬼子终于来啦!”
来的正是英国远东舰队从香港派出的一支特遣编队,主力舰是两艘排水量12000吨的装甲巡洋舰,火力配置为3座双连装8英寸(203mm)主炮,12座单连装4英寸副炮,2座12英寸水下鱼雷管。主装甲带厚达8英寸。另有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大小舰只共8艘,总吨位超过5万吨。
旗舰米尔兹号上,皇家海军少将、编队司令约翰*杰利科勋爵放下笨重的单筒望远镜,询问道:“这就是南支那人的长风级?”
“是的,司令官阁下。据帝国情报部提供的资料称,他们一共在武汉造船厂建造了六艘。”参谋长霍金回答道。“很明显,这艘长风舰想逃跑。”
杰利科浓眉微皱,沉吟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艘军舰的外形有点特别。据我所知,这种长风舰的最高航速可以达到惊人的31节。他们没有理由用这样的速度逃跑,也许他们是在拖延时间。”
霍金:“那我们还等什么?”
杰利科将军唇角掠过一丝骄傲的笑容。“等他们的援军。”
杰利科先生无疑有充足的理由蔑视他面前的对手。对他而言,出动一支如此庞大的帝国舰队来对付全部家当加起来都不足六千吨的中国海军,只能算作是一次愉快的狩猎。消灭这支部队,就像在自家农场的树林里骑着快马端着猎枪打野兔一样容易。他实在没有心思和这些撒腿跑起来比兔子还快的长风舰一个一个捉迷藏,最完美的结局就是把六只兔子凑合起来一起打。所以他命令舰队排成了两列纵阵,保持13节的航速,不紧不慢地跟在那只逃跑待援的兔子身后,逐渐缩短着相互间的距离。
第四十四章海天争锋
一
滚滚波涛中,八艘英舰按吨位大小依次排成两列平行纵队,以两艘万吨级重巡洋舰为左右领队,不紧不慢地尾追着一艘孤独的长风舰。
当双方间距缩短到近12海里时,海面上终于出现了几个小黑点。
五艘雪白锃亮的长风舰以400米的舰距组成一列纵队,由左前方向英国舰队缓缓逼近。“逃逸”中的石虎舰像是打了一针兴奋剂,猛地将航速加到20节,以一个漂亮的左转舵相迎,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半弧后,准确地加入到编队末尾。
杰利科将军刀削般的面颊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终于到齐了。不过刚才那艘长风舰不经意间展现出的高速机动力也令他心中一凛,在他二十几年的海上生涯中,从未见过如此轻巧灵便的水面舰艇。这位经验丰富的海战骁将从不曾轻视过任何一名对手,即使是面前这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型护卫舰队。他一边琢磨着共和军的作战意图,一边传令后续军舰向两翼展开,摆出了一个四平八稳的楔形突击阵,同时一个既谨慎又老辣的全盘作战计划浮出脑海。
具体步骤是,以旗舰“米尔兹”号及另一艘领队重舰突前,使全队形成“八”字型阵列,快速突入共和军的“一”字横队中,在最短时间内切割长风舰编队,随后转向,实施左右包抄。
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利用两艘重装先导舰的厚装甲优势。它们是承担分割任务的主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面敌舰的夹攻,而且航向意图极为明显,加之要完成随后的包抄夹击,战术动作则比其他各舰复杂得多。
杰利科之所以不惜使用旗舰来承担最艰苦的尖刀任务,是有充分考虑的。首先它们最坚固,共和军的中小口径火炮不可能打穿它们8英寸的主装甲带,更不用说10英寸的指挥舱装甲了;其次,杰利科、霍金等舰队高层将领几乎全部集中在这二艘重舰上,在军舰之间通讯可能被破坏的战场上,它们是最易于执行指挥意志的舰只。而后续舰只虽然每一艘的吨位都超过这些长风舰,但他深知其中大多属于服役一二十年的老式舰艇,装甲薄、航速慢。仅令它们迎击一侧敌舰,则中弹概率比较低,可以起到保护弱舰、平衡威胁的作用。
通过仔细的战场观察,杰利科准确判断出共和军的这种新式长风舰唯一优势在于它的高速机动性。这个阵型的优点,就是让中国舰队面对拦腰斩来的英舰几乎无法机动改变队形,除非它也向右转,形成只有舰首对敌的态势,这样它的舰尾炮就不能发挥作用。单纵队最大的缺陷在于纵深不足,只要英舰在一瞬间将共和军切割为两截,则正打在薄弱环节上。六艘长风舰将不得不为相互救援而和英舰绞成一团,再也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一旦切割完成,两艘领队英舰将分别左右兜转至长风舰左舷,使处于切割点的中国军舰同时承受前左右三面夹击。其后果不言自明。
根据这个计划,英舰队最终将可形成对六艘长风舰的分割包围,死死夹住两队中国军舰,使其动弹不得,处于任人宰割的局面。即使中舰拼死合龙集中战力,那么位于中央的英舰大可让开一条大路让他们完全位于内线作战,形成一条长长的海上火胡同,彻底歼灭共和海军。
老谋深算的杰利科对共和军可能采取的应手也作了充分考虑。第一种情况是忽然转向逃跑,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他此行的任务就是给傲慢的南支那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彻底歼灭其海上力量。不过面对正高速逼近的长风编队,这种担忧显然越来越小了。只要他们不逃跑,唯一的应手只能是右转,沿着英国舰队两侧展开,形成“八”字形的两条战线居于外线。但这却是杰利科求之不得的,那是因为英舰同样有一个早就预备好的八字阵型,阵型顶端更有一个固定的转向位置,等于给这两艘重舰提供了一个打固定靶的机会。这两艘重舰又是共和军绝对无法摧毁的。再有,勉强将原本就实力单薄的长风舰分为两队,其实并无内外线之分,纯粹是个排炮对轰的局面。不但占不到一点便宜,反而是以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