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前夜风云录
赵声也点头同意黄兴的话,说:“这些人经过军事训练,若能聚拢起来作敢死队用,拼死先起,擒贼擒王,捉住两广总督等大员,则一呼百应的效果当能达到。”
孙文微笑点头,极是喜悦。谭人凤说:“要干,就须谋定而后动,集中力量,来一次惊天动地的暴发,不能仓促即起,匆忙间又败。”
孙文说:“不错,谭兄说得有理。这次我们集中全会的力量,谋划周详,准备充足,务求一击成功,绝不可如前几次般轻易发动。”
黄兴、谭人凤便建议召开一次同盟会骨干及各分会负责人的会议,专门商量起义的问题,孙文应允。黄兴当即往找刘揆一,命他召集各分会负责人及各骨干前来东京议事。
谭人凤却去找宋教仁,告诉他孙、黄商量欲集中力量在广州再举义旗。宋教仁怒道:“广州避处岭南一隅,即使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大不了占住两广,割据一方,要灭满清还远着呢!再说了,同盟会的会务他根本不管,任由东京总部涣散,人才流落。总部没有权威,同盟会便没有号召力,如今各项活动仅凭着个人的威望以资号召,若果真推翻了满清,以目前会中的凋零状况,如何可建立政权、统御全国?”
五五 疾风来去惹愤怨(3)
谭人凤脸有忧色,点头说:“遁初说得有理,组织散了,即使起义成功,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做到上下一心,令行如风,的确难以办到。如此来说,会务急需整顿,遁初须得快快去见总理,将此意告知于他。”
宋教仁摇头,冷冷说道:“孙文何人,竟会听别人的意见!即使能听别人的,也绝不会听被他视为异类的宋教仁的。”
谭人凤瞪眼发急,说:“遁初不可意气用事!革命艰难,大家有些分歧意见原在情理之中,但你如今既已看出会务涣散的弊端,就必须去说。”
宋教仁说:“谭老兄,你莫激动。没有你动员,我也是要去说的。只不过我心中有气,对孙文的一意孤行不满,所以才要这样说。”
谭人凤忙说:“这才对,那你明天就赶快去见总理吧。”
第二天,孙文往宫崎的寓所求见孙文,孙文出见。双方冷淡的客套两句后,宋教仁就单刀直入,谈起了应该整顿会务的事,说由于孙文的放任自流,致使会务废弛,会员四散,长此下去,遗患非小,话中颇有责怪之意。
孙文昂首远望窗外,冷冷说道:“此事莫对我谈。同盟会已经解散了,有能力者大可独树一帜,何必非要呆在同盟会内!”
宋教仁怒气上涌,问道:“总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尽快散了同盟会,以求快意恩仇?”
孙文“呼”的站了起来,眼光如剑,逼视着宋教仁,大声说:“会员可以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会费皆由我筹集,会员无过问之权,为什么你等可随意抨击总理?”
宋教仁长叹一声,也不与孙文争辩,转身便走。孙文也不理睬,任由他自去。
谭人凤来探问宋教仁与孙文商谈的情况如何,宋教仁怒气冲冲,将经过说了一遍。谭人凤怒道:“竟有这等事,待我找他理论。”便直奔宫崎寓所来见孙文,负气说道:“遁初说总理欲解散同盟会,谭某愚蠢不知总理的用意,特来请教!”
孙文傲然扬眉,说:“会员可随意攻击总理,这样的组织不取消何为?”
谭人凤大怒起来,胡须颤动着,指天划地,说道:“同盟会由全国的志士组成,何得由你一人说取消便即取消?无总理便无同盟会,无会员难道就有同盟会?陶成章与章太炎攻击你的时候,东京的同志并未附和,你怎可怪怨大家,况且你在外所有筹款,是用组织的名义,款项的开销去路,自然应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大家不能问?”
