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四卷 命运的关键
非常感谢你的祝愿。我相信全国团结一致支持着我,就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
澳大利亚政府的反应是不妙的。
澳大利亚总理致首相 1942年2月23日
1.在你2月20日的电报中,显然含有运输船队将不往北面前进的意思。从你2月22日的电报看来,你已把运输船队向仰光调遣,而把我方对这项关系重大的调遣的同意仅仅当作形式问题。你这样做法,已经造成了一种增加运输船队的危险的局面,如此调遣的后果应完全由你负责。
2.我们已将我方作出决定的理由通知总统。我们考虑到他同我通讯的条件,他在富有同情的回答中表示他完全了解和重视我方作出决定的理由,我们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3.韦维尔的电文,经太平洋战争委员会在星期六加以审议,显示出爪哇有立即遭受进犯的危险。澳大利亚的外围防御目前正在迅速崩溃,我方的脆弱完全暴露无遗。
4.我们曾经设法派皇家澳大利亚部队去挽救马来亚和新加坡,退而防守荷属东印度群岛。北方的所有防务已经崩溃了,或是正在崩溃。现在你想使用皇家澳大利亚部队去挽救缅甸。如同在希腊一样,这一切都是在没有适当的空中支援下进行的。
5.我们感觉到首要的责任在于挽救澳大利亚,这不仅是为了它的本身,而且要保持它作为抗日战争发展的基地。在这种情势下,要推翻我们极度审慎地所作出的并且一再重申的决议,是不可能的。
6.我方总参谋长指出,虽然你2月20日的电报只提到先遣师,而事实是,由于运输船只的装载量的关系,目前不可能把这两个师分开,而且,所有运输船只的目的地将由首批运输船只的目的地而决定。这一事实,支持了我们作出这一决定。
我回答如下:
首相致澳大利亚总理 1942年2月23日
2月23日来电悉。
1.运输船队正在前往科伦坡加油。然后将按照你的愿望开往澳大利亚。
2.我决定在等待你最后答复的数小时内,将该队转向北驶,这是必要的。否则,即使能获得你的援助,恐怕也不能够及时到达。
3.运输船队一转向北驶,就作出了安排,增加护航舰只。
在该队驶往科伦坡期间,这些增添的护航舰将继续维持;在离开科伦坡后,只要切实可行,仍将继续下去。
4.我对我的措施当然负完全责任。
一切可能做到的,现在都已实施了。
罗斯福总统致首相 1942年2月23日
1.鉴于柯廷的最后答复是不接受我们强烈的要求,我向他拍发了下列的电报,希望我们能获得第二支分遣队去协助缅甸前线的防守工作。
2.“致柯廷。20日来电收到,谢谢。尽管我对于澳大利亚急需第一个返航的师一节不能表示完全同意,我却非常了解你的处境。我认为,澳大利亚和缅甸这两个主要基地都是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到底的,而今天的主要威胁在缅甸,即左翼;至于澳大利亚,即右翼,我确信,我们能够安全地守住它。增派的装备齐全的美国增援部队,整装待发,即将开往你处。根据这一切事实,当然也得看数星期内局势的发展情况,我希望你考虑将第二个返航的师调到印度或缅甸,协助该战线的防守工作,使该地能成为一个固定的防御地带。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能够得到我们全力的支援。罗斯福。”
3.我正在拟订补充计划,加强澳新地区岛屿的控制,并进一步阻挠日军的前进。
首相致澳大利亚总理 1942年2月26日
1.缅甸总督2月24日十八点三十分从仰光来电:“无重大变化,但是我们只要能够调到澳大利亚人,就能使局势根本好转。要把他们调来,显然并不好办,但是我认为这一冒险还是值得一试,否则,缅甸的大门就给日本人敞开了。”
2.缅甸总督2月25日二十三时二十分从仰光来电:“我们极需要了解澳大利亚师是否能来。请即回答。”
3.我当然已将你的决定告知了总督。
首相致缅甸总督 1942年2月25日
我们已提出各种呼吁,并经总统的支持,但是,澳大利亚政府坚决拒绝了。继续战斗!
