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⑻旖颉⑽浜骸⑸蕉让褡宸闹稻奂卮罅糠轮剖褂谩?br />
丝织机的改良从著名织绸产区杭州开始。在促进会的大力推动下,杭州绸业公所全体董事决定,首次从国外输入新式丝织机。于是,杭州民间纷纷使用新式纹织机。
在华南、四川、东北等主要蚕丝区,传统缫丝机得到了很大改良。如华南丝区,原本主要使用手缫机。只有手縆,织出来的丝很粗。在技术进步风潮的影响下,出现了改良足机,最初被蚕农在家庭缫丝业中使用,其后渐渐有商人加入,各乡小厂林立。
东北地区也有人仿照外国制丝机制成了脚踏机器,开始制造大粹丝。这种事业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其结果是,东北地区的安东、西丰、涨城、盖平、岫岩、凤凰城、开原等地,都建起了脚踏机的榨蚕工场。
再说中国古老的铜、铁、锡器等金属器皿制作业,主要依靠各业匠人高超的手艺,凭借大锤、老虎钳、手摇钻、手挫等简陋工具。技改浪潮中,匠人们在原有手工工具的基础上,引进或自制手摇车床、钻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如建昌机器厂,创建初期资本仅500元,起初完全是打铁作坊,但是购进了2台五尺老式车床,雇工手摇,生意倒也日渐红火,二十多年后,竟然跻身世界500强之列,成为业界赫赫有名的“建昌重工”。
旧式磨粉业的主要工具是石磨,上下两片,大小不一,厚度不同,家庭磨粉工具较小,以人力即可推动,俗称手推磨,作坊石磨较大,必须以牛、驴、骡等牲口为动力,主要加工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加工能力的大小受到生物动力的限制,扩大规模只能依靠多喂养牲口,既不经济,又不卫生。因此,如何打破生物动力的瓶颈制约,成为磨坊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一些精明的磨坊主也开始了技术变革。用蒸汽机带动石磨,其他工作仍靠人力进行。更有甚者,如江苏商人范汉盛在无锡开设的兴华面粉厂,以60匹马力的引擎带动四只链子石磨。一时间,电动磨坊、机器、半机器化磨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开设,以原动力带动钢磨,或是以生物动力推动石磨的生产方式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传统榨油业的生产工艺更加复杂,但关键工序是碾磨、蒸煮和压榨,即将用于榨油的原料碾磨成碎粉后,入蒸锅蒸煮,然后倒入“榨”内,以木楔式方法压榨。如19世纪70年代一位西方旅行者所见汉口附近的榨棉籽油场景,“先用大石磨把棉籽碾碎(这种石磨直径大约5英尺,在一圆槽上转动,磨槽的中心有一木桩,木桩上连着一旋转磨石的杠杆,把杠杆的另一端系在牛的身上,取得动力),再把碾细了的棉籽装入粗麻袋内,放在一个大沸水锅上蒸过之后,再倒入榨油机的圆形模子里,榨出油来”。
旧式油坊这种细致的分工,为现代技术的局部利用提供了广泛的余地,既可革新压榨方法,也能以机器带动石磨,或用蒸汽加热取代传统炭火蒸煮。一大批新式油坊纷纷设立,以蒸汽机或柴油机代替了驴和骡子。如辽宁安东,短短一年内,几乎所有旧式油坊,都改用了机碾新法。
在共和国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国工业毫无疑问踏上了一条迅速崛起之路,但同时也遭受着一个巨大瓶颈的束缚,那就是人才。仅凭着湖北工业大学有限的师资实力,集中力量扶植几个重大项目也许还能办到,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则非得从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入手不可。
三
晚清时期,中外交流趋于频繁,特别是当时中日的教育交流,对正处于转型之际的晚清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清政府大力兴办新学,甚至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这对传统的书院、落后的私塾教育体系无疑产生了巨大冲击。
即便如此,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依然固执地左右着多数中国人的头脑,阻碍着中国新教育前进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政府高层敏锐地意识到:若不改变国人陈腐观念,难开新教育之风气。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教育观,并不会因为新学的兴起而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既使在新式学校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基本上集中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以书本上的前后顺序重述所有的文字;二是尽量以最快的速度背诵下来。然而,意义和表达则完全被忽视了。唯书、唯上、唯圣贤之马首为瞻的教学观依然主导着大多数中国教员的思维习惯。这直接导致了读书人在思维上的一元、封闭和趋同。除了可以让记忆能力得到训练与强化以外,别的一无所获。
身为共和国教育部长的秦长风,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尖锐指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除我们完全认可那些伦理道理说教的存在价值之外,即使以最乐观的态度来评价这一体系,我们只能说它不过完成了以下使命而已:教授阅读和写作,培养锻炼并强化记忆力。可以说,通过这一体制培养造就的中国学生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决非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民族所能比拟。但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惊人,这种压抑创造性、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必将使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展缓慢。”
1913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学,同时建立国家学历认证制度。关于学制的规划,共分三级:小学、中学、大学。小学学制五年,中学学制五年,大学学制两年。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汉语基础、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基本劳动生活技能。
中学阶段即分文理各科。名为中学,实际上类似于现代的职业技术学校。以理工科目为主要建设对象。以速成国家急需的技师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中学教育的入学和毕业程序非常灵活。凡是能通过入学考试者,不分年龄、性别皆可入学;每年举行的毕业考试全校学生均可报名参加,不论学习时间长短,考试通过则可立即获颁毕业证书。
大学主要是为培养高级技师和学术人才而设置的,同样偏重于理工各科,也同样采取不拘一格的入学升学方式。1914年3月,中华大学在北京成立;5月,金陵大学在南京成立。1914年至1918年四年内,中国各地挂牌成立的大学共12所。
国家鼓励人民自学,在各省会城市设置自学考试院,定期举行文理科目自学考试。即使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只要能通过该考试,即可领取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程度认定书或大学程度认定书。
