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所谓寇能往,我亦能往!你有杂牌,我有新军。尽管不公平,我们自有办法。共产党在最弱小的时候都没有怕过,何况今日三分天下有其一。
……
右一为包瑞德
还有包瑞德,这位能用标准北平口音朗诵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军人外交官,已经如愿以偿,晋升准将。昨天他来通报:美国将在帮助中国战后恢复的第一笔贷款…10亿美元中,规划出华北自治政府的份额…可能是25%甚至30%。
另外在大连港,装满小麦、肉类和食用油料的船队正在卸货……美国,希望中国参加欧战而不是内战,看来这份诚意并不假。尽管露骨地显示了他们的利益需求,可也包含了我们的利益需求。
明白、简单,这就是美国风格。这不挺好么?
至于派兵的风险,当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包瑞德和谢伟思说了一句话:
〃只要你们在沈阳,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谢伟思明白,毛主席指的是战争内战。拥有兵力优势的国府也常常对此并不讳言。
※原话是:〃只要你们在延安,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现在毛泽东再次碾灭烟蒂,又在砚台上润润毛笔,拿起那份文件。
远征军派出后,必须密切注意老蒋的动作。他的嫡系部队,还大部留在国内。88个整编美械师啊。我们呢,相应的编制是纵队,只有27个。
天亮了,窗外的鸟儿已在啾啾鸣叫。
在办公厅送来的《华北战区赴欧洲远征军指挥员候选人名单》上,毛泽东重重地圈上了〃刘伯承、邓小平〃的名字。
既然去欧洲嘛,这两位喝过洋墨水。
是啊。老蒋那边派的是〃小诸葛〃。白崇禧不是说,刘伯承是〃中共第一员悍将〃么?好吧,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此中深意,非蒋不能参透。
(415)
白俄罗斯…拉脱维亚边境。
1944年6月末,两个奔跑的巨人巴格拉季昂和鲁登道夫,在这片土地上的剧烈对撞,使得巨人背后的双方操控者,都着实大吃一惊。
奇怪的是,在信息和情报已相当敏感的此时,双方事先却都没有估计到对方会在这里发动夏季攻势。
德军大本营一直判断,苏联人的选择必定是乌克兰。
而红军统帅部则基本忽视德军再次发动攻势的可能性。他们在执行斯大林同志6月7日的指示:〃要想办法对德寇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6月22日,三年前这是个历史性日子。
苏德前线中段,分属两个阵营的数万门火炮几乎是同时发出怪吼。虽然两个进攻地域之间南北相距250公里。
白俄罗斯各方面军在朱可夫元帅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了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代号为〃巴格拉季昂〃 的大规模进攻。他们迅猛渡过湖泊和沼泽,绕开那些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坚固支撑点,毫不犹豫地向着明斯克挺进。
但担任攻势北段任务的波罗地海方面军,却遭遇了意外。在〃豹防线〃中段偏北的谢列日,德军的炮火准备比苏军的行动提前了半个小时,使刚进入出发阵地的苏军损失惨重。
没等苏军调整,德军进攻就开始了。
(416)
俄白边境。道加瓦河北岸。
隆美尔麾下的装甲部队,在几个波罗地海方面军阵地上撕开了数个口子,就像与此同时朱可夫在南方250公里外,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所作所为一样。
技术已成熟的620辆黑豹A或G型坦克,以及400多辆4型坦克,在一轮炮火准备后全面发起冲锋。
由于西线无战事而养精蓄锐的几支武装党卫军部队、以及惯于狡诈用兵的〃沙漠之狐〃,再加上当面苏军的措手不及,多因素合并,造成了令斯大林震怒的结果北部战线,被德军突破了。
这是德国在东方能够纠集起来的最后一次进攻。为此元首还努力再次动员,增加了60万人的预备兵源。虽然其中有30万要打些折扣那是弗拉索夫挑选的战俘军队。
德国的战略主动,依赖于发达的交通网和内线作战的迅速机动。
俄罗斯西北,大卢基城郊。
夏日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欧文·隆美尔元帅乘坐敞篷汽车,从正在向东开进的德军队伍边疾驰而过。途中平原上是各种坦克和火炮残骸。
路上遇到另一支庞大队伍,行进方向相反那是由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组成的苏军战俘,面带愁容,衣衫褴褛地被押送着西行。
这是自哈尔科夫战役以来,德军抓获俘虏最多的一次。隆美尔想起,元首最近对将领们强调:苏联人力即将枯竭。他对此不以为然。
但谁知道呢,元首有他的情报来源,又有一向自诩的天才直觉……也许这次是元首正确呢?
