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的历史





是宦官税使多干预地方官吏事务,监视地方官员日常举动,然后向朝廷密报。
  明永乐年间,还曾派宦官核查矿物。景泰年间,开采浙江、福建银矿,命宦官提督管理。大规模派出宦官主持各地采矿事务,亦发生在万历年间,出使各地的矿监一时布满全国。
  明代负责生产皇室所需纺织品的织造,亦由宦官监管,只不过由于滋弊甚多而时设时撤。
  由此可见,明代宦官的魔爪,延伸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不仅扰乱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亦严重侵犯到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明代宦官为祸之烈,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物极必反,明代宦官的飞扬跋扈及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给清代统治者以深刻警示。有清一代,自顺治开始至宣统,凡十帝,无不不遗余力地裁抑宦官势力,尤以康、雍、乾三朝为最。清代所采取的裁抑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清代,宦官势力基本上被局限在内廷,具体表现如下:
  宦官的职掌及实际权力被严格限制。终清一代,虽然清末出现过个别宦官专权,但是清代宦官基本上被限制在内廷,“止备内廷洒扫供役”。宦官从未有出任外朝官职之人,仅限于宫禁事务,没有典兵、监军之权。汉、唐、明三朝宦官所盛行的宦官操纵禁军、地方监军制度,至清代完全根除。1890年,权阉李莲英曾经陪醇亲王奕環检阅北洋舰队与南洋舰队,那是清代惟一的一次宦官检阅军队,但是李莲英当时并无干预军事之能力。无充使外出之权,权阉安德海曾奉慈禧太后之令至南方采办衣物,但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宦竖私出非制”为名逮捕处死,慈禧对此亦无可奈何。
  明代司礼监太监具有承宣谕旨、代行批朱大权,清代这些权力已经转移到军机处,宦官根本不可能参与其中。纵观清代内廷财务之权,亦归内务府主管。对于干预朝政的宦官,清初就已明文规定:凡宦官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应凌迟处死。在上述严格限制下,清代宦官始终未能形成活跃的政治势力。
  宦官的身份地位被严格界定。明代宦官,不但欺蒙君主,而且肆意侮辱王公大臣、草菅人命。清代宦官,则只是名副其实的内廷奴仆。清代的祖制、家法,将宦官的家奴身份和卑贱地位牢牢地规定下来。康熙曾下谕: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雍正也下谕: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诸如此类的贬抑语句,将宦官卑贱地位法律化。明代权阉,常常凌驾于朝臣之上,肆意辱骂大臣的现象随处可见。清代则规定,宦官在途遇朝臣时必须恭敬站立让道,不得肆慢无礼,宦官直呼大臣姓名“立杖四十”。
  宦官的政治上拉帮结派现象被根治。顺治年间,下谕禁止宦官交结满汉官员。康熙年间,下谕禁止宦官结党营私。雍正年间,禁止宦官在阿哥处行走。乾隆年间,禁止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交往,禁止宦官给皇太后传言政事。嘉庆年间,禁止王府太监与宫廷太监之间来往,由王府入宫的太监禁止再回原主私宅。上述措施,使宦官在政治上交往受到极大限制。
  宦官数额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顺治时期,规定宦官“裁定员额,数止千余”。乾隆又下谕:宫中苑囿总计不越三千。清末,宦官总数下降到两千五百名。




恶性膨胀(6)



  宦官制度自夏商时期开始,明代到达顶峰,随着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衰落,宦官这一皇权政治畸形怪胎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清代统治者对宦官的裁抑,无意中迎合了这一历史趋势。



***************
*第三章畸形人生
***************

  宦官作为一个身心遭受重创、整日生活在深宫内院的群体,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宦官呈现出一种与常人迥异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宦官的言行,从而导致了宦官畸形性格的形成。


变态心理(1)