首相致伊斯梅将军,转参谋长委员会 1942年2月27日
我们能将哪些部队调往仰光前线,哪些部队正在途中,希作一简短报告。关于印度现有抵御袭击或者进犯的部队情况,亦希作一简短报告。最后,锡兰海、空、陆三军卫戍工作的确实情况,以及空、陆增援日期,统希告知。
首相致霍利斯准将,转参谋长委员会 1942年2月28日
1.鉴于仰光的撤退以及随后新交通线受到限制,第七十师第二旅应否前往锡兰,这是一个问题。究竟该旅多久才能到达?
2.关于雷达设施以及任何改进建议,希作一报告,并附日期。
3.我指望海军部能在亭可马里保持足够的重型军舰,以便在我方获得增援之前的紧张的二三个星期内,击退海上的进犯。
4.我认为,“无畏”号各分舰队在锡兰的任务有解除的必要。
5.3月、4月和5月间。海军的增援以及我方在印度洋上建立舰队的一览表和时间表,希给我一份。
※ ※ ※
我们所掌握的部队都不能及时开到仰光,进行解围,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够派遣一支部队,无论怎样总能够派遣一个人吧。这些通讯徒使这几页的篇幅暗淡无光,但是与此同时,已决定派遣亚历山大将军飞往这个劫数难逃的首都。为了节省时间,他准备直接飞越大片的敌占区。他从三军参谋长和陆军部了解到全部实际情况以后,在临行的数小时之前,曾在首相官邸新楼同我和我的妻子一起进餐。我对那个傍晚还记忆得很清楚,因为我从来也没有负责派遣过一位将军去冒更大的风险。亚历山大还像往常那样,态度镇静,兴致很好。他说,他是高兴去的。第一次大战中,他在警卫师任团级军官参加作战,被称为刀枪不入的人,在枪林弹雨之中,士兵都乐意紧紧跟随着他。他无论是当尉官,或者担任最高统帅,他的周围都充满了信心。他是在敦刻尔克的最后一个英国指挥官。无论什么事情从来没有使他感到烦恼,或者使他着急;对他说来,职务本身就是一种无穷的快慰,尤其是当职务显得既危险又艰巨的时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轻松愉快的风度,因而所有同他结交的人,都珍视他的友谊所带来的乐趣和荣幸,其中我也算是一个。由于这个理由,我必须承认,当我们共进晚餐的时候,我要想学一学他的沉着的态度,就觉得很困难。
5月5日亚历山大将军就任,奉令尽可能守住仰光;失利时则向北面撤退,保卫上缅甸,同时和他左翼的中国军队保持接触。不久他就明白,仰光的陷落是注定的了。日本正向勃固猛烈进攻,并且向北翼包抄,企图切断仰光至卑谬间的公路,这样就堵住了该城在陆上的最后一条出路。韦维尔现在担任了印度方面总司令,对缅甸战役有最高指挥权。
韦维尔将军致帝国总参谋长和首相 1942年3月7日
前两日同缅甸的通讯耽搁得很久;无线电讯显然已经全部停顿,我没有收到亚历山大的任何消息。我根据今晨收到的海军消息,断定昨晚午夜光景已突然作出决定,放弃仰光,命令航行中的运输船队返回,并且进行破坏工作。当即致电亚历山大询问情况,但尚未得到答复。一俟得到正式消息,当即通知。
实际上,亚历山大已经下令炸毁仰光的大炼油厂,还进行了其他许多破坏工作,又下令全部军队沿通往卑谬的公路向北突围。日本人本来打算自西面进犯仰光。为了保护担任包围的师团,他们派了一支有力部队横路布阵。我方最初几次的突围行动,受到了挫折,因此,必须集结所有可用的援军。激战继续了二十四小时,但是,日本指挥官是拘泥于执行命令的;当他断定那个担任包围的师团已经开到阵地,能够从西面进攻的时候,他就认为他的封锁任务已经完成了。他因而打开通往卑谬的公路,继续前进,参加日军对该城的总攻。与此同时,亚历山大率领全军向前推进,秩序井然地从仰光逃出,还带了他的运输车辆和炮队。日本人并没有对我方向北撤退的部队施加压力,因为他们经过这次激战,遭到了不少伤亡,而且,是在经过长途行军之后,需要整顿一下。
