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他们来到地图前。史迪威打量一阵,手指上方一处大幅的灰绿色块。
〃看吧埃文思,这里是蒙古。1923年6月我坐汽车三天三夜到这里库仑(乌兰巴托)考察。那之前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短期治理过蒙古,不过此时苏俄已经开始插手了。〃
卡尔迅无从知晓。他第一次来中国已是1927年。
〃还有这里,海参崴。我去那儿是1922年9月。那次任务是了解西伯利亚。〃
〃后来呢?〃
〃后来经日本、朝鲜,返回北平那时叫北京使馆武官处。〃
〃你的意思是?〃
史迪威结束短暂回忆:
〃意思是,据我所知,根据《租借法案》,现在我们援助苏联的物资,其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从美国西海岸经北太平洋运到苏联远东港口。去年三个月就有20万吨,主要是食品和车辆。〃
〃噢?然后呢?〃
〃然后再从海参崴,万里迢迢地运往莫斯科,用火车。〃
卡尔迅耸耸肩膀,表示惊奇和不可思议:〃这岂不是很麻烦?水路、陆路、西伯利亚!……恐怕至少要30天?〃
〃不止。但它比绕过好望角,到达波斯湾或缅甸,还要节省时间。那条路海上至少60天。没想到吧?〃
〃上帝,竟是这样!〃
〃那么埃文思,这就出现一种可能:从这些物资里,分出一部分,适当的一部分,援助中国,对日作战!经过的路线,就是蒙古。〃
史迪威把手向那块灰绿色重重一拍。
(37)
卡尔迅眯起眼睛,瞄了一会儿那个空泛的大色块。
〃那么,蒙古。它现在是中国的,还是苏联的?或者说独立的?〃
〃埃文思,你我都曾是外交官。别忘了30年代国务卿史汀生著名的’不承认主义’。不论对宣布独立的满洲国,还是蒙古国,都是这个立场不承认。在美国人眼里,它是中国领土。〃
卡尔迅笑了,凑近地图仔细观察。
〃乔,好象你是对的!看这儿,还有条铁路,从苏联赤塔到蒙古的巴颜图门。一条现成的通道!…是俄国人修的吧?〃
〃应该是1939年为了哈勒欣河-日本人叫诺门罕-那次武装冲突而建造。那次日本人吃了大亏。〃
〃没错。输的很惨。〃
〃可惜那个月我奉调回国到步兵第三旅任职,不了解详细情况。〃
〃乔,1940年我第四次来中国时,日本报纸还在吹嘘他们的胜利。可是据情报分析,那次日军伤亡数万人。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灭。还损失了180架飞机。那以后它不再对苏联轻举妄动。〃
〃所以埃文思,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给中国运武器的道路,就不会是唯一!〃
(38)
卡尔迅点头。佩服这位前辈将军的阅历和思路。
史迪威继续分析:〃存在的问题就是,斯大林拒绝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的要求,不肯对日本宣战。〃
〃是的。苏联是否同意经过它的领土,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呢?〃
〃实际上,直到几个月前,苏联还把大量武器-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和坦克这样的重武器,运到兰州,交给中国人。他们希望以中国来消耗日本。〃
〃我想起来了,还有参战人员。〃
〃1938年陆军部根据总统命令,派我专程赴兰州实地调查。我听苏联武官谈过,他们的飞行员成批参战,用志愿队的名义。比陈纳德志愿队人数多两倍。〃
〃可是乔,难道日本人不拦截这些运输船?〃卡尔迅有所发现,指着地图。〃你看,船队要到达苏联远东,必须穿过日本人控制的海峡。〃
〃这个嘛,来中国前,史汀生就告诉我,那些货船都挂苏联国旗。日本与苏联有约,彼此担心激怒对方,所以并不拦截。或许偶尔有检查,但这样的美国船据说已有120艘。※〃
※数字引自《苏德战争1941…1945》'英'艾伯特·西顿著。
〃原来这样!看来日本对盟友并不忠实这些东西是运过去杀德国人的。〃
