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钫虺鞘芯用窨雌耄识唐谀谌床荒芴岣摺?br /> 长此以往,如何了得?人口问题若不早为之图,难免民众把国家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亦给政府带来困难。
人口增殖,就等于积累减少,也就等于工业化推迟,故人口不能不加以控制!
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普查。了解人口增长情况,认真举办人口动态统计,确定人口政策。
要节制生育。男子25岁、女子23岁结婚比较适当。※
※摘编自马寅初《新人口论》。
马寅初还尖锐指出,中国人口增长数字已达每年1000多万,这样下去,到世纪末就会超过10亿,这无疑孕育着危机。
(974)
周恩来掩卷沉思一阵,让秘书把这段文字打印若干,发给内阁每个成员,作为新政府首次行政会议的重要议题。
早在1948年,一位著名的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教授就提出过这个质疑:※
“你们打算如何防止人口爆炸呢?”
而当时某个无知官员竟回答:“人口爆炸?这是马尔萨斯的观点。对于我们来说,人口越多越好。”※
※ 同期史实。
马署长曾自认——与进步党的人口理念不合。他注意到祖国进步党一些党魁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强调“人多是我国一大优越性”、“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角度,因而在政府交接时,他向新总理提出了辞呈。
周恩来看罢,对这位耶鲁大学硕士、191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赛利格曼教授的弟子笑道:
“马老啊,你老年事已高,不当这劳心费神的统计署长,可以。但国家议会成立了专门的人口委员会,请你去任职吧!也好把你的正确主张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
“那么说……总理阁下是,赞成我的人口观点了?”
率直的马寅初感到鼓舞。
周恩来点头:
“我们这一任,就是要把人口增长率控制到一位数以内。今后要确定一个衡量各级政绩的基本目标:中国,到本世纪末,也不应该超过8亿人口。”
(975)
五十年代,中国发展小事记之一:
1955年夏,黑龙江畔。
合众国交通部路桥局局长孔庆德,正在陪同国家桥梁建设总工程师茅以升,在这里巡回检查。离不开车辆的他,今天亲自驾驶一辆全新的高配置“54型灵猫”高级越野车,一路上穿越林海,穿越沼泽,在丘陵与河谷中纵横驰骋。
44岁的孔庆德,正式转业到交通部路桥局。离开军队时他有些不甘心——即将开始的全军评职定衔要错过了。前半生的仗可就白打了,自己可是给他们腾出了一个将军的位置啊……
但老政委邓小平的一席谈,使他坚定了“下地方”的念头。想到只念过几年私塾的自己如今被作为军队和国家的“技术干部”,委以重任,他至今感念当年,纳兰山窑洞里的一声呼喊:
“孔!今天我‘老人家’教你开车……”
茅以升总工最开心的是,这条卧龙般的大江上,一下子开工了五座大桥。且都由他的“第一桥梁建筑设计事务所”承担设计,他感到有了一座空前的施展舞台。
黑龙江的大桥们,风格各异。
悬索式的、桁架式的、拱形的、单立柱的……从西到东:漠河公路大桥;海兰泡-瑷珲铁路桥;江城伯力公铁两用悬索大桥;虎林珍宝岛单立柱两用大桥;以及下游跨距最大、超过长江武汉段的青年城拱形大桥……
更令他充满向往的是,还有更大、更宏伟的工程等待着他。
——南方,扬子江口的崇明岛大桥,珠江三角洲的虎门跨海大桥……这一切,都让茅以升确信无疑:
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此生不会虚度。
(976)
五十年代,中国小事记之二:
1956年秋。海口,博爱路,“老盖茨律师事务所”。
10月28日,著名律师威廉·盖茨先生和全家人,正在欣喜地给儿子做周岁。
