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但那都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对于不一般的人,总是有破例的机会。比如沈默虽然去岁才中秀才,可他今年就参加科考了,因为他是小三元。比如说陶虞臣,他也来参加科考了,因为他师兄是浙江提学。比如说,孙鑨孙铤兄弟,也来了,因为他们家里太牛了。
再比如说,陈寿年就没来,因为他既不是小三元,也没有个当提学的师兄,家里更没有出过一摞子尚书……所以他就得再上三年学,才有资格参加科考。
第四卷 不为青史为苍生 第二四一章 哥虽久已不在府学,学中却满是哥的传说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三,绍兴科考的日子。这次考试虽只是府县学的考生参加,但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考生,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所以仍不能掉以轻心。
为了避免亲朋骚扰,沈默初二日便搬到了亲卫驻扎的场院里。初三天不亮起来,吃过一顿清淡却富有营养的早餐,他便让铁柱备车,准备静悄悄的出门。
铁柱按照惯例,组了个十人卫队,前后簇拥着马车,等待大人出发。
沈默却让他赶紧把人撤了,笑骂道:“我这是去考试,乱摆什么排场?就你和沈安跟我进去。” 铁柱只好自己当车夫,让手下远远跟在后面,载着大人和沈安往府学宫去了。
车厢里,沈安老老实实抱着少爷的考箱,坐在个小马扎上,一句废话都不敢多说……经过两个月的禁闭,以及晴翠姑娘的修理,他的毛病改了很多,却也无趣了很多。
沈默便逗他道:“晴翠留在杭州,你又自由了,这两天有没有去逛青楼啊?”
沈安愁眉苦脸道:“我家那婆娘太厉害了,不知道收买了大人多少亲兵,我现在走到哪里,都感觉有人背后盯着我,等着抓住我的把柄,回去找她请赏呢……别说去那种的方了,就是路边一个漂亮姑娘,我都不看久了。”
沈默哈哈笑道:“有个能管住你的就对了,这样我才能放你出去。”
沈安面色急变道:“少爷,难道你不要我了吗?我最近可没犯错啊。”
沈默笑道:“难道你想一辈子当书童?”
“那不挺好吗。” 沈安惴惴道:“小的一向觉着,天下就没有比书童更轻松、更惬意的差事了,如果少爷您不嫌弃,我愿意给您当一辈子书童。”
“别拿我当饭票。” 沈默翻翻白眼道:“告诉你沈安,等考完了会试,我就不需要书童了,你要是就这点出息,那便等着被裁吧。”
沈安哭丧着脸道:“少爷,您可不能这么绝情啊,小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我怎么觉着你的日子非但不苦,还香艳的紧呢?” 沈默似笑非笑道。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小的现在修身养性了。” 沈安老脸通红道:“再说不是明年才会试吗?少爷,您先让我舒舒服服过完今年行不?”
对于这位极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小书童,沈默是彻底无奈了,只好点头道:“行。”
~~~~~~~~~~~~~~~~~~~~
到了投醪河畔,依旧是密密匝匝的挤满了车船,好在沈默经验丰富,留够了时间,便下车徒步走过去,却比上次从容许多,也没有挤掉鞋子。
等到亮出考牌,进了学宫前街,四周仍然是熙熙攘攘……一个府学加上八个县学,也有三千多考生,虽不及府试时拥挤,却也好过不到哪去。
费了好大劲儿,沈默才找到府学的灯笼,在沈安的冲锋陷阵下,好容易挤过去,这才到了绍兴府学的队伍边缘。
见沈安一个劲儿的往里挤,有府学生不乐意了,拉住他道:“瞎挤什么呀?我们这是绍兴府学的。”
沈安挣脱他的手道:“当然知道是绍兴府学的,我家少爷进的就是绍兴府学。” 那些考生便纷纷望向沈默。却见他十分陌生……每月都有数次大课小课,同学的生员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但沈默同学自从入学那天起,便被唐知府带去单独培养,然后又长期休学在外,而的他的同年大多没有机会参加这次科考,是以这些同学并不认识他。
感受到众人投来的怀疑目光,沈默尴尬的笑道:“诸位师兄有礼了,小弟沈默见过诸位师兄。”便朝众人拱拱手。
喧闹的绍兴府学队中,登时安静下来,众考生倒吸着冷气,纷纷回过头来,瞪大眼睛打量着沈默。直到一个惫懒的声音道:“我说诸位,你们整天恨不能一见的沈大人来了,怎么反倒木头了?”
