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24)
  云南上空。腊戍至昆明航线。
  蒋介石委员长专机正在跨越澜沧江。回访印度答谢尼赫鲁、视察缅甸战况、会晤史迪威将军之后,此行已近尾声,委员长踏上归途。
  为时一个半月的出访,是戴着长沙会战的光环进行的。这是珍珠港事件后,盟国方的第一个胜利。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军唯一决定性之战役,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刊文:〃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美国记者福尔曼实地采访湘北战场,撰文报道:〃中国第三度长沙大捷,证明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的配备若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击败日军。〃※
     ※均为各报原文。
  蒋介石心有所感。一向蔑视华军的欧美司令官们,这期间可拿出过这般战绩?
  2月15日,帕西瓦尔带领13万英军在新加坡投降。中国战场没有这样的先例!今天,传说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军队也顶不住了,投降在即。他们人数可是比日军多一倍呢。
  这样看,我的国民革命军不算孬种!
  一小时后就到昆明。灰色云团间阳光闪射,有些刺眼。大元帅闭目养神。
  忽然夫人紧张的声音传来:〃达令,你看!那是什么?〃
  随声向舷窗望去,侧后方一群飞蠓般大小的黑点,渐渐逼近,速度很快。
  〃日本战斗机!〃
  侍卫长王世和放下望远镜绝望叫道。
  驾驶舱门打开,机长苦脸报警:
  〃右后方发现日军飞机18架!我机紧急摆脱中!请诸位系好安全带!〃
  座机上开始慌乱。蒋介石不动声色,也感到抓着扶把的双手微微颤抖。
  日机迫近,目视已可见红膏药机徽。突然一架机头喷出火焰,敌机开炮了。
  〃达令!我们,作升天祷告吧……〃夫人抓住他的手腕。
  蒋介石屏住一口气,慢慢呼出:
  〃死生有命。中正成仁,未必此日!〃
  然后拍拍宋美龄手背,顺便拿过她身旁的《圣经》,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领袖的榜样使慌乱的座机渐渐安静。
  转瞬间,绝望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一队中国战机冲入敌群。※
  ※以上史实。1942年4月8日。
  (25)
  重庆。南岸,两浮支路185号,美国大使馆。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上午。把刚刚回暖的春意又替换成潮湿和阴冷。
  33岁的约翰·谢伟思脸色依然苍白,但脚步轻快地从高斯大使房门走出。今天是他从使馆三等秘书晋升为二等秘书的日子。大使说了勉励的话,表彰他勤奋、有效的工作。其中使用了〃卓越〃这个字眼。
  谢伟思是美国传教士之子,1909年生于成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生命中多数时间他生活在中国。在使馆被誉为〃中国通〃,这一点他当之无愧。
  他曾多次背着行囊,在中国西北和西南旅行。在山麓上徒步行走,在水井边打水,用山泉解渴。在公路上搭乘〃黄鱼〃(过路卡车),同司机激烈地讨价还价,从一个小镇到下一个县城。
  他也习惯暮色中到路边小客栈投宿,必要时与赶车人或挑夫一起睡大通铺、挨臭虫咬,一起吃大蒜和窝窝头。
  重庆外交同行对他不能不佩服在某个城镇一条街上随便走走,他能根据小铺里买到的火柴、行人的衣服、或摊档上的食物,分析当地的社会结构……
  〃噢,约翰,传达室有你的信。〃有同事从楼上喊道。
 谢伟思(右三)
  谢伟思拿着信回到办公室,虚弱的身体还是有些不适。
  上星期他付出了400cc血液。是为了一位中国人,一位重庆中共代表团的年轻官员,乔冠华。
  因为突然得了肠穿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他生命危险。抢救时做了腹腔手术,由于失血过多,急需输血。