(417)
连同朱可夫在内,苏联统帅部没人想到1944年的德国居然还会进攻。
克里姆林宫的地图上,原本标记的是一个个指向西方的粗大红箭头。北极熊本该用厚实的巨掌,狠狠地锤击面前这只疲惫的狼,却不留神被狼的前爪在软腹上猛抓了一把。
〃红色乐队〃的覆灭,切断了统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而白俄罗斯游击队送来的德军运动迹象,被想当然地理解为德军在加强防线,而没有足够重视。
与其说苏联人低估了对手,还不如说,他们还是不理解战线对面那个指挥者异于常人的思维。
某种意义上,无论希特勒还是隆美尔,都是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怪物。
数量有限的美英援助汽车,都被大本营派给南翼,那是战役重点。缺少运输工具的北线部队,只好用故障频频的国产汽车和畜力大车运送物资。北方某些积雪尚未融化地段,连雪橇都派上用场。
苏德双方主攻轴线南北相差250公里,而双方统帅都没有立刻命令进攻部队改变前进方向。
于是在战役最初阶段,以维切布斯克要塞为分割点,双方形成了〃对进〃的奇怪战场态势就象1942年的哈尔科夫。但这次是一个巨大的顺时针双螺旋!
与那时不同的是,如今的红军久经沙场,指挥员也不再是冒失的铁木辛格。(418)
1944年7月初,史迪威上将陪同尼米兹海军上将,在日本横须贺、吴港、佐世保巡视一周。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海军。
愉快的〃战果旅行〃并没有冲淡他对海军那些繁文缛节的厌倦。
简朴务实、追求效率的他,为了远征军的长途海运,不得不一再忍受,不停地还礼、致意、说好话……
船舶调度问题解决了,都是快船上帝啊,他们居然把那条〃伊丽莎白女王号〃也派来了!
一直担负繁重的太平洋上运兵任务的她,拥有28节的巡航时速,潜艇根本追不上。所以在航行中从来没遇到危险,连S形规避航线都不必采取。就是驱逐舰也无法长时间跟她保持编队!机器受不了那种持续的高速啊。
这条豪华巨轮,一次可以装运17000人,足足一个师的兵力。又快又好。
土八路开洋荤,让南方国军弟兄,和在码头上干活的那些尝够〃鼠式运输〃滋味的日军俘虏们,眼热不已。
对于英国佬处理战利品的做法,美国方面讨论后决定如法炮制:
同意华北联军的要求,把缴获的日军舰艇作为补偿之一,提前交给他们,并为他们组建一支规模适当的海军。
凡是与国府军队竞争的事,史迪威都有心去做。因为马歇尔临走时给他的约束只是:〃别做得太过分了就行〃。
一支以输送和护航为主的小型海军,史迪威认为根本不过分。
但在防止中国内战的问题上史迪威是清醒和坚决的。他追求的是一种在力量平衡下的对内战可能性的威慑和抑止。
〃天平倾斜就意味着失控。所以,国军有的,共军也要有,〃他说。
世界性的战争任务还没有完成,史迪威决不能眼看着自己辛苦训练和装备出来的、已经具备战斗力的军队,陷入中国内战的无谓消耗之中。
(419)
大连,棒槌岛。
一所海军学校就要在这里创办了。尼米兹这次甚至帮助物色了校长第五舰队参谋长阿利·伯克准将。这是个接受过全面海军教育、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的、年轻的合适人选。
他的助手也颇令人满意曾击落过20架日军飞机的〃西格斯比号〃驱逐舰长、海军十字银星奖章获得者、夏威夷华人、36岁的美国海军上校葛登·派伊亚·程胡(钟云)。他在语言沟通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
周恩来专程转达了毛泽东的谢意,出席了海校落成和开学典礼,并为新生的华北海军挑选了一批干部。20年代在孙中山大元帅府担任过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将军代理司令员。
