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掣恢缓稳俗莼鹕兆牛皇奔淞已嫣诳铡!白芡场碧凭拜坎只食龈次薹ㄊ帐奥揖郑谑谴罂蓿岢舜诙桑案弊芡场鼻鸱昙滓菜婧竽诙伞H杖艘虼饲嵋渍剂炝颂ū薄4丝烫ㄍ逯皇O铝跤栏4暮谄炀谔弦淮揽谷站父鲈潞螅跤栏5×妇仓缓媚诙桑ㄋ炻淙肴杖四ёΑ!?br /> 台湾陷落后,唐景菘不愿为官,便在家乡桂林隐居了下来。
岑春煊在中日战起时,任大理寺正卿之官,奉命率丁槐军防守山东黄县。马关条约签订后,岑春煊怒极,对朝廷屈辱议和大表不满; 便辞职南下,也隐居于桂林。唐、岑两人携手来到景风阁,与康有为叙过礼,便围坐而谈。康有为问起台岛之事,颇有责唐景菘不与台岛居民共进退之意。
唐景菘眼中噙泪,长叹数声,说:“日军未到,我的兵勇却哗变互杀,台岛孤悬海外,又无强援,怎能长守!”
康有为也叹息连连,因问:“你二人也算是和日本人开过仗的,请问,以我土地之广、人民之众,为何打不过日本人?”
精悍壮健的岑春煊怒眉张目,咬牙说道:“人强我弱,人智我愚,人勇我怯,人多又有何用,我海军号称亚洲第一,陆军号称兵员百万,但自上而下,任人唯亲,军官以贿成,兵士无战心,以此临敌,焉得不败!”
康有为又问:“为什么我弱我怯?”
岑春煊与唐景菘对看一眼,摇头不答。
康有为却大声说:“没有弱兵,只有弱将,将怯则兵怯,官愚则民愚。可我国的官将果真既怯又愚吗?官场之中争名夺利之时,哪个不是智勇兼备!诛杀异己、鞑伐学说,哪个不是又恨又辣,如此能说我愚我怯我弱吗?”
岑、唐两人一齐拱手,说:“康先生指斥时弊,对官场的愚顽,勇于内斗怯于外战的毛病,骂得淋漓尽致,但是请问先生,此病因何而得,又如何方能治愈?”
一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2)
康有为说:“想我国人,以泥古不化为美德,以祖宗遗训为楷模,方今列强并起,互争雄雌,犹如战国之时,但朝廷上下,却仍沉浸于一统天下的梦中不醒,视万国为夷狄,以百官为奴才,将百姓当草芥,朝廷如此,而百姓众官也如此,与英人为鸦片战了一场,梦似乎要醒了,但终于没有醒,今次与日本一战,梦倒确乎醒了,但就醒了那么一小会,又翻身呼呼大睡去了。既是一统天下,便无国的概念; 而爱国之心又从何谈起!国人只有争天下打天下的概念,一统天下导致唯我独尊。唉,群臣既是奴才,大清的存亡与否又何必操心,大不了换个主子照样当奴才;百姓既是草芥,任人践踏,自己的生死尚且顾不了,又岂能与践踏自己的人一心,共保大清?”
岑、唐两人缓缓点头,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唐景菘问:“先生从京师来,难道满朝上下,就没有一个醒来的人吗?”
康有为说:“有,那便是当今圣上。但圣上独处深宫,羽翼未成,难有作为。”说着长叹,唐景菘也叹息连连。
岑春煊却问:“康先生号称圣人,难道便没有救国救民的办法吗?”
康有为说:“怎能没有。我若得处庙堂,则当辅圣上废旧制、变新法,取洋人之所长,用之于大清,一朝改尽朝中旧貌;如今在野,便当以讲学为业,开民智、易风气、育人才,为将来的变法预做准备。”
岑春煊笑了起来,双掌连拍,说:“好,不愧圣人之称。康先生,我俩今次来找你,便是想在易风开智上做些事情,以先生之见,该当如何行之?”
