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他说–用历史擦亮思想
稀本秃桶斯晌牡谋曜既绯鲆徽蕖?br /> 这个话题比较枯燥,我就拿一首好玩的诗来做例子吧。以前有人问我多大岁数了,我就写诗作答,当然,我水平不够,这是按现代汉语的发音写的,要按古音就坏了规矩了:
曾与康梁言变法,又从宣统见亡国。
中原大战识中正,东北危局知相伯。
血泪八年同抗日,囹圄十载渡文革。
而今下岗皆孙辈,转忆崇祯裁驿多。
前两句是“起”,开个头,吹吹牛,告诉你说:我当年亲眼跟着康有为和梁启超折腾变法,又经历了宣统皇帝的亡国。下两句承接上文,说:后来呢,中原大战,我认识了蒋中正,又在东北危难的时候了解到马相伯先生出力很大,是条好汉(这两句需要对仗)。下两句该“转”了,我说:局势突转,日本鬼子打来了,我参加了抗战,一打就是八年,后来运气不好,文革的时候却坐了牢,一坐就是十年,苦啊(这两句也需要对仗)。最后两句一收,我说:到了现在了,看看下岗的这些人,都是我重孙子辈的,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猛然回想起在崇祯年间不是也曾有过大规模裁撤过驿站的事情吗(这件事我前面讲过)?
呵呵,别从艺术角度来要求我,也别要求太严格,拿这首诗做例子就是兼带着活跃活跃气氛,也顺便让大家复习一下崇祯裁驿的故事。我写的也不很严整,但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对了,有人算出我到底多大岁数了没有?
好啦,回来再说格律。别急,还没完呐,上边这还仅仅是说了结构安排,还有声音的安排,基本上要具体到每一个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使用——一个句子之中要交替用,第一句和第二句要对应着用,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统一着用,依此类推。然后,颔联和项联必须是两组对偶句,也就是两组对联。用韵更是不能用错了。我这只能简单说说,要说仔细了起码也得几千字。大家看看,就这么八句诗,一首五律一共四十个字,一首七律一共五十六个字,这几十个字里头就有这么多的规矩,比八股文要苛刻出不知多少倍。至于宋词,词在诗的平仄之外还有额外的限制,因为词原本是要入乐来唱的,这就要考虑到唱的时候旋律对用字的影响。比如,我填词在某一句里写了“老树”,这没问题吧,可人家一唱,大家听的是“老鼠”,结果哄堂大笑。我填的这阙词从字面上看全无问题,可一唱就闹了笑话。看看,诗词的规矩厉害不?
可是,那么多绚烂的诗篇不是照样层出不穷么?
规矩限制不住高手。规矩越复杂,高手玩起来就越有趣味。所以呢,批判八股文批判了那么久,回头想想,就它那点儿规矩,就算有害也很有限。
所以,真正所谓钳制思想的或许并非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本身,而是对考生们必须以朱熹主义来答题的要求。(这种做法并非朱元璋的首创,早在北宋,科举就实行过统一的王安石主义,早在初唐,唐太宗也统一过李世民主义,而朱熹主义则在南宋末年也被用来统一科举了。)可仔细想想,这个要求也不算很过分啊,明政府也算给了大家一种选择:你要想当官,就要好好学习朱熹主义,就要全部认同朱熹主义,如果你不想学,或者学了以后又不认同,那你可以不去考试、不去当官嘛,又没有谁逼你当官,种种地不也挺好嘛。这就像现代有些大公司会要求被招聘进来的中高级员工必须认同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也没什么不好吧?况且,我们几十年来学生考试、教授搞研究等等,从来都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这难道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了吗?当然没有嘛!
可爱的侵略者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国攻打燕国,三下五除二就把燕国给收拾了。齐宣王很高兴,问孟子说:“燕国是被我们给打败了,可是,占领不占领它呢?唉,说什么的人都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是,我们齐国和燕国都是超级大国,按说这仗本来不好打,可没想到燕国是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是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这不,才五十天时间就让本大王拿下了,嘿嘿,我可是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可这仗赢得也太顺利了,简直就不像是人力能做到的,我想一定是天意。所以呢,如果不占领它,那就是违抗天意,老天爷该不高兴了。孟老师,咱们是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是不是干脆把燕国占领了算了?”
