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轶事辑览





    《碑传集三编》卷31


第二册王国维(1877—1927)(2)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归国后,任南通师范学院讲师,主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甲辰秋,振玉长江苏优级师范,遂移静安于苏州,凡三年,刻所作诗词,自此遂致力于文学矣。    
    静安尝曰:“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则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与物质二者孰重?物质上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利益永久的也。前人政治上所经营者,后人得一旦而毁之;至古今之大著述,苟其著述一日在,则其遗泽且及于千百世不泯。故希腊之有鄂谟尔也,意大利之有唐旦也,英吉利之有莎士比亚也,德意志之有格代也,皆其国人人之所尸祝之社而稷之者也,而政治家无与焉。”故彼孜孜兀兀以文学家自勉。    
    又复论曰:“‘自谓颇腾达,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非杜子美之抱负乎?‘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非韩退之之忠告乎?‘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非陆务观之悲愤乎?如此者世谓之大诗人矣,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也。然一命为文人,便无足观。”以上所论,皆我国文人诗人之金科玉律也。故静安忧国忧民之心,愤世嫉俗之言,恒散见于诗词间而不显露,世有以消极文人目之,非定论也。    
    光绪二十五年,振玉奉学部奏调,至是始荐静安于尚书荣庆,命在学部行走。自此乃治宋元以后通俗文学,而更殚瘁于宋之词,元之曲,著《人间词话》。论词则讲求境界。尝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又曰:“词也者,自有我之境,亦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得出来。故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    
    静安毕生之力,尤在剧曲,所著《宋元戏曲史》,盖综平生论曲之旨而集其成也。彼以为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平时殊不惬于中国人竞言欧美科学,而忽视我国传统之美德。彼以欧战以后,西方有识之士,已憬然于政学之流弊,转而崇拜东方之学术。我则昏昏不知,而辄追逐其后,争民施夺,处士横议,以共和始者必以共产终,垂涕为人道之,而人以为迂阔,然今日诵其言,不禁悚然!    
    民国十六年四月,方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以感时丧乱,忽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于衣带中检得遗墨:“五十之年,只欠一死!……”海内识与不识,闻此噩耗,莫不惜其学,而悲其心。使不即死,则大造于文学者,未可限量也。    
    《同光风云录》下篇    
    论近世学人之敝    
    (王国维)不徒精于礼制,凡声音训诂名物象数莫不研几穷微。尤善论证金石文字,其论近世学人之敝有三:损益前言以申己说,一也;字句偶符者引为确据,而不顾篇章,不计全书之通,二也;务矜创获,坚持孤证,古训晦滞,蔑能剖析,三也。必湔三陋,始可言考证。考证之学精,大则古义古制日以发明,次亦可以董理群书。於戏!可谓片言中窍者已。其所为文辞,从容雅朴,恶夫空言游说者之以古文自炫也。故一篇之成,必有实义名论贯注乎中。诗尤芟浮藻而成隐秀,兼众体,以为雅度遗篇炳然宜被家诵。唯厥躬行贞洁,践履竺实,更为予生平所未觏。平居讷讷,若不能言,而心所不以为是者,欲求其一领颔许可而不可得。闻人浮言饰说,虽未尝与诤辨,而翩然遂行,不欲自污其听也。其在哈同园,浙督军皖人某欲求一见,始终以巽语谢之,其介如此。尤严于取与,世之名士学者好以其重名猎人财货而实不为人治一事,君独深耻之。束修所入置书籍外,亦时以资恤故旧之困乏者,然不欲人知也。    
    《碑传集补》卷53    
    王国维之死    
    王静庵国维,余少识于湖上,貌寝而口呐,了不异人。而与余意气颇相得,早订交。及召直南斋,即下榻余宅,一别近三十年矣。日夕晤谈,好问学而不乐及时事。冬入直,例用貂裘,余赠以旧制,必偿百金始服之,其迂而不苟皆类此。少喜作诗词,曾撰《曲话》,后专朴学,不复言旧调。偶有誉其通词曲者,辄拂然不悦。余尝强其题画,坚不允,而愿为跋散盘三千言,细书其右,真喜出望外矣。未几,改就清华讲席,逾年忽投水死,众皆惊叹。余有《王忠悫殉节记》略云:公殉节前三日,余访之校舍,公平居静默,是日忧愤异常时。谈次,偶及颐和园,谓今日干净士,惟此一湾水耳,盖死志已早决矣。殉节日,公晨起游园,步至鱼藻轩,临流默立,园丁见之不为意。忽闻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一二分,已气绝矣。轩前水才及腹,公跃下后,俯首就水始绝。故头足均没水中,而背衣犹未尽濡湿也。时家人尚未知,隔窗见公方伏案作书,邻右亦皆见之。及闻耗入觅,实无人,始悚然公之神灵不昧也。次日奉尸归,乃于里衣得遗嘱,末汪时日,实殉节前一夕,闻其夜熟眠如故,起居亦无异,何其从容耶!余后复为撰传,原拟补入文苑,及刻史稿乃改归忠义,盖出史馆公意云。    
    《瓜圃述异》卷上


