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不料北京在复电中提出了更苛刻的条款,所谓无条件撤离,即英方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要求英国撤离人员必须经过中国海关检查才能出境,每人只能携带如英镑、美元等外币及20公斤随身物品,金银、中元、文物等一律不得携带出境。武装人员只能带走枪炮,枪弹、炮弹、爆炸物不得携带。
这一下英王乔治五世可真光火了,大英帝国的臣民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屈辱?盛怒之下立即召开御前会议,与阿斯奎斯首相和一众内阁大臣商讨与中国开战事宜。
老成持重的阿斯奎斯首相一听就知道国王疯了,如今德军大兵压境,整个欧洲差不多都在德意志帝国的铁蹄之下,要不是仗着一条英吉利海峡天险,英国早就亡了。这种时候还拿什么去跟人家中国拼?连忙向丘吉尔狂使眼色,这个时候恐怕也只有这位帝国海军大臣才能说服失去理智的国王陛下了。
丘吉尔清了清嗓子,不大情愿地接下了这个有些尴尬的任务。摆事实讲道理,抽丝剥茧地为国王陛下解说分明。
其一,中国南方至少有两个集团军和十几万地方部队,香港驻军三千人都不到;其二,东海海战后,帝国远东舰队实力锐减,主力军舰就剩下3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总吨位还不到三万,跟中国南海舰队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其三,一开战就表示跟中国撕破脸皮了,中国把海陆交通一封锁,英国在整个亚洲的生意都没法做了。不做生意就没钱,庞大的欧战军费从哪里来?一个不好,再把中国彻底推向同盟国阵营,到时候中国大军北上进攻俄罗斯,整个局面就不可收拾了。总之,为了一个小小的香港和中国爆发全面战争,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国王原本也不傻,只是一时急火攻心而已。在几位重臣的轮流劝谏下,头脑渐渐恢复了冷静。平心而论,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东亚霸主,这一点不得不承认。说白了就是,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低头。
老谋深算的丘吉尔顺势提出,既然事已至此,不如做个整人情,归还香港后的英国与中国再无领土争端,如能借此机会与中国修好,也能买些先进武器回来对抗德军了。
这话让国王和首相都听得怦然心动,德国之所以如此强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购买了中国武器,尤其是中国人生产的战斗机。要是进口了中国飞机,至少在装备上能和德军一较高下,否则将永远处于德国空军的绝对压制之下。事实上,有关购买中国军火的动议早先就有人提过,但因为香港问题和东海海战问题,使两国至今未能建立正式交往,购买军火就更谈不上了。现在中国强行索取香港,反倒无形中成了英国下台阶的一块石头。面子上虽然很不好看,但中英建交所蕴含的战略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御前会议结束时,内阁取得了一致意见。以归还香港为契机,积极展开外交运动,购买军火。
1917年1月18日,中国陆军第62军一部从英军手中接管罗湖边防,开进香港、九龙城区。同日,香港总督府举行主权交接仪式,中华共和国总理秦长风从英国总督手中接过了代表香港主权的文书。被英国统治长达七十五年的香港,在这一天正式回归祖国,划归广东省管辖。
香港街头出现了一种滑稽景象,许多英国人在闹市区摆开地摊,卖的却都是贵重物品,如中国古玩、字画、金银及房地产权等,而且只收外币,其余一概不要。这也是被逼得没法子,谁让英国当局丧权辱国呢,要通过中国海关,只有外币可以携带出境,其余贵重物品一旦被检查出来就没收了,不如就地便宜卖了。
每个摊位前都围了一大堆香港市民,个个眼馋,可是手头大多没什么外币,只能干看着流口水。于是行市一降再降,到1月下旬,一栋独立洋楼的出手价也只得两三百英镑。说不得,中央银行香港分行刚进驻没几天,就大捞了一票。短短三天内,满大街的古董金银就被它搜罗得一干二净。营业大楼还没开工,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不过此时中英即将建交的消息已经传播开来,在港英人虽然不能象以前一样享受各种特权,但基本人权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所以留港的英人也不少。
政权交接后,英国远东舰队带着三十几条商船黯然离开香港。
再说澳门。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妈阁庙附近登陆。由于语言不通,葡萄牙人在问地名时,当地人以为他们问庙的名称,即以“妈阁”作答。于是,澳门出现在葡文当中,就成了“MACAU”。葡萄牙人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被广东官府暂时允许在澳门半岛居住。很快他们强行建造房屋,迁移人口,设立机构,扩大在澳地盘,迅速聚集成村。
进入19世纪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葡萄牙人乘机将澳门据为己有。1887年,清朝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在武力威胁下所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把澳门割让给葡萄牙,只是让葡人“永居管理”澳门而已。
此时的葡萄牙已是德国铁蹄下的被保护国,更没有力量和中国对抗,当局接到中国政府的勒令后,开了不到一小时的国务会议就把事定了,在回电中无条件接受中国全部要求,接下来的情形和英国相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至于越南,办起来更简单。同样是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占领西贡及其附近大片地区。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保胜的中国广西天地会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向驻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中法战争爆发。
