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
宇宙的起源密不可分。IBM组织是由瑟垦兰上最优秀的数学家组成,这些数学家相信,数字是宇宙的唯一真理,而宇宙自身正是上帝“计算”出来的。它由几条最最最基本的——例如,1+1=2这样的基本公理组成,然后通过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推演衍生出变化万千的宇宙,而耀斑正是这个完美算式中的X。所有的算式都是通过X才解出来的,换句话说,上帝在设计这个宇宙时,留下了解开它的蛛丝马迹。
伏拉基米尔·卡拉扬成为揭开上帝公式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孤僻的老头子,从长相上看,很难相信哪家大学会忍得下心将他聘为教授。然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IBM的创始者之一。他从研究耀斑的成因开始,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最后发现,要解释耀斑的偏振游离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宇宙理解成由无数个层面组合而成的复合体。耀斑在每一个层面中存在,并且通过某种透射效应,照射到这个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
卡拉扬由此创建了有名的“弦”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系列数学正弦的逻辑表象。这一系列代表宇宙各个层面的弦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这个宇宙最早诞生的时间。这些弦是按照时间正向排列的,换句话说,如果沿着其中任意一条向前反推,可以一直上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甚至是之前的一刻。
宇宙诞生之前……
有一天晚上,卡拉扬坐在乡下小别墅的客厅里休息,壁炉里燃着熊熊的火焰,烤得屋里暖暖的。他歪在沙发上,拿着一张报纸无精打采地看着。第三版上有消息说:随着冬季的到来,莫斯科的食品价格会普遍上涨——上涨多少?下转十六版……
卡拉扬没有转到十六版。家里人发现他失神地在那里呆坐了一阵子,正当他们中的某个人想去问候他时,他突然扔下报纸,飞也似的冲上了二楼,以他的年纪和身体来说,那种速度实在令人敬畏。
第二天早上,这个不幸的老头子被发现僵直地倒在书房的地板上,因脑溢血魂归天国,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捏着一支笔,桌子上放着几页凌乱的稿纸。根据国家专门委员会调查的结果显示,纸上那些笔记潦草的数学公式是导致他脑溢血的直接原因。
卡拉扬的弟子,朱波波夫,在接过他(按其他弟子的说法是“窃取”)的研究成果之后,又花了十六年的时间,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伟大的老师的研究结果。
为了便于说明,朱波波夫放弃了所有的数字,而用简单的三句话概括了他的理论
时间守恒是唯一的真理。
宇宙是由一张报纸开始的。报纸里的某个原子发生了突变,宇宙由此而生。
创造宇宙的人对此并不知情。
虽然,这非常非常非常地不可信,但这次是真的,瑟垦兰星人赢了!这是真的宇宙真理!
家住瑟垦兰星人头上一个多世纪的枷锁被打破了!瑟垦兰星解放了!宇宙重生了!股市上扬,房地产挡也挡不住了!
瑟垦兰星距离发现宇宙诞生的真正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已经认识了原子,并且比我们人类更加深入,现在,宇宙尺度上的原子研究大门,已经向他们敞开。
七十七年之后——在此期间,发生了一次革命、六次滞胀、十六次海啸、三十六次金融危机、流失一次地震、七十七次流感——“IBM”组织终于完成了一项跨越时代、跨越宇宙的伟大实验的前期准备。七十年前发射的、向着宇宙深处各个方向进发的“瑟垦兰之花”的十个前端卫星,已经在空中围成了一个面积达六千五百万平方光年的巨大平面。这些庞大的偏振光卫星,一旦同时开始工作,宇宙三分之二的角落都会昏暗下去,而整个宇宙将向另一个空间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一切已经就绪。
行动开始前的几分钟里,在位于巴尔卡阡星系的“IBM”总部舰桥上,身陷沙发的舰队指挥官米高扬听着响彻全舰的倒数计时,突然间陷入了迷茫。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做什么了?我们真的已经做好准备了,要去撩拨创造了我们这个伟大宇宙的另一个伟大文明吗?
他犹豫不决的拿起电话,接线员说:“是!阁下”
“我们……我们现在可否暂停倒数?”
“不!阁下!”
“为什么?”
“因为时间差的关系,开始实验的信号实际上在十七分钟以前就发出去了。”
“没有人告诉我这个。”米高扬咕噜了一声。
“是!阁下!”
