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
“就像丘疹?”我举例说明。
“对。”她说。我看到她鼻尖上已长出一个小脓疱,“它是这样产生的:一个狂热分子碰上另一个狂热分子,然后两人又遇到一些臭味相投的人。很快,所有狂热分子拥有同一种信仰——很快,他们的信仰成为现实——他们开始与现存世界对立,要用非现实来取代现实。”
我点点头,集中精力要把周围的一团雾裹起来。
“世界多变,人们就笃信变化。他们也就更坚强。长此以往,恐怕我们是世上仅存的正常人了——我们正处于险境。”
“他们人多势众,是吗?”我试探着问。
“比这更糟——他们的不同观点正腐蚀着空间结构!连地球的形状都在改变!是真的,地球有一段时间曾是平的——直到人们相信它是圆的,地球来转动。”
我转过身看她。她也消失在迷雾中,露在外面的只有她的嘴巴。
“但世界确是梨形的。”我说,“我是从《科学的美国人》上读到的。”
“那你为什么认为地球在改变形状呢?”那嘴巴问道,“因为某个民族自以为大,地球正膨胀起来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
“哦。”我说。
“是新闻传媒的错——电视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他们不停唠叨世界在变化——而且信徒剧增。”
“嗯,”我说,“当今世界的形状是如此,变化就得由——”
“哦,上帝——也不是你!你们总说世界会变成碎片——从接合处裂开——”
现在连那张嘴巴也不见了。
我呆在那儿。我没错。其他人也注意到了,墙面一片斑驳,上面还有无数的洞。一时间碎片纷扬。但另一端潮水还未突墙而来。
我的手指探进洞去,摸到了柔软的胶面,它还未完全融化。
至此,我的眼睛一筹莫展——不单眼痛难言,连自我也有刺痛。我感到我晦涩难懂。
“找到自我了吗?”公园里一个演说家问道。(我视而不见——我记得先前找东西的经历。我当然不想再搜寻什么。)我向前走。
走了会儿,又有个演说家——此人站在肥皂箱上,“我们应该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他抑扬顿挫地说,“在这里,人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
我揉揉眼睛,局促不安地感到天花板正裂开一条条缝隙。
“每个人都能站起来谈论自己的事业——任何团体可选择他们的信仰——只要愿意,我们可以重建世界!基于我们自己的想法来重建!”
一切都摇摆不定——在正误问摇摆。
“但最重要的是,”他继续说道,“不管我们有多大矛盾,我们都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我们伟大的民主制度让我们减少分歧,达成妥协。我们就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长远来看,这种崇高的自由和个人行为将有助于我们为众多的人谋福利!”
在我听来,真是棒极了。
我回到家。工人刚糊好墙纸。怪啊,曾掩盖在花花绿绿墙纸下、坑坑洼洼的墙面看上去是多么的光洁。
我看不出哪儿粘了浆糊。内层结构光秃秃的表面也在雾中消失。天花板比以前更低了。
我歇了会儿,抚摸那只猫。我一进门,它就冲我招手,“你好,人。”猫说,“给我个大麻香烟吧。”
“不能啊。我自己有些麻烦。”
“好吧,那给我一块钱。”
“干吗用?”
“去旅行。”它说。
“好。”我给了它一块钱看它走。
它嘴里含着钞票,把钱点亮后抓起手提箱,一口气奔出三万英尺,向西奔去。我不明白。雾越来越浓,交通警已停止了一切交通。
我想问些问题,但一时半会儿记不起来了。哦,对了——不太重要。但我希望能想起来。
电视上的人是个医生。他坐在电视机上,两脚在屏幕前摇晃、(他鞋底的防滑片擦着屏幕),说毒品正危害着现实世界。毒品可以通过改变人的世界观来损害人的正常思维,直到人看不到现实为止。
“再见吧,趁他信仰未变。”我咕哝着关掉电视,把他撵走了。天色渐晚,我要睡会儿。我还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别照处方上写的做。墙纸已在剥落了。
事实上,现存的只有一个空壳了。乍看像是巧克力布丁做的。可能就是,也可能是毒品砌成的。可能毒品正改变着我们的群体思维——但我什么也没注意到。
《照片不会撒谎》作者:'美' 凯瑟琳·麦克里恩
述林 译
《新闻报》记者问道,“你对别的星球上那些人怎么看,内森先生,他们是否为人友善?他们显得有人情味吗?”
