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光绪委委屈屈接过那张纸,不说话。慈禧就挥了挥手,说:“我倦了,这几天身体老不好,得休息了。”
光绪于是叩头告退。
光绪回到宫中,打开太后给的纸片,心内不满。太后隔一段时间便写条子让他委任一批官员,这让光绪很是恼火,但置之不理是不行的。光绪摇摇头,叹口气,便按名单召见这些想当官的人。
第一个被召来的人叫玉茗,按太后单上所写,应委他为四川盐茶道,这是个大大的肥差。玉茗被传来后,高高兴兴跪在地下叩头。光绪问:“过去是干什么的?”
玉茗说:“回万岁,奴才一直做木活生意。”
光绪奇怪,问:“读过书没有?”
玉铭忙说:“读过,读过,《百家姓》《大学》都读过,不读书怎敢求官做呢。”说着以手后伸入背,从容抓痒。
光绪听其言语无状,又看其举止粗鄙不堪,心甚厌恶,因皱眉说:“把你的履历给朕写来。”
当差太监拿了纸笔递给玉铭,玉铭抓耳挠腮半晌,只在纸上写了两个字,犹自苦思冥想。光绪大怒,拍案斥问:“你到底会不会写字?”
玉铭慌了,叩头如捣蒜,求饶说:“万岁爷饶命,小人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却不会写履历。”
光绪嚯的起立,嗔目喝道:“滚,滚回你的木匠铺子去!”
玉茗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而去。光绪接着又召见其他人,其他人到比这玉茗强些,大部分还是能写履历的。光绪叹了口气,为了照顾太后的面子,只好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委了官。
原来,光绪并不是太后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醇亲王载環与慈禧的妹妹所生,与慈禧的血缘挺近。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便将四岁的光绪抱入宫中,认作儿子,扶立为君。光绪在慈禧的淫威笼罩下长大,形成条件反射,见了她便害怕,唯一亲近可作心理依赖的、便是师傅翁同龢了。渐渐的光绪长大了,如今从形式上已正式执掌朝炳,处置国事,不过,那仅仅是个形式,若没有慈禧太后发话,他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看着国事日非,外侮不断,光绪越来越不甘心只作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了,可他不知该怎么办,想来想去,便找翁同龢问计。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8)
翁同龢说:“皇上,太后执掌国政几十年,满朝大员多是她的心腹,叫做后党,很难对付。帝党势单力薄,斗他们不过。皇上要想有所作为,便当悄悄培植帝党,然后方可发号施令,变法图强。”
光绪细思半晌,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
康有为见朝中毫无动静,又找翁同龢探问情况,得知皇上急于召见自己问策,却受阻于顽固大臣和太后,不能如意,禁不住仰天长叹。翁同龢却向康有为讨要他写的介绍西学及变法方面的书册,要拿进宫去给皇上阅览。康有为求之不得,忙将自己写的《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记》等书一并交翁同龢。光绪自己此时也搜罗了不少西学书籍,一边看,一边想着自立自强的方法。
不过,时过境迁,朝中一干官员已将《马关条约》的耻辱渐渐淡忘了,又我行我素,过起太平日子来。康有为心中大是气愤,一怒之下,便辞了那个六品主事官儿,却在弟子梁启超的建议下,办起了一个强学会,在琉璃厂租了院子作会址,购置图书供人阅览,又举行集会演讲,宣传变法道理,研究强国之路。此举倒也吸引了不少朝中的官员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在聚会时,攘臂奋舌,向士大夫们痛陈亡国亡种之危。经过一番努力,朝中的大臣如孙家鼐、李鸿藻、张荫恒、翁同龢等对强学会都表示支持。此外一些中小官吏如张孝廉、袁世凯、徐世昌、丁立君等对强学会的活动也极是热心。但北京的大多数官员还是不来沾惹“强学会”的,他们依旧在官场中送来迎往,沉浮迷醉。康有为便想了个法子,摘录东西洋各国政事要闻,印了出来,起个名叫“万国公报”,免费送给朝中大小臣工阅读,雇人每日送往大臣们的府上,希望以此影响人心。“万国公报”印了一段落,都是康梁他们自掏腰包,他们哪有这么多钱呀,看看报纸办不下去了,康有为忧心如焚。
