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兰芳自治领〃第一任行政首脑已被各有关方面确认为罗元叔。之后的继承者也必须从当地出生的人士中选举产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成为20世纪40年代以后公认的国际社会准则。
暂时的胜利和长远的惶惶之感,使龙云生了一场大病。病中再次遭受打击:竟发生了针对他的刺杀阴谋。
神灵护佑,他没按原定时间出现在遇刺地点,但侍卫官却代替他成为冤鬼。事后追查,凶手是受过训练的一组马来人;但幕后指使者,却可能来自各个方面……
苦恼的龙云,从此深居简出。
一番创国壮志化为慨叹。从此他专心关注起龙氏家族的南洋企业来。他明白,今后只有这些,或许才能有所传承。
(684)
蒙古。乌兰巴托。苏军东方前线指挥部8月初搬迁到此地。
在这个多事之秋,烦恼是普遍的。虽然铁路开通蒙古,并在继续延伸,华西列夫斯基还是高兴不起来。年轻的元帅,半个月来一直处于惴惴不安之中。
他几次主动请求辞职、请求处分因为没有能够按照统帅部的计划和斯大林同志的布置,在100天内完成任务,而且战争有扩大化趋势。不加大力量投放的话,东方的麻烦看来不会轻易了结。
感谢斯大林同志的宽容和关切。除了让他继续主持东方战事,还调拨了新的部队:3个摩托化集团军、一个近卫坦克集团军和一个空军集团军。这又一次弥补了战场损失,使4个月来伤亡的30多万官兵得以替换补充,整个东方前线,从东到西,仍保持了160万人的野战兵力。
他明白这些来之不易。
伟大卫国战争过度地消耗了苏维埃祖国的人力物力,亟须恢复建设的每项事业,都等着这些精壮劳动力去填补岗位。丰富的地下资源由于缺少人力开采,还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他感到肩头责任重大。
(685)
他必须尽快、并且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义不容辞。
这次增援带队的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帕维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大将,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又一员虎将,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雷巴尔科曾在1933年底受命,换上便衣进入新疆,以〃阿尔泰志愿军〃名义,使用飞机坦克,协助新疆督办盛世才打垮了对立面军阀张培元、马仲英等,并在两年里担任盛世才的军事顾问。那时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傅纪辉。
1940年雷巴尔科又在崔可夫之前,担任过驻华使馆少将武官,在重庆呆了8个月,熟悉中国情况。
斯大林同志知人善任,派他来加强东方战场,再次表现了对自己的信任。
但具体协调上还存在问题,华西列夫斯基在地图前苦苦思索。
西路。中亚细亚两个方面军,崔可夫坚守兰州,继续争夺;甘肃乌鞘岭一带,波格丹诺夫在试图为他打开包围……兰州战役没能达成目的虽然歼敌超过了50万目标,但蒋介石、李宗仁却象非洲斑马一样,咬住人就死不松口。
敌人先后在〃全力解救蒋夫人!〃和〃誓为白将军报仇!〃的煽动下,向兰州战场陆续投放了近200万兵力。战役打成胶着状态。虽然已成鸡肋,但不允许放弃崔可夫集群不能安全撤出,这场战争就没有胜利可言。当然就更不可能指望蒋介石签字认输。
中路。后贝加尔方面军,没能保持前期的锐利势头,在崇山峻岭前被挡住了脚步。本来指挥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是苏军屈指可数的山地战能手,应该大展宏图,但战场恶劣环境下日甚一日的腹泻顽疾使他饱受折磨。人瘦得脱了形,2小时的作战会议他要去3次厕所……应该说〃伤心岭〃的失利与此不无关系。
东路。远东是个相对独立的战区。由于战场启动的时间差,划分给经验丰富的科涅夫元帅指挥。也是开头进展顺利,中途受阻。致命问题是对敌估计不足。
