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底金字
挂馕蹲牛词沽此甑男⊙季哂行蠖枷氲淖跃跻馐丁U庑┖⒆硬⒉蝗菀祝惶讼吕矗ぷ友频模人峤盘鄣模巳四衙狻?梢运档蒙习参康氖牵斯雕D鞘弊蹈缣菀谎槐本┖⒆邮游恢钟槔址绞健! ?br /> 游行不是什么六七十年代的发明和创造,也不是学生的“专利”,但那十来年,它是一项一直与中学和小学的孩子们相伴的经常性集体课外活动,动辄倾巢而动。如今四五十岁上下的北京人,在学生时代,没参加过别的课外活动的,说不定会有,但绝无没游过行的,再逍遥的学生,也不会对游行陌生,这是一定的。
游行的名目很多,大体分“庆祝”与“声讨”两类,行话又称“上街”。“十一”等国家庆典活动,组织严密,要戒严,有各种模型指引的方阵,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多次彩排,孩子中只有被挑出来的学生参加。林彪事件以后,这类活动改游行为游园。更多见的是全市规模的临时性 “自发”游行,如遇大事的发生,一场运动的开始,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中共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的召开,等等。学生们通常是在学校集合以后,整队向天安门进发。低年级不一定去天安门,有的就在周围的马路上转两圈。
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的第十七章,有一半说的是游行场面,尽管是小说,记录的当是实情,例如:
第一批看到的红卫兵是翠微中学的。我正走在上学路上,他们从翠微路北口校门冒出来,男男女女几百号人,黄糊糊一大片,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一人一身黄军装,戴着军帽,扎着皮带,脚下一色白球鞋,左胳膊上套着一揸宽的红袖标,印着新鲜的三个黄字。走在街上的小学生都停住脚看他们,翠微路商场的一些售货员也戴着蓝套袖跑出来看,还有路对过黄楼的一些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聚在路边指指戳戳。
他们看上去很温和,也很沉默,自顾自地走路眼睛盯着前方,女孩子挺着胸脯帽檐朝天好像知道自己很好看所以有点骄傲。我身边一个歪戴白帽子一看就有点不正经的男售货员突然振臂高呼:向翠微中学的红卫兵战友致敬!我们都觉得此人滑稽,抿着嘴笑吟吟地看着那些红卫兵作何反应。她们也像是有点不好意思,憨笑着往这边看,有几个女孩子也尖着嗓子握拳高喊:向首都革命群众致敬!①
这是“文革”乍起时的游行场面,路人还很有新鲜感,当热闹看。很快,它就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王朔随后又写到小学里的情景:
上街游行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学校放暑假了。老师好像巴不得我们早点滚蛋似的暑假作业也没留就把我们统统打发走了。但到晚上,她们又不得不把我们召回去,参加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的游行。那是人人有份的夜生活,她们不能不叫上我们一起过。流行的说法那叫“大喜的日子”,也真像是什么人结婚,各大院里敲锣打鼓放鞭炮。有一次我给海军大院的一挂鞭数着,数到九百九十九我拉了一泡屎偷了一盘向日葵瓜子都嗑完了还在响——那得是一多高的大个儿在那里举着啊。②
“文革”初期,三天两头有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这也是游行频率最高的时段,因为逢“最新指示”发表,游行庆祝不隔夜。孩子们可以在游行中得到散发的“最新指示”卡片,是一种套红铅印的半个语录本大小的纸片,文字越新,越有吸引力。很多孩子都攒了一沓子,变成一种收藏品。不少同学凑在一起核对卡片上的文字,互通有无。一时洛阳纸贵,谁先拿到最新的“最新指示”卡片,且可以高兴一阵子。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庆祝游行中,孩子们能见到《人民日报》号外,如八届十一中、十二中全会,九大,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4月24 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都有号外散发。