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






  戚继光因为相当地受到当时明的宰相张居正——这个人也相当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书中一定会提及——的信任,所以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在张居正死了之后,戚继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援,并因此而失势,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之下直到这一生结束。

  这个戚继光在中国的笑话之中,也以怕老婆俱乐部的成员而为人所知。关于以下的笑话究竟有多少真实性我们并不知道,不过我们还是来谈一谈。在戚继光最初平定倭寇的时候,曾经把勇敢的士兵加以集合。他说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呢?是能够打倒老虎的人吗?不是,而是不害怕自己老婆的人。接着,他再对聚集而来的志愿兵说道:在鸣笛之后,会怕老婆的人就在白旗之下集合,而不怕老婆的则继续留在红旗之下。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集结到了白旗之下,原来大家都是会怕老婆的。当时,只有一个人位在红旗之下。于是戚继光便说:哦,原来你就是最厉害的勇者呀!没想到把这个人叫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惟一一个留在红旗之下的兵士刚才其实并没有听清楚指令,而他的妻子告诉他,如果指令听不清楚的时候,就最妤不要乱动。这样的回答让戚继光也不知道该拿他如何是好,不由得感到失望。这就是其中一则最有名的笑话。

  说到海贼的话,明代出了不少有名的海贼。在郑和的航海记录遭到烧毁,而整个社会也变得十分封闭的情况之下,还是有不少具有反动精神的男子到大海之上。举例来说的话,林凤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人在西班牙人的记录中是被写做Limahon,于西元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他率领大量部队攻击西班牙所占领的菲律宾,准备攻下马尼拉城。在经过九个月的战斗之后,终于断了攻击的念头,再度乘船离去,之后到底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当戚继光的后援者张居正死掉以后,明朝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什么优异的政治之举,且阴谋续出——有各种不同的阴谋,在此就省略不提了。幸好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也逐渐衰退,不过取而代之的,是在东北的边境兴起的满族。满族其实就是女真族,也就是那个以前与宋不断相争的金。在衰微三百年之后,出现了一位名叫努尔哈赤的英雄,他不但统一了部族,还急速地扩大其势力。

  同样地在这个时代,日本这边的丰臣秀吉则是开始展开对朝鲜的侵略。明乃是朝鲜的君主国,因此就不得不与日本开战。其结果虽然是成功地将日本驱退,但军事上却花费了不少的费用,因此之后东北方面的防备就开始趋于衰弱。当努尔哈赤兴起之时,明的东北边境已经是个相当危险的场所了。

  接下来出场的是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焕。袁崇焕这个人本来也是科举合格的文官,他在明的军队为努尔哈赤所败而全军撤退之时,独自一个人变装越过长城,前往调查努尔哈赤所占领的地区,是个非常大胆的人。在他赌命探查东北边境的地形、详细地了解当地的事情之后,便负责率领东北方面的守备部队。

  到了西元一六二五年,发生了有名的宁远城之战。这个地方位于北京东北方,今日辽宁省——也就是中国东北地方的南部——的范围内。当他在守这个地方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大军压迫而来。这个努尔哈赤在一生之中可说从没有战败过,然而就在那之前,袁崇焕从葡萄牙人那儿输人了最新式的大炮。虽然在输入之际曾受到过保守派的阻挠,但最后还是用于宁远城的守备之上。就在无敌的努尔哈赤军以骑兵突进的时候,袁崇焕就发炮加以攻击,努尔哈赤军虽然还是在炮击之下不断地意图反击,但最后还是被击退。而这时努尔哈赤也被大炮的炮弹所伤,因而负了重伤,这也成了努尔哈赤的生涯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败战。

