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于是胡上将大张旗鼓,顺势举兵,以30万人包围了日军南翼三个师团。
安达二十三参谋长飞抵延安东关机场,亲临指挥。但面对重围中丧失机动能力的22军团,亦无良策。
6万日军顽抗近两月,弹尽粮绝,拼刺刀的力气都没有了。陆续赶到的美机终日轰炸,胡部趁势掩杀。
危急之时,冈村以现代军人意识,秘密电告代理司令的安达参谋长,为了数万将士生命,在缺乏弹药等起码抵抗手段之时,允许局部投降。
这是完全违背日本军界主流认识的一个反潮流的进步性背叛。也开了东洋武士军事史的一次先河。
同时冈村暗示:〃即令有拜,背北面南〃。意思是如果投降,应选择向包围南翼的胡部缴枪。
不肯执行命令的牛岛切腹自杀。安达中将没有出卖长官,自己承担了责任。被俘后受到优待。但不久悒郁而死。
胡兵团11月20日进入延安,接受了4万日本伤兵的投降。还顺便缴获了3面军旗!这是抗战史上破天荒的空前胜利,缴获日本军旗未曾有过。
一时间,鼓噪之声铺天盖地,胡长官成了两个月前冈村宁次一样的明星。西安和重庆的街头巷尾敲锣打鼓,纷纷传诵着蒋委员长的夸赞:
〃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
胡宗南上将 白崇禧上将
(307)
上述战场之外,国军尚有余力,实施了河内、海防战役。
11月,白崇禧指挥桂系9个师,击溃了交趾的日军33师团,收复越南北部,提前打通了出海口。而处处吃紧的日军,只能坐视〃南支那的沦陷〃。
委员长在赴开罗途中向胡宗南、傅作义和白崇禧三位上将颁发嘉奖令。顺便还向华北战区发一份〃激励电报〃:
国府〃表彰刘邓129师克复运城、侯马〃,同情中共机关〃转进大同、以保平安,并期:勿丧斗志〃;同时责令胡、傅等部〃固守延安及陕北,不使再丧敌手〃。
同一时期的地中海,也有一场大规模武装行动。
10月19日,盟军发动了因缅甸作战而推迟100天的西西里登陆。英美联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月内拿下这个大岛。
西西里之战,轴心国再显脆弱性。
11月17日,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召见墨索里尼,宣布他为〃意大利最遭人痛恨的人〃,随即废黜,并将其送入救护车予以拘禁。几天后,墨索里尼被送往荒无人烟的马达莱纳岛。
巴顿回味了一遍同英军并肩作战的感觉,隐隐地有一种〃被歧视感〃。亚历山大的偏袒,和蒙蒂明显的抢功行为让他闷闷不乐。他有点怀念那些尊称他为〃高老头〃的质朴的中国士兵。
(308)
尼罗河畔。开罗。
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如期召开。主题是讨论亚太战争的态势和走向,以及战后有关安排。
会前,总统次子埃里奥特中校问起父亲对战后局势的看法。罗斯福说:
〃美国将不得不出面领导。并运用斡旋进行调解。解决他国间的分歧:俄国和英国在欧洲;英国与中国、中国与俄国在远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是大国、强国,而且不妄求。
〃英国在走下坡路,中国仍在18世纪状态,俄国猜疑我们,使我们也猜疑它。美国是能在世局中缔造和平的唯一大国。这是巨大的职责,实现它的办法是面对面地与这些人会谈。※〃
此时的罗斯福总统,踌躇满志。
※引自《罗斯福传》。
蒋委员长也容光焕发。赴会之际宣布:国府日前收复了〃被共党抛弃的延安〃,以及原法属的河内市和海防港。
新一轮胜利使他倍感风光。会议上的讲话也有了分量:
过去,在盟国坚持〃先欧后亚〃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发挥中国积极性是不现实的。而今,力量配置取得一定的欧亚平衡,因此中国可为盟国多所贡献!
