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子
第13节:盟与誓(3)
五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誓的仪节比较简单,随时随地随物均可立誓。但也有例外,大抵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誓的方式就比较隆重,并且对于所立的誓的守信程度也比较深。誓的使用场所,大概地归纳起来,是一用于军旅,《周礼·秋官》:
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母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泰誓等篇,都是当时的誓师词。二用于民事,《周礼·地官》:
大司徒之职,掌……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
三用于狱讼,《周礼·秋官》:
有狱讼则使之盟诅。
四用于表深爱,立约束;如《诗·国风》氓:
及尔偕老,使老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用以表决心,如《史记》卷六十五《吴起传》:
吴起东出卫郭门,与其母别,啮指而盟日:〃起不为相,不复入卫也。〃
六用以明心迹,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七用以怀报复,如《左传》宣公十七年:
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八用以表诚心,矢降伏,如前所引《宋史·向拱传》:〃拱召其酋帅,令誓不敢侵犯。〃
誓有时也没有书面的誓词,如《宋史·昭宪杜太后传》:
建隆二年,太后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命普于榻前为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或镌之于金属器,《续湘山野录》:
罗隐代钱武肃谢赐铁券表:〃镌金作誓,指日成文。〃
或勒誓词于石柱石表,《宋史》卷二百八十三《丁谓传》:
谓今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改夔州州路。初,五均判,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郝不杀,酋感泣,愿世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立境上。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王骥传》:
骥度贼终不可灭,乃与思陆约,立石表誓金沙江上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普通多用言语来表达誓者的决意和自身约束,大抵都凭某一事物立誓,最通常的是指着江河,如上所引晋文公之盟白水,郤献子之誓不涉河,又如《晋中兴书》:
符洪使弟雄步骑五千人入潼关,兄子青轵入关,指河誓曰:〃若事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为鬼无相见也。〃
第14节:盟与誓(4)
《新唐书》卷一一二五《义方传》:
义方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誓曰:〃有如忠获戾,孝见龙,四维廓氛,千里安流?神之听之,无作神羞!〃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
《元史·扎八儿火者传》:
太祖军溃,从行者仅十九人,至班朱尼河绝粮,得野马食之,举手仰天而誓曰:〃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共苦,有渝此言,有如河水!〃
过去人以为一切事物具有专门的神凭附着,就中最能为人祸福的是河神,过河必祭以玉帛酒食,否则必风涛险阻不得过,或竟葬身水底。以此对了河神立誓以后,将来如不能实行,或竟背誓时,若要过此河,必为神所谴责。或指着上帝,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崔杼庆封立景公,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或并指天地,如《唐书》卷一一○《李多祚传》:
多祚引天地以自誓,辞气毅然。
《会稽先贤传》:
陈业兄渡海倾命,时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黄天誓后土曰:〃闻亲戚者必有异焉。〃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受血,余皆流去。
或泛言天以立誓取信,《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或凭着某一神立誓,《齐书》卷二十六五《敬则传》:
王敬则为暨阳令,引神为誓,招致劫贼。(节录)
《竹林七贤论》:
刘伶禁酒,具酒肉礼鬼神祝誓。(节录)
《唐书·王义方传》:
张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江南通志》:
张采,太仓人。崇祯戊辰进士,归籍乡老于城隍庙誓曰:〃自今以往幸通籍,毋以势凌人,毋纵奴仆横行,毋使宗党子弟肆里门,毋使私属隶官,有渝约者共斥之。〃风俗亦大变。
或指日为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栾氏之力臣曰督戌,国人惧之。斐豹谓宜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而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
或指父母墓为誓,《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羲之为会稽内史,慨然称疾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朝廷以其誓若,亦不征。
或誓以所信仰的时人,《南史》卷六十九《虞荔传》:
荔弟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原。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
第15节:盟与誓(5)
或誓生恶疾以明无他,《辽史·刘哥传》:
刘哥请帝博,欲因进酒弑逆,帝觉之不果,被囚。一日召刘哥镇项以博,帝问汝实反耶?刘哥誓曰:〃臣若有反心,必生千顶疽死。〃遂贯之,耶律屋质固诤以为罪在不赦,命屋质按之,具服。诏免死流鸟古部,果以千顶疽死。
或誓为神殛以明非妄,《括异志》:
嘉兴府周大郎每卖香时绕与人评直,或疑其不中,周曰:〃此香若不好,出门当逢恶神扑死。〃常以此誓为词。淳祐年间,忽一日过府后桥,如逢一物绊倒,众即扶持,气已绝矣。
或誓以解猜疑,《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传》:
荣在明光殿重谢河桥之事。誓言无复二心。庄帝自起止之,因复为荣誓言无疑心。荣喜。
或誓以坚友谊,《金史·欢都传》:
欢都,完颜部人。祖石鲁与昭祖同时同郡同名,交相得,双曰:〃生则同川居,死则同谷葬。〃
在军队中,或折箭以誓,《金史》卷九十一《杨仲武传》:
仲武往谕木波,其酋帅乃举酒酻天折箭为誓,愿终身不复犯塞。
或寄刀为誓,《晋书·姚泓载记》:
姚懿乃卑辞招诱,深自结托,送佩刀为誓。
或埋棺为誓,《珍珠船》:
长沙有铜棺山。湘中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以铜棺贮之。〃
或饮血为誓,《明史》卷一百二十四《陈友定传》:
明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酒瓮中,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戳。〃
妇女则或断耳为誓,《南史》卷七十四《卫敬瑜妻王氏传》:
霸城五整之妹嫁为卫敬瑜之妻,年方十六而敬之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为誓,乃止。
或截发为誓,陶宗仪《辍耕录》:
张春儿叶县军士李青妻也。年二十,青疾革,顾谓春曰:〃吾殆矣!汝其善事后人。〃春截发示信,誓勿再适,未几青死,乃自经。
《史蛮夷传》:
南八姓诸岛蛮并来乞盟,立竹为誓。
四川夷人也有这同样的习惯,名为打誓,《宋史卷》三百一《寇罚骸 ?br /> 髦萋纷耸埂靡姆ㄖ仓裎模髅ā⑷⒓Ω饕挥谄渖希弦娜酥吹督#街蚴模粼唬骸ㄊ挠牒杭彝幕髟簟!创躺途贫! ?br /> 或至断指截耳为誓,《明史》卷二百十一《何卿传》:
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馕,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要抚赏。卿以计残其众,屡战屡捷……诸番窘……乃争献首恶,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
第16节:盟与誓(6)
蒙古人有磨金置酒中作誓的仪式,《明史》卷一百四十七《黄淮传》:
阿鲁台归款,请得役属吐番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酒中,饮诸酋长以盟。
匈奴人盟誓亦采饮血立约的形式,《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
韩昌张猛即与为盟约,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五头为器者共饮血盟。
最惨的是四川番人的埋奴设誓,《明史》卷二百四十七《李应祥传》:
万历十四年四川总兵官李应祥讨平松茂诸番,其逃穷谷者乞降,应祥令堆奴设誓,然后许之。埋奴者番人反接其奴献军前,呼天而誓,即牵至要路,掘坎埋之,露其首,凡埋二十三人。
又讨平建昌越隽诸卫番猓,擒建昌酋安守,西南邛笮苴兰靡莫诸酋及商山四堡番皆震怖乞降,各埋奴道左,呼号顿首,誓世世不敢叛。
平常私人立心要除去其一种不良的习惯时,所采用的是心誓,《南史》卷七十五《顾欢传》:
始兴人庐度有道术,少随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过渡,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两楯流来,接人得过,后隐居庐陵。
据古人的解释,誓之效否也和气候人品有关,王充《论衡》:
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辄效。
无论是盟,是誓,所采取的方式是怎样不同,它的背景始终脱离不了神和鬼的超人威权。从有历史,从最初有文字记载一直到现在,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什么部族,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还可以看见有若干绅士在摹仿着举行神权时代的种种仪式,并且仍为其他的一些绅士们所崇信。这神或鬼的偶像已被推翻,被举出另一大神名为正义的来替代。
一,一八,北平
(原载《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卷,一九三四年四月)
第17节:南人与北人(1)
南人与北人
在新式的交通工具没有输入中国以前,高山和大川把中国分成若干自然区域,每一区域因地理上的限制和历史上的关系,自然地形成它的特殊色彩,保有它的方言和习惯。除开少数的商旅和仕宦以外,大部分人都窒处乡里,和外界不相往来。经过长期的历史上的年代,各地的地方色彩愈加浓厚,排他性因之愈强,不肯轻易接受新的事物。《汉书·地理志》记秦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巴蜀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偏阨。周人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吴民好用剑,轻死易发。郑土惬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其俗淫。……是说明地方性的好例。
到统一以后,各地政治上的界限虽已废除,但其特性仍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被保留。虽然中间曾经过若干次的流徙和婚姻的结合,使不同地域的人有混合同化的机会,但这也只限于邻近的区域,对较远的和极远的仍是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相邻,这两地的方言、习惯,及日常生活、文化水准便相去不远,比较地能互相了解。但如秦越则处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位,虽然是同文同族,却各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日常生活,差别极远。以此,在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区域便自然地发生联系,自成一组,在发生战事或其他问题时,同区域的人和同组的人便一致起而和他区他组对抗。在和平时,也常常因权利的争夺发挥排他性,排斥他区他组的人物。这种情形从政治史上去观察,可以得到许多极好的例证。
依着自然的河流,区分中国为南北二部,南人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