第二册方维甸(约1758—1815)

    方维甸,方观承子,字南耦,号葆岩。乾隆进士。任河南布政使时值川楚白莲教起义,督理兵务,为高宗倚任。后任直隶总督,颇有政绩。卒谥勤襄。著有《心兰室稿》。    
    方勤襄公三大荣遇    
    方勤襄公维甸行状云:年十八,入京赐举人、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本朝枢臣入直,华要之年,当无更少于公者。按公一生扬历,有三大荣遇,为自古人臣未有之遭。公始生时,父恪敏公方总制畿辅弥月之辰,恪敏适扈从行在,面陈后,携抱入觐,赏赉骈蕃,一也。未弱冠,赐中书,所聘云南裴抚军女,犹未娶也。会引见垂询,命金坛于相国传示裴中丞,早为毕姻。嗣裴夫人归宁滇南,又有旨下直隶制军沿途促返,二也。公督闽浙,以太夫人年逾八旬,拜疏归养。后有诏召赞枢务,公奏称:“臣母不能顷刻离臣,臣又不能奉母就道,恳辞新命。”上闻,悯而许之,乃辍召,复加赐珍物,以遂其孝养之私,三也。睿Ф麂壮瑁胰斯侨馑茨芴逍糁苤琳撸ヌ熳又帐捡嫒宋尬⒉坏健H绱税偈莱剂牛撕稳缬辉靖蟹苡搿O昙凶醇啊断П贰ⅰ锻┏强泼肌贰!   ?br />     《郎潜纪闻初笔》卷6    
    方勤襄公功德    
    吾闽台湾林爽文之乱,福节相(康安)来平之。随带军机章京二员。一为方葆岩(维甸),一为范叔度(鏊)。节相倚之若左右手,命方专司讯鞫,范专司文奏收复。诸罗日在番山中搜出逆民千余人。节相欲尽置之法。姑付方讯录供词。方逐名细加研鞫,则皆被胁从者。欲并释之,节相不可。方持之益力,后竟得尽活。此后搜山所得悉仿此办理,所全殊多。时论谓方之功德甚大,宜有报。后果扬历封圻,终于直隶督任,谥勤襄。家大人曰:“葆岩两世为直隶总督,其父恪敏公积厚流光,尝以片言释保定疯民犯跸之案,最著人口。”    
    又闻姚姬传述公五十外尚未有子,抚浙时使人于金陵买一女子,公之女兄送之至杭,择日将纳矣。公偶至女兄所,见诗册有相知名。问知此女携其祖父作也。公曰:“吾少时与此女祖以诗相知,安得纳其孙女乎?”即还其家,助资嫁之。时公年六十一矣。是年室中吴太夫人即生葆岩。今复为尚书总督,继公后。呜呼!此恪敏公之隐德,人鲜知者。闻勤襄公尝言,家门鼎盛,乃皆不由翰林出身为憾。今公子传穆,已由词林出守荐擢监司矣。    
    《北东园笔录三编》卷1


第二册戴敦元(1768—1834)