米高扬想,算了吧,这事已经发生了。他躺回沙发上,继续去玩18格数字游戏。
同时间另一个空间。
IBM公司原子静力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一项实验,实验的内容很简单,在万圣节到来之前,他们打算用126颗碳16原子在一块由激光组成的引力场中拼出“I come from IBM”这句话。这对于参加实验的研究人员和IBM公司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期望轻易获得的下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计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过会发生如此的情况。两个月之前,在远离佛罗里达和美国本土、位于中亚的某个地方,基地组织突然通过其旗下的合法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拉马丹·拉登先生(这个名字与另一个名字具有想当然的相似性,但是,作者本人及杂志社都认为,这种联系纯系读者的丰富而可怕的联想)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个研究成果由以下三句话组成:
安拉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宇宙是从安拉在安息日所打的一个神圣的喷嚏中产生的。宇宙中的一切物质也随之诞生。
安拉本人并不知情,但他的马夫知道这一切。
老实说,由于拉马丹·拉登先生在CSI(国际科学论文)上从未发表过任何有见地的论文,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一开始并未给科学界带来什么影响,有几家研究机构拒绝发表他的成果,有一家小报由于实在找不到可以刊发的论文,而又必须发表足够数量的科学论文以保持其严肃性,才勉强发表了它,而且把它刊登在广告栏上面(广告是由基地组织的公司赞助的,这不由得让人在此产生不好的联想)。
一开始,世界平平静静。一个月后,国际科学家研究会、国际哲学家研究会和其他十六个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近四百商业研究机构同时开始了对这项研究成果的——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暴风骤雨般的狂轰滥炸”,语言涉及六十种官方语言,形式包括攻击、谩骂、诅咒、调侃、歌剧、散文、行为艺术,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哲学、生物、犯罪学、奴隶贸易……人人都想在他们千奇百怪的论文中证明——
证明——
证明……
先等一等,拉马丹·拉登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可是……没有人能够搞清楚它的深奥含义。由于基地组织关闭了其下属的合法电视台,人们无法得到拉马丹·拉登先生的下一步解释。得不到解释就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无法反驳,无法反驳就……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们动摇了,科学界集体向后站,非政府组织装模作样,好像之前什么话都没讲过。
论文见报四十五天后,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人们公开讨论拉马丹·拉登先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可能性,讨论详细到了猜测拉马丹·拉登先生获奖时将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地步。
IBM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放弃空间动能力学的研究,转而进行大分子原子排列,试图从观赏性上占据评选的优势地位。
十月十二日,随着“I”和“e”的完成,有六名研究人员进了海伦堡脊椎康复中心。这天晚上(也可以说是第二天凌晨),正当贝肯·冯·伯克(这个名字表明他是一名德国贵族)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将一颗碳16原子放到引力场中形成“f”的第一个点时,怪事发生了。那个原子在冯·伯克的视线内闪烁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下。
冯·伯克去了一趟洗手间,又喝了一杯浓得胃痉挛的咖啡,等他回来的时候,计算机上已经记录了33次闪烁的痕迹。
冯·伯克立即向中国拨通了越洋电话,询问他们的磁力分辨系统是否有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已经过了“三包”期。
一个星期后,所有剩下的研究人员都看到了那颗疯狂的原子,尽管那时候他们已经拼到了“IBM”的“I”。所有的原子中,只有那一个点在不停地闪烁,好像灯箱广告牌上坏了一只整流器。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试图群体性无视这一重大物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向董事会汇报,说他们投资32亿美元排列的原子中的某一个出了问题。
一天中午,研究人员们正在绝望中昏昏欲睡,一名清扫实验室的清洁工无意中看到了显示屏上不停“重播”的那个原子,这个毫不知情的人不紧喃喃道:“嘿,谁在发报?”
大家又装着没事地过了一个星期。八天后,受尽良心折磨的副组长巴列维博士把清洁工叫到了办公室里。
“约阿希姆·霍亨索伦,你是中欧人,对吧?”博士问。
“是的,先生。”
“你知道,我喜欢匈牙利,那里环境很好,很优美。你知道,易北河……”
“那是德国的河流,先生,而我出生在波兰。”
“约阿希姆·霍亨索伦,我在问你正事。上个星期六的中午,有人说你在实验室里看到了电报,是这样的吗?”
“是的,是在中间那个巨大的显示屏上。”
“约阿希姆·霍亨索伦,你确信那是电报?”
“是的,先生,那时莫尔斯电报,或者比较接近。”
“约阿希姆·霍亨索伦……”
“先生,”清洁工加重语气说,“我在偷渡到美国之前,是一名电报员。”
“你是偷渡来美国的?”
“是的,先生。”
博士痛苦地挣扎了几分钟。
“好吧,约阿希姆·霍亨索伦,你能来一下实验室,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意思吗?”
几周之后,IBM买下了《时代周刊》全部版面,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另一个宇宙的召唤》,副标题是《原子电文:你们是谁》。
他们和本·拉登的工作室打了个平手,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被诠释了蚂蚁腿与水滴表面张力作用的加拿大研究人员夺得。
圣诞节前夜,乔布斯·斯塔戈雅接到华盛顿某个神秘委员会的电话,说一架海军直升机正从华盛顿去接他,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将搭乘这架飞机,在基督降生之前抵达华盛顿。
电话没有提及原因和前往的地点,但乔布斯心知肚明。他只是奇怪这个预料之中的安排来得太快了点,他的研究小组关于“原子宇宙”的课题还只是刚开始而已。不过,在他登机时,他被告知位于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小组都已经登上了目的地相同的飞机。
飞机在黑暗中穿越美洲大陆。今年的圣诞节气候不好,从北方南下的强冷气团横扫了大半个美国,他们起飞时,天没黑透,还能看到一张巨大的黑色锋面张在西方天顶,向正在围拢的新的地壳。他们的飞机就朝着暴风雪飞去,几分钟之内,就彻底湮没在黑茫茫的云层中。
飞机在风暴中剧烈颠簸六个小时后,终于歪歪扭扭地着陆了。机组人员吐得死去活来,乔布斯只好自己放下舷梯,从飞机上走下来。
接机的人开了一长串黑色的房车来接他的小组,但他们想尽办法也无法令乔布斯相信这里是华盛顿,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华盛顿应该是个城市,而不是宽达两万平方公里、望不到边的砂岩荒漠,而且地面上到处都是坠毁的飞碟。在他们的车进入唯一的建筑物——一栋通向地底的小房子之前,他还看到六十辆悍马军车在几百公尺外呼啸而过,用大喇叭喝令一个迷路的橘黄色外星人投降。
房车在地下走啊走啊走,道路似乎无穷无尽。几十分钟之内,他们穿过了无数道铁门,终于抵达了一条人行通道。
乔布斯小组在这里接受了细致的搜身,安全人员似乎并不是想从他们身上找出违禁物品,而是想通过某种苛刻的程序验证他们中间没有夹杂外星人。最后,乔布斯博士被要求独自一人进入最后的房间中。
开门的人乔布斯恰巧认识,他是白宫办公厅主任马林可夫。这就有点像在华盛顿了。可是,当乔布斯正要打招呼时,马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