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7






战机,增加以后作战的麻烦;还是在敌人来不及逃跑以前就抓住战机,组织 

战略决战呢?毛泽东等在仔细分析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后,清醒 

地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 

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这三大战役先后在东北、华东、华北大地上 

铺开,构成了中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毛泽东等在紧紧地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英明地选定了战略决战的正 

确方面。当时全国形势对解放区来说是一片大好。在各个方面上都有利于人 

民解放军的作战。但综观全局,还是东北战场对我军最有利: 

     一、东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我军总兵力100万 

人;而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只有55万人,而且主要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 

弧立的地区,回旋余地小,补给困难。 

     二、与国民党军队相反,我们在东北已控制了          98%以上的土地、 86 

%以上的人口和  95%的铁路,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较为雄厚。 

     三、我军如消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蒋介石战略收缩的企图,有利于 

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因此,中共中央断然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队 

进行战略决战。 

     1948年9月7日,中央军委提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出, 

战争的主攻方向是北宁路,“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 

不顾,并准备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参加这次作战的是在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等领导下的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1个炮兵纵队连同地方部队53个 

师共70余万人。 

     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意图,辽沈战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月12日~10月19日,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北宁路上的 

锦州是联结华北和东北的一个战略要点,打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东北的大门, 

卫立煌的部队就成了“瓮中之鳖”。因此,中央军委指出攻克锦州是全战役 

胜利的关键,“即使一切其他的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 

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野战军首先把战略重点放在锦州。9月12日, 

东北野战军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 

义县等城,切断了北宁路,打击了锦州外围之敌,完成了对锦州的围攻之势。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深感情况不妙,要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经沈锦路 

出辽西直接解锦州之围。卫立煌死活不干,他说应该是关内出兵,蒋介石无 

法,只好空运四十九军到锦州增援。后由于29日锦州机场跑道处于我军炮火 

控制之下,空运停止了,9月30日,蒋介石亲自飞往北平,10月2日又赶到 

沈阳,与华北的傅作义和卫立煌商量后决定从华北、山东紧急海运7个师到 

葫芦岛,会同原有的4个师组成“东进兵团”,自锦西支援锦州,从沈阳派 

出5个军组成“西进兵团”,西援锦州。10月10日,国民党的“东进兵团” 

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遭到我两个纵队的顽强阻击,双方激战了 

6昼夜,敌人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在遭到蒋介石一顿大骂之后,廖耀湘的 

 “西进兵团”才由沈阳驰援锦州。但被我英勇的解放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 


… Page 20…

东北地区。从10月19日起,人民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的激 

战,攻克锦州,全歼守敌10余万人,生俘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高 

级将领,关上了东北的大门。 

    锦州的解放,使东北余敌军心动摇,就在锦州被我军攻克的当天,蒋介 

石再次飞往沈阳,命令长春之敌赶快突围,并谋划其他部队撤出东北。可是 

锦州解放后的长春宛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被波涛所吞没。早 

在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就紧缩了对长春的包围圈,自此,长春守军的粮 

食、弹药等补给完全依赖空中投掷,城内官兵恐慌,秩序混乱,常常为了抢 

夺一点空中食物而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守将郑洞国无计可施,于 10 

月18日,率部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28日,辽西围歼战。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 

石虽已决定放弃东北,但仍想挽救败局,夺回锦州。他命令“西进兵团”与 

 “东进兵团”继续东西对进“恢复锦州”,又命令五十二军攻占营口,作好 

从海上逃走的准备。卫立煌,廖耀湘实在被打怕了,但在蒋介石的淫威下, 

只好奉命行事。根据敌情的变化,林彪、罗荣桓等建议放弃攻打锦州、葫芦 

岛之敌,而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诱至新立屯、黑山地区予以围歼,中央 

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10月21日,我阻击部队经5天浴血奋战,在黑山地 

区胜利地阻止了敌军的西进兵团。廖看到情况不妙,便决定向营口地区撤退。 

就在这时,我攻锦州主力部队回师新立屯,黑山,于10月26日赶上来将廖 

兵团10余万人分割包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80里的狭小地区内,经过2天 

激战,10月28日,廖兵团被全歼,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军的新二 

军主力和新六军全部。辽西一战,敌东北主力基本上被摧毁。 

     当时,毛泽东等预见到沈阳之敌会从营口逃走,从10月 18日至24日, 

连续发了 7个电报,要林彪控制营口,可林彪拒不执行,致使敌五十二军于 

10月24日进占营口,给敌人留下了一个逃跑的口子。 

    第三阶段:10月29日~11月2日,解放沈阳。10月28日,辽西战役 

基本结束之时,东北野战军乘胜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之势。这时,沈阳守军 

大部分已军心涣散,纷纷缴械投降。11月2日,沈阳解放,守将周福成被生 

俘。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沈阳解放前夕,乘飞机仓皇逃往葫芦岛。 

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解放营口等地,除敌五十二军第一师及3个团从营口 

海上逃走外,东北守敌全部被歼,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辽沈战役,是中国军事形势的 

