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转了一个话题。
〃我看,从军事角度,不必反对,乐观其成;从政治角度,不该赞同,以防隐患。但决定,由上级作出。〃
36岁的林彪分析得概括洗练。
(387)
奉天城,现在改名沈阳市。
5月中旬在沈阳前清故宫大殿,由华夏民间商会组织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巴顿中将作为特邀嘉宾。
缺少心理准备的他,带着丑陋又心爱的小狗〃威利〃,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提问,心里憧憬着另一次装甲进攻。
当被问到两年前的草原坦克战时,巴顿顺口答道:
〃是啊,那一回很顺手。我只有60个美国车组和59个中国车组。但那可是个他妈的装甲战的好地方啊!我是说蒙古!对!我愿意随时回到那里去战斗。〃
记者问,再去那里……同谁战斗?
巴顿象是喝醉了酒似的回答:
〃见鬼,谁都可以。比如……俄国人?据说他们的坦克很棒。该死的,我想我们的也不错。〃
对话被新闻界报道,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结果竟迫使他被召回国,并再次付出一颗星的代价。
史迪威急得跺脚,也无法替他掩饰。
此前两天,有一段小花絮。
3兵团7纵队司令员邓华准将,为了一件公务来到4兵团司令部。邓华是受到林彪器重和提拔的干部。林彪见了他,难得地笑容满面,握手让坐,沏茶待客。随后就拉他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指指划划,不解之处就请邓华辨认、解说。图解之后,又问巴顿将军的指挥艺术和美军特点、武器性能等等,包罗巨细,不厌其详。
邓华心忧前线,又担心误车,如坐针毡,几次抬腕看表,欲辞不忍。
林彪其时竟心无旁骛,视而不见。最后一次,邓华又看表,让林彪察觉了。问有什么事?邓华说:〃林总,巴顿将军那里等我速回,我还得赶路呢……〃
当时林彪脸色就沉下来,手一摊,你走,走。邓华忙不迭地出门后,林彪抬手掀翻了桌子。
另一朵小花絮:
不久后,巴顿将军因记者招待会出言不慎,被召回国。临行前夕,他跑到第4兵团司令部,把自己习惯乘坐的那架改装〃蚱蜢〃作战指挥机,送给了林彪。
巴顿介绍了一番空中指挥装甲战的好处,还伤心地表示:希望再次见面。
林彪的回赠显得很不相称。
他既无准备,平日又疏于礼节,并且性格内向,对此毫不用心。所以一时翻箱摸兜,找不出像样的礼物。
巴顿呵呵一笑,挥手说不必了。拿出日记本,请林彪写一句告别赠言,并签名留念。他一直写不好那两个复杂的汉字。
巴顿的潜台词是:通过林的赠言,看看他,和他们中国军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以后的机会不多了。
林彪拿过本子,端端正正写上〃惜别〃两个字。签了名左看右看,意犹未尽。
巴顿也觉得两个字太少。
林彪背着手在司令部里踱步一个来回,再次接过巴顿递来的那支派克钢笔,翻开一张空白页,粗重地写下:
〃我执梭标望君还。〃
飞到太平洋上空,巴顿的副官戈德曼中校,问起这句赠言的涵义。
巴顿久久地琢磨着那几个瘦长的汉字,缓缓说道:
〃见鬼,这句话……真他妈的让我感动。是的……他们喜欢我,等我回来。这就足够了。中国,没有白来。〃
(388)
中国南方战线。
5月底,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国军收复武昌、汉阳。关内日军最后一个野战集团第11军被毁灭笼罩着,苟延时日。横山勇中将受到撤职处分。
这期间一个不愉快信号是,因平汉线当中几个路段接收问题,国军汤恩伯部与华北联军刘伯承部,发生了先是连级、后来是营级的摩擦。双方互有伤亡。
由于魏德迈和史迪威的及时努力,制止了事态升级。
6月1日,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
在关麟征、杜聿明两军装甲兵和卫立煌野战兵团共60万人的合击下,南京守敌日军15万人史无前例地开城投降。
〃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元帅献出了他的军刀。照片贴上各大报纸的头版,日本政府也无法否认。
