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王志哭笑不得,连忙举起酒杯打岔,四人又一起干了一杯,这才止住了胡铁的无边遐想。酒酣耳热,杨霆从衣袋中掏出一张照片,递给胡铁:“铁哥,这是临走时校长让我带给你的。”
胡铁接过一看,是儿子胡英华的照片,笔挺地站在一棵大树下,浓眉虎目,身材已相当魁梧,穿着一套崭新军装,虽然脸上还带着些稚气,倒也有几分军人仪态了。
胡铁一眨不眨地盯着看了一会,珍而重之地把照片收起,向杨霆笑道:“这小子今年也满十六了,没给石兄弟添乱吧?”
杨霆明显觉察出他笑容中多了几分苍凉,顿感心中不是滋味,沉声道:“校长还让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是不是把英华接过来?”
胡铁认真思考了一会,挥手道:“还是把这小子留在国内吧,有石兄弟照看着我放心。老子这辈子是见不得光了,老子的儿子总要做个正正经经的中国人吧。嗯,替我告诉石兄弟,等这小子一满十八就送去当兵,当个跟老子一样的兵。有些个事,还是等过几年再说吧。”
杨霆心中暗叹,他明白胡铁的苦心。棉兰的局面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万一身份暴露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胡英华还只是个孩子,现在就让他知道真相并没什么好处。毕竟国内各方面条件都比尚处于小农社会的棉兰强得多。所以胡铁宁愿父子天涯相隔,也不愿胡英华随他做个“棉兰国人”。
久别重逢,四人酒兴都很浓,喝干了整整五瓶烈酒。到太阳落山时,每个人都醉得不成样子了。最后杨霆被两名卫士扶进客房,一头栽倒在床上,就睡得不省人事了。
不知过了多久,杨霆悠然醒转,感到脸上凉丝丝的,似乎还有液体在滚动,心中一惊,圆睁双目,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立时映入眼帘。
皎洁的月色从窗外投入,照在近在咫尺的素衣女子脸上。只见她盈盈立在床前,雪肤依然,花貌如昨,正是十几年来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倩儿。杨霆痴望着活生生站在他面前的倩儿,不知是真是幻?用尽气力问道:“倩!是你吗?倩!”却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耳鼓中充满了“嗡嗡”的嘈杂声。他想抬起头,想看清楚面前的人,可是滞留体内的大量酒精正在发作,意识还处在半梦半醒之中,不论他怎样努力,全身上下都使不上一分劲,动弹不得。
倩儿其实已来了许久,自她随袁克文出国后,从未想过今生还能与他重逢。直到遇上胡铁,才偶然听到了一些关于杨霆的消息。当时也曾产生过回国寻他的冲动,可转念一想:“隔了这么多年,他恐怕早已把我忘了。再说我已有了男人,就算相见又能怎样?就算他肯要我,难道我就忍心割舍下袁克文么?”
这些天来胡铁张口闭口都是杨霆,军政府内人人皆知,身为袁克文妻子的倩儿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意外消息令她柔肠百转,心乱如麻,明知两人今生无份,也不肯错过今夜的见面机会。
她本不愿惊动任何人,只想悄悄来看他一眼就走,不料一发不可收拾,一站到他床边就禁不住伤心落泪,前尘往事纷至沓来,只盼天永远不亮,床上的人永远不醒。
这时见杨霆分明认出了自己,极力挣扎着要和自己说话,却只能发出“啊啊”的嘶哑声音,双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像是深恐她从眼前消失,倍觉心如刀割,不顾一切地俯身抱住他:“霆哥!你还认得我,你没忘了我。”
杨霆次晨醒来,枕边人芳踪杳然,只在床边发现了一封泪迹斑斑的书信,方知昨晚铸成了大错。
第五集 第一百零二章 枕戈待旦
旭日初升,浩瀚的东海上波涛翻滚,海浪如雪。和煦的阳光照射在凹凸的海面上,闪耀着淡绿或蓝紫色的光芒,有些还带有彩虹般的光晕。这是1925年初春的一天,一支由多艘巨舰组成的航母战斗群,以环形编队劈波斩浪地行进着。突前的是2艘旅海级重巡洋舰(12000吨),其后是2艘卧龙级驱逐舰(8000吨)和4艘追风级护卫舰(1800吨),共同组成圆形阵列,众星捧月地把“广州号”航空母舰和“神农号”远洋补给舰围在核心。舰队外围还有2艘018汉级潜艇在水下护航。十余艘银灰色军舰高速航行在蔚蓝的海面上,舰尾拖着雪白的浪花,场面蔚为壮观。
“广州号”航空母舰如同一座飘浮的城市,从海面到甲板足有几层楼高,而甲板只是航母的“平地”,指挥所在的铁塔又有几十米高。甲板上纵横交错,被颜色粗细不等的线条划分出严格的区域,密密麻麻地停放着上百架飞机。无数身穿各色制服的军人在其间忙碌穿行,不断打出繁复的规定手势和旗语,紧张而有序。“广州号”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出自上海江南造船厂,于1922年2月下水,1924年5月编队服役。标准排水量32500吨,满载排水量40880吨。舰长285米,飞行甲板长292米;舰宽32米,飞行甲板宽29米;平均吃水7。2米。采用的推进装置是:4部齿轮传动式涡轮机,8个锅炉,4轴,18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4节。燃料载量7300吨,续航力16000海里/15节。其甲板中部设有升降机,另在甲板左侧有一部可垂直拆迭的升降机,使母舰可以顺利通过较狭窄的航道,如巴拿马运河。拦阻系统在舰尾设有9条拦阻索,舰首有6条,能阻拦降落重量达6吨的舰载机。
广州级航母从设计初就十分重视自身防护能力,舰体被分隔出密集的水密舱室,这种结构可以使该舰在战斗中最大限度避免被击沉的危险。舰上装有12门127毫米高平两用炮,用以对付远距离目标;8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共32门;并装有46门单管20毫米高炮。弹药载量:平均每门40毫米炮备弹800发,每门20毫米炮备弹4000发,弹药总重47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舰上装备有防空雷达系统和神眼37型指挥仪,可方便快捷地调度防空火力。
舰载机航空大队包括:1个海鹰战斗机中队(36架)、1个海凤战斗轰炸机中队(36架)、1个海凤俯冲轰炸机中队(15架)、1个鱼雷机中队(15架)、2架海豚式反潜直升机,总计104架飞机。另有9架备用(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各3架)。编制人数2548人,其中军官282人,士兵2266人。
广州级航母目前已有两艘入役,“广州号”的姊妹舰“合肥号”由广州造船厂承建,也于1924年内编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目前“广州号”和“合肥号”航母战斗群分别隶属于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
广州级航母的建造充分反映了中国军工产业在世界上的绝对领先地位。石铮等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发展航母工业,从设计到施工无一不从标准化规范出发,以期为成批量生产打下扎实基础,从而使造船厂能够采用流水线作业。此外,在诸如钢型和钢板、舰上设备、机械以及武器各方面也都实行了高度标准化。高射武器的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制造127毫米炮、40毫米炮和20毫米炮上。因此,该级航母日后的建造周期可以极大缩短,预计每艘航母只需15一17个月便可建成服役。