〃反过来,几年前还有几十名德国顾问指挥中国军队,跟日本大规模作战。1938年我去观察台儿庄大战,见过正在现场指挥的法尔肯豪森将军。即使现在,中国仍在使用德国枪炮和钢盔。〃
〃世界真奇妙,乔。一切联盟都是有缝隙的。我知道蒋的军事顾问团长一度是被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塞克特将军。〃
〃还有,德国人替中国设计的南京防御阵地,叫做’兴登堡防线’。〃
〃有意思。所以德国和日本结盟,是一种交易和利用。这么说日本不会阻拦苏联运输这些杀德国人的武器了?〃
〃你认为,如果日本发现,其中一批武器,哪怕是一小批武器,被用来杀它自己,它会怎么办?〃
〃恐怕,它会切断这条航线,乔。〃
〃冒着对苏联开战的风险?〃
〃是的。它现在,不可一世。〃
〃那么,艾登大臣的目的就达到了。〃史迪威现出狡黠的一笑。
〃噢乔!你也是个军人政治家啊。〃卡尔迅以拳击掌。又问:〃可怎么说服苏联人,同意运输、交货这些要求呢?〃
史迪威意味深长地眨眨眼睛。
〃埃文思。你的总统会有办法的。〃
他用重音说了〃你的〃这个词。卡尔迅明白,史迪威想必知道自己使命的来由。一定是马歇尔将军对他有所暗示。
〃总统?也是你的。〃卡尔迅回敬。
〃上帝,我可是共和党人,没有投他的票。〃史迪威顽皮地眨眼……
思绪渐渐纷乱。寒气袭来,卡尔迅拉过毯子,在狭小的座椅上沉沉睡去。
(39)
重庆。牛角沱。
天黑以后,卡尔迅换装乘车进入市区,住进一家美军征用的、不起眼的小旅舍。不能去使馆,那里熟人很多。
旅舍是座小白楼。按照史迪威安排,他将在这里会见一位〃外蒙古问题专家〃。但卡尔迅知道,那就是蒋委员长的美国顾问拉铁摩尔博士。
他对此怀有期待。从他的朋友埃德加·斯诺那里多次听到这位学者的传奇故事。而且通过斯诺,他们还彼此知名。
会见地点本身,又给这次见面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卡尔迅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会见:
1942年4月15日,星期三,阴雨。
腊戍到重庆飞行四小时。机场却等候五小时。
晚上9:00接通了电话。
欧文·拉铁摩尔(Oven Lattimor),是这样一个美国人:出生于华盛顿,不满周岁便随父母来到中国。1928年在哈佛大学进修,30年代在中国完成了《满洲:冲突的温床》等一系列颇有预见性的论文,成为知名的中国政治问题专家。
他的〃委员长顾问〃头衔由罗斯福亲自提名。但他与总统本人并不认识。这使蒋失望,但由于他可以听懂宁波方言而无障碍地与蒋对话,又使蒋满意。这是以前埃德加闲聊时介绍的。
他称呼蒋为〃总司令〃,蒋则称呼他〃欧文先生〃。这很好玩。
重要的是,拉铁摩尔是一位有名气的徒步历史学家。《中国腹地的边疆》一书使他被公认为最了解中国北部边境的唯一美国人。
电话中,他说他中等身材,微胖,戴眼镜。此外他1937年6月在延安会见过毛泽东。和我一样也是斯诺帮助联系,并比我早一年。
约定明天上午9:00。我有点等不及了。虽然感冒找上来重庆雨天真冷,一路也过于疲劳。好吧,早睡。
(40)
卡尔迅重庆日记之二:
1942年4月16日,星期四,阴,雾。
今天确定了重要原则。
拉铁摩尔值得尊敬,富于洞察力。
他认为在这场世界战争中,中国将扮演的角色比多数人所想象的更重要。这与我看法一致。
但他明确说,不要指望总司令赞同我的计划。皖南事件以后,蒋不会再次批准我去北方的申请。〃即使罗斯福总统本人直接施加压力,也不可能很快获得同意,至少要等很久。〃他说,中国的情况比我想象的复杂。
这也与我们事先判断一致。但等待就意味着美国要多付出代价和鲜血。于是我们重点探讨第二套方案。
关于他和蒋的关系又得知一些细节。
拉铁摩尔不必上班,只是必要咨询时,蒋才来预约。此外则是传递与白宫的电报往来。他很清闲,他的宁波方言得益于幼年时的浙江保姆。
他曾专程考察过滇缅公路,并及时提出〃防止切断〃的警告,不幸已成现实。他还建议美中正式结盟…这也成为现实。
对蒋,他立下准则:〃虽然我由罗斯福提名,但毕竟是蒋任命、并向他领取报酬。一个诚实的雇佣兵应忠于他的报酬〃。
于是我担心地问:是否会把我的计划通知蒋?他明确表示:不会。
他认为,用一切方法对日作战才是扶持蒋、也是扶持中国的最好措施,哪怕蒋事先不知道。我有理由信任他。