一个转折点,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占优势。东北全境的解放,为解放平 

津和整个华北准备了前提,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便揭开了序幕。 

    徐州,地处陇海和津浦两路的交叉点,又是长江流域的门户,是战略要 

地。对此,蒋介石是深知的。他说:“政府仍保有徐州时,敌军不能安然以 

其全力进攻长江阵线。但徐州一失,南京、上海便不易保守。”因此,在 1948 

年9月24日,济南被我军攻陷之后,蒋便命令部队在徐州周围大量集结,企 

图利用徐州交通发达便于调动兵力的方便,用重点堵防的办法,阻止解放军 

南下,巩固江淮屏障南京。蒋介石布防在徐州一带的兵力是徐州“剿总”总 

司令刘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4个兵团 

和冯治安、李延平、刘汝明3支绥靖部队,连同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 

总兵力近8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的主力和精锐。 


… Page 21…

     如何才能打败兵力和装备都优于我军的敌人,实现我军出兵江淮、夺取 

徐州的计划?早在济南战役胜利的当晚,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向中央军 

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计划,以消灭徐州集团后翼为目标。中共中央批准了 

这一建议,随即开始了严密的布署。11月初,中央军委根据战局的变化,决 

定扩大淮海战役的目标和规模,即以“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为总目标, 

作战方针是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淮海战 

役事关重大,“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 

解决。”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 

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理一切,邓 

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 

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参加这一战役的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华东、 

中原、华北军区一部分地方部队,总共有60多万人。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围歼黄伯韬兵团。中央军委指示: 

 “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应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总 

前委决定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断和打击前来救援的黄兵团的敌军,使其不 

得靠拢,以便围歼黄伯韬兵团。11月6日,华东野战军按军委部署,分路出 

击。黄兵团企图夺路而逃。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员何基丰、张克 

侠(均为我地下党员)率3。5个师约2。3万人起义,敞开了徐州的东北大门, 

解放军顺利地穿过其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10日,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 

10万人包围于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10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会 

议,商讨救援黄兵团之计。蒋介石命令刘峙出兵援助,并催促杜聿明前去亲 

自督促。开始,刘峙不干,可又扭不过蒋介石,只得答应出兵。13日,邱清 

泉、李延平率其兵团东援黄兵团,但遭到我军部队的顽强阻击,而不得前进 

一步。杜聿明束手无策,12日,我军向黄兵团发起总攻,经过10天激战, 

我华东野战军于22日胜利地拿下碾庄,全歼黄兵团,黄在绝望中自杀。 

     与此同时,我中原野战军于 15日攻克宿县,切断了敌人徐蚌之间的联 

系,实现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第二阶段:11月23日到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22日,黄伯韬兵 

团被歼后,蒋介石急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商量,决定三路会攻宿县,妄图 

重新打通徐、蚌之间的联系,把徐州的部队撤走。为此,蒋介石仍决定把他 

的一支王牌军黄维兵团从河南调来徐州。根据这种新情况,淮海战役总前委 

认为应放弃攻打邱清泉、李弥的计划,改攻远道而来、兵疲粮缺、孤军突出 

的黄维兵团。中央军委接受了这一建议。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 

战军主力的大力配合下,铺天盖地般从四面八方把黄维兵团围在双堆集地 

区。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十八军又是陈诚的起家部队, 

蒋介石、陈诚非常看重它。黄维被困,蒋介石只得决定放弃徐州,令从徐州 

南下的国民党协同李延平、刘汝明兵团,南北夹击中原解放军,把黄维兵团 

救出重围,然后一同南窜。毛泽东对蒋介石这招早有预见,指示华东野战军 

作好迎敌准备。杜聿明率部于11月30日匆忙撤出徐蚌,由津浦路向南进攻, 

想救援黄维兵团,遭阻击后,便改向肖县、永城方向逃窜。华东野战军奋起 

直追。12月1日,重镇徐州解放,4日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青 


… Page 22…

龙集、陈官庄地区。6日,孙元良兵团想作困兽斗,不顾杜聿明的劝阻,自 

行突围,遭我军全歼。这样,在淮海战场上,我中原、华东野战军分别将敌 

人的一个重兵集团围住。究竟该先打哪一个呢?总前委据黄维兵团小杜聿明 

集团大的情况,决定先打黄维兵团,暂困杜聿明。自                月1125日以来,黄 

维兵团4个军被围在双堆集这样一块狭小的天地里,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最 

后士兵们不得不杀牲口吃树皮,士气非常低落。我军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 

于1948年12月12日,连续发起攻击,15日,全歼黄维兵团。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歼灭杜聿明集团。黄维兵团被歼 

后,杜聿明集团形单影只。为此,杜一再向蒋求援,蒋也非常心痛他这心腹 

爱将,曾想让白崇禧驰援,白崇禧不想自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