缅甸师从从容容打了一场掩护战,回到东吁,同时第十七师和装甲旅也渐渐开到了卑谬。
※ ※ ※
从上缅甸将陆军营救出来,需要经过一番长期的、痛苦的斗争。韦维尔并没有低估这些困难。
韦维尔将军致首相 1942年3月19日
倘若日本坚决进犯,我认为我们不能指望久守上缅甸。许多部队仍旧缺乏装备,下缅甸的经验还使他们动摇,余下的几个缅甸步枪营能起多少作用,很可怀疑。炮兵不多了。目前,再要切实的增援是办不到的。中国方面的合作,并不容易,他们怀疑我们的战斗能力,有退缩的倾向。他们对抗日军的丛林战,能否比我们现在打得更成功,尚难肯定。无论怎样,亚历山大的善战是能够信赖的,日军的困难一定很大。
有关亚历山大、蒋介石和美国将军史迪威之间的指挥问题,困难重重。史迪威将军已从中国回来,负责指挥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这两个军由六个师①组成,目前正在缅甸。蒋介石大元帅接受了我方的要求,亚历山大对于实际上在缅甸境内的全部部队应有最高的指挥权。不过,罗斯福总统认为,亚历山大和史迪威之间最好能保持双重指挥权。在这个艰难的时际,我并不争这一点。
①一个中国师相当于一个英国师或印度师的实力的三分之一。
罗斯福总统致前海军人员 1942年3月20日
关于来电所谈缅甸指挥问题,最近我已经要求大元帅,继续增援缅甸前线并允许史迪威按照他早经联合参谋部批准的命令所规定的方针去安排合作的办法。史迪威近来几封电报表明了他同亚历山大能够继续有效地在一起工作,但是迫切需要中国增派部队。大元帅已派史迪威统率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指挥权问题尚未澄清时,他不容许他们全部调到缅甸。史迪威不仅迫切地要求大元帅撤回这个意见,并且在实际上已经命令增派的部队向南推进,希望大元帅会予以同意,史迪威不管指挥权问题的复杂,提出了保证完全合作的措施,但是如果另有一位中国司令官,还是可以同亚历山大将军为难的。史迪威本人不但足智多谋,非常干练,而且彻底了解中国人民,中国话说得很流利,显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在最近的电报中说:“已同亚历山大将军安排合作事宜,指挥权一事并不影响作战指挥。已请大元帅开始增派三个师到缅甸。”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目前应将指挥权问题在此告一段落。我感到亚历山大将军和史迪威将军会合作无间。奇怪的是,他们两人本来打算按照“超体育家”计划〔即在法属北非〕会晤,现在却在眉苗见面了。
※ ※ ※
仰光的失守意味着缅甸的失守。以后的战役乃是日本人同即将来临的雨季展开一场冷酷的竞赛。对亚历山大来说,增援已经没有希望,因为我方没有可让他们登陆的港口。我们少量的空军,在掩护撤退并追击数量较多的敌机之后,不得不自仰光的设备良好的基地撤至没有警报设施的降落场;它们在3月底以前实际上已被消灭了,大部分就是在地面上被击毁的。印度基地的飞机设法空投军需品和医药品,并且疏散人员八千六百名,其中包括伤员二千六百名。我方其余的部队和广大的非战斗人员没有办法,只得越过丛林和山岳,徒步行军六百哩。
3月24日,敌人继续开展攻势,向驻守东吁的中国师进攻,经过一星期的激战后,占领了该城。四日后他们沿伊洛瓦底江两岸进逼卑谬。至4月底敌人已推进到曼德勒;同中国军队保持联系和守住滇缅公路的希望成了泡影。一部分中国军队撤入中国境内;其余则随史迪威将军溯伊洛瓦底江而上,爬山越岭进入印度。亚历山大率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