华北代表周恩来的发言颇有新意:
如果能够提前打败日本,华北联军可以参加对欧洲法西斯主义的作战。
周还透露,这一精神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向史迪威将军提出过〃的。
这些表态引人注目。
(309)
老牌政治家丘吉尔迅速捕捉到中国有意参战欧洲的信息。
在尼罗河游船上,同蒙巴顿上将的交谈中,首相准确判断了这种前景:
〃你注意到了吗,迪基?中国人这个意向,很可以因势利导。那些廉价的兵员和鲜血是别国所不具备的。这种可能性将大有助于我的地中海战略。〃
蒙巴顿赞同首相的乐观情绪,认为:
〃说到廉价兵员,即使训练印度士兵,成本也高于中国士兵。特别是印度人无从获得多年的实战经验。此外过分武装印度还可能助长独立倾向。〃
首相进一步分析:
〃而中国军如果参加巴尔干战役,完成后它又不会常驻欧洲,是吧迪基?这十分重要…胜利后士兵会要求回家,在那里他们不会产生归属感。中国政府也无力维持海外驻军的庞大开支。〃
蒙巴顿深深点头:〃那么温斯顿,是否可以在’拉链作战’收复马来亚的行动中,邀请部分华军参加?〃
〃哦,你认为必要么?你战区里还有多少日本兵?〃
〃加上苏门答腊,大约50万。其中一批是不太稳定的傀儡军。鉴于我们没有在东南亚投入大量兵力的可能,我手中的部队,主要该担负技术性较强的迂回登陆作战。那么陆地需要一轮攻势吸引日军向泰国方向支援可能的话温斯顿,最好中国人来作这件事。您认为呢?〃
〃想法不错,迪基。总之,你同蒋大帅的关系,比韦维尔相处得好多了,他们喜欢你。这事要一步一步来。〃
就此,丘吉尔首相一改往日立场,主动向中方示好。
会议第三天他来到大元帅住地,与蒋氏夫妇融洽会谈三小时。他没有闲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那些无用话题,而是率直中肯地谈成了一笔交易。
返回后,他富有预见地指示蒙巴顿:
物色并武装一支中国军队…例如桂系、滇系这类〃非嫡系〃部队。为参战巴尔干埋下伏笔。
次日,彬彬有礼、贵族举止的蒙巴顿勋爵与委员长继续晤谈。
蒋已心中有数。当即同意以缅甸换防名义,调出云南地方军龙云部6个师,10万余人,归中缅印战区蒙巴顿司令官指挥并补给,以参加印度支那收复作战。
委员长满意地评价:这对双方来讲,都是一箭双雕。
人们惊异于中英抛弃宿怨后的迅速接近,但还不了解内幕首相有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允诺:
除支持蒋委员长在战后对国家的统治地位之外,他还要帮助重庆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的〃海军。
这一点没有作为正式协议,但成为一项领袖之间的私下谅解和商定。
(310)
开罗会议期间,各项国际活动之外,蒋委员长的随员吴国桢市长还记录了一些非正式交谈的花絮。
吴国桢,少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曾与周恩来是同窗好友,并有结拜之谊。后赴美留学,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和公共管理学博士;回国后曾任蒋介石侍从室秘书、汉口市市长;此时正在重庆市市长任上。此番由于他流利的英语和欧美阅历而随行与会。※
※史实:吴国桢确曾参与开罗会议。
他在《随笔》中写道:
某日会间闲暇,蒋公谓恩来先生曰:共产国际既已解散,何不重归政府?
周答:我军始终处于政府领导下。虽无粮饷,抗战不停,坚持一线。作战次数、歼敌数量,均属上乘。而牺牲尤巨。
蒋问:何以不经国家同意,擅自表示向欧洲派出远征军?
周答:国家者非一人之国家。国共双方,在抗日、反法西斯、反侵略旗帜下统一政令。如以〃国家〃为说辞,试问国家多年无饷无援,听凭我军自生自灭,〃国家〃义务何在?至于〃擅自〃,如今参战方式多种,即令自发组织志愿军,亦属可能,世界早有先例,并无〃擅自〃可责。
蒋曰:如此,岂不乱套?国家利益谁来代表?
周答:如有民选联合政府,自当按民主表决结果行事。蒋公之所患,盖以一人而天下也。二十世纪民主潮流不可抗拒,委座之观念实为旧时代之产物。
委座乃拂袖而去。
……某日,何应钦部长戏言:
〃恩来啊,谈谈,贵党前日丢失延安,转进山西大同之感想?〃
周答:〃无足为怪。一如委座之放弃南京武汉,转进重庆而已〃。
何窘。史迪威大笑。
……某日,在美国代表团居所、开罗西郊亚历山大·柯克别墅,罗斯福总统指周恩来其人,问蒋公曰:此人怎样?
