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辖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还有工兵、辎重、通讯营及配属分队。炮兵团36门105毫米榴弹炮;迫击炮团48门150毫米重迫击炮;汽车团400辆载重汽车。成为一支火力凶猛,机动性强的战役突击部队。
整编并不一帆风顺。史迪威了解旧军队中虚报冒领、克扣军饷’吃空额’等腐败。为杜绝弊端,他建立〃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保障体制,坚持集体点名方式,直接把津贴发到士兵手中。这受到基层欢迎,一些军官却耿耿于怀。
罗副总指挥要求,由他来〃总领〃官兵45万卢比的军饷,遭到史严词拒绝。在史迪威坚持下,蒋调走了罗卓英。
虽然英国对于反攻缅甸的消极态度让人懊恼,但史迪威中将已经重新燃起收复缅甸的热望。
这期间他多次飞越驼峰航线,奔波往返于中印之间,希望促成中美英各方合作。他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我更要努力把它办好!〃
这就是乔。就是他那顽固、执著而不可征服的意志。
(173)
这期间,世界上发生了几件大事,都足以影响战争进程:
10月23日,经过充分准备后的阿拉曼战役在埃及打响。
11月8日,盟军在北非成功登陆。
11月底,苏联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开始。
战局向不利于轴心国方向发展。
这期间东方也有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同样影响着战局。
11月1日,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专司〃共荣圈〃建设。
11月中旬,日本在瓜岛危机中,为了充实关东军受损的航空兵力,无法向南洋派出更多飞机。
同期,度过危机的苏联,开始抢运太平洋沿岸积压物资。远东增开了数十对列车。并向华北再次提出劳工要求。
11月里,八路军第二次〃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174)
东京。大本营。
日本诸多原定作战方案被打乱。大本营的最新认识是:敌人在华北!
为此匆忙取消了酝酿半年、大举进攻重庆的〃5号计划〃。日本国内报纸上一片〃报复罗刹国〃、〃严惩八路军〃之声。
冈村大将被迫作出辞职姿态,还没有获得批准。
东条英机首相召集了内阁会议,外务省向苏联提出严正抗议。但是各种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经研讨之后都被否决。最基本的理由是,现在缺乏空中掩护。
可行的方案是:围剿纳兰山根据地。
大本营决定,派出两个师团包头的第3战车师团、和关东军第25师团以及驻张家口的第2混成旅团,要求于11月底前在集宁和太仆寺两地集结完毕。
原准备加强南洋的3个师团,暂缓派出,转而参加〃北支那平乱〃。
同时,指示〃梅机关〃负责人、前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影佐祯昭少将,抓紧针对重庆政府劝降的〃桐工作〃。
南太平洋方面,日本争夺瓜达卡纳尔的努力,只能提前放弃。
澳大利亚再也没有被入侵的担忧了。
(175)
昆明。巫家坝机场。
11月上旬,史迪威做了一件事,为此埋下了他和蒋介石最终分裂的种子。
华北战局的热辣,和潜在的危险,引起史迪威每天关注。
两位老朋友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十分赏识的下属卡尔迅和泰勒,在报告中传达的信息是:他作为中国战区的盟军参谋长,有必要亲赴华北来看一看。
于是史迪威向马歇尔发出电报。
马歇尔回电认为,为确保纳兰基地和初见成效的〃S&L〃运输线,同时也是确保对日作战的势头,肩负中国战区责任的史迪威,有权监管华北战场。
而总统因为忙于国会中期选举等事务,还没有明确授权他去。
史迪威受到鼓舞,在两次电报征询蒋委员长意见、而蒋未置可否的情况下,采取了独断独行的做法。
他直接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经西安,飞到了纳兰基地。但为避免敏感问题,他刻意没有选择降落延安,或者山西的八路军总部。
但是蒋委员长仍然极为不悦。只是由于史迪威近日印度练兵有成,在记录影片中,大元帅看到自己的部队几个月来,确已得到空前的装备和训练,这份功劳,实在不好马上抹煞;因而他只得略加克制,隐忍不发。
罗斯福总统专门写信,向蒋说明:华北战场那里,毕竟也有美国利益。