(686)
元帅分析着满洲的形势:
本以为,起义过来的满洲苏维埃干部能够造成那些顽固的中共民族主义分子的分裂或孱弱,并带来情报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书生们能力有限。
偷袭海参崴这样重大的情报,事先竟一无所知;列柳申科〃坦四集〃被夜袭,事先也没有预警;使敌人又一次得逞。对沈阳军工能力虽有较详细的汇报,却未能引起我们重视。
现在科涅夫不得不承认,他的进攻部队离开沈阳更远,而不是更近了。
斯大林同志这次统一了战场指挥。
对于科涅夫提出的远东方面军增兵的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和统帅部意见一致远东确实是最重要的方向,我们对蒙古和中亚的争夺,实质上都是为远东的安全,为了太平洋出海口。这一轮增加兵力,要尽量满足远东需求,因此雷巴尔科和〃坦三集〃应该在满洲平原驰骋。
输送这些部队、装备和给养,需要调动300列以上的火车和8000个车皮。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部分区段虽已建设复线,仍然不堪重负,事故频频。
元帅当前的最大烦恼是:
正当坦三集整装待运、近百列火车调度完成、首车已驰过赤塔、准备奔向满洲里、增援科涅夫之时,传来意外消息:
首发列车在赤塔以东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卡雷姆斯克耶被炸毁!损失30多辆坦克不要紧,重要的是通向东方的大动脉发生严重堵塞。
枢纽小城连同桥梁,被彻底摧毁了。
(687)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恨透了那些美国生产的定时炸弹。
聂荣臻这次出动了他B-17联队的全部。上百架的四引擎轰炸机把近千枚这种重磅炸弹,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赤塔地段,在三天中日夜投掷,密布了数十公里。
元帅知道,每公里路线上定时炸弹的分布达到50枚,这条路在几个月里就是一条死亡之路。聂荣臻达到了阻滞苏联红军进度的目的。他们已经掌握了空战和战略轰炸的一些技巧和基本原理。
以前不曾料到,中国空军居然敢于进行这种远程袭击。他们也没有这种炸弹。
这类手法,多为英美惯用。或许……对手聘请了美国顾问?从炸弹看,中国人期待的美国武器终于开始到达了。不知批量多少?迹象表明他们在策划反攻。必须及时粉碎敌人阴谋。
修复枢纽站和铁路、排除定时炸弹需要大量时间。这造成雷巴尔科集群不能按计划投放远东战区。
空军第10集团军日加列夫上将,由于忽略要地防空、并且反击组织不及时而遭免职,现由维尔西宁上将接替。
但这些都不能弥补的是:整个战役计划必须调整了。
(688)
斯大林同志及时指出:要从具有〃战略突然性〃的方向给敌人以致命打击,首先突破那些防御薄弱的地段。
华西列夫斯基在地图前思考整整一夜。审时度势之后,分析出:中路突破,是当前的选择。
突击将从敌人防范稀少的包头、归绥地域集结和发起穿过鄂尔多斯草原,跨越黄河,指向陕北!
首先夺取那里的油田,实现就地补给;然后向东、向南,可以刺入中国腹地;向西,可以策应崔可夫集群,恢复中亚方面军进攻能力,改变整体战略态势。
现在东西两线,短期内都可以各自为战。
西线的问题是后勤补给必须跟上。李宗仁的空军在发动什么〃绞杀战〃,虽然那里没有铁路供他针对,破坏也有限,但还是造成了一些供应迟缓……他的那些〃蚊子〃叮人固然不致命,但被它叮多了也会把血吸干。
东线,要发动一个空中攻势。沈阳军工已构成一种威胁。那些夜战坦克……可惜苏联缺少重型轰炸机。
据说吝啬的英国佬前不久向我们高价提供了一个航空师的〃兰开斯特〃,不知何时抵达前线?计算下来,这100多架四引擎飞机的载弹量,相信可以夷平沈阳那几所工厂。
兰开斯特
而中路,如果能够打进这个楔子,势必造成敌人全局被动。
元帅放下红蓝铅笔,结束了构思。
不是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么?那么我们的钢铁利剑,这次,就把这摇篮的吊索斩断!让蒋介石在婴儿坠地的呱呱哭泣声中,低头签字!