康有为大喜下,忙凑近他二人询问详情。三人仔细商量许久,议定在桂林创办一个学会,办一张报纸。学会起名叫“圣学会”,报纸便叫“广仁报”。当时广西全省没有一张报纸、一个学会,康、岑、唐办报办会的消息传了出去,立刻大受欢迎。巡抚史淳之当即拨款万元赞襄,布政使激子岱也捐千元相助,岑、唐两人,自然也要掏不少银子,臬司蔡希龄又给会、报拨了房子做会址报社,这样,一会一报十分顺利的就办了起来。康有为在桂的门人弟子自然全都入了圣学会,《广仁报》也几乎全由他们主持。康有为意气风发,借着这一会一报,又大力宣传起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来了。
这时候,在广州主持万木草堂的大弟子陈千秋却来信了,说老师离穗日久,众弟子学问上有诸多疑难之处需要请教,亟盼老师来归,指点一番。康有为见桂林诸事顺利,早年的好些弟子都能独当一面,于是便辞别了众弟子,又与来往的官绅、学界朋友作别,然后乘船顺流直下,奔广州而来。
正是夏末时候,广州满城绿荫,处处花香。陈千秋率众弟子在草堂外列队将康有为迎了进去,说:“先生公车上书之后,一朝间名满天下。今次来广州,无论如何要多留几天,还有几个新来的师弟常以未能亲聆老师的教诲为憾。”
康有为捻须微笑,说:“好,便多呆些日子。我正要看看广州的市面上可有新近来的海外奇书。”
陈千秋忙说:“最近双门底街上新开了一个圣教书楼,卢梭的《民约论》,穆勒的《自由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全有,先生闲暇时可以一饱眼福了。”
康有为大喜,第二天便抽时间由陈千秋陪着,去圣教书楼。将到书楼门口,陈千秋说:“先生现在得许多大吏支持,想来买书钱不成问题了,今次就多买一些书回去,一来供先生精研,二来众学生也可以轮流阅览,增长见识,免得受这些势利书商的白眼。”
康有为哈哈大笑起来,说:“好啊,好啊,不过咱们买书之前还要多看一看,故意气气这些奸商。”
原来,广州城的书商都极烦康有为。过去的康有为囊中无钱,常到书店以买书为名,拿起书就看,他看得快,记性好,一本书看完了,差不多也就能背下来了,所以也就不买了。因此书商一看见他装模作样的看书,就翻白眼,除喝斥训诫他不许弄脏、弄皱书页外,还对他看书的时间作了严格的限制,弄得康有为非常尴尬。不过他嗜书如命,一天没有书读就坐卧不安,只好硬着头皮进书店,和书商们吵着、闹着看完了一本又一本书。如今口袋里有了银子,可以堂堂正正、昂首阔步地进书店买书了,康有为不由得踌躇满志,心想:“有钱可以买书,确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康有为的到来喜坏了书楼的老板。原来这个老板姓马,是个老书商,过去在万木草堂附近的胡同里开了个小书店,康有为是他的老主顾,因此,今天康有为一进门,他就认了出来。
如今的康有为名头响亮,早已不是过去的寒儒了,马老板赶忙热情招呼,笑脸相迎,并搬来椅子,沏来香茶,请康有为坐在自己收银子的柜台里,连陈千秋也沾光被让了进来,所有书籍任凭二人浏览翻阅。康有为得此待遇,自感身价非常,好生得意,此后几天就频频光顾,大摞大摞的书买了回去,喜得马老板逢人便讲:“康圣人又回广州了,最爱光顾的地方便是我的圣教书楼。”
马老板的宣传引起了一个人的兴趣。这人祖籍广东香山,姓孙名文,字逸仙,时年二十九岁,长得英风飒爽,气度不凡。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在澳门,后又到广州,开西医诊所为业。他的诊所就在圣教书楼的西侧,因而和书楼的马老板相当熟识。孙文想认识康有为,就托马老板介绍,希望与之见面,议论探讨天下大事。马老板笑道:“好,话我一定给你带到,但人家见不见你我却不敢保证。”
一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3)
孙文十分自信,说:“你对他讲,我有许多新鲜的救国办法可与他探讨,这样他就不拿圣人架子了。”
康有为再来书楼的时候,马老板就婉转讲了孙文欲见他的话,康有为一听,心中不喜,脸沉了下来,怒道:“一个小小郎中,我见他干什么,不见!”
马老板陪笑说:“这个郎中对外洋的事情懂得不少,也挺有些见识,想和先生你谈谈。”
康有为白眼望天,鄙夷殊甚。马老板忙说:“他说他有许多新鲜的救国办法,问你有无兴趣与他探讨?”
