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唐绍仪将孙、黄的要求电达袁世凯询问意见。袁世凯大怒道:“孙黄两个好狠毒的心思,竟要置我于死地!定都南京我同意了,内阁制我同意了,效忠临时约法我也同意了,我这个总统差不多是个空架子了,他们却还要委派人当总理,这条件我死也不能答应。”
伍廷芳将袁世凯的态度告知孙文黄兴,孙文、黄兴也大怒,说:“党人流血拼命几十年,方有如今十多个省的光复,难道大家的血都白流了,将所有的权力拱手全送给袁世凯操控?总理一职必须由同盟会的人出任,此事绝无商量余地!”
七四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1)
孙黄对总理一职态度坚决,不容通融商量,南北之间的和谈看看又成僵局,这可急坏了联络双方的汪精卫。汪精卫找过孙、黄,又给袁世凯发电,但双方的想法绝不动摇,弄得汪精卫叫苦连连,束手无策。
唐绍仪、伍廷芳、张謇等人也是大为苦恼,眼看着共和将成、南北混一,天下太平,那曾想内阁总理的人选卡住了这一进程,众人无奈下,只好再赴赵凤昌的息阴堂讨问良策。
赵风昌的客堂内温暖舒适,众人却急躁烦恼、坐不安席,要求赵风昌快想办法,弥合南北双方的分歧。
赵风昌笑呵呵命人给大家斟好香茶,这才说:“汪兆明汪兄和双方都有联系,可否将双方的详细想法说来听听。有了线索,我才好给你们想办法呀。”
汪精卫怒气冲冲说:“双方都固执得很,谁也听不进去劝告。孙黄两先生坚持要同盟会的人作总理,袁世凯心中却早有了人选,因此绝不通融,我斡旋双方,但两处碰壁,他们谁也不愿让步。”
赵风昌皱眉想了想,又问:“汪兄可知袁公瞩意的人是谁?”
汪精卫朝唐绍仪看了一眼,慢腾腾说:“袁公不肯说,我发电给袁克定杨度等人,他们告诉我这个人多半是唐兄,我也不知确是不确。”
众人都朝唐绍仪看。赵凤昌笑了,说:“确不确,唐兄自己最清楚。唐兄不说出来,大家不知底细,怎样解决问题呢。”
唐绍仪扭捏了一下,想了想,说:“袁公确有让我出任总理的想法,最近才透露给我,征求我的意见。”
伍廷芳、汪精卫等叹了口气。伍廷芳说:“以唐兄之才,足可胜任民国的总理,但孙、黄的要求不无道理,要调和南北,权力须得平衡,不然南方十多个省的党人定有怨气。”
赵风昌大摇其头,说:“不要紧,事情简单多了。”他笑眯眯的问唐绍仪:“唐兄对民主共和看法如何?是真心支持呢,还是迫于时局不得不表示拥护?”
唐绍仪傲然扬头,说:“赵兄问得奇怪。说句不谦虚的话,在袁项城的班子里,能理解民主共和真谛的,恐就只区区在下一人。同盟会高倡民主共和,但说到对这四个字的精确理解、切身感受,高于唐某的人恐怕寥寥可数。我几乎可说吃洋面包长大的,若说我不拥护民主共和,连我自己也不相信。”
原来唐绍仪在十二岁即往美国留学,是当时清政府最早选派的留美幼童之一,在当时的中国,像他这样从小即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熏陶的人,的确不多,所以唐绍仪自信自己对民主共和最有感悟。
赵风昌点了点头,说:“我相信唐兄的话,但不知唐兄对孙文孙大总统看法如何?”
唐绍仪肃容说:“孙总统回国后,我在上海谒见过他一次,后在南京总统府,又拜见过他一次。孙总统为人直率真诚,大义凛然,风采照人,对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放眼国中,也仅此一人而已。兄弟对他是十分钦佩敬仰的。”
赵风昌大笑起来,说:“孙先生的确英姿勃勃,仪表不俗,他几十年致力于共和的梦想,屡遭挫折,而决不放弃,其毅力与执着,皆是国人的风范。”
这时汪精卫不高兴了,说:“赵兄,如何调和南北双方,才是我们急需商量的事。至于孙总统的英风大义,我等闲下来再缓议如何?”
赵风昌转头看了看汪精卫,笑道:“兆明兄一心为了南北和平,佩服佩服。不过我已经想了一个调和南北的法子,但不知唐兄肯不肯按我说的办?”