众人一听是沈大才子最好的朋友,徐大才子说的这话,直到这下错不了了。赶紧齐刷刷都一起朝沈默行礼。口中高呼:“学生拜见大人。” 沈默赶紧扶住道:“使不得使不得,今日拙言只是府学生员,诸位师兄切莫折杀。”
他在这低调谦逊,众人却群情高涨,把他众星拱月般簇拥起来,纷纷激动问道:“您真的去年的小三元,沈大才子?”
沈默谦虚的点点头,又有人问道:“你真是青霞先生的开山关门大弟子?” “真的是浙江巡按监军道?真的是巡抚大人的好朋友?”
沈默再谦虚的连连点头,便听又有人问道:“对于沈小霞没法参加乡试,您作为他的师弟,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很尖锐嘛,” 沈默挠头道:“目前胡中丞和布政使、按察使大人,以及我们唐府尹、牛县尊,已经联名上书,请求朝廷恢复小霞师兄参加科举的权力,相信考虑到汹涌的士情,朝廷会做出让步的。”
“能赶上录科吗?”
“把握很大。”沈默点点头道:“一定会尽十二分的努力,不耽误小霞师兄乡试的。”
~~~~~~~~~~~~~~~~~~~~~
当把这个疑问解开,众人的发问益发不着调起来,什么“你喜欢什么颜色?” “平日除了读书,还有什么爱好?” “有没有定亲或中意对象?” 之类。这些狗屁问题不回答不行,敷衍了事也不行的,因为提问的是他的同窗,未来最可靠的倚仗,岂能轻慢的罪了?
正在沈默疲于招架,苦不堪言之际,一声清脆的锣响,紧接着便有人高声道:“开始点名,不准喧哗!” 考生们这才放过他,各自排队站好。
沈默这才解脱出来,与徐渭并肩站一起,低声骂道:“你这家伙,不知道解围,还在那架秧子,实在是不当人子。”
徐渭嘿嘿笑道:“其实我也有个问题,很久以前就想问你,你回答我好吗?”
沈默瞪眼道:“什么问题?”
徐渭小声道:“吕小姐那样才貌双全的好女子,你为什么弃之如敝履?”
“从来没有穿过那双鞋,又何谈弃之呢?” 沈默翻翻白眼道:“他妈的,就知道你对她有意思。”
“别乱说话,那是我学生。” 徐渭小声道:“你是不是已经有心上人了?”
“废话。” 沈默怒道:“我不是你说过,我今生非殷小姐不娶吗?”
“她不是已经出家了么?”
