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中美关系依然如故。很正常,不需要什么协调和处理。旧日的盟友也将是未来的伙伴。〃
〃依然如故?就是说,依然象大战期间那样,保持着物资供应往来?〃《东方真理报》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个小小漏洞。
〃说话要有证据!〃陈诚发火了,〃哪里保持了供应?要是真的像你说的保持了供应的话,我们早赢了!美国人家,是搞的等距离外交嘛!〃
合众社记者起身提问:
〃据我所知,最近中国南方和北方几大港口,例如广州、上海、大连、天津……都有数量不小的火车机车、车厢、卡车、吉普车、燃油等等到货!还有密封得很紧的大型货箱据判断是飞机……这些是否意味着总长所说的证据呢?〃
陈诚
〃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很正常嘛。车子,什么时候不需要?你看到有弹药么?什么也证明不了。再说飞机,用得着装箱子么?你不晓得打开重新装配有多麻烦……亏你还是美国记者哩。〃
陈总长过去接触这种场合较少。军人又比较直率,回答记者提问显得不那么中规中距。
记者群里响起了笑声和嘘声,但是气氛活跃了。
(806)
哈尔滨。果戈里大街。
列柳申科集群司令部里,前来视察的叶廖缅科大将正在听取战况介绍。
〃最近敌人在采取一种飘忽不定的战法。他们取得了三面包围的有利态势,但他们似乎避免决战。面对我们几次出击,都是很快退走。而一旦我们撤离,他们又追回来。频繁拉锯。〃列柳申科上将把一支红铅笔摔向桌面。
〃但他们小部队袭扰很活跃。阿穆尔河以北,敌伞兵破坏了500公里铁路线,袭击了上百个哨所和村镇,劫掠了几十列火车,阿穆尔水路交通被迫中断……乌苏里江以东,也在破坏着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我们重兵集团无法狠狠打击他们就像挥起拳头打跳蚤。〃什捷缅科忧虑地补充。〃中国是个善于打太极拳的民族。〃
〃我看敌人还是胆怯。不敢决战,说明他们没有对付我们的把握。〃叶廖缅科坚定地说。〃我判断,他们同样在等待补给和装备。这方面不比我们好多少。〃
〃别忘了,西面这股敌人刚刚夺取了我们在齐齐哈尔囤积的大量物资。〃什捷缅科参谋长提醒。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迅猛夺回!〃大将斩钉截铁。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你的意思是……向西发动攻势?〃
〃现在敌人唯一的攻势,就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列柳申科低声道。
〃那里地面进攻并不猛烈。我判断那是敌人的伎俩吸引我们向东方靠拢,远离补给线,同时寻求他们海军配合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但是大将同志,符拉迪沃斯托克可是远东唯一最有价值的目标!万一失守,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我担任过那里的司令,了解情况。符拉迪沃斯托克坚守一年毫无问题。何况这种所谓进攻只能算是骚扰。除了空袭,敌人还构不成真正的破坏。〃
〃那么我军下一步方向?〃列柳申科不再象几个月前那样雄心勃勃,也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
〃我认为应当是收缩。〃参谋长抢过话头。〃沿松花江撤退至哈巴罗夫斯克。形成一个拳头,随时准备粉碎敌人进攻,确保远东地区安全。〃
〃确保?你拿什么确保?没有援兵,你的拳头只能日益变得干瘪无力。〃叶廖缅科口气尖刻。〃你们看到了吗?远东的命脉只维系在这条铁路线上!所谓伟大俄罗斯的伟大远东,只不过绑了这么细细的一根钢丝绳!〃
〃这是客观存在,大将同志。〃什捷缅科冷冷地说。〃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下半个世纪还会这样。你感到动摇了么,安德烈·伊万诺维奇?〃
叶廖缅科酝酿着回击,但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突然接到普里卡耶夫上将发来的紧急电报:
〃敌两栖纵队在阿穆尔下游河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大举登陆……〃
(807)
上海。国际饭店。
记者招待会上一片嘁嘁喳喳。有备而来的记者们显然对刚才的回答不满意,席间秩序有些混乱。
陈诚不以为然地左右环顾。周恩来微笑一下,接过话筒:
〃陈总长的意思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正常贸易往来。港口堆积货物只说明商人们的勤奋。民间往来正成为战后一股新兴潮流。在欧洲和世界许多港口,每天也同样有美国大量物资在转运嘛。〃
会场安静下来。