决心下定,方案上报。
他想,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可以休息一下了,老战友的生命和健康不能眼看着他就这么耗尽。把他换下来,让帕·谢·雷巴尔科大将的生力军,和身经百战的25万精锐机械化步兵去饮马黄河、洗涮军靴、荡涤征尘吧!
(689)
武汉。蛇山,长江大桥工地。
八月的烦恼,不止来自酷热,也不止来自工期紧张、技术复杂。对于桥梁总工程师茅以升来说,烦恼还来自某种似曾相识的预感。
50岁的茅以升,是中国最权威的桥梁专家。他在自己23岁时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称为〃茅式定律〃,并成为美国卡瑞基理工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工程学博士。
早在1934年11月11日, 39岁的茅以升就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总设计兼总工程师。那是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此前这类职务总是由外国人担任的。时任浙江建设厅长的曾养甫先生积极筹措,促成了开工。
他对茅以升正言励色道:〃我一切相信你。但造桥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在后头跳。〃
茅以升答:大桥成败不是我一人生死小事,而是为民族争气的大事。他对建桥工序极尽严苛。大到钢梁架设,小到螺丝钉,都有严格检查程序。
钱塘江大桥被评价为中国近代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但这个里程碑却是呼唤着毁灭一同来临的。1937年9月25日,大桥通过了第一列火车。大桥成功了。然而仅仅存在了89天。
(690)
那年7月,卢沟桥战事爆发,茅以升就有个不愿证实的预感。
这位总设计师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这在设计图中从未出现过,茅也不解释原因。
在康美尔大学桥梁专业读书时的同学、大桥建设副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这四个字的偏旁部首,就是缺少中国〃金木水火土五行〃当中的火字偏旁。下联一直没人对出。但不幸历史被罗英言中,火战火,真的来了。
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上海陷落,杭州危在旦夕。这时钱塘江大桥刚好完工。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必须炸毁。
不愿面对的预感终于来到眼前。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长方型大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他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大桥所有致命点一一标出。亲眼看着最后一根导火索引线接好。这位坚毅的〃大桥之父〃埋下伏笔,在建桥的同时预留了炸药空间!
11月17日,是全面通车的第一天。第一辆汽车从大桥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经久不息。
浙江省政府也不知道大桥上布满炸药。此事被高度保密。
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回忆起那天的情形,他说:就像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谁会把自己出世才3个月的婴儿亲手杀死,又在10年后利用他的心脏让他复活?钱江大桥炸桥计划是个魔鬼计划。制订并执行的正是茅以升本人。
〃17日那天过桥10多万人。此后几十天过桥的人,都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在炸药上风驰电掣。开桥第一天,桥墩里就有炸药,这在古今中外桥梁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个月后,12月23日下午5点,日军已隐约可见,过桥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历经了925个日夜兼程赶工,耗资160万美元。通车第89天炸毁。
当晚,他写下8个字的决心:〃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也映衬出一个民族的抵抗意志和不屈的决心。
1944年6月,抗战胜利,茅以升开始着手修复钱江大桥,愿望终于在两年后实现。※
※史实是46年动工,48年春修复。
(691)
现在,似曾相识的战火重燃。
烽烟虽尚在千里之外,困扰却象梦魇徘徊心头。
这座他呕心沥血设计的全新式样的钢梁拱桥武汉长江大桥啊,是否又要留下桥墩上的方形大洞?自己是否又要魔鬼般的再次残杀亲子,是否还有信心再写〃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工程是一刻不能停,从广州过来的油罐列车,如果不在武昌卸车、改乘轮渡,而是从这里直驶郑州,驶向西北、华北、东北战场,那么中国的抵抗无疑会大大增强,大桥本身也才更有保障!
工程师李文进在钱塘江建桥过程中,拍下了2500多公尺的胶片,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