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967)
苏中停火线上,时而有些小规模的军事摩擦。
空中的你来我往证明,苏联最新式的米格-19不能完全制服中国人那个轻灵、廉价的喷气式“契丹风”;至于它身后那种制空战斗机——双引擎、鸭式布局、高空远程的所谓“腾雾”,更是像个迷一样还没有破解。
如果这个号称“腾云驾雾”的东西,用来给中国人现在拥有的“鸵鸟”(B-29改型)远程轰炸机护航,那么新西伯利亚等城市无疑就在它的作战半径内。
而中国若同德国勾结,一起敌视苏联、采取配合行动的“穿梭轰炸”阴谋的话,那么从包头或玉门起飞的四发动机的“鸵鸟”甚至可以把中国的原子弹扔到莫斯科。
更重要的是,眼下在双边关系上不即不离的那个美国,面对可能再次爆发的苏中战争时,多半还会站在对手那一边。而十年前被击败的德国,也在慢慢恢复元气,并仍对东普鲁士的被占领土耿耿于怀。
这个敌意重重的世界,迫使苏联拿出大笔国民经济预算,打造防身的盾牌。
总书记想,或许还是象赫鲁晓夫同志主张的那样,不要去理睬和挑衅外界,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家共产主义试验?……
唉,他那个滑稽的、“土豆加牛肉”的共产主义啊。
民间有了这类政治笑话:
有人问道:共产主义——是科学还是艺术?
被问者想想,肯定地回答:是艺术。
问:为什么?
答:如果是科学的话,他们应该先用大白鼠作试验。
(968)
1953年在文化上是个“国际电影年”。
上一年,好莱坞推出的彩色战争史巨片《工合·浴血熊猫》获得了奥斯卡的七个奖项,担任主演的罗纳德·里根,也获得了他渴望的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他重要的人生里程碑。
本年度,好莱坞再次推出场面和规模更大、气势恢弘的全景战争影片《巴顿将军》。以舍我其谁的气概,风靡全球票房。
但出乎意料,《巴顿将军》竟以微弱差距败给了一部小成本的黑白影片——日本人黑泽明导演的一部新样式的、悬念推理的电影:《奈良·罗生门》。
1950年,黑泽明就以手法独特的《罗生门》,探索客观真理和主观真实之间的关系,从而蜚声国际,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
这次,黑泽明以令人叹为观止的严谨,和悬念丛生的噱头,用一流的蒙太奇语言演绎了6年前发生在日本奈良的那个世纪之迷——天皇酒会,并大大拓展了人们的想像力。
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低成本的简朴电影,终于击败强劲、豪华的竞争对手,成为世界电影史的经典之作。
急待捕捉时机的日本商界,围绕着本国在电影业方面的突破,逐步构成了一条民族自救的经济产业链。若干年里,形成了日本独特风格的文化产业——电影、动漫、道具、模型、幻想作品以及70年代以后风靡世界的电子游戏。
战败后,没有了军备负担,也就没有安全威胁,没有了扩张野心,也就没有亡国危险的日本人,为了忘却痛苦的过去,反而彻底放松了。
日本,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快乐民族。
(969)
华夏合众国新任女总统宋庆龄,被认为具有广泛代表性,而获得普遍认同。
她给世界带来一个“和平中国”的象征。
她的当选,同时宣示着继承辛亥革命光荣传统、弘扬民族博爱慈善精神、接受西方新鲜事物、关心民间疾苦和妇女解放等等,一系列进步概念;
并且延续了她与中共——祖国进步党人的长期合作、兼顾了她的美国教育背景所带来的天然盟邦友好关系。
甚至,还抚平了她的传奇家族中令人同情的内部哀伤——豪杰妹妹宋美龄和重病的妹夫蒋公介石的不幸、哥哥宋子文的委屈、以及自身作为国父孙文先生28年遗孀的缺憾。
1954年修订的《合众国宪法》规定,总统为名义国家元首、三军总司令,任期6年,可以竞选连任。
宋庆龄总统以一轮“访问外交”开始自己的任期。一年里访问了26个国家,足迹遍及五大洲。
那些在全国各地广泛放映的出访记录影片,使亿万普通中国人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感受到和平建设的渴望,尤其是大大鼓舞了众多的饱受封建习俗压迫的中国妇女。
她们纷纷走出了家门,走进识字夜校,走进城市,走向开垦中的远方。
妇女解放,给长期受到人口发展压力的中国,带来不同凡响的意义。后来连续数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生育率持续下降,每个家庭两个孩子成为一种普遍模式。婴儿健康水平成倍提高,受教育的概率大大增长。
50年代的中国,生气勃勃。
一首《歌唱祖国》家喻户晓。最终因为歌词和旋律的通俗明确、嘹亮优美而被选定为国歌:
“五色星旗,迎风飘扬,
自由的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970)
1953年也是中国建设开始走上正规化的一年。
新首都初步落成了。
国家政府和首脑机关,迁址到北平以西20公里的石景山市。
这是一个规划为25万人口的小城市。据主持总体设计的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介绍:新首都是在向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师征集了近百个方案,通过国际招标方式优选的,强调了单一的国家行政管理功能,具有未来城市的诸多特点。
新首都的设计理念是:
不追求成为什么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经济中心,更不考虑安排生产性行业。
他说,祖国进步党的毛泽东名誉主席曾有一个憧憬——从北平城楼上放眼望去,如果一片烟囱林立,那么中国就是工业强国了。但梁思成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他说:国家的首都,就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兼具游览功能就行了。
……经过五年的基本建设,石景山新都,特色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依山傍势的建筑、悦目赏心的绿地、丘陵环抱中,韵味独到、呈辐射状伸向远方的宽阔道路……
下沉式的环形中心广场中央,有一片高地,汉白玉砌成的雕栏里,矗立着高大壮丽的国家纪念碑。
背后衬托一排12棵巨大的银杏树。各式各样的纪念性雕塑,恰到好处地分布在城中十个大小广场。