在教材的编制上,空疏无用的内容一律剔除。尤其是汉语言学中的通行读本,严格按年龄层次精心抉择,严定留汰章程。全部免其要求背诵的成例,以训练学生的汉语阅读运用能力为主。使学子有更多精力学习背诵自然科学法则。在学习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实践能力而轻书本知识;注重心智开发而轻背诵之学。主要施行手段是,中学大学教育中的考试以实验、实践测试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
在教育经费的筹措上,除政府出资兴办公立学校外,大力鼓励社会各阶层投资办学。开办一切教育机构皆可享受免税三年的政策优待。
为弥补国内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的不足,中国政府鼓励学子赴世界各国留学。学成归国人员兴办实业者,皆可享受国家各项优惠。
为配合教育改革,清洗国人陈腐守旧之观念,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正在中国大地上酝酿着。
第五集 第七十三章 文化革命
一
教改案出台后,深深刺激了社会上的保守势力。反对教改的请愿书、万言书雪片般飞往北京。教改案颁布一周后,上千名儒生聚集在教育部门前示威。几乎在同一时间,全国各省也都发生了类似事件。就连一些督军也致电中央,声称地方上民情汹涌,强力推行恐激发民变,建议暂缓施行这一方案。如此种种,即便在当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时,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反弹。
矛盾的焦点是,新教案中完全剔除了对儒家学说的灌输,代之以西方的自然科学。此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西洋文明的引进可以说又爱又恨。爱的是西洋工业确有实效,这是铁铮铮的事实;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对外丧权辱国,国内洋人横行霸道,直到共和建立,才有了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可是长久积压的怨愤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释放,此时的中国民间,排外情绪依然十分浓烈。其中自然也包括对西方各种事物的抵触情绪,以及长久压抑的民族性。
相对于西方社会的务实精神,中国圣贤们对百姓的教化是“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诚然,这是一种对人生修养的追求。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造成儒学一统天下,禁绝和摧毁了除儒学以外的诸子百家,以致中国文人以儒学为至高无上之经典。他们在精神上确信,儒学固有的道德观念,是最纯粹最中正的。换而言之,即“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此根深蒂固的伦理体系,又岂是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连根拔除的。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许多中国人宁愿沉醉于昔日的辉煌之中,也不愿直面历史的潮流。对于东西文明的优劣比较,他们认为西洋是“动”的文明,而中国是“静”的文明。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作出判断:“凡社会之中,不可不以静为基础。故西洋动的文明需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救弊,只有用儒学来统整世界文明,方可兴利除弊,教化万方。”这种极力拉升本民族优越感的论调,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就是对一些先进的革命青年,也很有煽动力量。毕竟,对血气方刚的青年们来说,谆谆教导莫如振臂一呼。
然而这种爱国情结恰好能为顽固派所利用,在社会上不断掀起尊孔浪潮,叫嚷“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非西洋之奇技淫巧所能为之,若国粹尽失,等若亡国灭种。”甚至搬出了张之洞生前提出的“中体西用”理论,宣称“完全保存国粹固然不妥当,但是完全欧化也不合国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面开新,一面复旧。物质上开新的局面,而道德上恢复旧制度,只有促使新旧调和,把东西文化熔铸一炉,国粹不灭而欧化亦成。”
这种新旧折衷的理论,表面上看来不偏不倚,却完全忽略了为维护皇权统治而设的儒学体系和共和理念的根本冲突。这些人打着尊崇儒教、延续中国文化传承的旗号,骨子里却是对封建制度的恋恋不舍,以及鼓吹狭隘的汉民族主义。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审视外民族文化。
当然,也有一批头脑清醒的先进知识分子,较为深切的意识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求生存,中国虽有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甚至流血革命,但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原因是,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都属于枝叶问题。纵然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没有得到更新,复辟皇权的暗潮便一刻也不能停止。
1913年9月11日,梁启超在《中央日报》上亲笔撰文《为什么要崇拜儒家?》,纯以白话行文。他认为:“中国应当吸取西洋先进文明的特长,用来救济中国固有文明的穷困。这不是说中国固有文明一无是处,但为什么我们事事都要依从一个出生于春秋末期的人?一个出生于二千多年前的人,自然是以他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设立学说。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这一套学说如何还能对应于现代生活?”
文中无情揭露道:“孔子已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改铸成了专制君主的护符,成为保护君主的政治偶像了,我抨击孔子,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躲藏在孔子背后的君主帝王们,抨击雕塑偶像的权威,抨击专制政治的灵魂。”同时指出:“孔子学说自然不尽是封建性的糟粕,在今日仍有其适用价值,本人绝不敢蔑视。但是如何真正继承和发扬孔学中的真谛?以孔子的学说来完善自我的修养,而不是将自己贡奉在孔子的牌位之前。”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来,绝不是以中国儒学来统整世界文明,而必须是东西两种文明虚心地交流,逐步地沟通,各以对方所长补足本身所短,世界新文明才能有焕扬光彩、发育完成的一天——”
这篇文章无情揭露了复古派的真实动机,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人的绝对经典——儒学。梁启超在士林中名望很高,影响力量相当大。骤然发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言论,一时间捶胸顿足者有之,幡然醒悟者也大有人在,如中国宪政专家杨度,在上海撰文声援梁启超,文中指出:“所谓‘物质上应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