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天后,德方于1918年1月9日借口协约国拒绝参加,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被迫中断。18日,德国提出极为苛刻的条款,要求苏俄割让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共计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并赔款60亿马克。
德国开出天价勒索,说白了就是趁火打劫,德皇料定新生的苏俄政权迫于形势只能屈服,不想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政府适时出击,1月20日,就在德国向苏俄索要割地赔款的第三天,中国外长梁启超抵达布列斯特,以调停双方争端。
梁启超一到,陷入僵局的谈判立刻活了,他带来了德皇梦寐以求的军火专卖权,即中国军火和军工技术只出卖给德奥等同盟国,同时与德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从飞机坦克到枪炮子弹,几乎涵盖了整个军工领域。简单地说,该合约一签,中国就成了德军的兵工厂。当然了,所包括的武器装备只限于中国第一代的出口型号,不过德皇大概做梦也要笑醒了。
交换条件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点是要求德国归还中国青岛,这是在德国心理预期中的,没啥好说。第二点也就是梁启超此行的真正目的,向德国施加压力,力促苏德两国签订停战协议。
在梁启超的全力斡旋下,经过艰苦的谈判,苏德两国于1918年3月1日正式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仅需向德国割让波兰,赔偿军费10亿马克。
这可以说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和谈,德国不仅捞取了巨大利益,更解除了东线战场的威胁,随即抽调出大批兵力,一面以摧枯拉朽之势清扫欧洲大陆上的残余抵抗力量,一面积极筹备渡海作战,兵锋直指大英帝国。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1918年4月,美国政府正式向德国宣战,山姆大叔终于被迫加入了战团。
第五集 第九十一章 列宁访华
1918年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一年,苏俄在年初彻底退出欧战,直接导致美英结盟,共抗不可一世的德奥盟军。战略重心由陆地转变为海洋,在浩瀚的大西洋上激烈厮杀。
英国是老牌海洋霸主,自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尽管德国极力加强海军力量,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欧战开始后,英国海军凭借其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同时吸取中英东海海战的教训,大大提升了重型舰只的防空火力,令德国空军很难轻易得手。英国主力舰队游弋在斯卡帕弗洛港附近,将德国大洋舰队死死扼制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内,使其成了一支不能动弹的〃存在舰队〃。
德国海军自然不甘心长期受制于英军,在1916年6月,两国海军为了争夺制海权,爆发了一场有265艘各类军舰(英国149艘、德国116艘)和10万海军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开的日德兰大会战。
此战使英国舰队损失了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德国舰队共损失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6.1万吨,伤亡3058人。单就战术而言,德国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大西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德国大洋舰队被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舰队〃。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美国参战后,德国海军的劣势进一步加大,不但全然没有在陆地上摧枯拉朽的威势,而且屡屡受挫,望洋兴叹。
盟国虽然在陆地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在海上却处处受制于人,双方互占优势,大战再度陷入僵持。
再看东欧,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乌克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于1917年底先后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白俄罗斯、鞑靼-巴什基尔、土耳其斯坦、亚美尼亚、花拉子模、布哈拉等地区的工农群众在苏俄红军胜利的鼓舞下,也先后举行起义,推翻了各自的资产阶级民族政府,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或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虽然共产主义革命雨后春笋般在东欧各国爆发,但其中也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协约国集团不甘心在俄国的失败,积极煽动遍布全俄的地主和富农暴动,制造粮食恐慌,武装并指挥克拉斯洛夫、高尔察克、尤登尼奇、邓尼金、弗兰格尔等几支庞大的白卫军对红军实施反攻,内战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政府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向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大批粮食和物资。是年正值全国丰收,大部分地区余粮甚丰,中国政府仅在3…6月间就向俄国紧急调运粮食2亿3千万斤,极大缓解了俄国国内的粮食危机。
4月11日,中国外长梁启超分别约见英美两国驻华大使,严正表明了力挺苏共的立场,以经济手段对两国施加压力,敦促其放弃支持俄国反政府武装。石铮还指示驻扎在黑龙江边境的第三集团军进入二级战备,随时准备应邀入俄,协助红军作战。
在中国的鼎力相助下,俄国内战从1918年5月开始到9月份结束,只经历了短短四个多月就彻底打垮了以邓尼金等人为首的反动武装,而经受了战火洗礼的苏维埃政权则日益巩固。
十月的北京,迎来了第一位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元首——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俄共(布)中央总书记列宁。这一天的西直门火车站上,彩旗飘舞,鼓乐喧天,无数群众夹道欢迎苏俄政府代表团。这是一个颇为壮观的代表团,随同列宁出行的代表团成员有民族人民委员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对外贸易人民委员克拉辛、中央书记处书记莫洛托夫和国家银行董事长舍印曼等十几位党政要员,几乎可以就地组成一个小苏维埃政府了。
列宁走下专列,踏上鲜亮的红地毯。等候在车门前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秦长风,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迎上。两双大手紧紧相握,伴随着〃咔嚓咔嚓〃连续不断的快门声,足有一分多钟。