“谁造的谣?”沈默双目喷火道。
“你说的呀。”徐渭郁闷道:“我可真没打算惹你发火。”
沈默这才想起,是自己对他说的,无奈的拱手道:“徐大哥,徐大爷,你就饶了我吧,就我当时说胡话……咱们就此打住好不好?” 说着咬牙切齿道:“待会要是考砸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徐渭见他快要抓狂了,赶紧道:“算了,考完了再说。”
~~~~~~~~~~~~~~~~~~~~
点名入场,一切顺利。沈默坐了个不天道好还孬不好的位置,便等着发卷考试。科考毕竟只是预备考试,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只考一整天,三篇大题,试题很正,一点也不难。
考试未结束,提学便在那抓紧阅卷。由于因为考生人数较多,又是他一个人阅卷,虽然提学大人是一甲进士出身,乃是写作八股文的高手,但同时看这么多篇文字,也难免会头昏眼花腿抽筋,所以给予每份考卷的关注,也不过是短短十几息,看看开头几句,感觉没意思便不取。
只有看到耳熟能详名字,或特别好的文章,他才会多看一会儿。所以说这种时候,名人、熟人的卷子就十分占便宜了……糊名誊写这些手段,成本太高,只有乡试才开始使用,所以提学大人能看到考生的姓名。
当看到一份龙飞凤舞的卷面时,提学大人一看这字太漂亮了,不由眼前一亮,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赶紧看看考生的名字,一看是“山阴徐渭”,如雷贯耳。提学大人便将徐渭的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便丢过一边不看了。
等看到许多,又见一份清新的卷面,一看那词真意老的文字,他心中便笑道:“师弟功力大进,这次拔个案首却不亏心了。”
第四卷 不为青史为苍生 第二四二章 江南七子
想到这,提学大人便取笔在陶虞臣的原子上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搁下陶虞臣的卷子,提学大人又想道:“那徐文长是一时名士,若不取他,怕是有人要非议我,不如把低低的取了,让乡试官心烦去吧。” 便把徐渭的卷子重新找出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便品出了一些滋味。
待再看第三遍后,提学大人不由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字字珠玑!可见才子之名不虚,却比虞臣的才气要强上许多!” 只好对陶虞臣说声抱歉,将他卷子上的一字下再加一横,变作了第二名。反取了徐渭为案首。
看完徐渭这篇,再看别的便感觉索然无味,愈发觉着徐渭的文章令人回味无穷,提学大人心道:“徐文长的文章远胜王鏊,却一直科场潦倒,可见这世上糊涂考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啊。”
感叹一阵才打起精神,继续阅卷。等到掌灯时分,提学大人已经头晕眼花了,便准备再咬牙看几份就吃饭,余下的明日再阅。谁知看到其中一份,提学大人不禁浑身一震,连吃饭都忘却了,捧在灯下反复读了几遍,但见那作者并不刻意为文,其制作无奇谲之态,无藻缋之色,无柔曼之容,无豪宕之气,却庄雅冲夷,真醇正大。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不像一般八股文那样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而是让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读之为其击节叫好,思令人默然深思。提学大人是明白人,知道一般士子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因为八股文毕竟是议论文的一种,所求所问皆是与治国大道有关。而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知道人云亦云,哪里有自己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未免也只是拾人牙慧,毫无新意,令考官昏昏欲睡了。
不过历来考官也不强求,因为写出这样的文章,需要有宏邃之养,深远之识,剸割之才,笃实之学。即是说思维、才气、学识、经验、眼光、气度,都要达到很高的程度。遑论一般的士子,就是他们这些翰林出身、为官多年的老前辈,也达不到这个程度。
但这位考生就达到了。
提学大人反复翻阅着份试卷,不停重复说一句道:“救时宰相!救时宰相!” 将那份卷子读了不知道多少遍,连饭都忘了吃,仍在感慨其中的道理。
里边的官员等了又等,让下人把餐饭热了又热,始终不见提学大人进来吃饭。终于忍不住出去催请,提学大人捻须道:“吾饱矣,吾醉矣,无需酒食。”下官奇怪道:“大人尚未用饭,怎饱了矣?”
提学大人哈哈笑道:“读此妙文,如食胗馔;读此高论。如饮琼浆,怎能不饱不醉呢?”
“不知是哪位高贤的文章?”官员们好奇问道。
提学大人亮出那试卷边角上的名字,众人便见“会稽沈默”四个字,纷纷点头道:“小三元就是小三元啊。”
~~~~~~~~~~~~~~~~~~~~~~
翌日放榜,魁首处赫然是沈默的名字,徐渭被取了第二,陶虞臣的名次上,又被加了一横,成为了第三名……若是知道其中的原委,不知陶同学会不会哭笑不得。不过以他宽广的胸怀看,大抵应该不会吧。
至于那孙氏兄弟,分别取了第四和第六,第五名却被另一个熟人吴兑占据了。
前两等加上三等前十名,进去谢了宗师,提学大人自然温勉有加,让众生好生用功,准备数月后的乡试。
待出去后,沈默奇怪道:“怎么没有看到诸兄?”他说的是诸大绶,那位久负盛名的才子。
陶虞臣笑道:“师兄有所不知,诸学长之父乃是处州知府,是以直接送考。”
边上的吴兑呵呵笑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