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





  “笑什么,亲爱的?”艾丝尔问。她再不象早先那样动不动就变得歇斯底里。
  在许多天埋头于花样繁复的钩织活计之后,她已经能用听天由命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了。
  “笑什么?笑我现在已经是180磅,又苗条,又标致,又健康。下个月我就只有170磅,再往后是160,最末了只剩88磅左右。我们都要瘦成人干儿。俾斯麦会把我们全都饿死。”
  “别发愁,爸。我们总会有办法的。”
  乔依那孩子气的毛毛躁躁不肯认输的打气话,不知怎么也显得有点勉强。卡迈克摇摇头:“我们没救了,永远没救了。俾斯麦预备给我们减重到ad infinitum(永无止境)。他的程序磁带上没有记下terminus ad quem(限度)!”
  “他说什么?”梅拉问。
  “那是拉丁文,”乔依解释说。“可是听我说,爸……我有一个主意,可能会管用。”他压低嗓门:“我想试着调整一下克莱德,明白吗?如果我能让他的中枢神经部位产生一种多向振荡效应的话,也许他就能穿越住宅安全防护区。他能找人帮忙关闭防护区的开关。上个月的《大众电磁学》上有一篇介绍多向振荡器的文章,那本杂志就在楼上我房间里,我……”
  他的声音忽然哽住了。
  卡迈克象囚徒听着他的缓刑宣判书一样急不可耐地问,“怎么啦?说呀,往下说。”
  “听见没有,爸?”
  “听见什么?”
  “大门,我想刚才我听见大门打开了。”
  “我们都有点精神错乱了,”卡迈克阴郁地说。他诅咒马修商店的推销员,诅咒冷子管机器人的发明者,还诅咒他第一次开始感到忠心的老杰米玛又破烂又寒酸的那一天,就在那天他决定买一个新型号的机器人来替换她。

