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夫 作者:益侯(起点vip2013.12.05完结)
!?br /> 当即听到这句话,百姓中,一名神情激动的壮丁,询问起来,“君侯,可不知你今日此来,是否是为了看我们。”
此话一出,曹信当下苦笑,但还是如实大声道:“惭愧,今日,本侯得知有一贤才,埋没于瓮县之中,所以亲至此地,还未曾与大家拜会……”
却是这句话刚一说完,人群中刹那间沸腾起来,倒也不是曹信的坦诚,而是曹信那一句贤才,深深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也包括徐母身旁,那个一直默默不语的青年,徐庶。
“可不知君侯所看重之人是谁?”另一个乡亲问道。
曹信想都没想,“此人身具大才,我闻之犹如鸿鹄,望之四海,此一人堪称济世之仁杰,正是此间徐母之子,徐庶、徐元直也!”
齐刷刷的,前者话音落罢,人群尽皆望向了此刻,站在院子门口的两个母子,而徐庶的身影霎时颇为耀眼。
徐母,这一刻感到甚是惊奇……
“哎呀,徐老夫人,君侯之仁德早已传之于天下,有子如此,哈哈,真是你老徐家的福分。”
“徐老夫人,你儿子徐庶算是出人头地了,君侯为人忠义无双,你儿子到了君侯的帐下,必定脱胎换骨啊……”
“徐老夫人,你这回倒要请酒喝了,你家小子有出息喽!”
徐母这一听,脸上不自觉的微微一变,“哪里哪里,多谢!我儿无能,还要多谢各位,哎呀,多谢呀……”
看着前者脸上的红润,人群中祝福声可谓此起彼伏,但也更多的,则是深深的羡慕声,倒是谁也不知道,刚才徐母是个怎样的态度。
不过很多人羡慕那倒是真的,毕竟瓮县有儿有女的人不少,所有父母都想望子成龙,一听徐庶要进入曹信帐下,大家可就不能平静了,再怎么说,曹信这个名头,还是在瓮县这个有着不一般情愫的县人看来,能得到曹信的关注,能得到如今朝廷举足轻重的淮南侯关注,那是多大的荣幸。
似乎,一个人,就看出了这一点。
“徐庶不才……”噗通跪在了地上,向着曹信的方向,但此刻徐庶的神态似乎还没来得及曹信高兴,“徐庶不才,谢过君侯看重,这……瓮县百姓,虽非士族子弟,但多有向学之心,若是君侯不弃徐庶一匹夫,就请看在在下薄面,收留这些孩童日后教导!”
原本这本是一件比较苛刻的条件,而徐庶突然这么说,也似是有着一些试探的意思,因为在东汉这个时期,百姓是没有权利出头的,更是连识字的权利都没有。
让曹信收留这些百姓的儿女,看来是徐庶的一个特殊恳求,或许就如同对方寒士的身份一样,算是对曹信底线的一个试探。
可他不知道的是,曹信这一生,士族什么的,才懒得理,自举兵以来,曹信杀过的士族还少么?
当即看了看周围还跪在地上的乡亲,曹信看到这些人同样是一脸的希冀,徐庶的目光也同样是那般的认真,却是这一切,不禁让前者仰天大笑起来。
便是大笑过后,曹信拨开人群,将徐庶当即扶起,并且大声说道:“不瞒大家,我曹信早有此打算,在数年前,本侯还是一方太守之时,就曾有意在郡府设立一间学府,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皆可入学!只是……当时因为陈留地小民寡,又因关系重大,故一拖再拖,今日元直此言,如同醍醐灌顶!为大汉计,为天下计!为大汉百姓计!!我曹信在所不辞!!”
“君侯……”
徐庶忽然毫无征兆的痛泣匍匐,但同时周围百姓也尽皆为之震撼,这可是大汉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承诺!
