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这样会耽误病情的。我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
〃放心吧,乔治,我心里有数。两个月后,我去华盛顿见你。〃
一轮圆月从崂山升起,硕大而红润。
史迪威为掩饰病情,摆出诗兴大发的样子,用山西腔的汉语吟哦了一首唐诗,作为宴后告别: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408)
南京。新街口广场。
1944年7月7日,这是个纪念日。
炎炎赤日中,20万军民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民国光复南京还都大典〃。
来宾中,以带着遮阳帽的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最为显赫,引起了各界惊叹和纷纷议论。
对日战争甫一结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中英蜜月〃。
这颇令一些缺少内幕情报的观察家大跌眼镜,对政治格局中的翻云覆雨感叹不已。在他们印象中,曾几何时,傲慢的大不列颠都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中国人,而中国也对战争初期英国的绥靖、不义和出卖,充满厌恶和愤懑……
而今,是什么样的利益链条把两个几乎反目的盟友捆绑成了情人?
其实丘吉尔首相的代表蒙巴顿勋爵和蒋委员长在重庆期间,双方已在一系列政治交易中迅速达成妥协。
深谋远虑的首相以〃政治上坚定支持国民政府、10年内归还香港、帮助中国营建一支海军、提供经济援助〃等条件,换取了委员长派出中国远征军50…60万人,参战巴尔干的决定正是首相那个念念不忘的巴尔干。
这支赴欧远征军由英国负责装备和补给,接受地中海战区统帅亚历山大上将的战略指导。
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并且乐观其成的是:这个协议有一点正中蒋公下怀。
军事委员长借此机会,正好把原来难以控制的桂系、滇系、以及川军,顺势派出,从而远离了他们原有的根基,这就给中央军嫡系部队腾出了替补空间。
两位谋略型的首脑,在这一点上目的不同,却一拍即合。
(409)
对于赴欧远征,中国军队上下似乎一开始都并没有出于军事考虑不管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荒唐。
马来半岛上,中国驻军营地里的这些部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表现出乐于从命。他们过够了长期缺粮欠饷、装备不足的日子,一个个乐得开此洋荤。
因为远征军的军饷是用硬通货英镑或美元支付,并直接给每个士兵开好个人帐户,不担心官长克扣。半年下来,攒的钱够买一片自家的土地了。死亡抚恤金标准也从优,虽不及英国标准的半数,但已远远高于国内。
搏一回命,换得安家立业。每个人都拨拉得开这几个算盘珠子。
至于他们的首领,在蒋委员长如日中天的气焰下,和西方物资武器援助的巨大诱惑下,既迫于无奈,不敢抗命;也冀望未来,怀有憧憬。
当然,国军嫡系也不是不参战。
蒋公做得足够漂亮号称〃铁甲关麟征〃的52装甲军名列远征军榜首。一些二流部队也排列其中。此外,派出的海军空军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地道的〃中央军〃。
其实蒋心里明白,巴尔干并非战车用武之地,52军不会马上投入战场,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去埃及接收一批新装备……
(410)
新加坡。裕廊海军基地。
为使国军出兵迅速,英国还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附加价码:
他们把在南洋缴获的所有日本军舰除战列舰外,全部划归中国海军使用。并在战利品分配会议上为中国国民政府积极争取了这一条款。
实际上,有经验的英国海军,在清理和检测这些战利品军舰时发现,舱室狭小、制式迥异、或者伤痕累累的日式舰艇,对于英国并无多少使用价值。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包袱。