  “我希望我没有打扰你们,卡迈克先生。”一个瘦小精干的人,红脸膛,穿着粗呢外套,走到了起居室的中央,一只戴着手套的手提着一个绿色金属工具箱。这就是鲁宾孙,机器人修理匠。
  卡迈克沙哑着嗓子问:“你是怎么进来的?”
  “从大门。我看见屋里亮着灯,按门铃却没人理会,我就自己进来了。你们的门铃坏了,我想我应当解释一下。当然这样闯进来不大礼貌……”
  “不用道歉,”卡迈克喃喃地说,“见到你我们太高兴了。”
  “我刚才在你们邻居家,你瞧,我想该到这儿来看看你们的新机器人情况怎么样。”鲁宾孙说。
  卡迈克利索、精确、急切地向他叙述了事情的原委,“就这样,我们在这儿当了六天囚犯。”他最后说,“你的机器人想把我们慢慢饿死。我们也确实坚持不了多久啦。”
  笑容从鲁宾孙那张快活的面庞上一下子消失了。“难怪刚才我就觉得你们都象害着重病的样子。唉,妈的,我得把它检查一遍,还得干好多麻烦事。不过至少我可以给你们解除禁闭。”
  他打开工具箱,挑出一把八寸长的管形工具,一端安着一只玻璃球,另一端装着扳机,“这是强力场衰减器。”他解释说。他把这个工具指向住宅安全防护区的控制箱,满意地点点头,“瞧,这个了不起的小玩艺。它中和了机器人布置的强力场防线,你们的封锁墙已经拆除了。现在请把机器人弄来……”
  卡迈克派克莱德去叫俾斯麦。几分钟之后机器管家回来了,后面赫然跟着高大的机器侍者。鲁宾孙满不在乎地笑笑,把衰减器指向俾斯麦,扣动了扳机。机器人走到半道就蓦地呆然立住,发出一阵短促的吱吱嘎嘎声。
  “瞧,这样他就动不了啦。咱们来检查一下机体里边。”
  修理匠迅速地打开了俾斯麦的胸膛,拿出一只袖珍手电朝机器人伺服机构复杂的内部照来照去地查看,一边还偶尔自言自语地嘟囔着。
  卡迈克心中充满如释重负的喜悦,飘飘然走向一把椅子。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想到今后几天里能够到嘴的好饭菜,他简直馋涎欲滴:烧土豆、马丁尼酒、抹黄油的热面包卷,还有一切被禁食的佳肴!
  “真怪,”鲁宾孙半自言自语地说。“服从指令的滤波器完全短路了,行动意志电流波节也不知怎么被瞬间高压电弧焊到了一起。你瞧,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怪事。”
  “可不是嘛。”卡迈克倦怠地附和说。
  “真的,不过——这在机器人科学中却是一次崭新的突破!如果我们能够重新产生出这种效果,就可以制造出有自由意志的机器人——想想看这个发现对科学是多么重大的贡献!”
  “我们已经领教过了。”艾丝尔说。
  “我很想观察一下,当电流接通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效果,”鲁宾孙继续说,“比如说,反馈回路是不是真会颠倒过来,或者……”
  “别乱动!”五个声音同时惊呼起来——克莱德象往常一样落在最后。
  可是已经为时太晚。整个事情发生在不到十分之一秒钟之内:鲁宾孙再次扣动了强力衰减器的扳机,把俾斯麦开动了起来——机器侍者迅疾如风地从不知所措的修理匠手中一把夺走衰减器和工具箱,重新接通了住宅防护区的控制开关,又得意洋洋地用两只刚强的手指一下掰断了那只娇脆的衰减器。
  鲁宾孙结结巴巴地说:“你——你——”
  “这种触犯卡迈克家庭利益的企图愚蠢透了,”俾斯麦厉声说。他朝工具箱里察看,寻出另一只强力衰减器,熟练地将它捣毁,又“锵锵”两声关上自己的胸腔铁门。
  鲁宾孙转身朝门口飞奔,忘记了住宅防护区已经重新恢复功能。他猛得撞到强力防护场上,狠命地弹了回来,飞快地打着旋。卡迈克从座位里爬起来赶过去,刚好来得及扶住他。
  修理匠脸上带着困兽一般惊恐的表情。
  卡迈克已经再也体验不到这种心情了。他的内心已经麻木,完全听凭命运摆布,丝毫没有了继续挣扎的愿望。
  “他……他的动作真快呀!”鲁宾孙憋出这么一句话。
  “是快啊,”卡迈克冷漠地说。他拍拍饿空了的腹部,轻轻叹了一声,“好在我们还有一间空着的客房给你住,鲁宾孙先生。欢迎你来我们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做客。我希望你会喜欢拿面包和清咖啡当早餐。”

  (本文由【读书中文网】Ken777进行OCR、校对。)




《魔鬼三角与UFO》作者:'西班牙' 柯蒂斯·加兰[完整版]

  李德恩 译

  人们对各种神奇色彩的自然之谜,本能地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当代我们生活的星球上,似乎没有什么比“魔鬼三角”和“UFO”更富有魅力地吸引着各国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了。
  “魔鬼三角”即百慕大三角区,是指美国东南部,以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为一点,与位于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岛和大西洋上的百慕大岛相连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在这个神秘的、充满恐怖气氛的海区,许多船只和飞机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失事的原因又是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知识难于自圆其说的。“UFO”即不明的飞行物体,通称“飞碟”。这种频繁地出现在各国新闻报道中、引起社会轰动的空中怪物,会不会是来自其它星球的使者驶向地球的飞行器,这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魔鬼三角”和“UFO”理所当然地引起科学家的注目,同时它们也成为科学幻想小说热中追逐的题材,这些作品对它们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合乎逻辑的解释,从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西班 牙作家柯蒂斯·加兰的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把“魔鬼三角”和“UFO”有机地联系起来,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不失为一部佳作。