“很有人情味,”那位瘦削的年轻人答道。
大窗户外面,雨不停地下着,淅淅沥沥,隐约可闻。别的星球的来客即将着陆的机场,在雨中显得模糊而朦胧。水泥跑道上,小水潭雨点斑斑,尚未使用过的机场的跑道之间从来没有被人碰过的野草,湿漉漉地闪闪发光,在一阵阵狂风前低下头来。
一些灰蒙蒙的卡车与大型空间飞船即将降落的地点保持着一段距离,以示尊重。电视摄影人员蜷缩在流动篷子里等候着。更远处,在荒芜的沙野上,在遥远的沙丘后面,大炮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在视界之外的一些飞机场上,轰炸机严阵以待,警惕着第一个星际飞船可能玩弄的阴谋。
“对于他们居住的星球你有所了解吗?”《先驱报》记者问道。
《时报》记者与其他人站在一起,心不在焉地听着,思考着一些问题,但又不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约瑟夫·R·内森是个瘦削的青年,长着平直的黑色的头发,面有倦容。他正在接受记者们有礼貌的采访。他显然有些激动,记者们也不想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来难为他。他们希望他心平气和。明天,他将要成为新闻界大肆宣传的最显赫的人物。
“不,没有直接的了解。”
“有什么假想或推论吗?”《先驱报》记者追问道。
“他们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一定和地球一样”,面有倦容的青年不太肯定地回答。“环境使动物进化。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他迅速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又把眼光避开,平直的头发开始被汗水沾在额头上了。“那倒也不一定非要说明什么问题。”
“和地球一样。”一个记者自言自语地说道,并把这句话记录下来。他似乎只听到了这么一句回答。
《时报》记者看了《先驱报》记者一眼,弄不清他是否听到了这句话。《先驱报》记者也很快地看了他一用&。
《先驱报》记者问内森说:“那么你认为他们会带来危险罗?”
像这样一类口气很大的问题,一旦击中要害,往往会打破沉默;引出明快的答案。他们对军事保密措施都有所了解,虽然他们本不应当了解。
问题并没有击中要害。内森茫然看着窗外。“不,我不愿这样说。”
“那末你认为他们很友善了?”《先驱报》记者问道,虽然问题完全相反,态度却是同样肯定。
内森的嘴唇掠过一丝微笑。“我知道的那些人是友善的。”
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线索可循。他们必须在飞船来到之前把基本的事实弄清楚。《时报》记者问道:“是什么导致你与他们联系的?”
内森踌躇了一下,回答道:“静电波,无线电静电波。陆军没有把我的职业告诉你们吗?”