这次成建制的公开大规模投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给这个岛国长期固化的〃忠节〃观念带来一系列微妙的心理变化。大批曾经蒙昧的日本兵从此相信,确实有〃缴枪不杀〃这回事。投降从此正式列入日军的选择菜单。
为此,战后审判时,战犯畑俊六的辩护律师为他争取到一定的从轻发落。
据非正式传闻,这个胜利有着内部线索、其中包括戴笠〃军统〃组织的若干功劳。某几个老资格日本亲华人士也发挥了作用。但这时没人肯透露他们的名单。这些说法此刻也没有人去深究。
(389)
朝鲜南部城市,光州机场。
从5月中旬开始,盟军已可利用朝鲜南部新占领的光州和全州机场。于是,大批的轻型轰炸机也可直接参战。航程完全不再成为问题。
5月下旬,又是上千架B-24和B-29的集中轰炸,不到一星期大阪和神户便基本被摧毁。在各主要城市中,有150平方英里面积被夷为平地,300万座建筑物、几乎占全国建筑物的一半被削平,至少2000万人无家可归。
〃我想,日本人该投降了吧?B…29把他们烧得很惨。〃象拳击手般强壮的副驾驶焦尼中尉说。〃他们还没有死腻了吗?我炸都炸腻了。〃
〃恰恰相反。〃领航带队的约翰少校接话。他今天倒文质彬彬,象个名牌律师。〃我看他们换了招数,日本人没有死的概念。唯一办法是杀光。〃
李梅将军没有参与谈话,仍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方式,带队起飞。
轻型轰炸兵力…舰载航空兵也轮番竞技,日本的防空警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整天安静反而被视为不正常了。
这就提前实现了李梅的设想每日摧毁两个城市。
(390)
日本。京都。
弹雨纷飞的时刻,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平静。米国轰炸机没有光顾这个旧日本的古都。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等人关于保护人类古代文化遗产的建议。
古城仍然清秀典雅,云雾轻笼,琉璃烟波,象个罩在薄纱中的睡美人。
歌舞伎美奈子流离到这里,投奔她的表妹。刚到时,仿佛进入一个凝冻着的古代世界。那些松柏、楝树和桔树仍苍翠欲滴。纪念恒武天皇的平安神宫、感人的清水寺和悬崖上的〃后舞台〃、植物园、长满樱花林的仁和寺……都那么古色古香,连妇女衣裙都那么雅致,带着怀旧的古风……真美啊。
站在一株浮屠塔般的雪杉面前,美奈子踟躇着:太让人留恋了。但饥饿实感表明,即便这世外桃源般的京都,战争阴影也无所不在地压抑着人们。※
表妹理枝子嫁到京都一个小职员家。丈夫虽已48岁仍被征了兵。丢下理枝子带三个孩子,终日在饥饿线上挣扎。穷困,使秀丽景致全然褪色。
找到理枝子时,她在一个军用被服厂干活,孩子在山里挖野菜。美奈子这才知道远离东京的近畿地区,生活更苦。村里只剩妇女和老头子,牲口早已宰光,连种子都被吃掉,树皮都被剥食,留下白森森的枯树。
理枝子说:饥荒严重的地方,已出现把死人分割后煮食的不堪情景!
一阵晕眩恶心,美奈子还是挺住了,她已不是第一次听到。在横滨就有民间自发组织拿着表格请她签字:一旦被炸身亡,将自愿同意,被活着的人……当作充饥食品。
理枝子絮絮叨叨,讲述着〃人肉和猫肉味道差不多〃什么的,美奈子连连摇手实在受不了,况且她们谁也没吃过猫肉。
理枝子还说了另一个惊人消息: 日本也轰炸米国本土了!
她所在的被服厂由于缺乏棉花停产,所有女工都被动员来用纸糊气球。因为妇人心细手巧。这些大气球载着沙袋、调节器和一枚炸弹,在高空借助西风飞过太平洋,大约50个小时到达米国,投下那枚小炸弹。※
糊气球的淀粉糊,人也可以吃,理枝子偷了点给孩子们。她给美奈子尝尝,还真比橡子面强多了。
〃这可是绝密呢,说出去,宪兵会把我关进监狱,那孩子们就得饿死。〃理枝子眼泪流出来。
〃一定保密。〃美奈子郑重承诺。
即便以她的妇人之见,用氢气、纸和木材制成、随风而去的气球炸弹,同美军的B-29相比,日本处在多么可怜的地位呀。依靠妇女们纤弱的手,去开动杀人的战争机器、保卫本土,日本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吗?
