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特殊要求,嗯,你们有什么想法?”
斯大林心中郁闷,根本没有心思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还是我先向您汇报一下——”列宁举手打断他,平静地说道:“莫洛托夫已经向我汇报过了,我想你得到的答案也是尼布楚吧?”
斯大林诧异地望着情绪稳定的列宁,从他的面部表情上居然找不出一丝不快,谨慎地问道:“那么,列宁同志,我们怎么办?”
列宁淡然道:“人家的东西,应该还给人家。陆少阳同志建议我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这是留给我们充分的时间考虑。不过我想,没有这个必要。”
两人同时惊呼出声,听列宁话中的意思竟然是打算接受中方的条件。莫洛托夫急道:“列宁同志,您不会忘记我们面临的困难,我们怎么向国内交待?”
“共产主义不是霸权主义,苏维埃也不是沙皇政府,我们必须学会说服我们的人民。”列宁顿了顿,苦笑道:“陆少阳同志不直接提出来,是希望我们主动提出来。”
二
丁香书屋中,两国领导人举行第一次私人会晤。初步商定恢复《中俄尼布楚条约》所划定的边界。考虑到苏维埃政权尚不稳固,以两年时间作为缓冲期,先签订一个秘密条约,即中方在1920年12月底前收回全部领土。
达成共识后的列宁和陆少阳再无隔阂,在书屋中畅谈国际局势。当陆少阳问起俄共将如何处理乌克兰等十几个自治共和国时,列宁认为:如果取消这些苏维埃共和国,只能有利于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挑拨非俄罗斯族和俄罗斯族的关系,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无条件地承认它们独立,并用联邦国家的形式使它们不被帝国主义和白卫军势力所侵略、颠覆。
列宁进一步指出,只要联邦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实行,只要它是以真正需要某种程度的国家独立性的重大民族差别为基础,那么它同民主集中制也丝毫不抵触。只有尊重民族自决权,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必将实现充分的民主。不但要使各民族完全平等,而且要实现被压迫民族的自决权,即政治上的自由分离权。
这是因为俄国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殖民帝国,俄罗斯民族虽然是主体民族,却只占总人口的44%;非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56%,遭受着沙皇专制政府令人难以置信的压迫。再者,非俄罗斯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一般文化水平大多高于俄国的中部地区,而且往往有他们的同族人居住在国境另一边并享受较多的民族独立。虽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但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非俄罗斯族对俄罗斯族的仇恨还会暂时存在,只有承认这些民族有分离的完全自由,才能实际上彻底铲除民族之间的不信任,加速民族之间的亲近和融合。
总之,在探讨未来社会主义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时,列宁倾向于建立地方自治或区域自治的单一制国家,废除带强制性的国语,并且根据当地居民自己对经济和生活条件、居民民族成分等等的估计,确定地方自治地区和区域自治地区的边界。
作为现代人的陆少阳,其实早已知晓列宁的这一建国思路。历史上的苏联正是在这一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下缔造的。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更深用意的。陆少阳不失时机地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消除民族歧视,实现人类大一统,而中俄作为首先在世界上取得胜利的国家,是否也应考虑实现某种形式的联合?既然世界上可以出现允许自由分离的苏维埃联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出现地域文化迥然不同的共产主义联盟?
列宁经他点醒,十分兴奋,连忙问计。陆少阳当即抛出了筹划已久方案,即由两国牵头组建“联合国”。所谓联合国,凡共产党执政之国家,不论地域种族,不论贫穷富裕,均允许自由加入和退出,各成员国拥有完全自治权和军队,并享受联合国的军事保护,但必须服从联合国决议,在外交上步调一致,在军事上统一行动。否则视为自动退出,不受联合国保护。
这个方案虽然看上去只是个带有浓厚互保性质的军事联盟,但只是第一步。它的建设思路是:首先使各共产主义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内实现军事上的互信,打击共同的敌人,然后逐渐推进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最终使各地域人民真正实现融合。
列宁原则上同意这一提议,表示愿意回国后敦促两党共同研究实施细则,并初步议定把将来的联合国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两人畅谈数日,对各方面问题都达成了基本共识,蒙古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在陆少阳的建议下,列宁的建国思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适当调整了对国内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高压政策,有选择的模仿中国模式。毕竟,中国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列宁回国后,经过其艰苦努力,加上从中国带回的巨大收获,终于说服了俄共中央政治局,秘密通过了中俄《北京条约》,基本上按照原《尼布楚条约》划分边界,规定于1920年12月31日前归还中国全部领土。同时签订的还有《中苏睦邻友好条约》,从法律上密切了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的合作。
3月,中国政府与外蒙古和平谈判成功,设置外蒙古自治区,省会为库伦城。由蒙古上层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共同推选自治区主席,第一副主席由中央政府委派。6月11日,中国陆军第55军一部开进库伦,标志着外蒙古正式回到中国怀抱。
与此同时,筹备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的工作也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拉开序幕。
注:只收回150万土地大家不满意,这可以理解,作者为此也挨了不少骂。在此作个小说明。国家疆土自然是越大越好,但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有人说:可以趁他病要他命,但作者认为,国家实力还没有壮大到可以要了俄罗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命的程度。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尽快壮大自身实力,而不是穷兵黩武,远征苦寒之地。等实力壮大了,一切都会有的。明确地说,作者认为海权直接关系到最高利益,所以在现阶段不愿和德国有直接利益冲突,俄罗斯可以作为我们在西北部的屏障,使我们可以专心经营海洋。
第九十三章云天卖药
贺云天这几天满怀心事,整天抱着一根长烟袋发愁,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甜。不为别的,生意太好了,好到他接近崩溃的地步。
就在三天前,云天制药厂的第一批“神奇一号”抗流感药由美国海军军舰运抵洛杉矶,总共1000箱,售价高达一万根金条,根根都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库存的十足纯金,每根标准净重五百克。流转程序是,首先由中国货轮从黄浦江码头运送到中国外海,然后由美国军舰接应,将1000箱药搬上军舰后,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本来这是一桩值得高兴的生意,先付黄金后发货,一本万利外带轻松省力。可是也把他的家变成了一个万国俱乐部。英、美、德、奥等欧美十几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天天都往他家里跑,而且一来就赖着不肯走,软磨硬泡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只有一个,争购他的“神奇一号”。贺云天不胜其扰,只得闭门谢客,任谁来访都不肯见,可是这些人还是天天守候在他家门口,连他家的后门都被堵得死死的,一出门就要被这些洋人纠缠上,逼得他只能整天躲在家里打电话。不过这还不是他最大的烦恼,他真正的苦恼是,怎样才能卖个最好的价钱?