清政府总的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消极防御,而法军则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双方逐次增加兵力,边打边谈。其后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重大胜利,尤其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然而清政府未能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自此完全丧失了对越南的控制。
1917年的法国政府只不过是德国控制下的傀儡政权,霞飞在伦敦建立的流亡政府也得不到承认,中国外交部即直接致电法国驻越总督,要求其撤军。法国总督求助无门,犹豫再三。他考虑的问题倒不是应不应该撤军,而是回家的路怎么走?回本土吧,被德国人占着。说不得,只能去英国投靠霞飞的流亡政府了。在霞飞的斡旋下,这支海外孤军总算有了块栖身之地。1917年2月,中国陆军第65军一部从云南出发,进入越南境内,驻扎在河内、南定等地。3月上旬,越南国王派专使赴北京递交国书,正式确认中国宗主国地位。
二
中英既扫除了香港问题的障碍,建交谈判就简单了。无非是两国通商、人员往来等方面的细节问题,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英国当局最关心的是,能否说服中国出卖军火。
德皇得到消息后大为紧张,中国武器的威力非同小可,如果被英国人买了去,等于是凭空将英军的战斗力翻了个跟斗,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可是当初与中国签订的军事条约中,只强调了军事互保和军备合作,并没有限制中国与第三国发生军火交易的条款。说白了,德国离不开中国,也不愿意看到敌对国和中国发生关系,可是又拿不出充分理由阻止中国对外贸易。毕竟人家不是你的小弟。
当即召开内阁会议商量。会商进行了整整一天,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对战局发展影响深远。应该不惜血本,以重利促其正式加入同盟国集团。只要中国对俄宣战,等于平添了几百万兵力。到时中德两面夹击俄国,先瓜分了俄罗斯帝国。解除了东顾之忧,再慢慢收拾西线的英美诸国。
其实这个方案并不新鲜,早在欧战爆发前德国当局就希望如此,可是中国反应冷淡。况且当时中国内乱不止,外有日本强敌虎视,对局势起不到太大作用,所以遭到中方婉拒后,也没有作进一步行动。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中国内忧外患尽除,身价暴涨,将中国拉入阵营的需求也随之变得迫切了。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外交大臣提出,中国已在事实上摆脱了殖民地国地位,德国却还保留着青岛港的控制权。胶州湾虽然地位显要,但对德国而言,这座军港已无显著的战略价值。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以归还青岛为诱饵,促使中国结盟。
这个提议得到了内阁的普遍认同,德国抢夺青岛原本就是为了推行其殖民计划,然而与强大起来的中国,以后只能进行平等交流了。身为东亚霸主的中国也不可能长久地容忍德国对青岛的占领,迟早会提出主权要求。真到了那一天,事情就比较尴尬了。就算不能说服中国加入阵营,至少应该拿青岛来换取中国的军火专卖权。
会议结束时,德皇终于拿定了主意,电令驻华大使照此交涉。
如果评选1917年最忙碌的外交部长,无疑是中国外长梁启超。不仅英德两国,俄、美等列强都坐不住了。俄国一边在西线和德军苦战,一边密切监视着中国东北军的动向,外交大臣亲赴北京,目的也是求购军火。美国国务卿赖特奉威尔逊总统之命前来商谈建交事宜。
面对两大阵营的积极争取,中央三人组反倒有些举棋不定了。由于他们的横空出世,历史进程早已产生了质的改变,未来时局如何发展,谁的心里都没底。
一方面是打开世界军火贸易大门,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巨额资金,同时与各国发展相对均衡的关系,坐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是拔除中国领土上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虽然不至于如德国所愿耗费巨资打一个千疮百孔的俄罗斯,但更紧密的中德关系,可以促使美国尽早加入战圈。美国绝不能容忍出现一个统一的欧洲,这一仗美国非打不可。
石铮是亲德派。他认为这场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越有利。中国在亚洲没有对手,欧战打翻了天也打不到中国本土上来。以中国的科技实力,只要保持稳定发展,不出二十年即可天下无敌。即使德国坐大,真的把俄罗斯灭了。到时候中美两国联手对付德国并不困难。
秦长风则认为,当前应集中力量苦练内功,实行均衡外交,不必急于促美国参战,德国强则亲英国,英国强则亲德国,等双方把欧洲打烂了,到时从容收拾残局,最后进取美洲大陆。
大凡谋一国之大政,往往因立场不同而观点各异。亲德或亲英,关键区别在于,促美参战的力度不同。说白了,武装英国的好处是遏制德国继续坐大,武装德国则可直接逼美国出兵。三人中最为难的当属陆少阳,党内的纪律是少数服从多数,他无论倾向石铮或秦长风,都是二比一,基本方针也就定了。偏偏这个最艰难的选择,皆在他一念之间。
正两难之际,一场惊天动地的俄国大革命拉开了序幕。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4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一举推翻了沙皇专制,史称“二月革命”。
第五集 第九十章 龙心工程
一
巍峨的中华门,纯以汉白玉雕砌,在清晨的阳光下散发出柔和而圣洁的光环,再加上沉稳凝重的拱门造型,益发显得气象庄严。门前列着两排持枪战士,皆枪口朝天,神情肃穆,如一尊尊雕像。他们的身高都在一米八以上,脚踏锃亮的牛皮军靴,黑色军礼服的臂章上刻着他们毕生的荣耀:中央警卫团。
一辆黑色红旗轿车缓缓驶入中华门,卫青懒洋洋地坐在车内,惬意欣赏春暖花开的美景。三月的中南海,柳枝抽芽,青草遍地,一片生机盎然。波光涟漪的宽阔水面上,不时有水鸟经停,激起点点浪花。造型古朴的桥梁水榭和亭台楼阁,恰到好处地点缀其中,直似人间仙境。
卫青摇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