  《新华日报》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人员参加献血,但由于血型限制,血液仍然不够。谢伟思听说立即赶往医院,与另一个同事一起献了血。
  抽血时还发生晕针因为谢伟思的血管太细,针尖又太秃,致使他晕过去才抽出血来。
  几天后,龚澎女士,八路军办事处英语最流利、也最漂亮的青年官员,送来一封感谢信、20个新鲜粉红的鸡蛋和一包红枣。谢伟思知道,这是中国风俗中的〃补血〃营养品。并且他明白,战时找这些东西颇不容易。
 龚澎
  打开信,发现笔墨酣畅的信尾署名竟是:周恩来。谢伟思知道,重庆外交使团公认,周是最有风度和智慧的中国人,都愿意借各种机会与他打交道。
  看完感谢信,他灵机一动:这不正是完成大使交办任务的绝好时机么?他脑子飞速转动着。
  这样、然后这样……对,要选择路线,因为还有令人厌恶的盯梢。大使叮嘱过,接触这些敏感的人……是的,时间要短,意思还要说清楚。
  高斯大使是史迪威的密友。交办这项任务时面色严峻,叮咛细致。  
  方案在脑子里形成了。谢伟思拿起电话,拨通使馆庶务科:〃你好。请准备一束鲜花。我去医院看望病人。〃  
  然后,他迅速拿起笔和信笺,略一思索,开始写。
  〃龚澎女士:这是我对周先生的回信,请务必尽快亲手交他本人……〃
  把信叠好,装进一个牛皮纸信封。他拿起雨伞。想了想,又从衣橱找出一件长大的雨衣,口袋里塞进一个大口罩。
  之后他步履安详地走进连绵的雨中,用标准的四川方言叫了一辆黄包车。 
 谢伟思(左三)  
  (26)
  伦敦。契克斯,两栖联合作战总部。
  42岁的蒙巴顿勋爵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年轻〃三军中将〃,在这里接待来访的马歇尔上将,和他的随员艾尔伯特·魏德迈中校。
  参观后,客人们对这个三军联合单位内各兵种整合程度,感到吃惊。
  〃您怎么做到这点的?〃马歇尔问。
  〃怎么说呢?虽然分属三军,但他们毕竟使用同一种语言。〃蒙巴顿没有诉说辛苦和付出的努力,淡淡笑道。〃阁下,其实您也使用英语,干吗不派些军官来,一起训练呢?〃
  马歇尔吩咐魏德迈:〃记着这件事。〃
  蒙巴顿决心取悦这些握有实权的美国人,晚上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略感奢侈的豪华乐队和水上舞台边的斑斓灯火,使人怀疑这是战时。
  蒙巴顿勋爵      马歇尔将军
  融洽欢快之际,蒙巴顿适时道:
  〃马歇尔将军,请受理我的订单通知国内把登陆舰的需求增加一倍。我需要一种能装200人和10辆坦克的船。〃
  〃现在有这型号的专用舰船么?〃
  〃目前没有。〃蒙巴顿顺手用一张菜单背面画出他久已构思的船只轮廓。
  〃好吧。回国后我让工程师们具体设计一下,给你们造150艘。魏德迈中校,这草图请收好。〃
  一种新船坦克登陆舰就此诞生。
  财大气粗的客人令主人心花怒放。
  乐队奏响优雅愉悦的曲调,一群漂亮的英国女兵及时围拢,向上将和他的中校敬酒。※
      ※以上史实,1942年4月10日。
  (27)
  重庆。化龙桥,八路军办事处。  
  周恩来微蹙双眉,再次把信从头看一遍,问道:  
  〃他交给你的时候,说了些什么?〃  
  龚澎擦着雨中淋湿的头发回答:〃他说他等了一阵。在病房问过乔冠华,肯定我一会儿就到,就决定继续等。但因为出来时间已经很长,他必须早点回去。还说,这信是一位老朋友托付的,希望尽快交给你本人。〃 
  〃就这些?〃  
  龚澎点点头。周恩来再次翻看这一页纸的短信,轻声念道:
  〃……他是一位退役美国军人,认识你们当中不少人。他想以克莱尔·陈纳德的方式参加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并希望两周内到达延安……〃  
  〃陈纳德方式?志愿人员?一个人?〃董必武在旁问道。    
  〃……他会成为你们的朋友。希望最近能和周先生见面〃。
  〃不管什么方式参加抗日,延安都欢迎。但他特地说要上前线……〃林伯渠道。
  〃再说,如果恩来有事外出呢?〃
  右二叶剑英,右三卡尔迅,后左一董必武。
   〃看来,要好作安排,最近不能走。〃周恩来说完继续念下去。〃……目前,这只是一件私人委托,但时间紧迫,希望得到明确、稳妥的答复。〃