蒋答:过去同我合作过。其人可,其党不可。
罗劝告:中国应组成联合政府。
蒋公良久对曰:共党,实为赤色苏俄在中国之傀儡,不可不防。
罗斯福笑谓:两者相去甚远!中共只是一些土地改革者……
《随笔》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会间,罗斯福总统希望丘吉尔首相作出归还香港、允许印度独立等承诺。
首相愤然:〃我不适合作大英帝国葬礼执行人〃。
(311)
11月27日,英中美三国《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它是这次会议最主要的成果。
〃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谋求利益,也无意于扩张领土。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外,日本亦将被逐出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
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长期作战。〃
开罗会议期间,中美方面关于对日战争讨论中的主要军事作为,就是批准了〃逆戟鲸〃作战方案。
这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行动。尼米兹海军上将为此欢欣鼓舞。麦克阿瑟将军却因为他的〃滑膛枪手〃计划攻打吕宋,没有受到重视,而大发雷霆。
陆军部长史汀生亲自写信劝慰,并表示相信:这位将军无疑会解放菲律宾。同时主动承担了陆军向海军让步的责任,以免〃这位道格拉斯迁怒于那位乔治……〃
陆军(战争,WAR)部长:亨利·史汀生(曾经的国务卿,〃不承认主义〃的坚持者)
(312)
耶路撒冷上空。1943年11月27日。
开罗会议结束,罗斯福总统一行乘C-54〃圣牛〃号专机前往德黑兰。
飞越巴勒斯坦时,他提出一个要求:
〃以后也许不会再飞这条航线了,〃他希望飞行员布赖恩少校低飞。〃当你飞临圣迹时,尽你的胆量贴近兜兜圈子。〃
飞机越过贝尔谢巴井泉、濯濯童山,来到伯利恒。布赖恩把飞机倾侧,一只机翼几乎触及地面。
罗斯福凝视着耶稣诞生的小教堂,遗憾不能降落。接着是圣城耶路撒冷。不到一分钟,那些神圣建筑尽收眼底。总统向随行医生麦金太尔报出它们的名称:
〃大卫墓。天国之门……耶稣拱顶、受难地,坡上是伊斯兰陵墓……大马士革之门。圣母教堂,哭墙……〃
橄榄山顶,耸立着升天教堂。
〃圣牛〃接着掠过死海,然后是泛光的加利利海,海上正在撒网的渔民……
(313)
伊朗高原。德黑兰。
11月28日下午,总统车队驶进苏联使馆的绿色大门。
这是幢大而无当的建筑,像是一所百万富翁的豪宅。年久失修,不复昔日光彩。曾经富丽堂皇的门据上油漆显出裂纹,墙上灰泥大块剥落,泥草露在外面,像个破洋娃娃肚子里的木屑。
纳粹离去前,在墙上涂抹的〃卐〃字符号赫然在目,留下一种讽刺意味。
罗斯福下午3点从美国公使馆搬到这个新住所下榻。这是斯大林出于安全考虑的好意。一刻钟后,斯大林前来造访,以示东道之谊。这是两人首次会晤。
正式会前举行了一个赠剑仪式:
首相从伦敦给元帅带来一柄〃斯大林格勒〃之剑。仪式简短而动人。
一位英国上尉高擎着那柄修长笔直的宝剑,由丘吉尔作了一席感情充沛的简短发言,斯大林用俄语致答词。
接着,首相庄严地双手托剑,大元帅接过,俯首吻了一下精美的剑柄,缓慢地把剑从鞘中抽出一段来,然后迅速插入,交给伏罗希洛夫。仪式到此结束。
不过,总统在这种气氛中略感受到了冷落。而且这不仅关乎他个人。于是恰如其分地抢回了一个镜头:他要求试一下宝剑。
宝剑拿在手里感觉不到重量,倒像是手臂的延伸。平衡称手,精美绝伦。
总统当下赞道:〃登峰造极的杰作!〃夸张地把剑高举,劈下,雪亮钢刃随即发出一道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