四平八稳的母舰指挥舱内,舰队司令田伍亮舒适地靠在皮转椅上,望着挂在墙上的巨型海图,心中默默盘算着。这位半路出家的海军中将其实是空军出身,曾经在欧战爆发初期远赴德国帮助其训练飞行员,一手组建了德国空军第一师。回国后晋升为空军准将,直接指挥了在朝鲜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艘改装“航母”上的飞行联队,声名扶摇直上。战后不久,他就被海军司令江鹄点将,软磨硬泡地硬把他从空军司令高唯手中挖了过来,受命筹建中国海军真正的航母战斗群。
由于拥有在朝鲜战争中指挥舰载机的经验,亲自感受过海空一体战的巨大威力,使田伍亮深信,未来的世界海战必将是航母编队的天下,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项新任命。不过,在朝战中使用的“航母”充其量只能算是“准航母”,属于应急而为。而且,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取得了绝对制海权,所谓航母作战不过是由空军在漂浮的机场上起飞作战而已,严格地说根本谈不上战术,其实经验有限。
一切都得从头来起,田伍亮先是进入汉口军校航母指挥特训班学习,同期学员共20名,都是从海空军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军官。于是,田伍亮就成了这20名海空军官的班长。
由于面对的是全新概念的合成化部队,包括他这个班长在内,谁都没有实践经验,只能在相互探讨中共同摸索。好在军校的教官发下来一本简明扼要的作训模式和指挥系统概论,总算不是盲人摸象。
从特训班毕业后,他和其他19名学员整日里都扑在那艘“逐日号航母”上。这艘改装军舰是他们专用的训练舰,一边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起降技术,一边摸索航母战术。这几年来,他除了吃饭睡觉,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海、空、潜立体作战战术,和部下们一起总结出数十万字的战术研讨报告,最终完成了初步的训练大纲,同时培训出一大批预备进入航母的海空官兵。可以说,就在“广州号”尚未下水之时,中国海军已拥有了基本符合要求的舰员。对于这项成就,田伍亮功不可没。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佩中将军衔的航母编队指挥官。
田伍亮的眼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海图上一个狭长的岛国,他有很强烈的预感,年轻的航母编队很快就会迎来真正的实战考验,而试剑石正是海图上这个总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的左邻。
自今年年初开始,战备气氛就相当浓烈。舰队在二月上旬接到上级通知,中止所有官兵的探亲假和休假,除特殊情况外一律召回。一个多月前,海军司令江鹄亲自登上他的广州舰视察,现场观看混合舰队实弹演练,临行前当着全体军官的面明确指示:“航母舰队是国防主力,应时刻保持旺盛斗志,随时作打大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和战斗准备。我希望下次再来看大家的时候,有机会亲手为今天在场的各位换一换肩章。”这话等若是亲自在做战前动员了,当时军官们听后都激动万分。自古以来,军人以战功换肩章,这还有什么难懂的?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多年苦心准备,中国已经完全做好了进军太平洋的准备。这不仅表现在军备方面,而是在各领域都具备了和世界列强决胜大洋的综合国力。
首先是国民经济。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中国经济持续155个月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年均增长幅度21%,192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16亿中元,折黄金计算,相当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总和。确立起中国经济的全球优势地位。
在此期间,以陆少阳为首的共和党中央十分重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社会再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包括不断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单和对垄断组织直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政府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基础性公共设施进行了巨额投资。尤其对能源和水利工程的投资,从1910年至1925年共计75亿中元;对通讯产业和交通部门的投资,15年内共投入48亿中元,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共电话网和铁路干线。为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本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中国出口比重中约占40%左右。此外,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措施,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政府利用欧洲大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持续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廉价资源,特别是苏联和中亚各国的石油资源,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由于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转移。中国的传统工业区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随着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西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悄然兴起。武汉重型车辆厂、南京猛龙汽车工业集团、广州夏威汽车制造厂等一批由国投(中国国家投资基金)募股建立的重点企业相继投产,轻重卡车、商务轿车、农用机车、特种车辆等生产线基本完备。
在发展家用型轿车的问题上,陆少阳等人认为,扶持家用汽车的确能进一步刺激各相关行业的发?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