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历史小说] 官居一品 作者:三戒大师 (起点vip2012-6-30完结)
若菡再不做声,将信与官票重新缝回宝甲里,听沈默道:“等过几年,我俩再见面,再把原物奉还。”
“这样最好。“若菡展颜笑道:“要花钱咱自己挣,可不能靠这些致富。”
沈默拥过她柔软的腰肢,在她香唇上印下火辣的一吻,嘿嘿笑道:“别人守清廉靠的是节操;本官却靠的是娘子。”
“都是一府父母官了,还没个正形。”若菡轻轻靠在他的肩头道。
“呵呵,本官随和嘛,”沈默说着,一双贼手游走在若菡身上,一脸销魂道:“今晚上我不走了吧。”
若菡的脸色登时一片酡红,嘤咛一声道:“好吧。”
“是吗,“沈默大喜过望,坐直身子道。
若菡却趁势躲到一边去,咯咯娇笑道:“你在这睡吧,我去找柔娘去了。”
沈默登时垮下脸来,满面愁苦道:“你就真的忍心……”
若菡已经走到门边,闻言回首朝他抛个销魂的秋波道:“一年都等了,还有最后一个月,你肯定可以坚持的。”
“真是……想和你睡觉难,难于上青天啊。”沈默怪叫一声,躺在床上抱着若菡的锦被,深深嗅一口气道:“真香叫……”
若菡望着没正形的夫君,脸上尽是幸福的笑。
~~~~~~~~~~~~~~~~~~~
第二天中午,沈默如约来到徐阶家。比起豪阔的大都督府,徐府显得有些寒碜,前后三进的小院子,甚至连李本家都不如,十分的艰苦朴素……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位一品大员的府邸。
一般官员见到堂堂次辅所居如此,定然会肃然起敬,但沈默可是从江浙来的。认识一大票苏松官员,王用汲和王崇古都跟他说过,徐阁老家是松江最大的地主,垄断当地超过三分之一的棉花供应,甚至在他未来的辖区江苏,也有桑园数百顷,占有五分之一的蚕茧供应。
要知道松江的棉布和苏州的绸缎,都是大明朝最名牌的货物,向来为海内外所垂延。而徐家控制相当比例的原材料,其家之富,肯定要超过赵文华许多的……再对比一下徐赵两家的住宅条件,让沈默不得不感叹,徐阁老真是数大包子的……
徐阁老今日穿着居家的便服,仿佛一位书坊中的教书先生,亲切的拉着沈默进幽静的后堂中落座。桌上菜品相当丰盛,足显主人宴客的诚意——除了几个精致的小凉菜外,摆着一碟黄泥螺,一碗东坡肉,一碗酱鸽子,一碟马兰头,一篮脆香排骨,一盘响油鳝糊还有红烧划水,八宝鸭子、清炒鸡毛菜几个特色的松江菜。
有好菜,当然还有好酒,一瓶绍兴花雕十年陈,在瓷壶中装着,在水盆里温着,壶内佐上姜丝与话梅,仅是闻上一闻,一种他乡遇故人的温情,便在人心中弥漫。
徐阶笑道:“这可是你师母亲自下厨,她的手艺都是轻易不露的。若不是听说今日来的是文魁星,我都没这么好口福。”
沈默一脸受宠若惊道:“师母错爱,恩师说笑了。“便给徐阁老恭敬的斟酒。
“也给自己满上,”徐阶呵呵笑道:“北方的酒太烈,咱们南方人还是喝花雕的。”
恭敬的敬徐阁老一杯酒,沈默笑道:“学生曾经吃过松江菜,这个菜系清新,甘甜,鲜美雅致,能让俗人都变哑了。”
“还是个行家呢”,徐阶笑道:“那你可知道,松江菜中哪道菜最重要。”
“是……”沈默点一点其中一盘道:“这个黄泥螺吧?”
“正是。“徐阶开怀笑道:“若是黄泥螺泡制不好,就休言它菜了。快快尝一尝。”
沈默也不推辞,尝几个入口即化的黄泥螺,只觉着糟香浓郁、醉味醇和、咸鲜合一、余味绕舌。
不由用句松江话赞道:“鲜得眉毛掉脱!”