  由于这次的大功,袁崇焕当上了东北方面军事的最高负责人,然而这时明朝又再度出现了问题,当时身为明最后一个皇帝的崇祯帝这个人最初做得还不错。明在这时有一个名为魏忠贤的人,他和唐的张承业相对照,而被称为历史上最恶的宦官。总之,他是个只要有人对自己有所违逆,就会将对方杀死,并使明的朝廷陷入混乱的人。崇祯帝在即位之后,立即就把魏忠贤一派加以捕杀,肃正了冈纪,他在对东北的清军防御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然而这个皇帝虽然很努力,不过却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当他听到袁崇焕意图谋反的谗言之时,便立刻相信而将袁崇焕杀死,也因此导致了明的灭亡。

  当时,国内发生了有名的李自成之乱。这场李自成之乱可说是与唐末的黄巢之乱匹敌的大乱,在李自成的军队杀到北京之后,造成首都北京失守,而崇桢帝最后则自杀。这个皇帝在自杀之前还先斩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感叹道:为何你要生为皇族,而不是生在寻常百姓之家!这位公主后来虽然被救活,但皇帝却上吊死了。当时陪伴着他的,就只有一个小宦官而已,真是可悲!在他自杀的时候,他留下了不管自己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只希望能够不要加害于民的遗书。表现出皇帝起码的自尊。

  明在这儿,已经算是灭亡了,而其前后为了明持续抗战的人,还有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以及第九十位的郑成功。

  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乃是一名女性,而且还是生于西南边境的人,并非汉民族出身。只不过,在至今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军之中,她是惟一一个在正史(这儿指《明史》)之内留有名字的人。

  在这儿我要提到一本标题为《女将军传》的书,这本由井上祐美子小姐所写的小说,我想应该是日本——恐怕还是全世界——唯一一本以秦良玉为主角的小说了。

  秦良玉虽然身为女性,但却智勇兼备,不管是以指挥官来说,还是以一名武将来说,她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她虽对当时明腐败的体制有所不满,但其一生还是都在为明而战。

  这时和李自成共同携手的另一名叛乱军的首领张献忠,在今日的四川一带动乱,然而据说他对于秦良玉所在的地方却没有出手。

  关于张献忠这个人,留下了一本加做《蜀碧》的记录书。“碧”指的是血,而“蜀”指的则是四川省,也就是四川省的流血记录。重点就在于占领四川省的张献忠杀了不少的人,除了杀死违逆他的人之外,连对他友好的人也一样杀。为什么呢?他认为像这样子的好人,如果再让他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话,那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可怜了,为了不让他再受苦,所以就只好把他杀掉、他就一边把别人的首级放入盆中,一面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一副杀了几万人也无所谓的样子。不过实情到底如何,那就不知道了。因为这样子的事情毕竟还是太夸张了些,总之感觉起来不太真实。

  至少在张献忠刚起兵的时候,还留下了军纪严正、并因此而受到民众支持的记载,关于这一点也许是我所学不足,因此不能够作不负责任的发言。只是如果《蜀碧》中的记载属实的话,那张献忠就真的是一个恐怖的杀人魔。对于一个农民叛乱的首领竟然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我想他也不能够说些什么了。我依稀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还记得里头有说到在读了这本《蜀碧》之后,会有一种歇斯底里般狂笑的感觉,可见这本书的恐怖。

  而在女将军之后有种终于登场了的感觉的,就是第九十位的郑成功。对台湾的人来说,只要谈到历史上的英雄,郑成功可是具有和岳飞同等的地位的,好像无论如何都一定会谈到这位国姓爷。这个人的一生连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学都有所影响。他的母亲是日本人,因此出生地也在于日本,是在今日长崎县的乡下。七岁的时候受到父亲郑芝龙的召唤而渡海到明。

  郑芝龙本来也是一名海贼兼海上商人,后来接受明的朝廷之官位,只不过到了这时,明不敌清的情势已然十分明显,因此郑芝龙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后决定降于清。然而身为儿子的郑成功,却无法认同此事。他认为他们受有明朝的恩惠,从此后便进入孤立无援的战斗之中。

  战斗在海上展开,曾数度打破清军的攻势,并于其间数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援军。在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过五次使者前去。当时,如果家光有所动作的话,也许此后的历史会有极大的不同,但结果家光并没有出动。