  〃为什么是’目前’?时间上是否也急了点?〃叶剑英在厅中疑虑地踱步。这几位都是重庆办事处的主要成员。  
  周恩来低声与几人交换意见,然后转头吩咐龚澎:  
  〃立即准备向延安发报!同时,提醒大家,切记保密。〃   
   由龚澎、乔冠华主办的《新华周刊》
(28)
  东南亚。缅甸上空,机舱中的埃文思·卡尔迅。
  耳边是隆隆的马达声,视野中是飞逝的海洋和陆地。
  这架新出厂的B-25型〃米切尔〃轰炸机,已经伴随他飞越了半个地球。
  飞行起点是佛罗里达的埃格林机场※。七天里,他飞越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穿过非洲,又把印度甩在身后。
      ※杜利特机队的改装与训练地。
  累西腓、弗里敦、开罗、新德里……,当年儒勒·凡尔纳曾幻想《八十天环游地球》。可是看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速度!人类进步真是一日千里!要不是途中保养,他还可以加快24小时。
  马歇尔将军之所以从陆航调拨这架杜利特机队遴选余下的轰炸机,而不是普通运输机,为的就是它速度够快,航程够远,机组也可靠。
  几天前,卡尔迅接受了临时上校军衔,同时接受了马歇尔参谋长和金海军上将下达的特殊使命。
  任务只有三页纸,用备忘录格式写成。没有标题也没有任何人签署。和他以往接受的任何一项指令都完全不同。
  上个月在海德公园,他忐忑不安地向面色严峻的总统告别,回到久别的妻子身边时,难以想象什么是总统让他等待的〃新的命令〃。
  总不会是让他退役吧?那将是他职业生涯的结束。这样的悲剧……在大战已经开始、正需要军人效力的时候,总统不该把一个久经训练的老兵扔到板凳队员位置上。何况他并不老…46岁,正是经验和体力相结合的峰巅状态之时。
  后来他才理解了总统在重大决定之前的犹豫、踌躇、心烦意乱和反复掂量。
  (29)
  仔细回想同总统的历次交往,他隐约感到〃新的命令〃似乎同中国有关。
  对此,他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蓓姬这次一反往常,一句也没有唠叨。久别重逢的喜悦使她变成从前那只小鸟,整天缠绕在身边。好象生怕他这只老乌鸦、猫头鹰、匪贼鸥这些蓓姬给他的爱称,一瞬间就飞走了似的。
  唉,小鸟,可是这次我,真的飞到了地球这一边。
  还好,时间来得及让他能穿着上校军装,和他的蓓姬合了一张影。对于一个军人的妻子来说,丈夫肩章上的银色花瓣变成鹰徽,可以使她幸福地感到:没有嫁错了人。这可不是那帮无聊家伙们所谓的女人的虚荣心哪。
  
  还记得去见金上将时的情景。
  这位力主太平洋作战优先的老头子,威严地坐在大办公台后面,扬起铁青的下巴,足足打量他十秒钟,然后用三句话结束了那次接见。
  〃卡尔迅上校!你必须尽快向马歇尔将军报到。今后命令由他向你发出。〃
  〃是,将军。〃
  〃然后你到军需处领几套陆军军装。这些服装,你要准备穿一阵了。〃
  〃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参加战斗的话,不要忘记你仍然代表海军…和陆战队的荣誉!〃
  〃是,将军!〃
  〃你可以走了。祝你好运。〃
  卡尔迅敬礼。上将手指触了触帽檐。
  乔治·马歇尔上将,则把高层意图、军方指令,以及每一步骤、环节,包括可能发生的异变和对策等等,向他作了详尽而扼要的阐明。
  每个要点他只重复一次。然后注视你,等你领悟。
  卡尔迅是第一次见到马歇尔将军。立即受到他冷静、清晰风格的感染。
  还有陆军参谋长身边那位年轻的少校助手,不时好奇地打量着他,并受命一直把他护送到起飞机场。
 马克斯韦尔·泰勒少校
  路上他还谈起,自己1937年冬天也在中国,并且,就在彼此共同的熟人史迪威上校手下工作。于是两人之间的话题立刻拉近了。少校的思路和工作方式都有几分与马歇尔相似,可见参谋长对他身边人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
  卡尔迅更感兴趣的是,这位少校是美军中为数极少的日本通之一,不仅掌握了难学的日语,还曾付出大量时间,针对性地研究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