这夸奖让向来不动声色的徐阁老,竟眉飞色舞起来,亲自给沈默斟酒,笑道:“来我家吃过饭的北方人都说松江菜别的都好,就是有个小螺蛳难吃得要死,不知道一股什么怪味,而且是生的。徐阁老还每次都叫我尝,当做宝贝……”只听他很认真道:“所以啊,那以后我就学乖了,再请北方人吃饭,都不上这道仙菜,一面暴殄天物。”说着自己都笑出泪来。
沈默自然也跟着笑起来。
~~~~~~~~~~~~~~~~~~~~~~~~~~~~~~~~~~~~~~~~~
黄泥螺开了胃口,一杯花雕又入了肚,徐阁老又招呼沈默尝几筷子菜品,果然是道道品味十足,让人很轻易吃出主人的诚意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徐阁老才打开话头道:“这次你去南方,原本是任杭州知府的,但严阁老提出让上一科的状元唐汝楫担任,陛下不好驳了他的面子,就把你改为苏州知府了。”说着笑道:“不过你也不用纠结。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两地没什么差别。而且杭州有总督、有巡抚、有布政使、有按察使,四个婆婆管你一个媳妇儿,还不如在苏州能放得开手脚。”
沈默点点头,轻声附和几句……这都是木已成舟的事情,徐阶不可能只是拿出来炒冷饭,肯定是有别的用意。
果然听徐阁老话头一转道:“但你在苏州,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在朝廷中有些人,把你要干的差事,视为大肥肉,肯定要狠狠啃一口;而对于那些闽浙海商来说,你又不啻于在砸他们的聚宝盆,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
沈默点点头,轻声道:“这话陆都督也提醒过学生。”
“不过你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绝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开埠的。”徐阶为他减压道:“据我所知,海商垄断走私,肆意压低价格,早已经惹得很多人怨声载道。自从听说朝廷要重开市舶,大多数人便已经停止与海商交易,等着你这位大救星去解救……你得跟这些人多接触一下,尽量的团结他们,来抵抗各方面的压力。”
见这位信奉“百言百当,不如一默”的徐阁老,竟然一反常态,不厌其烦的对自己谆淳教导,沈默一面用心倾听,一面琢磨对方的用意……对于徐阁老这种老牌政客来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句话绝不是污蔑。
在沈默看来,他之所以如此,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两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已经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了,徐阁老想通过这种举动,来暗示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已达到将自己彻底俘虏的目的。再者,从这番话本来的含义中,可以体会到,徐阁老是在隐晦的为苏松的大户说情……所谓“团结他们”,换种说法就是给与他们特权。
但无论如何,他面上都要表现出感激之色,对徐阶道:“多谢恩师指点迷津。”
“呵呵……“徐阁老笑道:“我这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会是怎样,还得你去苏州自己摸索。”
沈默点点头道:“学生干这种风口浪尖的事儿,早就做好了迎接明枪暗箭的准备,只是远离京师,难免会忧谗畏讥,担心被人攻讦……”
“这个你不必担心,因为严党是支持开海禁的。”徐阶道:“而我大明的朝政,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了……”说着给沈默找出一份邸报道:“这是今天内阁下发的,你还没看过的。”
沈默打开一看,原来是严阁老一品九年再满……换言之,他担任首辅整十八年了,只见严嵩疏言道:“国家考课旧典,群臣历俸九年者例不引奏复职,况臣忝居廷臣之首,再历九载,无尺寸之功,以年以例俱当引避。”原来是按例请求引退归山。
沈默心说,这老家伙要是真退了多好,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见接下来便是嘉靖帝的优诏褒答,称赞他“忠诚勤慎,辅赞年久,勋绩茂著。”不允其辞,且赐宴于礼部,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