秦长风满面红光,眼中闪烁着火一样的热情:〃列宁同志,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中国人民更希望以共产主义同志的身份,欢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导人到来。〃列宁心潮起伏,手上用力摇晃着:〃感谢中国人民,感谢中国同志!〃
两人并肩走上检阅台,在中苏国歌声中,列宁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三军仪仗队。371名体格健壮的中国士兵个头和表情几乎完全一样,穿着笔挺的军礼服,371双黑亮眼睛,目光灼灼地注视着行进中的列宁,跟随他的步伐慢慢转动。密集的行列中,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中南海怀仁堂,中国共和党政治局全体成员列队迎接苏共代表团,陆少阳亲自到大门口迎候列宁。双方分宾主坐定,正式举行会谈,陪座的中方代表是秦长风和万季青。万季青原来是陆少阳的秘书,此时已身为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了。俄方代表则有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座。
在热烈的气氛中,列宁首先发言,阐述了在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应以条约形式固定下来的意见。他认为,条约的内容应是密切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的合作,以共同制止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及勾结其他势力变相侵略。陆少阳同意这一意见,并谈了签订条约具体内容,即同盟条约问题、中东铁路(北满铁路)问题、贸易及贸易协定问题、借款问题、航运合作问题等。
陆少阳指出:中苏条约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睦邻友好条约,把条约的重点放在两大共产主义国家结成战略同盟的高度上。在充分互信的基础上,对急需处理的问题可以边做边谈,甚至先做后谈。
列宁主动提出,沙皇政府对中国北满铁路的租借是典型的帝国主义行径,苏维埃不但要废除一切对外国有利的帝国主义条约,也必须废除一切对本国有利的不平等条约,所以俄共中央对该条约持否定态度。
列宁抛出了第一个绣球,使会场气氛更加融洽。在接下来谈到的经济援助问题上,陆少阳表示中国已经预备了一个庞大的专家团,随时可以入俄支援战后的经济重建,这一点正是俄共迫切企盼的,列宁愉快地接受了。
关于贸易问题,陆少阳提议两国全面开放边贸,采取普遍的低关税政策,以期最终达到互免关税、形成大东方自由贸易圈的目的。俄方对此有些顾虑,主要原因是中国科技实力太强,而俄国虽然也曾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但是其工业基础实际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担心会因此项政策影响本国工业的基础。不过列宁仍然表示,从长远看,组成大东方自由贸易圈对两国都有莫大利益,原则上同意陆少阳这一意见。
陆少阳进一步指出,俄国在帝国主义时期积累下了大量熟练技工,而中国拥有先进科技,两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互补优势进行合作,建议俄国开放投资渠道,使中国企业可以在俄国开设工厂,或者双方联合办厂。列宁承诺,俄共政治局将对此认真研究,尽快拟出一份可供双方协商的详细清单。他重点谈到了俄国国内的农业问题,俄国大部分地区受恶劣的地理条件约束,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低产状态。他对中国的大棚种植和良种育苗很感兴趣,表示中方如能加大对俄国的农业扶持,俄方将考虑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企业投资的门槛。陆少阳对此深表理解,承诺将帮助俄国振兴农业。
会谈不断深入,两国领导人的话题逐渐海阔天空,内容涉及各层面的诸多领域。俄方提出,为加强全面交流,在中国的哈尔滨、沈阳、大连、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领事馆,中国相应地在俄国各大中心城市设立领事馆。这一建议使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漫不经心的陆少阳却在此时提起了蒙古问题,令所有俄方代表为之一愕,列宁的神情第一次有了些许尴尬,虽然只是一闪即逝,但也没有立刻作答。会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冷场。
陆少阳平静地扫视了一遍俄方代表,在斯大林有些涨红的脸上多停留了几秒钟,然后抬起手腕看了看表,似乎刚有所觉地向列宁笑道:〃只顾着谈话,倒把时间忘了,各位风尘仆仆来到中国,我们理当竭诚款待。我建议大家先休息一下,稍后举行晚宴如何?〃列宁恢复了温和的笑容,睿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意味,首次感受到这位中国政治家的慑人气度,于平淡中凛然生威。
蒙古问题相当棘手,也是横在中俄两国之间的极大障碍。外蒙虽然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且没有什么出产,但是其军事地位对于两国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中俄建立战略互信无从谈起。
早在1910年武昌起义成功时,各省响应革命,纷纷宣告独立,外蒙古同中国其它各省一样,在上层王公的带领下宣布独立。然而不同的是,当时的俄国沙皇政府,处心积虑瓜分中国,经过其多年经营、分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完全操纵了外蒙古。当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中国各省开始为重新统一、建立共和国而开展各种政治活动时,外蒙古脱离了这一进程,开始宣布独立建国,在事实上变成了沙俄的保护国。
弱国无外交。刚刚建国不久的中华共和国国力尚弱,在内忧外患中艰苦求存。尤其是在对日战略上,急需得到俄国的支持。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以牺牲东三省北部权益及对外蒙古问题的退让来换取沙皇对中国新政权的支持。经过辜鸿铭等中国外交官们的极大努力,终于迫使沙俄做出让步,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条件是在外蒙古实行〃自治〃。也就是说外蒙古在名义上仍属中国,实际上外蒙古的内政与外交还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不管怎样,在当时的情况下得到这种结果也实属不易了。
此时沙俄政府已被彻底推翻,〃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红军不断向西伯利亚挺进,使外蒙王公们感到危胁日益临近,坐卧不安。于是他们开始与中国进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中国的谈判,但是谈判进程非常缓慢,主要原因仍然在于俄国。
俄国与同盟国集团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虽然为苏维埃争取了喘息时间,但俄国因此丧失了波兰,还要支付巨额赔款。这一条约早在签订之前就在俄国国内引起了强烈不满,俄共内部对此也存在着巨大分歧。列宁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