不管此话真假与否,都将是一句温暖人心的话。
徐母原本就开始改观,深知误会了曹信,更是听前者那一句,在所不辞之言。
同一时间,也是羞愤落泪。
第300章 废察举制(六)
许昌,淮南侯府。
“哈哈哈哈,原来你二人早就有了试探之心,倒是把我糊弄了一通。”
一行人,随着曹信一起步入侯府大堂,其中除了庞统和华佗跟随之外,徐庶与石韬此时也同样步入了正厅之中。
“君侯勿怪,元直与我虽早有心相随,只是怕老夫人反对罢了,哎,可是今日这一番景象,真是让我等大吃一惊啊。”石韬此时笑道。
徐庶也是当下一笑,“老母一直以来都以汉室天下予以教导,令庶几遇明主而不敢为,君侯如此一来,不仅解开老母偏见,还让徐庶得以追随明主,如此大恩,庶永生难忘。”
望着面前的徐庶、石韬,曹信脸上则是充满的更大的欣喜,一个是未来乱世奇才徐庶、徐元直,而另一个嘛……
想到这里,曹信不禁埋怨的看向一旁的石韬,“好你个石广元,处处试探与我,难道在你的眼里,本侯就是个德性败坏的小人?”
其实曹信也不是真的生气,而是看着这个自报石韬的人,原来自己历史上早就认识这个人的名字。
当下一听这话,石广元也不禁苦笑起来,“君侯……误会了,在下确实姓石名韬,广元倒是在下的表字,在下可没有要隐瞒君侯的意思啊。”
确实,石韬的表字,就是广元,石广元,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早就猜到了,可曹信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厮就是石广元。
然而这也的确不能怪他,石韬这个名字确实有些陌生,但是要和诸葛亮、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这几个字加起来,石广元的名头也不算太暗淡。
曹信还曾依稀记得,在前世自己还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朋友就姓石,虽然华夏几千年,姓石的人很多,但在那个城市姓石的人确实不少,而之所以想起这件事。
还是当初有人说过,这姓石的祖先里名人虽不多,但是有一个人,那就是曾经的魏国大夫,石广元。
如今石广元还是一个平民,与徐庶一样,当然石广元的能力远在徐庶之下,毕竟演义里虽说徐庶比诸葛亮差上一百倍,但试想,能在眨眼间就破掉了曹仁引以为傲的八门金锁阵,又让一代奸雄曹操不惜以下三滥的手段,来诓骗徐庶这个人,就足以说明徐庶的真实才能并不在卧龙凤雏之下,甚至在鬼谷子阵法方面,还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石广元、徐元直。
这两个人,历史上倒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是辅佐魏国,但官职同样没有达到高点,一个当上一方郡守,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市长,一个则当上御史中丞,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监察部长的秘书。
以至于诸葛亮在伐魏时,得知石广元和徐庶都没有得到重用,不禁感慨说:魏国有这么多能人吗?为什么徐庶和石韬得不到重用?(注: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显然是一句为二人鸣不平的话,从此可以证明,徐庶哪怕是石广元,都得到了诸葛亮的刮目相看。
石广元擅长内政,徐庶擅长鬼谷,此二人哪怕是诸葛大神都不敢小看的人物,但一切都是另说,因为他们二人已经正式归顺到了曹信的帐前。
须臾之间便得到两名智囊,这是何其幸运的。
“禀君侯,如今开办学府之事,虽君侯予以了承诺,但若是真正实施,其中关系重大……”等众人纷纷落座,大厅中徐庶格外冷静的道:“君侯提携寒门之事,庶本是感激不尽,但如今天下,多士人靠察举委身仕途,若是开办学府便于察举有所冲突了。”
听徐庶此话,庞统等人也纷纷同意的点着头,的确,虽然徐庶游离在外多年,但这些关乎到天下厉害之事,还是看的很尖锐的。
其实曹信并没有说大话,如果再后世二十一世纪,开一间学校很容易,只要有钱,往上面疏通疏通,就可以,但是呢?