有意思的是,谈起延安和毛泽东,我们也有若干一致:第一,同样是长谈了一个夜晚(斯诺也是。看来毛喜欢夜间工作。丘吉尔式的习惯?)。第二,都认为他是一位属于人民的人,一个智力超群但显然具有农民血统的人。第三,都认为他有潜在的、在中国掌握权力的可能。
午餐时讨论中西餐具:筷子和刀叉。拉铁摩尔居然认为,由于活动手指更多的缘故,使用筷子会使人更聪明。我不同意。但没有研究也就不争论。
至于会见周恩来,他将替我安排。
蒋曾要求拉铁摩尔,除了他指定拜访的一些要人外,不要主动会晤别人;但却希望他跟周恩来保持联系。这令我惊奇。
对国共双方来说,这或许意味着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他们能有一条不受中国内部政治纠葛影响的联系渠道。这是委员长的一种深谋远虑?还是他对周有某种特殊感觉?不得而知。
周恩来与拉铁摩尔在重庆的交际场合多次见面。他曾问周:〃你是否认为我做蒋的顾问是浪费时间?〃
周毫不隐讳地回答:不,你的作用在于维护统一战线。
在天津长大的拉铁摩尔说,周是他的〃天津老乡〃。也是中共的一个窗口。重庆的中外人士,通过周来认识这个党。
既然他们熟悉,我的担心又减少一层。我与周上次是1940年5月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召集的、为〃工合〃事业捐款的聚会上碰头。据说周被盯梢很紧。
想起〃工合〃令人兴奋。
我的心飞回埃里奥特兵营,〃工合〃是我们的训练口号。这个词gungho,意味着〃同心协力〃。蓓姬的朋友巴巴拉博士说这是个发明,她把它收进了《新编英语词典》※。上帝,我这个16岁参军的老兵,居然可以和词典这类文化玩意有某种联系……
※gungho一词,于40年代收入英文词典,并成为一部电影的片名。这得益于卡尔迅的引入和运用。
(41)
同一天,晚些时候。北太平洋。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甲板上,举行了一个特殊仪式。
詹姆斯·杜利特中校在米切尔舰长陪同下,来到甲板上的B-25轰炸机旁,将一些勋章系在那些227千克炸弹上。
勋章是哈尔西将军交来的,原是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将领的礼仪性赠品。现在它们将伴随这些炸弹,奉还给日本人,去震撼天皇的宝座。
飞行员还用粉笔在炸弹上写了赠言,表达他们的幽默。
鞭策杜利特中校的,是阿诺德将军讲的一个苏联海军航空兵战例。
8个月前,1941年8月8日,德军大举向莫斯科挺进。
为给予敌人一个有影响的反击,39岁的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采取了大胆离奇的行动:派遣15架海军轰炸机,从波罗地海的厄塞尔岛起飞,在凌晨轰炸了柏林市中心!
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手的德军观察哨,当飞机临头时还在喋喋不休地询问:〃你们是哪个部队?飞到那里去?〃等等。迟钝的德国高射炮只能为苏联飞行员送行。
杜利特想,苏联人能做到的,美国人也能做到。
次日拂晓的疾风中,〃迈克特遣舰队〃转入全速前进。
(42)
重庆。牛角沱,小白楼。
又是一天足不出户。卡尔迅凭窗眺望着嘉陵江,写日记。
卡尔迅重庆日记之三:
4月17日,星期五,阴转多云。重庆。
愉快而紧张的一天。
周恩来比预计时间晚到一小时。这很正常,他从江对岸过来,而绕开那些严密的监视要花很长时间。
他比我年轻两岁。1927年3月在上海,我与他可算作中国说法里的〃失之交臂〃。当时我在黄浦江的〃肖蒙〃号上,停泊点美孚石油码头,离他的所在地乍浦路,不过数百码之遥。相隔11年后在武汉见面,才知道上海的错过。但周认为,当时我们这些陆战队员是奉命去吓唬工人起义者的外国武装势力。
呵呵,应该承认,这是事实。192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抱着当时的轻率观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