一直没说话的张謇忙说:“什么法子,快说出来。只要能达致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唐兄想来一定会支持的。”
伍廷芳汪精卫也催促快说。唐绍仪瞪大了眼,目视赵风昌,等待他说出下文。
赵风昌慢悠悠说道:“我的办法也很简单。孙先生坚持要同盟会人出任总理,袁公却瞩意于唐兄,如果让唐兄就势入了同盟会,南北双方的要求不就同时满足了吗?”
汪精卫、张謇一惊,感觉此法实在异想天开、大胆至极,忙说:“此法能行?”
赵风昌不说话,只用眼看唐绍仪。唐绍仪默然半晌,终于说:“此事只要孙、袁二公没有意见,我倒是愿入同盟会。同盟会欲以民主共和而致国家富强,这一点和我的许多想法是相通的。”
汪精卫、张謇及伍廷芳大喜,一齐欢呼起来。于是这几人忙分头联络孙文、黄兴与袁世凯等,经过一番商量斡旋,孙文、黄兴及袁世凯终于同意了这个方案。当下唐绍仪在汪精卫的陪同下,直赴南京觐见孙文。黄兴喜欢唐绍仪的人才,高兴下拉了蔡元培一起做介绍人,孙文亲自主持仪式,唐绍仪恭谨起誓,按程序加入了同盟会。
南北方统一的一切障碍都消除了。二月十二日,北京的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宣布退位,还下懿旨让进宫与会的众王公、大臣都免了跪拜之礼。袁世凯仍以养病为由不出家门,却指派胡惟德代替自己接受退位诏书。
这一天北京城主要大街上密布军警,紫禁城的四周更是岗哨林立,以防宗社党成员突然杀出来捣乱,破坏退位大事。
黎明时分,载沣、善耆等王公、梁士怡、赵秉钧等大臣就络绎入宫,进入太和殿。众人排成两行,恭恭敬敬向上坐的隆裕太后及溥仪皇上行三鞠躬礼。隆裕脸色苍白,神清凄凉,很不自然的点点头,作为还礼。
七四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2)
胡惟德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秉太后,总理袁世凯受惊之后身体一直欠安,未能亲来见驾,命臣代他向太后与皇上请安。”
隆裕点点头,说声“是。”然后呆呆的望着前方,半天不吭一声。
大殿内一片寂静,众王公大臣肃容伺立,没有一个人说话,气氛压抑阴冷,弄得每个人心头沉甸甸的,亡国的那种凄惨味道似乎在四周一个劲的回旋。
好半天后,隆裕仿佛恢复了知觉,她悠悠叹了口气,手拿退位诏书,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道:“天下纷乱,人心思变,袁世凯世受国恩,将如此的局面应付到今天,也算很难得了,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的力,如今议和以共和统一南北,还承诺优待皇室,这也不容易了。”说到这儿,隆裕停顿了一下,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大殿内众臣都不吭声;静等隆裕的下文。
过了一会,隆裕咳嗽了一声,又继续说道:“哀家和皇上为了全国的百姓能早一天遂其心愿,国家早一天统一,大家都享太平不打仗,所以决定按议和的条件,今天就把大权交出来。”隆裕说完交权的话,抬高了声音叫道:“胡惟德——”
胡惟德急忙应声,上前一步。隆裕右手持诏书示意,小德张即上前双手接了,走上前去递向胡惟德。胡惟德恭恭敬敬双手接过诏书,捧在手中。
隆裕说:“你把这退位的诏书拿去给袁世凯,让他办共和去吧。”
胡惟德说一句“臣照办。”就不知该说什么了,直直的立在那儿。
众王公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下来该怎么办。
这时候隆裕太后慢慢站了起来,说:“皇室从现在起就算退位了,大清从现在就没有了,大家都散朝回家吧!”