谭人凤比孙文年长,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大的人,好怒易激动,这番话也说得不是全无道理,孙文一下子倒真被他说得返不上话来。顿了一顿,孙文说:“好吧,待各分会负责人到来开会时,可在会上商议整顿会务的事。”
谭人凤说:“好,我要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回报宋教仁,说已和总理说妥,开分会长会议时讨论整顿会务之事,嘱宋教仁将整顿的办法早早整理出来,倒时拿在会上供大家磋商。
宋教仁说:“我在会上要说的问题多着呢,到时我自然一个不露,全都说了出来。”
但是各分会负责人及骨干的会议并未开成,因为没几天,日本警方便知道了孙文在日本登陆的事,于是派人到宫崎寓所,请孙文离境。孙文仰天长叹,只好匆匆离去,乘船赴新加坡。
孙文前脚刚走,黄兴又接着去了香港。谭人凤见说好的一切又落了空,他也不知孙文为何匆匆离日,大怒道:“孙文暗地里悄悄潜来,又暗地里悄悄潜走,是何作派,令人大为不忿!”
宋教仁说:“孙文走了,我等照样干革命,目前在东京的分会负责人有十一位,我们便将他们召集起来,另行协商革命大计。”
谭人凤说:“好,就是这样,将在东京的骨干人物也请来,一同会商。”于是先往找赵声说了开会的事,赵声同意,谭人凤又往来联络,约了林时爽、李伯中、陈勤宣、周瑟铿、邹永成等二十多人,这些人或是分会的负责人,或是热衷革命的会中骨干,会议地址便放在会员陈犹龙的寓所。
会议由谭人凤主持,唱主角却是宋教仁。宋教仁十分自信,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上策为中央革命,即联络直隶的新军,以东三省的新军与马贼为后援,起义后一举控制北京,擒获满清的首脑人物,然后立足京城,号令全国;中策是在长江沿岸各省同时并举,占领两湖两江之地后,两广浙闽可一鼓而下,然后挥师北伐,以捣虏廷;下策是在东三省或两广云南等边远省份举行起义,占据边疆要塞形成割据之势,然后向内地徐图发展,最后经艰难苦战,推翻满清。
宋教仁对三策作了一番说明,说:“上策险而难行,但见效可能最快;下策简便易行,但见效最慢,为今之计,莫若径行中策,用三年的时间在长江沿岸联络奔走、蓄积力量,然后一朝起事,当可控长江而与清廷对恃,此时武力北伐,便灭清有日。”
与会众人对这三策的提法颇感新颖,一时议论纷纷,比较各策的优劣长短。赵声筹思片刻,笑道:“遁初啊,我倒是同意以长江流域为起义的首选之地,但三年经营规划,何其迂缓!如今人心思变,革命当如风急行,节奏太慢了,便可能大挫党人的锐气。”
宋教仁正色说:“三年时间,悠忽而过,真能三年经营,一朝成功,我觉得不是慢而是快了。试想满清经营中原已经二百多年,人民多已淡忘了汉家衣冠,况且受专制日久,不知自由民主为何物,我等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唤起了民众,这还能叫慢吗?”
五五 疾风来去惹愤怨(4)
赵声摇头,缓缓说道:“我虑的是军心一旦有了反意,那能耐得了三年时间,到时不受控制便将挥戈而起,那我等的计划不是落空了,到时措手不及,却将奈何?”
赵声这一说,会中许多人纷纷表示支持,不过仍有一部分同志感到赵声说的“如风急行”,真要做起来困难太大,因此力持慎重、反对冒险操进。谭人凤便打圆场,将宋、赵令人的意见加以综合,提出“事权统一,责任分担,不限时间”的原则,众人一致同意,当下便议定实行中策,成立组织,定名为“中部同盟会”,作为沿江地区革命的领导机关。
五六 蜂起请愿时(1)
此刻,国内朝廷方面宣布资政院开院。
资政院只是个议政机构,没有制宪权,但朝廷欲将其作为以后国会的基础,所以院内三百名议员,钦定一百二十五名,其余的议员均由民选或由各省选派。
资政院开院之初,国会请愿案成为最热门的议题。立宪派组织的第三次速开国会请愿在这时达到了高潮。直隶、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先后举行了数千人的集会游行,并要求本省的巡抚代呈请愿书给朝廷。北京的请愿活动是最热烈的,游行队伍的人数也最多,除各省咨议局的代表参加外,归国的留学生、应试的举贡优拔生以及美日等国的华侨代表也都参加了请愿游行。游行队伍到资政院递了请愿书后,又高呼着口号,直接到摄政王载沣的醇王府再递请愿书,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市民围观,惊奇赞叹。
此时又有十七个行省的督抚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即设责任内阁,明年开立国会。载沣头大如斗,烦乱惶急,只好奏明隆裕太后,招王公大臣在御前会议,紧急磋商办法。王公大臣应召而来,顶戴花翎簇拥着,将太和殿挤得满满当当。隆裕怀抱溥仪,说:“我不懂立宪、国会这些事体,你等商量,看怎样对大清好,便怎样办吧。”
贝勒载涛就首先发言,说:“太后,立宪自然对大清有利,但国人程度太低,所以才有预备立宪一说,如今各省咨议局这些人性子太急,想一口吃个大胖子,频频号召人来请愿,若全听了他们的,那怎么行呢。”
肃亲王善耆说:“这些人被外面的人称作立宪派,他们之所以性急,乃是怕倡导革命的乱党占了上风,煽惑民众造反。如今督抚大员多倾向于立宪派,朝廷若不稍加让步,未免会失天下之望,人心一失,乱党之说就会乘虚而入。请太后明断。”
隆裕不说话,只示意众王公臣僚先陈述意见。
载沣见众人说来说去,莫衷一是,就皱着眉头,说:“好好的预备立宪,这些人就是爱折腾,要先开国会,国会是监督内阁的,内阁都没成立,开了国会干什么,制宪定法律?这些都是大事,怎能交给他们去干!”