      ※    ※    ※    ※    ※    ※

  第一章

  一架小型飞机,在平静的海面上飞行,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隆隆声。
  在万里晴空中,太阳放射着强烈的光芒,寒冷潮湿的和风不停地掀动着海浪,使岸边作业的渔船微微颠簸。
  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缓缓飞行。不久,便离开了海岸,朝着北——东北方向,径直向深海飞去。
  在这架飞机上只有一名驾驶员,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浩瀚的大海,好象在搜索着什么,看起来,不象在寻找渔船和赛艇,也不象在观赏海浪的涟漪,但他的到来却打破了清澈如镜的海面的宁静。
  他双手紧握着飞机的操纵杆。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驾驶员,是一位在重重困难中不畏艰险的老手。驾驶一架小型飞机,对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是因为肯尼思·戴夫斯有着操纵各种飞机,甚至海上船只和水下潜艇的高超技能。在海军服役期间,又亲身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退伍以后,加入了国家航天局专家团,他的这些经验使他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使命。
  其后不久,他便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所知的、以缩写字母NICAP著称的美国政府组织。只要提起这个组织,人们就会惊奇地打听,这几个神秘的缩写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在美国政府的任何活动中,极为罕见地会在谈话、新闻或评论中涉及这几个字母。
  但是NICAP,为了一种具体的特定的使命,一直存在于世。最近几年中,由于它的显赫地位,它的存在更为人们所倾慕。
  戴夫斯并不因NICAP的重要,而放弃他在国家航天局的职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者的目标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现在,戴夫斯既不为国家航天局工作,也不为NICAP干活,而是为他自己在奔波。这纯粹是他的私事,何况,他正在休假。
  他特意申请到这个假期,就是为了能上那个海区觅寻。不过,当初得到国家航天局的负责人马克斯·安德森的同意是很困难的。目前正是根据五年发展新计划要发射宇宙飞船的紧张时刻,需要各种专门人材共同工作。在这种时候要使假期得到批准,戴夫斯得花费很大的周折。即使批准了也不过是仅仅的五天,而不是他要求的十天。
  “戴夫斯,我不能给你假期,连一天也不给。”安德森用他一贯的粗鲁口气对他说:“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你之外,我可没有再多的人手了。你得记住,小伙子,两个星期内,宇宙飞船在肯尼迪角等着我们,你将会发现,不值得为了你的异想天开而去这样做。”
  “我知道,先生,”戴夫斯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要不是我的未婚妻……我也不会来请假。”
  “我知道你未婚妻发生了什么事。”安德森截住了他的话,这次不象刚才那样粗鲁,甚至还有某种同情的表示:“或许在我的职权范围内能为你做些什么,能助你一臂之力。不过,你要认真地想一想,虽然您全力以赴,但是否会取得成功?海军部的报告写得明明白白,报告中说……您知道报告中说些什么。”
  “我很清楚,先生。”戴夫斯低着脑袋,神情忧郁,却坚定地说:“对这份报告,我至少读了有二十遍,可以说了如指掌。不过,我还没有完全读懂,似乎没有多大价值。”
  “要弄清在那个海区发生的许多事件,都没有很大的希望。一百年前就是如此,戴夫斯。”
  “先生,话可不能这么说。一百年前,没有雷达、声纳、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船上没有柴油机,也没有保险设备和急救设施。但是今天,我不能同意瑟勒娜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可以断定,造成这些事故的起因,海军部、英国海岸警卫队、侦察飞机未必能深入地追究,弄它个水落石出。他们也许是挂一漏万吧,要自圆其说,但事实却……”
  “我不知道是不是象您说的那样。虽然我也百思不解,我的报告是巴哈马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的英国海岸警卫队在北大西洋的广阔海区搜索后写成的。在搜索时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充分合作。在这一带作业的渔船,我们暂不管这些渔船是什么国籍的,都和英国海岸警卫队一样报告说,它们无法通过无线电和‘信天翁’号游艇取得联系。戴夫斯,你不能埋怨别人对发生的事件漠不关心。你应该知道,在海上只要发生任何异常现象,大家都不惜任何代价相互支援的,更何况‘信天翁’号是属于美国海军部的。”
  “这种情况是常有的,先生。我不怪罪其他人,我只是表示怀疑而已,我渴能一下子把这些疑团都解开。即使在我的生命中,这是最后一次的飞行,我也要飞向那个海区。先生,我坚信我将会找到一些,那怕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弄清这个可诅咒的海洋真相,它用魔力吞噬了船只、飞机和我们的人哪!”
  “那末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