※本节改造自宋宜昌著《燃烧的岛群》,意在印证战时民间疾苦。
另外,日本空飘气球9300个,合计落在美国本土17个。
(391)
莫斯科,苏联外交部。
6月1日下午,佐藤尚武大使请求立刻会见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几个星期来,这位外长一直避而不见。
下午5时前几分钟,佐藤进入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被领到莫洛托夫书房,还来不及用俄语致意,对方把手一挥,打断了他:
〃我,向阁下转达政府照会。〃
凭着多年外交生涯,佐藤本能地想到这是一份宣战书。虽然这不出他之所料,但成为现实,仍是个严重打击。莫洛托夫起身离开办公台,坐在长条桌的一端。佐藤被示意在另一端坐下。
莫洛托夫宣读文件。朦胧中,佐藤只听清最后一句话:
〃……鉴于以上所述,苏联政府宣布,自明日,即6月2日起,苏联认为自己已处于对日战争状态。〃
日本要求苏联调停和平,却收到宣战书。佐藤迅速转达这一声明。
铃木首相犹如遇到闪电过后的霹雳虽然早已料到那震耳的声音,但还是被它的终于到来而震得发呆。
(392)
当晚,布防在桦太、千岛群岛、北海道的日本第5方面军即受到苏联远东军区和太平洋舰队的全面攻击。满洲边境和朝鲜北部也发生激烈交火。
日本海也不再是日本的内湖了。
6月4日,关东军负责对苏作战的喜多诚一大将在牡丹江前线失踪。后来查明是被苏联第88特别教导旅原东北抗日联军周保中、李兆麟领导的部队设下埋伏,打伤后生擒了。
北海道东北部小城网走市,竟当天就被登陆的苏联红军占领!
小樽和札幌也受到牵制性的苏联舰队炮击和空袭。千岛北端的占守岛、幌筵岛发来苏军登陆电报,结果无人理睬。日本已没有一寸宁静土地。
雪片般的战报,象两年前的捷报一样,在大本营各个参谋的桌上堆积。
所不同的是内容和反响:那时战报引起的回声是一片〃班哉!〃而现在回声则是低低的〃八嘎〃。
……汉城失守。奉天失守。南京失守。汉口在激烈巷战。长春遭到围困。满洲里边境守备队面对苏军一溃千里。新加坡发来告急电报。关东军地下总指挥部灌满了水,无法使用……
联合舰队覆灭之后,陆军,特别是中国和海外派遣军已是皇国唯一支柱。现在陆军也不复存在。一个两只手都被打断的人,怎样生存?谈何抵抗?
所有飞机厂、造船所均已中断生产。
皇宫和内阁都只能使用蜡烛。
港口被水雷彻底封锁。夜航派往釜山的近卫师团第二旅,触雷沉没,两千人再次葬身海峡。那已是最后的帝国精锐。
粮荒使乡村中公然出现〃食人尸〃现象!这惨绝人寰的情景正向城市蔓延。
即使玉碎,也有无玉可碎的一刻啊。
颤颤巍巍的铃木首相,泪眼昏花,再次恭请〃天皇陛下圣断〃。
(393)
同日,蒋委员长致电罗斯福总统。
他指出:
〃如果苏联参战、进入朝鲜、满洲、登陆北海道等,将使形势复杂化;欧战尚未结束,宜早日了结日本。不必拘泥于形式,可给予投降者适当体面〃等等,〃还盼总统阁下首肯〃。
罗斯福没有正面答复,回信中却重点谈及占领区划分设想。这是秘密破译所提供的情报分析,已使他心中有数。
一位反对对日让步的盟军将领是蒙巴顿勋爵。他是盟军将领中对日本态度最强硬的,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
〃一般说来,我不是怀有报复心理的人。然而如果我们手软,日本人会利用你没有给他们以粉碎性打击这一事实,向下一代灌输这类思想:即日本不是在战场上被击败的。如果我们不强硬,他们会卷土重来,发动下一场战争。〃
战后蒙巴顿勋爵访问踪迹遍及世界,却惟独不肯去日本。
终于,1944年6月7日,天皇裕仁发表了《投降文告》。
(394)
1944年6月7日, 清晨。
东京上空,积聚的阴云还没有因为阵风而消散。全体国民前一天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