    戴敦元,字金溪,浙东开化人,幼举神童,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后官至刑部尚书。清介自持,娴熟律例,清除陋规,为当时名吏。卒谥简恪。    
    号为神童    
    开化戴简恪公敦元家本贫,其封翁年五十无子,仅有田三顷。值衢州河涨溺毙人口无算。翁以地契质富家得钱若干救活者颇多。事过而田已去其三之二。逾年即生简恪,五龄能写大字,书籍甫过目,即成诵,时号为神童。翁携之杭州,时齐息园先生家居称博雅耆宿,与之谈艺,不能相难。早登科甲,值出痘未殿试。次科乃补试,入翰林,改刑部。丁艰,归居天竺寺,十年,仪征阮宫保抚浙乃敦促入都。简恪之先德人鲜知者。其同郡余朗山侍御(本敦)始为人述之。    
    《北东园笔录续编》卷1    
    数十载一布被    
    吾乡戴文简公敦元,少嗜酒,不拘小节,落拓里市。过目不忘,家贫不能购书,借读于坊贾。官至刑尚,辄坐驴车入署,数十载一布被。殁后莫不钦公之清德。闻公数理最精,满屋列小泥人,暇则为之推算云。其成毁亦如人生死也。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会试佳卷    
    乾隆庚戌会试,朱文正为正考官,浙江中卷拟定二十四本,及奉到钦定中额浙江七名。每去一卷辄为惋惜。时同考王侍御紫宇先生春煦得一卷甚喜,亟为补荐。公问:“何省?”曰:“浙江。”公曰:“浙江须去十七本,一时颇难割爱,庸可添乎?”曰:“本房见此佳卷,不能不荐,非敢望中,欲求欣赏耳。”公曰:“如此则留备欣赏可也。”次日,请紫宇先生上堂,谓曰:“昨荐之卷非特十七卷中无此佳作,即所留七卷,亦未有能胜之者,因将已刻卷削板易之。”及填榜,则戴简恪公敦元也。    
    《思补斋笔记》卷7    
    笃好历算之学    
    戴先生讳敦元,字金溪,开化人。幼有神童之目。读书以尺计,过目辄终身不忘。年十五举于乡。乾隆五十五年成进士。以病后,一科始补殿试,授清书翰林,散馆改主事,签分刑部。久充秋审处总办,由广东高廉道荐升刑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卒于官,年十有一。谥简恪。生平无所嗜,笃好历算之学,与钟祥侍郎李潢交最善。著述虽多,悉未成书。今所传者,惟刘徽所注之《九章算术》,《方程新术》二,文多脱误,简恪曾校其一。    
    简恪一生,沈默鲜言,清廉寡欲,实心政事,熟于刑名,退食即闭户读书,不事交接。凡有撰述,随手散置,以故佚者居多。未殁之前三日,其时实无疾病,忽亲为检束残稿,分类编辑,次日即已瘁中,不能言语。若预知其将亡。然士琳著者数不识三,技惟穷五,独蒙眷爱,没齿难忘。屡索遗稿恭校,卒不可得。曾记曩演朱氏《四元玉鉴细草》时,其末一问,原本烂脱十五字,简恪据术代为订补。云各自乘下当为并之为正四字,上廉下当为一为从三字。开之下当为与其数相四字,直积下当为加三二字,弦幂下当为减一字,股下当为相一字,又士琳所撰《句股容三事拾遗》及《演元九式》二书,简恪亦皆审定赐序,今序文具在,而全豹未窥,痛哉!    
    《续畴人传》卷52    
    驴车尚书    
    戴简恪公敦元,官刑部尚书。一日大雪,公著雨罩,手抱文书,步至街衢,呼驴车乘之。御者不知公为谁也,及至署,隶役呵殿而入。公下车去,雨罩帽露珊瑚顶,御者大惊将弃车而逃,公强留与之钱而去。都中谓之驴车尚书。卒之日,乡人往视之,敝衣露肘,布衾一袭,其俭德为不可及云。    
    《桥西杂记》    
    戴简恪廉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