  宦官作为一个身心遭受重创、整日生活在深宫内院的群体,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宦官呈现出一种与常人迥异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宦官的言行,从而导致了宦官畸形性格的形成。
  自卑与怨恨
  对于每一个宦官来说,阉割手术都是他们一生中的噩梦。尤其是在封建伦理盛行的家族社会,统治者高唱孝义之道,普通民众也以延续祖宗血脉为人生第一大事。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阉割者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社会舆论,都是空前的强大。
  一般说来,阉割手术后的两三个月内,男子的胡须开始脱落,儿童则根本不长胡须。喉结随着变小,声音逐渐尖细起来。身材变得臃肿,肌肉柔软但缺乏力度,从后面看非常像普通妇女。由于缺乏性器官,这种重大的生理缺陷使得宦官极其自卑,而且一旦谈论到与男子性器官的有关的话题时总是十分敏感、忌讳。司马迁受宫刑后,自称“刑余之人”,认为是人生奇耻大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而且每每想到自己已成为残缺之身,“且负下未易居,上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诟弥甚尔。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粘衣也”(《报任安书》)。这段话,司马迁将自己遭受腐刑后的悔恨与自卑,写在纸上,每一个字都浸泡着作者的泪水。司马迁天赋极高,又博学广识,平日自视极高。可是一受宫刑,便变得如此自卑,那一般人遭受宫刑后的自卑之心,就不用多说了。清代学者纪晓岚博学多才,为人幽默诙谐,有一次他在宫中给宦官讲故事,说到关键地方戛然而止,宦官追问下文,纪晓岚风趣地说:“下面没有了。”结果四周的宦官一下沉默起来,接着都一声不吭地走开,而且个个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宦官的自卑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宦官因为丧失了性功能而导致极端自卑,因此特别艳羡巨大的阴茎和睾丸,将其视为最好的补品和食品。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写道:“内臣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又‘羊白腰’者,则外肾卵也。至于白牡马之卵,尤为珍奇贵重不易得之味,曰‘龙卵’焉。”驴马的牝具(阴户)和牡具(阴茎),是由结缔组织和海绵体组成,根本无法炖烂或炒脆来吃,却成了宦官们的美味佳肴。这种变态反常的饮食习性,大概只有宦官才有。
  还有很多宦官,幼年的时候就被父母强行贩卖或送进宫中为宦,他们被阉割乃是被迫的,所以心中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了怨恨之情。同时,这个社会对宦官群体的排斥与蔑视,更使得宦官的自卑情感加重,而这种深深的自卑由于长期被压抑在心中,最终导致宦官群体对整个社会的仇视、怨恨。而这种情感一旦爆发出来,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明代正德年间御马太监张忠,幼年时在家中被强迫自宫,然后入宫为宦,许多年后他父亲来宫中看他,他坚决不见。宫中太监劝他见一见父亲,他却重重地杖打了他父亲。杖打父亲,这在封建礼法社会乃是大逆不道之事,可见张忠对父亲的怨恨之情,已到极点。
  发愤图强
  宦官的发愤图强意识,其实是宦官自卑心理的第一个外在表现。宦官经受阉割后,只有入宫为宦这一条途径。同时,由于身体的缺陷,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甚至蔑视,所以有些宦官为了重新赢得整个社会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因而做出了一番惊人的事业,从而得以名垂青史。司马迁说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司马迁传》)古代圣贤如此,宦官群体发愤意识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结果。秦代臭名昭著的赵高编撰了《爰历篇》,加上两汉时期宦官史游所编《急就篇》,此二书将常用杂字编创成便于诵读的韵文,适应了当时规范文字和学童习字的需求,为后世研究汉字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东汉宦官蔡伦,经过长期实践,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自东汉后逐渐取代了其他书写材料,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几个世纪后,造纸术随着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上最早的干船坞,也是出自宦官之手,他就是北宋神宗年间的宦官黄怀敬。差不多与郑和同时代的宦官侯显,在1403年至1425年的时间里,五次奉命出使西藏,为加强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做出了贡献。他的足迹遍及西藏、尼泊尔、印度,圆满完成了“交通西域、招徕番部”的任务。
  另外,明代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为我国东北边境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1409年,明成祖决定在黑龙江建立奴儿干都司,派宦官亦失哈作为中央使节出使这一地区。1411年,亦失哈率领官兵1000人,到达奴儿干地区,选定特林作为奴儿干都司的治所。1413年,在特林刻立石碑,碑文题名“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分别用汉、蒙、女真、藏四种文字记述了奴儿干都司的设置经过和永宁寺的建造情况,同时代表中央政府巡视库页岛地区。1432年,亦失哈率领2000余名官兵,分乘50艘船,到达奴儿干地区,重修永宁寺,再次刻立石碑,“重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亦失哈的巡视及刻立石碑,表明包括黑龙江以北、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在5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变态心理(2)



  不幸的是,在古代专制社会,宦官群体的发愤图强意识,更多的表现为对权力的疯狂追逐。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宦官来说,入宫为宦的惟一目标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被皇帝相中,以便飞黄腾达。历史上有名的权阉,大多数都热衷于玩弄权术。赵高从一个小宦官,爬到丞相高位。权阉仇世良,视废立皇帝为儿戏,把朝臣玩弄于股掌。宦官的这种发愤图强意识,其实是走向了另一极端,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怪戾冷酷
  这其实也是宦官极端自卑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宦官极端缺乏自信,所以宦官得势后都想表现一番,向社会证明自己。但是,由于宦官群体普遍缺乏经国之才,所以在表现过程中总是遭到社会的反抗,为了应对反抗,宦官往往不是采用温和手段,而是采用极端暴力来压制,而且由于宦官天性中缺乏爱,这种暴力镇压往往特别残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舐犊之情、亲情、爱情是人生感情经历的三部曲,人的一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其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我们常说,年少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人生三大不幸,与现代心理学揭示的情感规律很相近。对于宦官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年幼的时候便被父母送入宫中为宦,从小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同时,在举目无亲的宫禁中,不但要独立生活,还要饱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欺凌、侮辱,学会在危机四伏中生存。由于从小缺乏亲情与家庭的温情,心中很小就有了冷酷无情的种子。同时,成年后宦官由于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制约,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更没有子女,平时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既无法享受到异性的爱情,也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结果变得越来越怪戾,越来越冷酷无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宦官很难控制自己的性情,喜怒无常。有时因为一件小事而伤心不已,甚至歇斯底里。发泄过后,忽然喜笑颜开、若无其事,让人难以捉摸其心理。
  宦官的冷酷,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宦官当权后的对人极端无情、大肆杀戮,杀人不眨眼、视人命为草芥。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比比皆是,赵高诛灭李斯家族,仇士良在“甘露之变”中大杀朝臣,明代魏忠贤对东林党人的残酷镇压,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明代宦官认为,吃了儿童的脑髓,阳具便会重新长出,因而很多宦官都到处捕杀儿童,然后吃人脑髓。宦官冷酷到吃人脑髓,可见已经完全泯灭了人性。
  自私狭隘、极端排外
  前面说过,大多数的宦官出自贫寒家庭,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少,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较少,这使得他们为人处世没有底线,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极端自私。同时,由于年幼时缺少关爱,没有亲情,更无爱情,促成了内心世界的极度自私。
  环境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