孟子说:“如果占领了燕国,燕国老百姓都很高兴,那您就占,周武王不就这么做的么;如果人家不高兴,那您就别占,周文王不就这么做的么。”
孟子接着说:“超级大国齐国去打超级大国燕国,燕国百姓对齐国军队是又送得胜饼,又送得胜汤,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想摆脱本国那水深火热的生活嘛。可是,如果等您占了燕国,燕国老百姓发现水比原来还深,火比原来还热,那他们可就又得盼着别人来从您手里拯救他们了。”
孟老师又给我们贡献了一个重要成语:“水深火热”。一部《孟子》,里面单成语就出了不少。
齐国伐燕这件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到底是在哪位王当政的时候发生的,这一直都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还是一贯的作风,这些事留给专家去玩,我们就从《孟子》的文本出发。
齐国伐燕这件事很有意思。齐国的地盘主要是山东一带,燕国的地盘主要是河北一带,都城大体是现代的北京(在北京郊区),当时叫蓟。燕国常和赵国并提,什么燕赵豪侠、燕赵美女,听上去很有古龙小说的风格。因为燕国和赵国确实常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有些慷慨豪侠的民风倒也不足为奇。燕国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到了燕王哙执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
我小时候听评书,皇帝们也经常自我期许,说什么要做“尧舜之君”。听多了我就好奇,这么多皇帝都说要学习尧舜,可怎么一个禅让的也见不到啊?我当时还想,如果我是皇帝,我就禅让,禅让多好啊,再说,学习人家尧舜不能光嘴上说,得落实到行动上。
后来看历史,才发现真有禅让的——不是被逼禅让,那只是政变的幌子,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把学习尧舜落到了实处的。这位高风亮节的领导就是现在说的这个燕王哙。
单从这一点看,燕王哙可真是个好样的,是万里挑一的高尚人士——虽然实际看上去他更像个糊涂蛋。
燕王哙禅让了,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大臣子之。想来燕王哙当时的心情一定波澜跌宕,要被自己感动到流泪了。可是,燕王哙并没有把古代禅让的本质、背景、来龙去脉给研究透彻,贸然这一学,还学出问题来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从现有史料来看,可能该算是被禅让的这位子之不是个好东西,不得人心。后代很多人评论这件事,一般都认为是时代变了,社会结构变了,所以搞禅让已经行不通了,其实我倒觉得,如果是前面说过的姜齐的末代君主禅让给田齐,很可能风平浪静,一点儿事没有——时代一样是变了的,社会结构也一样是变了的,但田齐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已经赢得了齐国的人心,这就是成功的关键。而子之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这一禅让,燕国的贵族们不干了,所有人都不服气——这不是二百五禅让给二百五么!你燕王哙是二百五,我们也不说什么,谁让你根正苗红,血统在那儿摆着呢,可子之这个二百五从哪儿看都是二百五,什么都不占,凭什么让他当我们的王?——注意:子之如果当了国君,贵族集团也很可能会紧接着重新洗牌,这个牵扯面可就大了。子之美滋滋地往王位上一坐,左边一看,一排吹胡子的,右边一看,一排瞪眼睛的。子之心里发毛,暗想:“可能要出事!”
真出事了。燕国内乱,自己人整自己人,死了几万人。借着燕国乱哄哄的机会,齐宣王大举北伐。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只要某个国家内部有乱子了,马上就有邻居过来趁火打劫。
齐国北伐军唱着军歌就来了:“打倒子之!打倒子之!来平乱!来平乱!我们正义之师!我们正义之师,杀坏蛋!杀坏蛋!”
燕国人老远看见齐国军队开过来了,还唱着雄纠纠的军歌,马上有人也用歌声把消息传开了:“一群老虎!一群老虎!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说是要来平乱!山东汉!山东汉!”
也有人这么唱:“山东大汉!山东大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我看像来捣乱!把门关!把门关!”
后来燕国人发现齐国人不错,是来平乱的,就把歌词又改了:“山东好汉!山东好汉!跑得欢!跑得欢!说是要来平乱!就是要来平乱!我喜欢!我喜欢!”
这一来,燕国军队本来该守城的也不守了,弃城就跑,临跑的时候还怕齐国人进城不方便,特意给留了门。齐国北伐军到了城下,一看,城门开着,守军没影了——嗯,不会是玩空城计吧?正在疑惑,城里的燕国老百姓出来了,有送得胜饼的,有端得胜汤的,这个高兴啊:“你们可来啦,我们燕国都乱成一锅粥了,那个子之太不像话了,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你们来了就好了,快进城吧!”
就这样,齐宣王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几乎拿下了燕国全境,要知道,一个背包族就算在燕国走马观花一番,五十天都算紧张的。这些天里,燕王哙也被杀了,子之也被杀了,燕国的局势也稳定一些了,这时候,来武力干涉燕国内政的国际警察齐宣王按理说就应该撤军了。
可齐宣王有点儿舍不得了。
而且,齐宣王对眼前取得的成绩也有点儿疑真似幻了。
要知道,当时诸侯纷争,你夺我一块地,我抢你两座城,乃至大国吞并小国,这都是家常便饭,可是,拿下一个像燕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更何况还如此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如果处在现在燕国地位的是个小国,齐宣王很可能二话不说就把它划归齐国版图了。但是,这可是燕国啊!我们常人都会有这种心态: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那很好,捡起来就吃,可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家必胜客,那我们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揉揉眼睛——有这么好的事?不会是眼花了吧?
等揉完眼睛,发现这是真的,这还真是一家完完整整的必胜客,铺面巨大,装修完整,就连员工都是齐备的。那么,要不要?
人生最怕选择,就连在好事之间做选择都是那么困难。要不要趁这个机会干脆就把燕国并入齐国的版图?呵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齐国真的吞并了燕国,那么,“战国七雄”将成为“战国六雄”,齐国将是这六雄当中的巨无霸,那么,将来一统天下的就很有可能会是齐国而不是秦国。
齐宣王私心之中,也是想拿下燕国的,从他的话里就听得出来,所谓的天意不过是个幌子。但是,现实的顾虑也不是没有。现在我们看国际关系,都知道“均衡”是一个重要概念,战国诸侯早就明白这点,谁都希望自己扩张,可谁都不希望别人打破国际关系的均衡。
“均衡”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我们设想一下,嗯,“七国”太复杂,我们就拿“三国”来看,如果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魏势力被孙刘联军完全消灭了,那下一个倒霉的马上就会轮到刘备。所以,当刘备的势力是三方当中最为弱小的时候,他的自保之道必然是维系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在战国七雄争锋的时候,如果齐国的势力一下子得到了成倍扩张,这就严重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局面,其他六国在自己得不到扩张的时候,必然要阻止别人的扩张,必然要维系原有的均衡。这样一来,齐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那么,齐宣王该怎么办?
齐宣王去请教孟子,孟子可不是从我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的,他还是从他一贯的民本思想出发来给问题寻找答案:怎么能让燕国老百姓高兴,你就怎么做。你要是惹他们不高兴了,他们还会像以前盼着你来打燕国一样盼着别人来收拾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