一座座造型简洁、肃穆而又典雅的公共建筑物——议会大厦、国家博物馆、总统府、总理官邸、最高法院、中央银行……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几条主要的林荫道旁和燕山山麓。
使馆区也在规划中留出适当位置。那些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世界各国建筑,在一片山光水色中,争奇斗艳……
新都以东,从香山坡地上,可以远眺北平故宫。红墙黄瓦,画栋飞檐的皇家古城,恰与石景山这座青山绿水中的乳白色新都交相辉映。
这一切,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时代、历史、见解和观念的变迁。
(971)
联合政府轮流执政的6年过渡期满,华夏合众国政府,正式定名为国务院。
1953年举行的国家政府选举,祖国进步党获胜。由55岁的周恩来出任国务院总理。
他是全民公认的最具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精神的政治家。尤其是从不滥用权力、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和国家之上——在这方面的得分,远远超出各党派的任何一位领袖人物。
这次选举真正体现了民众的选择。
这位进步党总理的组阁名单,仍具有“联合政府”时代的特色。国民党以及第三党中一些治国专才,也被延揽入阁,有的还安排到重要岗位。
突出的角色有第二副总理兼外长、51岁的吴国祯。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学和哲学博士,曾担任过蒋介石机要秘书、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国民党中宣部长、上海市长、台湾省主席。在政坛上独树一帜,政声斐然。而四十年前在天津南开中学,吴国桢却是周恩来的学弟。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两人,曾一起梦想过中华崛起。
现在,作为周恩来的主要助手来参与新中国的繁杂、富于挑战而又令人兴奋的施政建设,吴国祯有某种获得英雄用武之地般的畅快和满足。
在蒋公手下虽然也获重用,但那种压抑、被监视和不开心的感觉始终如影随形。而在周内阁里,他体会了什么是配合默契、水乳交融。虽然工作繁重,但这个班子的团队精神、沟通状况、坦率程度等等,是他20年从政经历中最舒心的一段。
至于对那位少年相从、始终对自己有一份兄长般关怀的合众国总理,他只用一句话评价:心悦诚服。
而同僚们也喜欢和尊重吴国祯这位才华、学历、经验、年龄都不可多得的、栋梁式的行政、外交人材。大家也用一句话评价他:敬业乐群。
国民党人、与周恩来同龄的陈诚上将,应邀担任了国防部长。
一向擅长营建、严于律己的他,与擅长谋划、眼光长远的同龄人、参谋总长叶剑英上将一起,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军事合作平台。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作出了贡献。军队间固有的怀疑与隔阂,也逐渐在他们任内,得到彻底消弭。
张治中、张群、翁文灏等国民党人,章伯均、梁漱溟、罗隆基等第三党人,也在新内阁中安排了适合的岗位。其中有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等等职务。年仅43岁的蒋经国出任卫生及环境部长,是最年轻的政府官员之一。
此外,囹圄委屈多年的张学良先生复出后,也担任了一届众议院的副议长。
周内阁的主体,当然还是祖国进步党人。
兼任合众国中央银行行长的第一副总理陈云,被称为财政大管家;产业规划部长李富春、文化部长陈毅、教育部长邓小平、公安部长陈赓、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李先念等,都已在不少管理岗位上经过历练。
李富春
新一届政府任期6年,从1953年6月开始施政!
(972)
象莫洛托夫总书记的苏联一样,文质彬彬的周恩来内阁,也有一个杀气腾腾的开场。锋芒所向,是盘踞在大大小小岗位上的贪官污吏——这正是上届执政期间所积累的弊政所在。
国家检察院长黄克诚,和最高法院梅贻琦大法官直接操刀,主持了这项大快人心的正义审判。
按照部署,整肃贪官先从祖国进步党内开始。
新首都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青山,和进步党天津市委书记张子善,相互勾结,利用职权,盗用机场建筑款、水灾救济款、治河款,以及克扣、剥削民工供应粮并骗取银行建设贷款等,总数相当于170万华元。两人被处以极刑。
随后,反腐败工作在全国展开。
一年里,清理整顿各类贪污腐败分子1000余人,其中300余人处以重刑。
腐败苗头得到有效遏制,给周恩来政府的12年施政打下了良好基础。
(973)
周恩来上任时翻阅的第一份文件,是国家统计署长马寅初送来的《1952统计年度——国力报告》。
为了避开春节等假期的低效率,在马署长任内,统计、会计和财政年度都科学地调整为从每年3月1日开始。
所以该报告在6月初完成,正好赶上政府换届。
周恩来的目光在《国力报告·人口部分》停住了。尽管篇幅很长,他还是逐字逐句阅读。字里行间,他感觉,这段文字是由马寅初署长亲自撰写: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1952年底,全国共有人口5万万1千万。这是个静态纪录。如果以后每年都有人口统计数字,就成为动态的人口纪录。可惜这些数字,没有。
今后必须建立生命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前段人口增殖率急剧上升,全国达到千分之二十。
这么快的增长是有原因的。乡村中,产婆接生已被正规接生诊所代替,婴儿死亡率大为下降;而寿命呢——以往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是人生七十多来兮!
对孤寡老人政府有照顾,退休有养老金,真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国内秩序空前安定,盗匪绝迹,人民死于非命减少;尼姑和尚大半还俗结婚……
经济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1000人做的事,现在50人就可做,其余950人怎么办?今日农民生活正向城市居民看齐,但生产率短期内却不能提高。
长此以往,如何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