这是汉代末年,开学府只有帝都才配得起,而且还有皇帝允许在层层审核,故此帝都也只有一个学府,也叫做太学,一般都只有权贵士人才能入学,你如果在一个地方开一间小小的私塾那是可以,但曹信说的是学府,往小了说这是一个开辟人才资源的问题,往大了说呢?那就是改革的历史正题了,此间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的玩笑。
曹信的想法很简单,他太缺少人才了,这个时代虽然人才辈出,是中华历史上人才最多最赋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没有之一,但这也是最缺人才的时代,开办学府,可以为曹营的未来做打算,这在曹信看来是好事,在曹操看来也是好事。
想罢,曹信琢磨道:“办学府,可以收大批学子入学,从小可以培养文治武功,如鬼谷、带兵、射箭 、马术等等,还能学经学古籍,奇技淫巧也无妨,等到十年之后,这批学子,定会是我军未来核心人才,此事关乎到我军人才储备,不得放弃呀。”
没错,就像曹信说的,一个军队,一个国家,需要后备力量的支持,就像历史上的蜀国一样,国库空虚是其次,人才凋零也算是一个衰败的原因之一,最终也只能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笑谈。
一个曾经拥有关张赵马黄的国家,到最后竟然人才凋零到,整个国内上下,一个不怎么入流的廖化倒成了大将人选,这岂不是一种悲哀?。
所以曹信,绝不会步前者的后尘,再说了,在汉代这人均文盲率高大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家,必须予以改革才是。
“古察举制乃武帝始,以官禄世袭为准,所世袭者如今多为士族门阀之权柄,若是废除察举制,则士族倚重之权利荡然无存,若是将士族之权转移到百姓自己之手,则开办学府才会名正言顺,学府利益也成了天下之根本。”徐庶此时分析起来。
“那……若是如此这般,士族可不会答应啊……这犹如在士族的脸上捅刀子,关系太重大了……”
此时,还没等曹信说话,石韬当先反对起来。
的确,正如对方所说,开学府就牵扯到了改革,改革这种东西可大可小,而且直逼士族势力的要害,而且这是天下士族的要害,在这方面,就算曹信也不得不予以正视。
“要做!就要做得彻底……”
半晌,曹信忽而冷眼一眯,突然眼含深意的道:
“即刻传令八十二营将士!今夜准备……清!君!侧!”
第301章 清君侧(一)
是夜,许昌,丞相府。
“报——!!”
夜半议政厅,幽暗的灯光飘洒着火星,此时曹营的文武纷纷依次落座。
“禀丞相,淮南侯趁夜调动外城八十二营将士,率军已攻入皇城,扬言要清君侧!!”
“清!!清君侧!?!”
就当前者小校,连忙禀报的同时,整个议政厅内顺势哗然,曹操依靠在主位上,如今脸色沉冷,却是丝毫没有被这消息所震惊。
只是一些文武,就有些猝不及防了。
“这……这君侯如此胆大包天!!清君侧自武帝巫蛊之乱后,臣子从未有敢,难道淮南侯想行政变之事乎!”
“丞相,淮南侯再怎么说也是丞相的从属,还请赶紧下令,阻止淮南侯……”
“丞相,还请下令,阻止淮南侯……”
司马懿,此时就坐在文席第四席,却是仅在郭嘉、荀彧、荀攸之下,倒是当即听到众人的纷纷震惊劝阻,司马懿竟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摆弄着手中的黑羽扇,不断摇头轻笑。
也不知道,此刻的司马懿在笑什么。
“够啦!!都不要吵了!!!”突然,在这时,曹操猛然开起口来。
当下议政厅顿时又寂静无声,曹操这时一一将那些议论的文武看在眼里,随即看了看文席一旁的几个人……
郭嘉还是一如既往的剧烈咳嗽着,看来是说不了话了,而荀彧则紧皱着眉头一言不发,荀攸倒是没有皱眉头,可也似是在思索着什么,至于程昱在叹气,钟繇在摇头,而司马懿……
忽然,曹操的目光顿时锁定在了司马懿的身上。“仲达,如之奈何啊??”
司马懿顿时在席间微微一笑,却只说了几个字,“双曹辅政,为明公耳!”
此话一出,还没等得众人有所明白,主位上的曹操竟是双目陡然一亮……
显然,司马懿的这番话没有人听出意思来,但曹操听出来了。
“仲达机智,不错……”曹操当下也是一笑,这次,则是看着议政厅的众文武,高声说道:“其实此事早已通知于我,安民派人送亲笔信,信中安民跟我说……‘如今汉室,朋党为乱,吏治乏陈,于私不公。良才取舍,利令智昏,四百汉室,为势者所居……古圣贤德政,乃举能者为先,丞相举海内之望,现陛下未清朝纲,不理朝令,如我辈者流,自当……
自当……废武帝察举,奸清乱贼,唯才是举!扶正中兴!!’”
一纸言辞恳切的书信,其中将朝廷吏治骂的一干二净,曹操顿时从怀中取出信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