这次,他们采纳了中国式的“抓周”风俗:
他们把今天满一周岁的小比尔放在一张大床上,在他前面三英尺处摆下一支钢笔、一枚勋章、一副扑克牌、一本圣经……等等,分别象征着学者、军人、商人、神职人员等等职业。
这个游戏,据说可以测定孩子未来的行业选择。
小比尔象一只胖乎乎的猫咪,在床上蠕动着。爬来爬去,却对大人们的期待不解其意。
看到大人们忙不迭地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转移到他的每一个前进方向,阻挡他奔向自由的去路,最终他不耐烦地把那副马戏扑克牌一脚踢在地上。
“上帝啊!这孩子……他好像,好像对财富,不感兴趣?”妈妈的手放在了胸口上。
“唉。看来他以后跟经商是无缘了。”爸爸伤心。
“那可不一定。没准是——他的财富,多到可以满不在乎呢。”爷爷坚定地说。
(977)
五十年代,小事记之三:
1957年冬,重庆,北碚。
船王卢作孚,没想到自己会在一场小官司中败诉。而且是输给这个原来的合作者、现在的竞争者——木匠出身的小老板,“吉祥汽车公司”的股东李书富。
两年前,船王为扶持家乡重庆,更为了改善国内产业布局这种宏观大计,决定把原设在长江下游的一家汽车工厂搬迁到重庆北碚建厂生产。
过程中,没把充分征求合作者李书富的意见当回事。
两年后,一种新型的轻便旅行面包车出厂。为了与名噪一时的“灵猫”相契合、兼抗衡,船王亲自给它命名“飞鹿”。
飞鹿渐渐奔驰在巴蜀大地,利润可观。直到这时,李书富才“阴险地”出手反击——在地方法院和国家法院控告,卢老板的“飞鹿”在哪哪哪几个地方、几个技术方面,对“吉祥”汽车构成专利侵权行为。
起初卢老板不屑一顾。
直到民生集团的律师告知,法院一审败诉时,船王也还麻木,只是给专职律师加了薪水。
最终二审下来,“民生”要赔“吉祥”600万华元,卢老板这才震惊,连忙给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打电话,希望一直关心民生集团健康发展的周总理,能给讲句“公道话”。
晚上,接到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龚澎女士回话说:总理批示,最公道的办法就是依法办事。我们的新中国是法制国家,任何公民——包括他自己,在法制面前没有特权。
卢作孚如梦方醒。这才明白:即使船王,也是普通人。即使总理,也不能左右或扭曲法律。
履行判决的时候,圆头圆脑的李书富跑上来,给卢作孚船王鞠了个躬:
“谢谢卢老板您老人家——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耶!”
格老子。这土头土脑的小木匠……船王翻了几下白眼:居然用这一手,给我上了一堂法律课!
(978)
中国小事记之四:
1958年春,咸阳。民航国际机场。
场站运营处胡图丹副经理,腆着中年凸起的肚腩,站在塔台下的迎宾通道上,正在伸头观望。
一架六引擎“波音”巨型客机降落。虽然这型飞机在国内的东部航线上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去年刚刚扩建长距离跑道的西安直辖市,还是件新鲜大事。
“哈罗!密斯特蓝!”胡经理老远冲着手提精致小皮包、西装革履走下飞机的民航总局设备处长,尖声打招呼。
“把球你个糊涂老兄!洋腔怪调哩。合不拢嘴的美个甚?”一身西装的蓝信发处长,乡音不改。
“迎接新飞机,迎接新领导,咋不美呢?”胡图丹贫嘴鸹舌。
“咿呀!马屁功夫这就学成了么。当兵那昝,你娃咋就不开窍?要不也能多弄几个杠杠花花?觉悟低嘛!”
“杠杠花花俺不稀罕。多来几架大飞机是真的……”
“哈?你不稀罕,倒像是俄稀罕?说甚哩?俄不够廉洁么?废话少说,大飞机落地了哈,你是怎么招待一下俄嘛。”
“酒早都备好啦!我说,咱那嫂夫人……呸,我那弟妹,咋就没来?是不是丑媳妇领不出来呀?”
“罢了罢了,糊涂兄,丑么也是生娃生的。咋就丑了?也就胖了点么……”
“嘿嘿,我就知道!一直不敢给我看。尽听你吹的欢实!跟我到家,瞻仰瞻仰你的嫂夫人吧!那叫一个温柔体贴……”
“咿呀你娃,艳福不浅啊?咋就有人染(粘)上你这老光棍哩?”