游行中的另一样收获是捡传单。游行队伍经过的办公楼,常有传单从窗口飞出。传单纸多为大字报纸,类似《红岩》里的《挺进报》那样,是刻了蜡版以后油印而成的,五颜六色,由标着五花八门称谓的战斗队、兵团、联络站、公社等造反组织编印,内容不外乎毛主席语录、中央及“中央文革”负责人接见各地造反派组织的谈话,造反派的活动动态,当权派的 “黑材料”,等等。撒传单不是孩子的事情,看传单也不是孩子的事情,但捡传单是很多孩子爱干的。攒传单的孩子不多,捡到的传单,新鲜一两分钟,以后都叠了风车或糊了风筝。现在,它们成了货真价实的藏品,我曾在报国寺的摊上问过,一张传单要价200元。倘能重温这些最新指示卡片或各种颜色的传单,不知还能勾起多少当年的北京孩子对游行的记忆。
第一部分:一幅鸟瞰图在游行行列里
说撒传单不是孩子的事情,也有点绝对。人民大学院里长大的孩子王艺曾和我同事多年,他还记得,当年人大两派组织“三红”和“新人大公社”分据教学楼和图书馆,武斗、打派仗,都往下撒传单,接传单的多为来串联的外地红卫兵。院里的孩子出于凑热闹,也上楼帮着撒。经常是传单撒光了,楼下人群仍翘首以待,这帮孩子就把厕所里的纸篓拎来(当中确不乏用作手纸的传单纸),一通往下乱倒。楼下的红卫兵不明真相,争抢纷纷。楼上的孩子看热闹之余,也为恶作剧的奏效大呼小叫。
在游行中,北京孩子还陆续熟悉了不少已成为一种象征的数字,如“五一六”、“八一八”、“七二○”、“五二○”,以及用几个人物的姓串起来的流行词,如彭罗陆杨、刘邓陶、陈姬乔、王关戚、杨余傅、黄吴叶李邱,直至1976年的王张江姚。而被打成“三家村”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及“四条汉子”周扬、夏衍、田汉、阳瀚笙,虽也妇孺皆晓,但三人或四人并提时,都用全称,有一首打油诗的开头是:“邓拓吴晗廖沫沙,他们仨人是一家……”时隔二三十年后,当年游行队伍里的孩子李乔已是一家大报的理论部主任,手里管着若干研究生,来自五湖四海,二三十岁不等,包括名牌大学党史专业毕业的。他有一次测试他的下属——让他们说出黄吴叶李邱的名字。众皆张口结舌,有一人硬着头皮似问似答:“黄……是黄克诚吧?”
天安门并非每一次游行的目的地。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的游行,是针对“苏修”的抗议活动,目的地是苏联大使馆。当时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先坐车到东直门,再下车整队,围着苏联大使馆绕圈,呐喊声讨。我们上初中时的1976年,大事迭发,学校组织过两次游行。第一次是4月 8日,“两个决议”广播后,声讨所谓“天安门事件”,记得那天下午先开会,会后在学校附近的月坛南街和月坛北街上转了一圈,没有到天安门。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几天前去天安门广场抄诗的大有人在,这次游行,纯属应付差事,队伍稀稀拉拉,没什么声势。第二次是六个月以后,“四人帮”粉碎,郭沫若诗曰:“大快人心事。”这也是大家闻讯后的第一感觉。1976年10月21日到23日,北京市举行了连续三天,每天100 万到150万人参加的盛大的庆祝游行活动。当时已过八旬的叶圣陶虽没能跟着上街,但不无凑热闹的兴致。他在10月22日的日记里述及他听到的情形:
本欲偕兀真出外,观天安门热闹情形,以小雨而止。后知即不雨而出门,亦未能到天安门,缘游行队伍太多,电车汽车不能前进,乘客皆不耐而下。余令兀真出外买热水袋与薄围巾,以为少顷即归,孰知未得乘车,徐徐而行,竟历三小时有余而归,可见游行者之众。③
用当时的概念衡量,东四八条离天安门并不算近,可知那几天,整个北京市都动了起来。次日,叶又写道:“累计三日游行人数,当有四五百万矣,此亦向所未有者也。”
这四五百万人中,中小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可以这样说,当年有多少中小学生,就有多少人上街。对于孩子来说,它可以算是“文革”十年历经的数不清的游行活动中的最后一次,如果叶圣陶的估计准确,它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当然,它还是参与者最发自内心的一次游行,包括孩子。我们学校被排在22日上街,那天细雨蒙蒙,但没人顾及天气,惟一不解的,是横幅和口号中“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这句话,孩子看着听着都不自在。不少同学穿着白色的网球鞋、乒乓球鞋、排球鞋,冒雨而行,迈步于万众欢腾的热闹场面中。回来以后,穿球鞋的同学都得先干一件事——买鞋粉,刷鞋。