这时,远在武汉的两湖总督张之洞听说了“强学会”与“万国公报”的事,极感兴趣,当即大大方方的赞助了五千两银子给康有为,叫他好好办会办报,以启蒙国人的维新思想。张之洞开了个头,其他的官员也便赞助起来。练兵的道员袁世凯捐了五百两银子,直隶总督王文韶捐了五千两银子,另有两位统兵的将领聂士成、宋庆分别捐了两千两银子。康有为大喜过望,更加卖力的办报办会,强学会与万国公报一天比一天影响大了起来。康有为见资金尚多,便派梁启超麦孟华两个弟子到上海去再办个强学会。梁、麦到了上海,不但办会,还办了张“强学报”,自己写文章,大张旗鼓的宣传起维新变法来。
李鸿章自《马关条约》签订后,一直受天下人的唾骂,他虽不惧,但总是不很高兴,便深居简出,为明年的出使欧美做准备。这时候,康有为编印的《万国公报》频频送上门来,讲的都是洋人如何强国的事情,兼说一些异域的人文思想。李鸿章这些日子正研究洋人的礼仪习惯,因而对《万国公报》大感兴趣,长子李经方便告诉他康有为办强学会及这份报纸的事,说他们搞了一批人,整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李鸿章心喜,就也跑去参加了几次“强学会”的活动,对维新之说甚觉有理,听说张之洞等人给强学会捐了银子,便也兴冲冲派李经方拿了三千两的银票,要去赞助。
哪知“强学会”的人却一致反对收李鸿章的银子,说:“投降派的银子不能收,不然,强学会便成了卖国会了。”强学会的提调陈轵便冷着脸,将银票掷还李经方,说道:“本会名声要紧,恕不能收你家的银子。”
经方回报乃父。李鸿章大怒道:“诸小儿敢如此羞辱于我,我现在虽走霉运,但要搞垮强学会,易如反掌!”
没过几天,李鸿章的儿女亲家御史杨崇伊上折子,参奏强学会向地方大员及朝中文武各官勒索赞助费,多则三、五千两,少则五、七百两,说谁若不捐钱给他们,便辱骂谁为卖国贼,并以在《万国公报》上刊文相辱来威胁,用此办法,已勒索了好几万两银子了。
慈禧见了折子大怒,招亲信荣禄查问情况,荣禄岂能给康有为说好话,不但说了张之洞等人捐钱的事,连李鸿章捐钱受辱的事也说了。慈禧咬牙恨道:“这康有为一伙,如此嚣张,真该杀头!”
荣禄说:“放着许多大臣无用,康有为自己要来保国,僭越妄为,罪该万死!”
此时刚毅、御史文悌等也求见太后,大说康有为的坏话。慈禧于是下懿旨,令荣禄捣毁“强学会”,查封“万国公报”。荣禄得旨,安排人手,飞快行动起来。
慈禧却又传召李鸿章,令李鸿章将康有为一伙——即康党的人,统统抓了起来问罪。李鸿章一愣,唯唯奉命。
荣禄很快便将北京的强学会与万国公报捣毁查封了,同时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奉懿旨,令他捣毁上海的强学会与强学报,上海的会、报于是也被查封了。
李鸿章见强学会及其报纸顷刻间土崩瓦解,便笑容满面、十分得意。不过,他奉令抓捕康党,却是迟迟不动。抓康党的风声已经传出去了,朝中人心惶惶,许多参加过强学会活动的官员心下嘀咕,不知自己算不算康党,因而惊恐不安。
李鸿章没事人一样,扒在军机处的桌子上打盹,一个叫陆元亮的军机章京忍不住了,气呼呼的问李鸿章:“听说中堂奉懿旨抓康党,请问康党有什么罪?”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9)
李鸿章说:“谁知道有什么罪,也许是康有为太张罗了,得罪了太后。”
陆元亮说:“那中堂就请先抓了我,我便是康党。我不但去听强学会的演讲,而且心中也赞成变法的道理。”
李鸿章大笑起来,以手自指,说:“如此说我也是康党啊。哈哈,这康党的人数太多了,抓不胜抓,我便偷偷懒,不抓算了。”抓康党的事便这样拖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慈禧招李鸿章到颐和园,冷笑连连,问他:“有人告发李中堂是康党,是不是呀?”
李鸿章愣了一愣,硬着头皮说:“启禀太后,我听过强学会的演讲,心中也觉得变法有利于大清,应该算是康党。”
慈禧怒道:“怪不得你不抓他们,你以为我对你没有办法吗?”