徐阶脸上挂着淡淡苦涩道:“看到了吧,严阁老虽然年届八旬,但依然老当益壮,丝毫不显昏庸,陛下对其依然很是倚重,”说着叹口气道:“六部尚书中,吏部尚书吴鹏、工部尚书严世蕃系严嵩的心腹,而兵部尚书由老将许纶接替丁忧离职的杨博……这个老许年近古稀,已经只想着安稳退休了,所以一切将帅黜涉,兵机进止,都听严世蕃的指挥。”
“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户部尚书方钝,刑部尚书王鏊等虽砥节奉公,未尝与严党有染,然都不过是雷同附和,明哲保身罢了。”徐阶无限苍凉的叹息道:“严党权倾天下,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极大的危害,但对于你要做的事情,却是一个契机。”
说着定定望着沈默道:“你得抓紧这个机会,做出真正的名堂来,让市舶司成为大明的钱粮之地,到时候不管政局怎么变,你都可以稳坐钓鱼台了。”
“学生受教了。”沈默起身肃容道。
~~~~~~~~~~~~~~~~~~~~~~~~~~~~~~~~~~~~~~~~~~~~~~~~
两日后,辞别了京里的好友同年,沈默携家眷护卫踏上了南下的官船,目的地是阔别已久故乡绍兴。
离开了京城这个龙潭虎穴,沈默的心情终于放松下来,一路上有说有笑,优哉游哉,快乐无比。他却不知道,那号称人间天堂的苏州城,已经变成一个更加凶险的虎穴,正悄无声息的等着他到来。
【本卷终】
第六卷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三七一章 婚礼
嘉靖三十五年腊月初七,黄道吉日。
虽然距离过年还早,但绍兴城中却一片张灯结彩的忙碌景象,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过大年。
但与过年那种大众的节日不同,今天全程出动,只为了一个人的婚礼——绍兴父老的骄傲,前无古人连中六元的现任苏州同知兼江南市舶提举司提举,沈默沈拙言,要在今天迎娶殷家大小姐为妻!
而且是皇帝赐假归娶!建国迄今已经一百七十余年了,这才是第二回!在绍兴父老看来,所有绍兴人都与有荣焉!也都愿意亲身参与这场注定写进历史的——隆重婚礼!
既然是皇帝赐假归娶,绍兴府和下属两县就得齐齐动员起来,从几天前就开始准备。有人要问了,不就是结个婚吗,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因为前来道贺的人太多了……
先说官面上的,江浙两省的官员,自总督胡宗宪,浙江巡抚阮鹗以下,来了二十一个知府,至于县令更是超过百五十人。再加上以俞大猷和卢镗为首的军方二十几员将领,还有以黄锦为首的三十几个守备、织造、镇守、监场、采办、粮税、矿税太监,光这些人及其随从,就达到两三千人。
但这还不是大头,还有江浙两省大户乡绅,甚至还有从福建、山西、山东赶来道贺的,足足有五百多户……加上其随从,便是四五千人。
最离谱的是,甚至还有十几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都是冲着沈默这个市舶提举司提举的名头来的。
最后加上亲朋好友,本省名流,足足要一千桌还得有零头!
要开这么大的宴席,肯定是得请酒楼来张罗的。对于绍兴城的酒店来说,买卖倒是一桩好买卖,可是当府里把这事儿跟各家酒店的老板一说,大家却你瞧着我,我瞧着你,彼此干瞪眼,谁也不敢接下来……上百桌的宴席,就已经是能张罗的极限了,现在桌数翻了十倍,还有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出了篓子谁担得起?其难度何止增加百倍?
但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想干也得干,不想干也得干!
没办法,十几家大酒楼的老板联手接下这活,并推出个叫柴守礼的老板当大拿,负责居中组织调度。
先是场地的问题,一千多桌宴席,这是任谁家也张罗不开的,只好将城隍庙前的广场暂时清空了,在那里摆开宴席……
桌椅方面也是个问题,就是把绍兴城所有的酒店搬空了,也不过七八百套桌椅,没办法,只好各家各户的去借。好容易凑齐了一千多副。
将盛菜用的餐具杯具、炒菜的锅铲也一体备齐之后,却发现厨子太少了。只好又请了临近四个府的一百多名厨子,还配了一千多名帮厨,这才解决了人手问题。
至于食材……一船船的猪羊蔬菜从全省各地驶向城隍庙前的码头,就在码头上卸下来,当场处理,制备成各色菜肴的原料,等到这天使用。
好在不是夏天。
~~~~~~~~~~~~~~~~~~~~~~~~~~~~~~~~~~~~~~~~~~~
等到初七这天早晨,码头上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变成超大的露天厨房,从上午开始,宾客们陆陆续续到场,离吃饭的时间还早呢,也不能让人家客人干等着,所以请了昆山的名戏班子,待宾客稍微多些,便开始咿咿呀呀的唱戏,给先来的客人解闷。
大概临近中午的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