事实上,他手头的货源十分充足,在上海市郊的一个秘密仓库里,就存着20000箱“神奇一号”,这还不包括云天制药厂每天100箱的产量。他之所以放着现钱不赚,人为制造出货源紧张的气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卖出最好的价钱。
先介绍一下“神奇一号”,是一种抗流感特效药,这时的欧美大陆上,正在流行一种致命病毒。问题的关键在于,全世界只有他的“神奇一号”能杀死这种病毒。患者不论病情轻重,服药三天即可痊愈。
这种灵丹妙药其实出自卫青之手,自从他和卫丽(丽格格)迁居上海,就跟贺云天的女儿贺蕴洁合办了卫氏电影厂。一个有钱一个有脑子,每拍一部新片都能在世界影坛上引起不小的地震。虽然这个时代所能提供的摄制装备很有限,但凭着卫青的现代眼光,随便找来几部经典影片照猫画虎地编个剧本,再加上一些现代拍摄手法,另外多洒些煽情调味料,还有魏珠珠这样天生的影后,一部部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大片就在徐家汇简陋的摄影棚中诞生了。自然所向披靡,横扫国际电影市场了。不过这些年正值世界大战,电影市场不很景气,卫氏影业也不过是略有盈余。这一点卫青倒不着急,世界大战总有结束的一天,只要把一块金字招牌做出来,来日方长嘛。
不料从此贺家这一对父女就把卫青盯上了,卫青有双重身份,既是文化界名人,又是政界要员,虽然没有什么实职,但在贺家父女看来,此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贺云天这个精明的生意人早就看好卫青背后潜藏商机深不可测,随便亮出点货色来都够惊世骇俗的。所以自从卫青小两口搬来,两父女一个劲跟他套近乎,整天游说他进入商界。
长此以往,卫青也不免心动。虽然他不缺钱花,也懒得费心思去商场上混,可是眼前就摆着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贺家父女都是天生的经商奇才,事业做得又大,要是和他们合起伙来,自己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具体事务都由他们来操办,坐等着收钱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动起了脑筋。
卫青首先想到的就是制药。古话说得好,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不过卫青也知道制药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以目前的工业水平很难提炼出什么稀罕药来。他本想放弃,却在翻阅方舟电脑中的医药学资料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史料明确记载,在公元1918年,欧美大陆曾经爆发过一场骇人听闻的瘟疫——西班牙流感。据估计,这场瘟疫夺去了2000万…4000万人生命。卫青发现该资料的时间是1917年4月,而史料上记载的流感爆发时间是1918年3月,也就是说还有近一年时间准备。卫青不是笨蛋,立刻意识到如能抢先生产出专抗这种病毒的特效药,比开一百家电影公司都赚钱,不禁怦然心动。
当然,这种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卫青自然不能向贺家父女泄漏,只得亲赴北京与陆少阳等人商议。经过研究,五个人都认为应该抓住时机大捞一票,充实国库。常委会很快做出了决定,利用电脑中储存的病毒资料,方舟研究院立即着手紧急研究抗流感药的配方和工艺。
关于建设药厂的工作,按惯例应该由峰青集团负责,这一点没有疑问。不过秦长风提出,鉴于峰青的政治背景,如果由其直接经销该药,难免会落人话柄,对国家声誉总会有一定的影响,建议由峰青在幕后操控,同时找一个可靠的民间企业公开经销。最后,这项美差落到了贺云天头上。
贺云天当然不肯把钞票往外推,名义上他是云天制药厂的老板,实际上根本不用出钱出力,从厂房、设备到技术人员都由峰青一手包办。他这位大老板只负责销售环节,按销售总额提成。
1918年3月,瘟疫如期而至。首先在美国军营中爆发,其后传入欧洲,在西班牙导致几百万人死亡,因此得名“西班牙流感”或“西班牙女士”。这种病毒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温柔,10月份,美国国内流感死亡率达到创纪录的5%,再加上战争中军队大规模调动,为流感传播火上浇油,有人开始怀疑这场疾病是德国人的细菌战,或者是芥子气引起的。这次流感还呈现出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特征,以往的流感总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人和儿童,这次却是以20到40岁的青壮年为主,成了死神追逐的对象。
具有如此杀伤力的传染病流行开来,令整个西方世界都陷入了恐慌,以至于对疾病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对战争的恐惧。然而在此期间,一名中国旅行者在美国洛杉矶扮演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
这名其貌不扬的中国男子(真实身份是中国国家安全局特工,国家安全局的前身也就是“雪崩”,局长宋生源)住进了市内的一家低档旅馆里,随身只携带了一个行李箱。瘟疫已在这座城市中四处蔓延,尤其在这种破旧的小旅馆里,经常有客人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病毒。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一名法国客人全身发热,高烧不退。久病成良医,旅馆的服务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