康有为愣了一下,继而捋须而笑,说:“好,好,他如果肯持门生帖子,到草堂来拜我,那我也不吝惜与他说几句话。”
马老板将话传给孙文,孙文大笑,道:“康圣人好大的架子,既如此,不见也罢。”
马老板说:“圣人嘛,自然要装模作样一下,你就搞个门生帖子又有何妨!”
孙文一脸严肃,舞手说道:“人人生而平等,我没必要拜他。康圣人看来名实不符,书还没有读透。别说见他,就是见张之洞,我也与之兄弟相称。”
马老板一惊,睁大了眼。张之洞久为封疆大吏,道德文章海内钦敬,号为天下能臣、南天柱石,当时已快六十岁了,而孙文年龄不到三十,籍籍无名,开个小诊所度日,竟敢如此狂妄大胆?马老板想:“看来这孙文爱说大话,还是不招惹为妙。”
其实孙文说话口气虽大,心中却真是有大志的人。一八九四年他北上南京,求见两江总督张之洞,也确是以“之洞兄”三字来称呼对方。那时张之洞正与状元郎兼实业家张謇在客堂相会。孙文挺胸昂头,大大方方在督府外递上片子,要见张之洞。门吏一看那片子,吓得张大了嘴合不拢。片子正面写了“孙逸仙”三个字,背面却写道:“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门吏忙不迭将片子又塞到孙文手里,说:“看你孤身一人,不像是来闹事的,看你穿着整洁,气度不凡,也不像是喝醉了酒,你却胡闹什么?快快走吧,小心总督大人发怒,那时你就惨了,只别带累了我们。”
孙文把片子又递给门吏,笑道:“你放心递进去,总督见了我的片子,立即便会召见,决不致为难于你。”
门吏问:“你是总督的亲戚?”
孙文微笑不答。
门吏疑疑惑惑,拿了孙文的片子入内,告诉张之洞门外一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求见,张之洞一看片子,哈哈大笑,说:“狂生啊狂生!一个无名少年,口气竟如此之大,和我称起兄弟来了!”
遂笑着将片子递给张謇看,张謇看了看,却脸色郑重,说:“宁轻白头翁,莫轻少年穷。少年人最最不可轻视,大帅一向爱才重才,此人或许真有些学问本领,也未可知。”
张之洞擦了擦笑出的眼泪,说:“状元郎既这么说,我便先考他一考。就出个对子让他对吧,试试这个狂生的学问。”
门吏忙捧过文房四宝。张之洞提起笔来,略一凝思,下笔写道:“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狂生妄敢称兄弟”,写完,交给门吏,说:“你拿出去给那狂生看,叫他对出下联。”
门吏拿了上联,贼忒嘻嘻的笑着,出门对孙文说:“大人生气了,斥你为狂生,命你当场对出下联,不然,就要你的好看。”
孙文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说:“拿来我看。”这一看心中却叫起苦来。原来孙文虽然聪明好学,在对联上下的功夫却是不多。在家乡翠亨村做学童的时候,老师也讲过对联的学问,但孙文没学多久,便和最投契的朋友陆皓东,领了一帮少年,将村中庙宇的神像砸烂,说泥塑的神像无灵,只是愚人的东西。这一下惹了祸,全村的父老一齐大怒,怨恨偶像受灾,群起到孙家抗议。孙文父母赔礼道歉不迭,心忧孙文顽皮胡闹,便把他送到檀香山交给哥哥孙眉管教。檀香山处大洋之中,离中土将及万里之遥,孙眉在这儿经营着自己的农场,算是事业有成,就把弟弟送入当地的意奥兰尼中学学习。因此孙文的对联基础是有的,却不像传统文人那么精熟,看见张之洞嘲笑揶揄的上联,不由得心中一紧,皱起了眉头。
门吏在一旁笑道:“年轻人啊,没有领教过我们大帅的学问,哈哈,不读破万卷书,总不知自己的学问浅啊!”
孙文听到“读破万卷书”的话,忽灵机一动,遂提笔写出下联:“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这个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贴切、毫无破绽,且对上联的嘲笑揶揄作了针锋相对的反击,确可称为好对。
孙文写完,交给门吏。门吏也不知对联的好坏,但见这个年轻人眉头轻皱,便对了出来,不由对他刮目相看,急忙拿了对联,入内呈给张之洞。
张之洞一看,大吃一惊,击节赞叹不已,遂大声念给张謇听。张謇是状元郎,自然也是识货的人,一听之下,连声叫好,说:“大帅,此人抱负不凡,他日必非池中之物。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