记者席中有不少人从重庆时代起就熟悉周恩来,酝酿了一阵,问题象连珠炮一般向他打来。
〃请问周恩来先生:华北联军在这场战争中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中国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下辖的一个独立战区,我们和国家目标一致:收复失地,缔造和平。〃
〃请问华北联军的补充和作战给养是怎样的来源渠道?〃
〃我们自延安时代起就一贯主张自力更生。此外我们也接受政府的补给调配。我们积极开辟各种渠道。〃
〃那么请问,有没有秘密渠道?如果有,都是哪些?〃
〃既然你提到秘密二字,却又希望我来公开,我想这不公平。并且有些矛盾真想获取什么秘密的话,这个对象与场合都不大合适。〃
席间爆发出笑声,提问愈加活跃了。
〃请问周先生,你们在山东青岛,似乎建立了以德国流亡企业家为主体的工业基地?这是否有包庇纳粹的嫌疑?〃
〃欧洲已经和平了,好像企业家没有必要流亡吧?另外请证明哪些人是纳粹,然后再谈是否有包庇之类的问题。〃
〃周先生,你们是否会撇开国民政府,私下与苏联达成某种停战协议呢?〃
〃不会。我强调一下:中国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的今天更是如此。〃
〃既如此,周先生,你们开战之初为何拖延参战?使国府独对强敌,遭受打击?〃
〃因为那时隶属于我们的防区还没有遭到进攻。而敌人一旦发起攻击,我们立即投入抵抗。这也再次证明这场战争的保家卫国、反侵略性质。〃
〃那么周先生,你们前不久还处境危急,被对手迫近了心脏地带沈阳。是什么样的战略战术使你们反败为胜?〃
〃这个话题很长。简而言之的是: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弱胜强。是我军将士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我们转危为安。而不必担心的一点是:这个扭转,是用战斗得来,不存在敌方与我方有任何秘密协议。〃
又有笑声。一位大牌记者拿起话筒:
〃周先生,请问你怎样分析中苏战局走到今日地步?〃
周恩来略一思索,答道:
〃自古以来,中国曾有’春秋无义战’之说。那时的战争都是军阀之间的争夺。世界也大体如此,战争正义与否,在人们观念中相当模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觉醒。如同苏联那场卫国战争是一场人民的胜利一样,中国今天这场卫国战争,同样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国际友人的广泛支持。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道义和逻辑的力量,决定了战争的今日走向。〃
〃那么请问,中国对于战后世界格局有何设想?国共两党目前这种默契将会保持到何时?〃
周恩来已感到自己握持话筒的时间过长,他机敏地把话筒递给那边沉默既久、略感不悦的宋子文,并说:
〃抱歉。这样的问题,要请宋院长和马歇尔国务卿来给大家分析了。〃
(808)
吉普车在夜色下低速行进,车灯关闭。只有诡秘的星光,闪烁着从天边窥探。
〃首长,这都是你们当年走熟的路吧?〃开车战士小李低声咕噜一句。
孔庆德准将两眼紧盯着车载夜视仪没搭腔。身后侦察连王连长回应道:
〃那当然!我们都在这片草原上练的车。那会儿我还是个站大岗的小班长,看见方向盘心里那个痒痒啊……就跟孔团长就是咱们孔司令磨啊磨的,泡蘑菇呗,到底混进汽车团去了。〃
〃哎呀连长,你们那会儿想开个车那么不容易哪?〃
〃那可不!八路军有了汽车,破天荒啊,多新鲜的事哩!哪象你小子这么命好,当兵半个月就给首长当司机,军装上连补丁都没打过……〃
〃嘿嘿,俺,俺在新兵连就学会开车了,俺那指导员就说,这小子,天生开车的料!大车小车,一摸就会……〃
〃少说两句!接近敌占区了,注意观察警戒!〃孔庆德压低喉咙喝道。
这个侦察任务是孔庆德千方百计争取到的。
一听说二兵团打算夺回纳兰基地,孔庆德就坐不住了。直接找到老师长刘伯承,怎么着也要归队,降职、处分都不在乎,就是要参加这场战斗。
考虑到孔庆德是纳兰基地第一批开创者,又是从纳兰到乔巴山跑过上百个来回的难得人选,刘司令员动了心思,让政治部打报告,向主管后勤的贺老总,把孔庆德从军委运输纵队〃借调〃过来。
此时的纳兰基地,已被苏军改造成一个野战航空师的前进基地,驻有上百架飞机,是给二兵团造成空中威胁的主要来源。两次派出的侦察机都被击落,看来敌人防空戒备森严。
孔庆德报到后,得知这个情况,主动请战,带一支侦察兵去摸敌情。
眼前这片草原,就是他们当年〃锡林格勒猎黄羊〃的战场。
孔庆德心中升起一份感叹:
那个天真的、分不清骡子和毛驴的美国小伙惠特赛就埋葬在这片土地上……打完这一仗,一定要到他坟上看看,给那兄弟烧两把纸。
35岁的自己,已经被小战士们〃首长、首长〃的叫习惯了,可是同样有着将军梦、不到25岁的亨利,此刻却睡在另一个世界里……孔庆德取下准将领章,揣进怀里,打算在坟前祭祀时送给亨利。
夜视仪里,地面出现明显的异常。孔庆德挥手叫停!