“唉,憋不住了,告诉你吧:西安,国际中心医院的日本护士。你别说,人家那便当、料理做得那叫一个棒,我娶了媳妇,从来都是跟家带饭,决不吃食堂……”
“糊涂兄噢,俄罕正要跟你商量,调你娃到石景山首都机场的美差事哩……”
二人勾肩搭背,亲密地向停机楼走去。
(979)
五十年代小事记之五:
1959年夏,波斯湾,科威特。
穆罕默德·费萨尔亲王在这里招待一位中国第二富豪家族的年轻掌门人——荣毅仁先生。巧的是,两人刚好同龄。
这位具有贵族气质的东方青年,举止得体,目光敏锐,态度和蔼。远比那些傲慢骄横的西方富商巨贾、石油大鳄、金融寡头们讨人喜欢。
阿拉伯风格的晚宴结束后,年轻的亲王同年轻的豪门贵胄,续签了在费萨尔家族土地上扩大开采和石油供应的合同。一笔定金即日转入亲王帐下,荣氏家族的油轮下周也将在港口靠岸。
亲王知道,这个荣氏家族正在试图建立一个类似“东方壳牌”,或者“华孚”的石油集团。他希望荣毅仁直接把炼油厂设在科威特土地上。
荣毅仁表示,科威特这个国家两年后就要正式独立了,他认为华夏国将会大力支持并及时承认的。那时他就直接来投资建厂。
小荣老板热情邀请费萨尔亲王访问上海。
亲王欣然应邀。
他听说过——上海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巴黎的、最繁华的城市,那里,有很多漂亮的“波斯猫”小汽车,家家户户还可以在客厅里,看一种装在塑料盒子里的小电影……
(980)
这些年里,中国军备建设中的一些情况也有所记载。
还是1948年,以色列正在为独立建国而斗争,由于武器不足,摩西·达扬上校带领一位枪械设计师乌兹·盖尔中尉,来到海南岛犹太自治州(琼州)。
琼州与崖州交界的儋耳郡,拥有由来已久的制贩枪支传统。几所犹太人在这里开设的工厂经过达扬逐一考察,确定了其中一所,生产这位乌兹·盖尔的一项天才设计:轻巧实用的“乌兹”冲锋枪。它们将用来保卫摇篮中的以色列国。
然而事不机密,这个情况被实行枪支管制的中国政府掌握了。于是派出宪兵,查封了这家工厂。
达扬上校使尽浑身解数,甚至找到他在欧洲时熟悉的顾祝同、陈毅两位将军,才使事情圆满解决——由中国和以色列合作生产这种冲锋枪,同时作为两国军队的制式装备。
此后,中国方面开放绿灯,为“乌兹”提供了从物料到运输的全部方便。
昆明生产的“蜂鸟”,在航空委员会宋美龄会长关怀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在50年代,从军事角度找到了新用途。
一种较大的、在战地运输士兵和物资的直升机,在“蜂鸟”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经过前线检验和改进,每架可运载一个战斗班,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战场机动性。这个勤劳而略显笨拙的家伙被命名为“工蜂1型”。
随后开发的通用直升机序列号是“工蜂2型”,重点转向民用。同轴双旋桨技术受到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的青睐,双方互换了好几项专利。
进入60年代,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黄蜂”武装直升机问世。
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眼镜蛇”直升机,与“黄蜂”举行了四次对抗演习,结果两胜两负;双方于是酝酿第五次对抗赛。
1961年,第15空降集团军派出一个营,参与“黄蜂”入役试验,准备组建空中突击部队。营长张万年少校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黄蜂”。不久后,33岁的他竟考下了直升机驾驶执照,回家还向太太——某位女飞行员好好炫耀了一下:
“今天,俺也能飞了!敢不敢坐我开的飞机?”
次年秋天,尼布楚边境发生了一些小规模武装冲突。
第104空中突击营营长张万年,亲自驾驶“黄蜂B”,干掉了2辆“T-55”坦克,在世界上首开武装直升机打坦克之先河,并被晋升为中校。
《汉胡评论》记载这次战例的文章,题目是《从树梢高度发起攻击》。
(981)
60年代,中苏边疆大体平静。两个手持核武器的国家都相当克制,边境冲突被默契地限定在与“新武器实验场”类似的小范畴内,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