11月14日,蒋宋美龄出访美国,罗斯福还从万里之外派来专机。 ※史实。
(176)
草原。纳兰香格里拉基地。
11月10日史迪威到达时就得到情报:日本装甲部队正向察哈尔集结。
此前,卡尔迅带领一支小队,已于11月上旬空降苏北和沂蒙山地区,以便开发那里的作战潜力,研究考察如何对这一地区进行空运支援。
接替卡尔迅的泰勒上校,得到了马歇尔将军关于〃尽快加大这条高效率线路的运量!并做好反装甲作战准备〃的指示,随即着手,在纳兰基地囤积装甲力量。
为此组建了装甲大队,并多方筹集装备。10月从美国启运的几船坦克、装甲车于月底到岸。
但其中30辆有威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又被苏联截留。理由是:中国战场,轻型坦克已足够;而对血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来讲,这些〃谢尔曼〃会有帮助。
争执、抗议是无效的。
笑嘻嘻的苏联人送来一批远东军区淘汰的老式〃波特(BT-7)〃坦克和反坦克枪,说它们参加过哈勒欣河战役,打败过日本人。为显示公平,苏联人还给予了一定数量补偿。
泰勒上校考虑到日军装甲战力近年没有明显改进,无奈接受了这种交换。
〃波特〃坦克的一个优点是速度快。但乘坐条件…以美国眼光看,极为恶劣。没有无线电通讯,座舱狭小闷热、减震不良、颠簸剧烈。……好在中国士兵没人提出意见,毫无怨言地用它们开始了训练。第一次接触坦克的八路军,坦然认为这已是先进武器。
泰勒没作过多解释,但心里有种内疚。据装甲兵教官杰克报告:操作简单的苏联旧式坦克反而能让中国新坦克手较快地熟悉掌握,也便于自己动手维修,泰勒的负疚感多少减轻一些。
装甲大队1100人,包括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8辆、M-8〃灵提〃(也叫灰狗)轮式装甲车40辆、和苏联〃替换〃来的旧式装备BT-7野战坦克36辆,和十几辆安装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T48〃(Su…57)半履带歼击车等。等。
共编为五个中队,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队。史密斯中校任大队长,八路军方面许光达上校任政委。
(177)
纳兰基地专门为史迪威中将组织了一次演习。
观察了装甲兵的训练和装备后,史迪威实话实说: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火箭筒操作还基本合格,但坦克战术使用上完全没有章法,协同有问题,射击不准确,整体力量的准备也远远不够。
泰勒也不含糊,当即明确向史迪威请示:敌情严重,请求增援。并提出一项〃特别〃建议,两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随即向留在印度的参谋长赫恩准将发电,要他火速分批空运那里的美军装甲兵300人、60个车组赶到纳兰基地。并投入战前紧急训练。
史迪威还与泰勒亲自飞赴赤塔,与苏联人交涉。
他用增运20架苏联人最喜欢的P-39〃飞蛇〃战斗攻击机的承诺,交换了积压在赤塔的16辆〃格兰特〃中型坦克。
苏联人不喜欢〃格兰特〃这种难以对抗德国战车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为它有6名乘员,所以给它起了个绰号〃六兄弟的坟墓〃。
但泰勒认为,多炮塔的〃格兰特〃在北非表现还不错。在这里,它足以对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这时期美苏中三方物资援助及运输活动中,这是一次典型的〃互利互惠〃式交易苏联享有着优先选择权,但也作出必要妥协。
这一模式持续了相当时日。
史迪威还提出一项重要建议:
向驻在内蒙河套五原地区的傅作义部第7集团军※、陕北榆林地区的邓宝珊部第21集团军,以及山西新军续范亭等部,提供装备援助,以争取他们对〃纳兰保卫战〃的支持,从侧后对日军予以牵制。
※为方便读者,此处取1938年番号。
了解中国情况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对傅作义发起的〃绥远抗战〃记忆犹新。那时他就认为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既有胆量抗日、作战又有章法的优秀将领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让史迪威增加一份亲切感自己的汉语就在山西省练就。把他们这些抗日力量纳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对象,一直是他的愿望。