但对中国海军,这不啻是一笔洋财。
这批由南京政府接收的舰艇大致有:
改造型航母2艘(神鹰、海鹰);被重新命名为〃台湾号〃和〃琉球号〃。
重巡洋舰5艘(羽黑、足柄、高雄、利根、青叶);分别改名为〃弘远、智远、威远、纪远、念远〃。
轻巡洋舰5艘(大井、长良、名取、木曾、五十铃);仍以〃远〃字系列命名。
各型驱逐舰12艘(风级4,曙级6,潮级2);均以〃阳〃字系列命名。
伊-109等潜艇12艘留作训练使用。
其他巡防舰艇、运输舰艇、货轮油轮等600吨级以上船只共计80余艘。
1944年7月上旬,国军在南洋几个船舶集中地接收了这批舰船,并留用了若干原日本海军操作人员。
海军副司令桂永清中将,带领一批经过英国海军短期培训的军官和水兵,欣喜地在裕廊基地举行接收仪式。
之后便向各舰派出监督管理军官、军士和部分水兵,与留用的日军战俘一起,驾驶和管理这些船舶。
五十铃
羽黑号。
足柄号。
(411)
越南。金兰湾码头。
张淦少将的〃钢七军〃正在港口登船。
根据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签署的命令,那支被命名为〃中国西洋舰队〃的、规模不算小的海军,开始了第一轮行动。
它们就地装载原来在印支、马来半岛对日作战和受降的部队现在改编成第一批中国赴欧洲远征军滇军6万人、桂军10万人,以及部分川军和〃正牌〃国军,仓促而又坚定地,驶向新的集结地开罗。
英国海军为此调动了它在远东的各种船只,包括不再需要登陆日本的那些应该转往欧洲的登陆舰艇,统统参加运送。45万人,运了三个月。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的远征!
自500年前明代三宝太监郑和 〃下西洋〃以来,还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中国军队涉足过印度洋,遑论欧洲了。因此,轮船上的远征军将士满心充溢着一股自豪感,倒是压倒了初次远航的种种不适。
半喜半忧的白崇禧上将担任先遣军司令兼参谋长。
后续出发的李宗仁上将,踌躇满志地担任了总指挥。
军事委员长蒋公,还有更深层目的。
积极派出远征军是一种重要政治姿态不光是清理和削减地方派系和军阀势力,从而整治中国传统上的一种痼疾,更重要的,这还会逼得共产党不得不同比例地派兵、减员。此事史迪威自会严格监督。这就是听了夫人建议,把史迪威让给共党的好处。
这步棋他走得毫不犹豫。多年政治角逐使他明白:国共摩擦由来已久,抗战胜利后新一轮摩擦已现端倪。共党势力今非昔日,在没有摸清罗斯福底牌之前,一味诉诸武力解决,恐怕短期难以奏效。
如何削弱对手,需要高明的棋术,和不被指责的着法。
(412)
美国惴惴不安地注视中国内战危险。
在河南上个月发生的摩擦冲突中,马歇尔作出一项临时性调解双方各撤离25公里。并派出李奇微空降军下属部队,两个空降团和一个后勤分队,从原驻地台湾,飞往中原,机降洛阳和开封,以排为单位沿黄河一线驻扎,等于象征性地设立了一条隔离带。
罗斯福总统看到,中国成立联合政府之前,政治观念上对立的双方,各自手握军队,确实孕育着某种危险。
因此,他虽然原来未置可否,现在却明智地捡起了丘吉尔的主张要求国共双方按比例派出欧洲远征军。
这样既解决欧洲战场的兵源,又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国内战风险至少是给延缓这种风险赢得了时间。霍普金斯替他作出的代价计算,更使他坚定了看法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投入产出比,好于其他任何一种选择。
美国付出的一部分现成的物质代价,可以从在欧洲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中获得返还,甚至可以从削减苏联的供应份额中获得找赎。
自然这会使斯大林同志不满。但是总统有信心在今后某次会晤中,用花样翻新的解释和对合作远景的期许,来平息那位大元帅阁下的愤慨,同时继续把牢国际政治的天平……
因此,日本宣布投降后,罗斯福就鼓励中国派出远征军赴欧参战这种前景,并逐步把条件具体化。
例如,一再要求双方对日期的确认;
例如,制订了补给、装备赴欧部队的优惠条件,和提高官兵待遇及抚恤标准;
例如,赠送一批高质量、多角度的欧洲战争影片,在中国各地广泛播映;