李鸿章苦着脸申辩说:“太后,抓人必须有合适的理由,我对康有为一伙也挺不满的,但他们没犯法,便不能抓,不然,洋人就会说我们胡闹。”
一提起洋人,慈禧没话说了,对洋人,她是既恨又怕的,于是就不耐烦的摇摇手,说:“哼哼,又拿洋人来搪塞我!不过算了,看在你还一直忠心的份上,此事揭过不提,你今后好自为之!”
李鸿章连声答应,叩头谢恩后,退了出来。
一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1)
“强学会”及其两张报纸都办不成了,康有为心中好生愤懑,怒气冲天,好在他此时名声已经极大,国内学界的许多人都将他看作变法图强的宗师级人物,地方官绅也以能结交他为荣,因此,江西的南昌、安徽的芜湖、广西的桂林等许多地方官绅联名,十分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讲学。
康有为此时心情不好,但想到讲学也是宣传变法的途径,于是便选了风景优美的桂林作为讲学之地,欲借哪儿迷人的风景,缓解一下心中的怨愤之气。
康有为先从天津乘海轮到了广州,然后乘木船溯珠江而西,行过西江,再溯漓江北上。漓江两岸,青山全似碧玉簪,而眼前绿水,则蜿蜒迂曲一如青罗之带,水鸟上下飞鸣,山光水色如画。康有为置身美景之中,目不暇接,陶醉无比,只喜得手舞足蹈,连连赞叹说:“千里漓江,缥碧清绝,小桥渡涧,青山含态,真好景致啊!”
桂林的学子龙泽厚,龙应中,况仕任、马君武、汪凤翔等人昔年便拜在康有为的门下,今闻乃师将至,便呼朋唤友,说:“康圣人到了,我辈弟子当出城迎接。”
于是大家穿了新衣,叫了轿子,打着欢迎的旗幡等物,兴高采烈成群涌到码头,鞠躬如也,将康有为迎了上岸,叙过师生之谊,即请老师上轿,众学生前呼后拥着,抬了康有为昂然入城。
城门口早有广西巡抚、桂林知府及当地名绅唐景菘、岑春煊等人排队迎接,一番客套礼仪自然是免不了的,接风宴罢,康有为择了叠彩山景风阁住下,立刻便有慕名而来的一大帮学子执书问难,康有为的讲学生涯这便开始了。
康有为有嗜好山水之癖,在讲学之暇,就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弟子们往往做向导陪游。康有为携一大群弟子,脸带笑容、手拈花枝、招摇过市而赴山水胜绝之处,游得体困神倦时,便与弟子们团团围坐,饮酒赋诗、以为笑乐。
康有为饮酒却与别人不同,他要行古代的酒礼。按照古代的乡饮酒礼、投壶礼等礼仪,揖让周旋、婆娑作态,念唱并作,似乎古韵盎然,又似乎怪模怪样。桂林的市民乡人哪见过这个,便把康有为叫做“狂人怪物”。康有为并不知大家这样叫他,几天下来,兴奋异常,大发感慨说:“此地山水形胜,而佳弟子又如此之多,真使我流连忘返,欲常驻此乡。”
众弟子说:“老师有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肩,等功成名就之后,便终老这儿,与山水为伴吧。”
康有为呵呵而笑。
这时唐景菘与岑春煊却来访。唐、岑两人,都非无名之辈。
大清割台湾于日本之时,唐景菘正任台湾巡抚,朝廷命他弃台内渡,唐景菘不忍。此时台湾的士绅人民怒极,发誓独自抗日,便宣称成立“台湾共和国”,推唐景菘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年号“永清”,表示永远归属大清之意。台人指望两位总统领大家与日人死战,以保孤岛。
朝廷派李经方在海上向日本人交接了台湾手续后,日本的近卫军团便乘战舰、分两路猛扑台湾,一攻台北、一攻基隆。唐景菘招募了广东一带的“客勇”与当地的“土勇”、守台北狮球龄等处,以黄义德为领兵官。黄义德却不战而走,谎称日人已占狮球岭,然后驱乱兵入台北城。是夜,乱兵哗变,客勇、土勇相互仇杀,杀得尸横满地,城内民众惊扰,一片混乱。而唐景菘的总统府不知被何人纵火烧着,一时间烈焰腾空。“总统”唐景菘仓皇出府,却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