隆裕说完这句话,忽然两眼泪涌,语声呜咽。
载沣及肃亲王善耆两眼含泪,一声不吭。
胡惟德急忙说:“太后保重。现在大局如此,太后睿智鉴远,顾全皇家与百姓,群臣与百姓岂有不知,大家决不辜负太后老人家的一番慈心善念,今后一定优待皇室,善抚百姓,共致五族共和、天下太平,敬请您老人家放心。”
隆裕太后茫然点了点头,在小德张的搀扶下,慢慢走了,一众宫女太监抱了小皇帝,紧随太后而去。
殿上的众人终于知道这个朝堂永远散了,大家呆了一呆,随即也低头出殿。
善耆出宫后,泪流满面,发誓说:“我今生绝不屡民国寸土,此后当不择手段,以复辟大清为己任!”遂携全家逃往日人控制的旅顺。
胡惟德、梁士怡、赵秉钧等大臣出宫后齐乘马车赶往锡拉胡同袁府递交诏书。袁府内外军警如林、戒备森严。众人到了府门外跳下车来进入院中。这时袁世凯也从里面出来了,拱手招呼众人。
胡惟德双手持诏书,在上首位置站定,赵秉钧、梁士怡等站在它的后面,胡惟德大声说:“袁世凯准备接诏!”
袁世凯忙站在胡惟德的对面,向诏书恭恭敬敬的鞠躬,然后胡惟德递过诏书,袁世凯双手接了。
胡惟德随即正色说:“袁宫保听了,太后说,从今以后大清朝便没有了,要你拿了诏书好好去办共和,务使五族合一,天下太平,并要你优待皇室,善抚百姓。”
袁世凯鞠躬说:“我一定把共和办好,使国富民强,不负太后之望。”
交接诏书的仪式至此就算完了。袁世凯笑道:“大家都辛苦了,到后厅休息喝茶吧。”
众大臣到后厅略坐了坐便一一告辞,袁世凯也不挽留,送走了他们,当即安排人给南方的民国政府及总统孙文发电,通知清廷已经退位。
当晚,袁世凯在大笑声中剪掉了辫子。第二天,北京的中外各大报纸便将清廷退位的诏书登载了出来,同时街巷市肆间悬挂的清朝龙旗被人们全收了起来,鞭炮声里,北京的市民百姓显出了一种异样的新鲜和兴奋,笑嘻嘻的,相互见面便拱手说:“哈,改朝换代了,今后是共和的天下了,太平盛世,再也不用打仗了!”
孙文接到了袁世凯清廷退位的电报,第二天即向参议院递交了辞呈,并荐袁世凯为总统。辞呈中说:“现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乱,民国为各国承认,旦夕可期。本总统当饯誓言,辞职引退。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自行解职。”
孙文对袁世凯总是难以去掉警惕之心,故要他亲到南京就任之时,方允自己解除总统职务。武昌的黎元洪见了孙文的辞呈,也来电向参议院辞去副总统之位。
二月十五日,参议院开会,共举袁世凯为新总统,副总统却还是选了黎元洪。孙文即和参议院分别发电向袁、黎二人致贺,并请袁世凯南下就职。
袁世凯接电,诡笑道:“要我去南京就任,摆明了的调虎离山之计,我袁世凯岂能不知。南京是能不去就尽量不去。”
梁士怡、赵秉钧问:“不去南京,却以何辞应之?”
袁世凯说:“待我去请教菊人兄一趟,请他想个主意。”
赵秉钧说:“徐先生已去天津隐居去了,他说受大清恩重,清亡,他无论如何得有所表示,难道他没向袁公说过?”
袁世凯说:“说倒是说过,我还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哪知他真就去隐居了。”想了想,笑道:“幸好你俩在,此事也不难。你俩替我拟电,就说清帝虽已退位,但北方危机潜伏,皇族易受外人蛊惑,军、民的思想也尚多分歧,蒙满之地迭传警报,此时我实不宜舍北而南。”
七四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3)
赵、梁二人便要动笔,袁世凯又说:“电文中说,与其让孙大总统辞职,不如让我老袁引退。请孙总统派人来接收北方各省的行政与军务,只要南北混一,人心安静,再无变乱,那时我就立刻退归田园,不问政事,以免酿成南北分歧的局面。”
袁世凯拒绝南下的电文发到南京,电文中所列的理由使许多人悚然震惊。原来武昌起义成功之后,许多省份紧随其后,宣布独立,此时外蒙古的活佛哲布尊丹也趁机宣布外蒙古独立。各省的独立是指独立于清政府,而哲布尊丹的独立却是要脱离中华。后来各省纷纷派代表集聚武昌,商议成立中央政府,外蒙自然不来。一九一一年底,哲布尊丹在乌兰巴托登极,称“大蒙古国皇帝”。当时南北双方都发电谴责,不予承认,但当时南北对峙,无力顾及此事,只能谴责一番了事。
如今袁世凯说“蒙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