跳下车细细观察,草原上杂乱的履带痕迹和胶轮车辙,说明敌人在这一带驻有相当的机械化部队。
(809)
北海道。齿舞群岛。
栗林忠道少将正在志得意满地进行收复北方四岛的战斗。
肃清了北海道苏联占领军之后,政界某要员暗示他:不要停止,一鼓作气,把千岛群岛上的苏军统统赶出去。
手头兵力是充分的。装备呢,〃有阪38〃还是保证供应,此外由于有了缴获,自动火器也得到改善,弹药也起码不必去向〃政委们〃频繁申请了。
没想到,战后收复国土这份光荣历史重担,竟落在自己身上!栗林迅速部署调集华北联军留下的小型登陆艇,从距离最近的国后、齿舞、色丹开始,肃清岛上的小股占领军。
正当攻击得手,眼看一盘棋进入〃好调〃之时,身后的指导和监控者罗中将发来指示由于华军两栖部队近日开始登陆黑龙江口庙街的作战,急需大量两栖器材,命令栗林立即将手中的103艘登陆艇集中,移交韩先楚纵队。
栗林少将像个泄气的皮球,坐在椅子上不吭气了。
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栗林历来是模范军人,既然现在是这种领导关系,他还是照命令办事。
对于悲愤不已的堤不夹贵参谋长,他劝慰道:
〃没关系,就是征调渔船,我们也要把北方四岛收回!〃
(810)
乌克兰。基辅地区,第涅伯河边,普洛乔罗夫卡村庄。
摩西·达扬终于来到外祖父的故居。
但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他已失去寻找祖宅的兴趣。那些陌生的房子里住着陌生的人,用一种怀疑的眼光远远打量着这个戴着黑眼罩、蓬头垢面、穿着肮脏褴褛的旧军装的中年人。
伤心的达扬,无意在此久留。
弟弟佐理克在漫长的路途上终于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力,死在他的怀中。更使他伤心、愤怒的,是随车军医和监管军官以防止传染病蔓延的借口,坚持夺走了佐理克的遗体去〃统一处理〃。并对于发现到佐理克的犹太人特征,表示明显的厌烦和鄙夷……达扬拼命按捺住冲动,没有去夺下一支冲锋枪尽情扫射。
值得庆幸的是,在镇上的小图书馆,他没费很大力气就找到了外祖父那本《犹太人历史》的手稿。
小镇图书馆的收藏本不多,听说来了作者的外孙,老管理员兼馆长兴致勃勃地搬来梯子,从书架顶层搬下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达扬一眼就认出外祖父的字迹。
但在收回这份手稿时遇到了麻烦。
达扬掏光身上的卢布,外加一条粗重的金颈链犹太人喜欢在身上至少佩戴一件金饰,就是为了应付某些必要场合的急需。
满脸胡须的老馆长没有对他的出价表示异议,但却坚持要他证明自己的身份,并对他所持护照提出怀疑。
这时,老馆长从黑眼罩之外的另一只眼睛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