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妃
有病而死。这是清廷的官方说法。乾隆《起居注》载: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乙未,驾至德州登舟。先数日,皇后偶感寒疾,至是日疾甚,……夜半亥刻崩逝”。《清实录·高宗实录》载:“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史专家刘桂林先生依据大量的清宫档案,对孝贤皇后的死因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孝贤皇后因寒疾而死是肯定无疑的。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发出了一道赐谥大行皇后为“孝贤皇后”的谕旨,他在谕旨中,对皇后的一生做了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讲了赐谥“孝贤”的理由:
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诚,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眩4斯懈兴爸嘁谌苏兹怂惭稣摺W扔谇∈耆率蝗毡朗拧2C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三部分 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4)
在一般情况下,赐皇后谥号,先由皇帝发出谕旨,然后由礼臣们拟出几个字上奏,由皇帝挑选钦定。而孝贤皇后的谥号,直接由皇帝赐给,未由大臣拟定,表现了乾隆帝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厚意。
谥以“孝贤”,是皇后生前的夙愿。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贵妃高氏薨逝,皇帝赐给她的谥号是“慧贤”。孝贤皇后知道这件事后,流着眼泪对乾隆帝请求说:“我朝后
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当时孝贤皇后刚34岁,乾隆帝认为皇后这句话只不过是句笑谈,所以没有在意。这次皇后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这段往事,乾隆帝不由得大为伤感起来。于是将当时任刑部尚书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进宫来,向他讲了这件事,命他写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这样写的:
……尚忆宫廷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吁而悚听。谓两言之征信,传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唯贤兼备。倘易名于他日,期纪实于生平。岂知畴昔所云,果作后来之谶。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
此篇祭文,叙事精当,文词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于名家之手。
嫡子的接连夭折,贤后的突然逝世,使乾隆帝陷入了极度悲哀之中,他心情烦躁,极易生气发怒,看什么都不顺心。许多大臣官员,甚至皇子、宗亲接连受到严厉叱责、治罪。
天人永隔,追思不断
深爱的皇后已经离去,自己再也无法享受她的温存和体贴了,伤感的乾隆对此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无法阻止孝贤离去的脚步,就只能保留她活着时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托之处,企望让她的影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是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还将孝贤皇后及已去世的皇贵妃的画像也供在那里。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乾隆帝还将孝贤皇后在德州病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因船大,城门洞狭窄,不能进城。乾隆帝想把城门楼拆掉。当时任礼部尚书的海望想出了一个运船进城的方法,即搭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木架上设有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将御舟顺利运进了城内,从而保住了城楼,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此举虽然是乾隆极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举动,但确实也体现了他对皇后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三部分 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5)
为了表达对孝贤皇后的敬爱怀念之情,乾隆帝亲自写了一篇《述悲赋》。他以激动的笔触,饱含激情地记述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说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
宋人牟益《捣衣图》
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怆徒然。例展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殻АP湃松缑钨猓送蚴轮孕椤N睾簦”馍鹄耄谧糍馐胗杷妫咳虢贩抠忏旨牛镝①饪沾埂?br />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帝册立原娴贵妃为新皇后,面对美貌温顺的新皇后,立即想起了嫡妻孝贤皇后。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乾隆皇帝在《捣衣图》上题写的怀念孝贤皇后的诗句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了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孝贤皇后是在济南城得的病,几天后就病死德州,所以在以后多次南巡时,乾隆帝再也不进济南城,他怕故地重游,再引起思妻之痛。他在诗中明确表示“恐防一入百悲生”。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来,皇后的命比两个皇子还重要。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温凊慈闱谁我代,寂寥椒寝梦魂通。
因参生死俱为幻,毕竟恩情总是空。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梦熊”一词出于《诗经》“吉梦维何,维熊维罴”一句,后来喻为生男孩。
他在临送悼敏皇子奉移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的一首诗中同样表达了这一想法: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翣行将发引时。
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
试言邂逅谁能受,叠遇乖张命实奇。
不忍抚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三部分 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6)
平时,乾隆帝看见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去与皇后共同相处过的地方,每逢节日,甚至有时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引起对皇后的思念。自孝贤皇后入葬裕陵后,乾隆帝凡谒东陵,必到裕陵为孝贤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据笔者统计,他一共去了17次,最后一次是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日,是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去的。这年乾隆帝已86岁,当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贤皇后还在的话,也已85岁,也当上皇太后了。到嘉庆元年,乾隆帝与孝贤皇后已分离48年,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怀念着孝贤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
陵临奠孝贤皇后,都要作诗悼念。每次作的诗,乾隆帝都亲笔誊写好,将部分制成精美的雕漆挂屏,一部分贮存在皇宫,有5块供设在裕陵大殿的东暧阁内。如今这5块保存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叹。如果孝贤皇后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满足和幸福吧。
孝贤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富察氏出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
属相:龙父亲:李荣保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2女
成婚: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立为皇后:乾隆二年(1735)八月二十日
最得意:立为中宫皇后最痛心:连失两子
卒年: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享年:37岁
一日亥时
入葬:乾隆十七年(1752)陵寝:裕陵
十月二十七日
谥号: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
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满学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上),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
(3)刘桂林著《乾隆孝贤皇后死因之谜及丧葬余波》
(4)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1)
乾隆后妃像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各种制度已基本完善。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么就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孝贤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个皇贵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宫,石门未关,在等待皇帝。乌喇那拉氏入葬裕陵,顺理成章。可是她却没被葬入裕陵,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陵寝。《清实录》、《
大清会典》等清廷官修的书籍中,没有记载她的葬地,清宫档案中也没有记载她死后的去向。《昌瑞山万年统志》是由清代马兰口总兵主编的清东陵专著,内容涉及广泛,记载翔实,从陵寝规制到祭祀礼仪,从内葬人物到神牌位次,从官员俸饷到机构设置,无所不包。但这部书关于这位皇后也只字未提。这位皇后到底葬到哪里去了?二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笔者经多方考证、查索,终于在《陵寝易知》这部书中发现了这位皇后的葬处。原来她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称纯惠皇贵妃园寝)前排正中主宝顶下的地宫内,与纯惠皇贵妃葬在了一起。这部书是东陵的官员在光绪十三年(1887)编写的。作者在书的序言中讲了编写此书的目的,他说:“盖思既系旗仆,当知旗事。世食俸饷,累受国恩,能不忆差务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寝员役日众,差务日繁,自当平时留心详考,以备指掌,庶不负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问犹如指掌,断不能疑难咨嗟,亦何致形同聋聩。虽无出类奇闻,正是本分应晓。”
裕陵妃园寝前院(徐广源提供)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当差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时记载,史料价值很高。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后死后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那么,乌喇那拉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后,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2)
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