游行有一套模式,有敲锣打鼓的,有举标语打横幅的,有扛旗子的,有摇旗子的,有放鞭炮的,有领喊口号的……队伍里的一般成员,除了走路,还需跟着振臂呼口号。
第一部分:一幅鸟瞰图扫墓、游园、参观
扫墓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文革”前,孩子扫墓,朝阳区去日坛公园里的马骏墓,石景山区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城四区有去八宝山的,也有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祝东平“文革”前在育民小学读书,听说这个词的时候,他以为是拿着笤帚打扫坟头,后来亲历了到纪念碑的扫墓,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六七十年代,这项活动没有中断,逢清明节,北京的中小学生都集体给先烈扫墓。
西城区很多学校,四年级以下,去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六年级去八宝山革命公墓。那时,学生集体出门活动,极少有坐车的,多远都走着。低年级学生去纪念碑不去八宝山,也是因为距离的缘故。石景山区的学校,当没有这种把高低年级分开的必要。有个朋友当年在长辛店上学,也走着去八宝山。扫墓一去大半天,要自备一顿饭,饮料是白开水,盛在铝制的或塑料的仿军用水壶里。学生一大早到校,白衬衫,蓝裤子,装午饭的书包左肩右挎,水壶右肩左挎,以班为单位整队,半臂间隔向前看齐,“手放下”以后,就可以出发了。
扫墓的路上,打头的抬着花圈,举着红小兵旗。学生要唱两首歌。一首是《毛主席语录》歌:“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另一首为瞿希贤作曲的《踏着先烈走过的道路》:
在波浪滔滔的赣江旁,有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山岗,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将军住过的茅草房;多少先烈,多少红色的战士忠于祖国忠于党。为了人民永远的幸福,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的道路上。
我们今天能戴上红领巾,能高高兴兴走进学校的大门,是数不尽的先烈,用生命替我们换来的胜利;踏着先烈留下的脚印,我们继续向前进。向敬爱的先烈们宣誓:你们的事业我们一定完成。
“文革”前扫墓,就唱这首歌,“文革”后扫墓也唱,但似乎只唱第一段歌词。
那时候,清明前后,满天安门广场都是孩子。活动并不复杂,举行一个仪式,由红小兵大队长之类的人物代表学生向烈士致辞,献花圈,全体学生宣誓,然后环碑参观。有的学校把红小兵发展会也拿到这里开。之后,就到中山公园游园、休息和吃饭。中山公园是北京孩子熟悉的去处,里面有一个可以开飞机和汽车的转盘结构的游乐场,别处见不到。同学之间的攀比心,学先烈时也不例外。一起吃饭的时候早忘了杨靖宇烈士肚子里的野菜,互相打量,带的是什么东西。常见的是面包和饼干,最便宜的简装圆面包一毛钱一个,最便宜的动物饼干八分钱一两,比它们更省钱的是家里做的烙饼、糖三角、馒头甚至窝头。一个朋友还记得,有一回扫墓,他们班有个同学不吃午饭,说是不饿,背着的书包一直不肯打开,大伙便以为他带的是窝头,不好意思拿出来。返校时,猜了一路。据说后来有好事的孩子发现,他的书包里有两个花卷。
城区孩子去八宝山,走的路虽说比去纪念碑多出去几倍,但一路郊区景致,看上去也与城里不一样,去一趟不容易,孩子很有新鲜感。低年级的孩子,都盼着升级,可以早点有资格到八宝山扫墓。八宝山乃革命公墓,无数先烈长眠的地方。最扎眼的是病逝于1950年10月的任弼时墓。任是党内五大书记之一,位列陈云、林彪、邓小平之前,仅次于毛刘周朱。他去世后,毛泽东亲笔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大多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