纳兰基地随即分别与之联系后,傅、邓、续等各部纷纷作出响应;并统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拟订了联合作战计划。
当月,运输机就开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枪支弹药。
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显示了这位老将军的战略眼光,并为日后华北抗日力量的大规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铺垫。
同时,史迪威还向陆军部和参谋长发出一项紧急建议:
〃鉴于目前美军和八路军都严重缺乏装甲实战经验,为此,可能的话,我们这次必须调去最好的坦克手--为了中国,也为了我们自己。〃
他是有所指的。
视察持续一周。11月17日,敲定一系列作战方针后,史迪威乘坐李梅上校亲自驾驶的轰炸机,返回印度。
(178)
东京。千代田,总理府。
东条首相还在考虑封锁千岛地区航线,或者破坏苏联远东的铁路枢纽。
但反对意见是:这样是徒劳的。
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大将表示:
〃时值冬季,由于结冰原因,苏联航运和铁路运输已大大缩减。而在日本南洋吃紧、德军进攻苏联受阻之时,我看关东军短期内无法实现’北进’的兵力需求!〃
陆军军务局长、东条首相的顾问兼好友佐藤贤了中将附和地点头:
〃既然如此,那么既要作出对苏联威胁的姿态、又不发动实际打击,这是一种愚蠢的选择。只能使对方更加警惕和防范。苏联甚至无须参战,只要给米国提供空军基地,日本就难以承受。〃
于是大本营再次明确:尽快发动对察哈尔八路军纳兰基地的剿灭作战,是当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为此,参谋总长杉山元建议,将在缅甸作战有功、刚刚升为大将的饭田祥二郎调来察蒙,担任临时组建的攻击部队第13军团司令长官。参战的25师团正好是饭田曾担任过师长的老部队。
东条英机鉴于自己所器重的冈村宁次目前倍受指责的狼狈状态,顾虑各方压力,只得同意。
大本营命令:三周后,12月上旬,察哈尔边境〃肃正〃部队两师一旅3万余人,完成集结,兵分两路从集宁和太仆寺出动。作战代号〃铁钳〃。
(179)
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完成了〃火炬〃计划、占领并降伏这个海港城市之后的小乔治·巴顿少将,此时正在度过〃一生中最无聊、无所事事的阶段〃※。
他所渴望的、围剿隆美尔的战斗远在1000英里之外,轮不到他参与。
作为占领军司令官,他每天不得不出席各种仪式、酒宴、舞会和游猎,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极不相称地享受着灯红酒绿。令他忿忿不平、妒火中烧的事情刚刚发生:比他小10岁、晚8届的马克·克拉克已经晋升为三星中将。而且还被委任为新组建的第五集团军司令。而那,曾是巴顿看中的岗位。※
〃真是该死。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我却不得不整天呆在交际所司令部里,品尝那些狗屁法国烹调、阿拉伯菜肴和当地野味!〃有一天他愤愤地说。
这种虚度年华的荒诞和不能走上重要战斗岗位的失落感,使他认为自己成为一个伟大军人的梦想完全破灭了。57岁的自己已被这个世界遗忘。
他在日记里表示:恨不得干脆在某次飞机失事中〃痛快地死去了事〃。※
※同期史实,见于《巴顿日记》。
11月下旬某日,忽然收到来自印度的一封急件。
这急件用法语写成。原来是乔!
乔,这个与自己一同曾在〃铁锤〃潘兴将军手下、在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熟人史迪威中校(喔,现在是中将了),用彼此都熟悉的、流利的法语,邀请他这个〃美军第一坦克手〃去东方、去中国,去〃指导一次坦克作战〃!并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较低级别的指挥权?
上帝啊!没问题,这是对我的恩典!
何等的令人渴望啊!
一小时后,巴顿的复信和向华盛顿的请战书已经发出。他才不在乎〃只能指挥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呢。
让那些本来就该见鬼的级别、军衔之类,统统见鬼去吧!他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