将领里面还有几个史迪威熟悉:萧劲光、张爱萍、叶飞、耿飚、张学思、刘道生、陈锐霆……这都是共产党里有文化的军人啊。可见他们重视。
想到那位〃花生米〃委员长将来听说这所学校会怎样气急败坏,史迪威心里一阵快意。对那位气量不够恢宏的大元帅,他有一种促狭心理。
(420)
关于日式舰艇,美军与英国人的看法一致:这些外表高大、但实际舱室狭小的日舰,完全不适合美国海军。
风浪中,在一些驾驶室里甚至不敢挺直身体。舰炮口径也不吻合(例如140毫米口径),又不打算专为它们生产炮弹。
与其把它们拖走作为靶船,在各种试验中沉入海底,那么送给派兵出国的中国人,无疑是更实惠的选择。
这是一举两得。英国佬的顺水人情送得有水平,常给人情世故欠缺的美国人以智慧的启示。
在日本本土,能挑出来的完好舰艇已没有南洋那么多。典型的东洋怪物们航空战列舰伊势、日向等等,都在轰炸中沉没殆尽。有些勉强可以修理,但要耗费时日。最后整理出的礼物只有:
轻型航母葛城号;更名为〃鞍山号〃。
轻巡洋舰4艘(大淀、夕张、矢矧、酒勾);以山脉命名,分别改名为〃太行、兴安、长白、井冈〃。
驱逐舰6艘(旗风、滨风、野风、矶风、冬月、花月);以北方水系命名,改名为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滦河、海河号。
潜艇和其他布雷扫雷、海防、运输舰艇共计33艘。
大概觉得不够意思,尼米兹还拨给2艘负过伤又修理好的〃卡萨布兰卡〃型护航航母(吉普航母)和3艘10年舰龄的〃马汉〃级驱逐舰。并从日本吴港海军基地那些残存库房里,搬出一批贮存的、口径适合的炮弹。
美国海军这时的观念已经是没有航空兵就不算是海军,即使一支护航舰队也是如此。阿利·伯克准将请求调拨了两个中队的海军教练机。
于是第一批中国海航飞行员,就从华北联军那支不大的空军中选拔。
飞行攻击队27岁的方子翼少校成为海航学员队首任队长。他30年代就被延安派往新疆学习飞行,后担任过纳兰航校的教官,是杜利特〃12弟子〃之一。
(421)
俄白边境小城,杰米多夫。
〃鲁登道夫〃战役发动后的第6天,隆美尔的长矛终于转向南方。
一心筹划进攻的苏军,没有在这一带建立有效的防御纵深,可依托的阵地较少。这就让惯于使用突破后不停顿攻击战术的隆美尔元帅再次得手。
他的〃黑豹〃坦克师,几天里在将近200公里纵深内凶猛冲击,如入无人之境。被击溃的苏联波罗地海第二方面军遭到了粉碎性打击。
这一瞬间,隆美尔找到了德军1941年在东线锐利进击时的感觉。
1944年7月,黑豹的扑击。
斯派达尔参谋长已在秘密怂恿记者使用这个新闻题目,期待着〃沙漠之狐〃的头衔升格为〃草原之豹〃……
次日,铁十字旗被重新树立在失去半年的斯摩棱斯克。
但这没能让元首高兴多久:当天下午,明斯克被苏军攻克。
冥冥之中,似乎存在一种默契:在螺旋式〃对进〃中,象足球赛一样,双方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场地交换。
……
从斯摩棱斯克向东,就是维亚济马。
这个曾让俄国人痛心不已的地方,现在,已被紧急调来的红军预备队饱满填充,隆美尔没有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就连元首也未要求他继续东进此刻他已处境危险。
朱可夫不是一个坐失战机的指挥官。他没有迟疑,命令刚刚占领明斯克的苏军兵锋立即转向东北,切断德军补给线。
隆美尔则反身西南,向奥尔沙陆桥扑来,与坚守维切布斯克的德53军一起,将苏军第39集团军包围。
地图上,巨大的双螺旋继续旋转,象一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图〃。
两天后,从明斯克北进的苏军,遭遇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防御阻击。豹式坦克批量出现,T34遇到强劲敌手。
同样,?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