议来议去,最后形成了统一意见,决定先设立内阁,同时将开国会的时间提前三年,算是对国人有个交代,也让立宪派们有个台阶可下。王公大臣们多数对权力都是极端迷恋的,谁想这么快就将权力交了出去,但又怕立宪派的人拼死闹腾,所以就搞了这个折中的办法,但大家又担心立宪派恃宠而骄,继续请愿,闹得无休无止,于是提出在上谕中言明:以后若再聚集人众请愿游行,便视为扰乱治安,当依法严办。
十一月十四日,圣旨下来了,除宣布即设内阁,将开国会的期限提前三年外,另以严厉口吻说道:“此已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以后再有无知愚氓借此煽惑,或希图破坏,均足扰害治安,必即按法惩办。着令各请愿代表即日散归,各安职业,勿得滞留。”
此旨一下,立宪派们一时槽了,不知是该当欢喜还是该当愤怒,大家猛然间晕头转向。请愿的确是请出了效果,但这效果又的确不是众人所想要的。立宪派们心中隐隐有个想法,就是以立宪阻止革命的发生,他们认为革命的破坏太剧烈了,所以要不遗余力的推动清廷尽快立宪,以避免似乎越来越临近的革命,但大清的王公大臣多数不领这个情,认为立宪派们只是想尽快立宪以为自己攫取权力,弄得立宪派里外不是人。
留在北京的请愿代表们心情难受,感觉从此以后在革命派面前是说不起话了,要用立宪来批驳革命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因而唉声叹气,对清廷大感失望。但溥仑贝子——钦定资政院的总裁怕众人心生怨恨,此后和朝廷离心离德,就忙派出了议员汪荣宝等和众代表谈心,将朝廷的为难一一说给大家,恳请立宪派们理解原谅。这一手倒挺厉害,谈过心后,江浙的请愿代表首先让步了。张謇怕进一步的行动导致与政府的冲突,反而影响立宪进程,便号召立宪派们为请愿成功而欢祝,许多省份接受了张謇的建议,假装请愿的目的已经达到,搞起庆祝活动来了,江浙两省还发电给北京的资政院,对朝廷允准即立内阁道喜致贺。这样,北京的请愿代表团无形中便解散了。
不过,直隶、湖北、四川、东北等地方的立宪派们对这样就结束请愿颇感不满,十分气恼。湖北咨议局长汤化龙一回到武汉,便怒气冲冲组织抗议游行,接着,四川、直隶也开始抗议游行,而奉天省的抗议最为激烈。
奉天的学生们成百上千涌到咨议局门前,刺破手指写血书,吁请议员们再次入京请愿。接着三千学生游行到总督府前,高呼口号,要总督锡良代递学生的请愿书给朝廷。奉天工商各界这时也组织了万余人的游行队伍,打着血字旗,赴督府为学生们助威。总督锡良出府接见众人。三千学生齐茬茬跪倒在督府门外,对着锡良大哭,说:“不速立宪,国家必亡。而我东北子民必将先亡于异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