  孤立无援的作战持续着,郑成功最初是以厦门这个港都作为根据地,并且.—度攻上南京,然而却在此失败。逐渐失去了陆上的根据地后,最后便逃往台湾。当时的台湾为荷兰人所占领,建有热兰提亚和普罗文西亚等城堡,郑成功在与占据这些地方的荷兰军作战并加以击溃后,取得了台湾。

  其后,他伺机反攻大陆,另外,他也有意图向南转以取得菲律宾的说法,但郑成功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死时才不过二十九岁。在这之间,辗转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还者一一遭到清军的捕杀,使得希望不断地落空,到了郑成功孙子的时代,终于放弃了反攻而出降于清。而在清这一方面,之后也没有肃清郑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孙来加以礼遇。

  另外,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吴三桂,这个人在崇祯皇帝自杀之时是负责守护万里长城的。在万里长城的最东侧是个叫做山海关的地方,他在这儿拥有数十万的大军——这个山海关正是以难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负责防守清军。如果真的要在这儿好好防守的话,应该是不太可能让清军突破的,只是当时的北京却遭到李自成攻陷。如此一来,如果李自成的军队从北京袭击而来的话,那么他不就要遭到前后夹击了吗?因而十分害怕这一点。只不过,以山海关的形势来说,其实就算是受到前后夹击也不见得很容易攻陷的。

  在这儿有一个有名的传说。当时在北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陈圆圆,她乃是吴三桂的爱人。而吴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将其俘虏,要让她服侍自己的报告——此事的真实性其实根本就无从知道——这一点让吴三桂十分地生气。

  于是便立刻决定投降于清,然后一同向北京讨伐李自成。

  在吴三桂突入北京之际,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北京。李自成这个人以身为农民叛乱的首领来说是非常地优秀,可说是革命起义的英雄,然而自他占领了北京之后,就没有再做过什么好事,因此最后才会被逼至绝路死在野外。

  就这样子,清军进入了北京,身为中国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诞生。而吴三桂则很有幸地被收为清朝重臣。西元一六四四年,当时的吴三桂才三十三岁。

  ※       ※       ※

  姚广孝

  西元一三三五~一四一八年。长洲(今江苏省吴县)出身。永乐帝之谋臣。在与燕王时代的永乐帝相会时,听说曾让其戴上白色的帽子。于“王”之上加上“白”的话,就成了“皇”这个字,也就是要让燕王成为皇帝的意思。虽然这故事真伪已不可辨,但却十足为一合于谋臣的轶事。他于永乐帝对建文帝发起的叛乱,也就是靖难之役中始终活跃着。只是因为身为僧侣,却对政治及军事过分关心之故,在世间及家乡的评判皆不是那么好。

  ——《明史》卷一四五《姚广孝传》

  永乐帝

  姓名为朱棣。西元一三五○~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间为西元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明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为燕王,驻于今日的北京,英迈而优于武勇,于守护北方立有大功。当洪武帝之孙,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将他的存在视为最大的危险,便加以压迫。早已察知危险的他即以“靖难”为号起兵,在二年的内战之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后遂将国都移往北京,同时还对越南及北边的诺部族进行征讨。不但以汉人皇帝的身份初次领者大军出击至漠北,同时还有派遣郑和至南海等在对外政策上的诸多功绩。这些照理均应耗费庞大费用才是,然而他的远征并没有留下造成国民过度财政负担的记录,在内政之上也有着毫无破绽的好评价。惟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后来就造成了明帝国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

  ——《明史》卷五~七《成祖纪》

  郑和

  西元一三七一~一四三四年。昆阳(今云南省普宁县)出身。西元一三八二年当明征服云南之时成为宦官,出仕于燕王,亦即后来的永乐帝。代代均为伊斯兰教徒,其郑姓亦为永乐帝所赐。有时亦被称为三宝太监,太监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