陆军没有向他们披露任何东西。召集他们来采访的军官面有愠色地、警惕地站着。他似乎本能地反对向外界披露任何东西。
内森怀疑地看了军官一眼。“我的职业是军事情报部无线电译码员。我采用定向检波收听外国波段,并把我听到的失真信息与编码信息记录下来,借助自动译码器和扰频排除装置处理基本的失真图像。”
军官清了清嗓子,但一言未发。
记者们微笑了,并把听到的话记了下来。
鉴于军备核查已为联合国认可,安全规则已相应改变。既然掌握全面情报已成为公安部门防止秘密装备的惟一手段,搞间谍、搞侦探好像就成了一种公益性服务事业,名声也就好听了;并且干这件工作可以与公众取得友好联系。
内森继续说道:“我在业余时间开始对星体检波。你们知道,星体可以发出无线电噪声,那噪声就好像是一种发出滴嗒声的静电波,有时还发出粗嘎的声音。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就已听到这种电波了,并且一直在探索,竭力弄清楚为什么那些波段上的行星电波是那样不稳定。事情看来很不自然。”
他停顿下来,没有把握地微笑着,意识到他下面所要说的事将使他一举成名。他在收听电波时就已经想到这一点。这想法与当初牛顿看到苹果落下来时的想法一样,是那么简单而完美。
“我判断这是不自然的。我尝试着去进行译码。”
他急于为自己的判断寻找理由,以便使之更明显一些。“你们知道,搞情报的有个诀窍:加速旋转录音磁带上的信息,直至发出那种粗嘎的声音,然后再把信息播送出去。地下电台就是采用这个方法。在那以前我就曾听到过那种尖叫。”
“你是说他们对我们进行编码广播?”《新闻报》记者问道。
“说是电码也不确切,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它记录下来,减缓其速度。他们并不是在对我们广播。假如一颗星体是处于一群行星、一群有居住者的行星当中,并且他们彼此以广播相沟通,那么,他们将发送紧束波,以节省能量。”他看看人们是否听明白了。“你们懂吧,那就像一束聚光。从理论上说,紧束波历时经久而不丧失能量。可是各行星之间的瞄准将是很困难的。距离是这么遥远,你不能指望一束光会在目标上停留几秒钟以上。他们当然会把每件信息压缩成半秒或一秒长的简短的小型化信息,然后在一次中长广播中将信息分成几百次播发出去,以保证光束在通过目标的一瞬间被接受下来。”
他慢吞吞地、小心翼翼地讲着,想着自己的解释将为各报纸所登载。“当一束杂散波通过我们这一区域上空时,就会有一个来自该方向的极强的噪音峰。光束摆动着与原星球相随动,彼此之间的距离极大地加速了这种摆动。所以当这种杂散波通过时,我们连一个信息也收不到。”
“你怎样计算收到的尖嘎声的频率?”《新闻报》记者问道。“这些行星系统是在银河系的平面上旋转吗?”这个问题问得正中下怀。出于好奇与兴奋,他讲话时有些冲动。
无线电译码员露着牙齿笑了,脸上紧张的痕迹暂时消失了。“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也许是在相互窃听。整个银河系中居住着许多种族,他们整天在广播里瞎聊,咱们人类也许就是一个标准的例子。”
“有道理。”《时报》记者赞成道。他们会心地微笑了。
《新闻报》记者问道:“你怎么没有检拾到声音,却碰巧检拾到电视图像了呢?”
“这可不是碰巧,”内森耐心地解释说,“我已辨认出一种扫描图像。我要的是照片。照片是看得懂的,不受语言限制。”
在记者们身旁,一个参议员踱来踱去,念念有词地背诵着他的欢迎词,并紧张地望着宽阔的、水淋淋的窗户外面灰蒙蒙的、夹着雪花的雨。
在长方形房间的窗户对面,有一座摆得高高的小讲台,讲台两侧是一些高高的电视录像机和装在吊杆上的抬音器,以及熄灭的聚光灯。一切都已布置妥当,只等参议员向别的星球的客人和全世界发表欢迎演说。一架破旧的无线电发射机放在附近,连一具遮盖零件的外壳都没有。发射机一边是两只裸露的、闪光的阴极电视显像管,另一边是演讲人在哼着欢迎词。在前面一块直立的嵌板上,有一组突出的拨号盘和旋钮。嵌板前面的一张桌子上,准备好了一只手持式话筒。嵌板与一台盒状的、带有贵重外壳的仪器相连接,仪器上面印有“美国无线电实验所制造”的字样。
“我记录了来自萨几塔里耶斯的两组噪音并着手进行工作,”内森继续说道,“仅是发现同步信息,使析像器相当接近得到图像的标准时间,就花了2个月。当我把这个图像拿给情报部看时,他们给我以充裕的时间从事研究,井派给我一个助手。我用了8个月时间,拣出有色波段,分别配以恰当的颜色以便在屏幕上出现可以辩认的图像。”
那外形破旧的裸露部分,是原始接收机。他们在这台接受机上苦干了10个月,经过反复校准,终于使非同步有色析像器的狂乱摆动的格形波纹变成了合理的图像。
“试验伴随着失败,”内森说,“但结果还满不错。充满尖叫的宽阔波带上从一开始就有呈现彩色电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