再例如,提出〃不参加远征的部队,则不再补给装备弹药,并有归还《租借法案》提供物品的义务,特别是大型武器必须归还〃的限制性规定……
对日作战后期,他便指示马歇尔、史迪威和魏德迈,尽量精确控制弹药补给量和新武器的配发量。他希望,以某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抑止双方的内战冲动。
罗斯福总统并不是一位思路单一的政治家。与此同时,他还策动国会,通过了一项十亿美元长期无息贷款的战后对华经济援助法案用于中国民生经济恢复;此外还专门拨出一亿美元特别经费,用于远征军将士家属的慰问、就业安置和子女教育。
他确信这些钱不会白花。他的智囊班子对此意见一致。
(413)
7月上旬,中共中央所在地迁址沈阳。
这里条件,好过现在华北民主联军指挥部所在的北平,特别是电力、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例如上下水管道等,都相对更加完善。
毛泽东不喜欢国民党特务机构经营甚久的北平,同时也担心那个长春的伪政权气息。而在这个工人阶级占主体的沈阳城,使人感到安全和踏实。
他甚至想干脆搬到鞍山那才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哪。他还很想有一段当工人的经历,尽管还没有过。
只是由于现在有了〃外事工作〃这个新概念,他才接受〃七大〃政治局新领导集体的意见,留在大城市沈阳。
很快,美国国务院开设了〃驻沈阳联络处〃。两位熟悉的使者包瑞德和谢伟思,继续主持这里的日常联络工作。
沈阳,三经街十七号。
这所主席临时宅邸里的电灯…而不再是油灯,亮了一夜。书房里烟雾象蒸气一样从门缝里冒出来,那是主席彻夜不眠一支接一支吸烟的效果。
现在,这个问题派出同比例的远征军,使毛泽东思虑再三。
国府方面派出45万军队。速度之快、决策之果断大大超乎以往的预料和估计。这里面有名堂。
下面就是:我们怎么办?按照艰苦谈判拿下来的军队数量比例三比一,我们就要派出15万人。
这确是个锻炼部队、换取装备、扩大影响、增加民族和阶级自豪感的好机会。……是啊,美国报纸而不是苏联报纸已经在赞扬〃中国共产党也主动承担了伟大的国际主义义务对德国法西斯作战〃……
虽然如此,但蒋介石耍的手腕太明显了。历史给了老蒋这样一个排除异己、巩固统治的千载良机!那些地方派系、军阀,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哦,美国人或许不了解,中国人可都看得一清二楚……
史迪威将军在催促了〃出发日期快要到了!请签字吧!毛主席!〃
在执著地热爱战争方面,这位将军和那位巴顿可有一比。只要能领兵打仗,他才不管你的国内情况。为此,他让蒋介石吃够了苦头。现在我也要尝尝这种苦头?这种压力诚然不好受。
毛泽东知道,相对国民党来说,史迪威更喜欢共产党。但他是象喜欢他的美国共和党的那种喜欢。他们观念里的政治斗争,是那种观点交锋、绅士辩论的议会斗争;而这里,在中国,却需要你死我活的兵戎相见……
相应比例?这是蒋介石削弱我们的手段,史迪威居然十分赞成。
……谢伟思介绍过,在美国,总统如果不以美国利益为准则,就不会得到选举。官员不以美国利益为准则,就不会得到任命归根结底,美国利益,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
(414)
这很正常。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利益,不也该如此么?恰恰这一点中国人做得不够好。对此,我们应该学习。
但是我们……真的要出兵么?和蒋介石比兵力,我们本钱还不够。现在虽已不是〃乞丐同龙王比宝〃的红军时代,却也是至少一比三的力量差距。
恩来在开罗会议上把风放出去了:我们,可以参加对欧洲法西斯的战争。
这个话我是说过不假,但还没有考虑成熟嘛。如何参加?怎样参加?当然,恩来也没有说。
国际影响、舆论压力、党内盲目乐观倾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决定,派出部队,远赴欧洲,势在必行。
一个党,一个潜在的执政党,说话要算数。好吧,我们派!
所谓寇能往,我亦能往!你有杂牌,我有新军。尽管不公平,我们自有办法。共产党在最弱小的时候都没有怕过,何况今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