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在安全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和海牙国际法庭的设置上也有不同意见。于是决定延期成立,先行开始筹备阶段。   
  在联合国筹备委员会中,中国派出顾维钧、董必武作为正副代表。   
  蒋委员长对于中共参与联合国筹备虽感不悦,但碍于国内外压力,也只好勉强同意。因为此时需要他关心和绞尽脑汁的事情太多了。   
      
  (509)   
  亚洲大陆腹地。   
  整个冬季,苏联开始秘密向蒙古、中亚、远东边境增兵。但所有向东行驶的列车仍以民用列车为名,并保持平时列车正常运行秩序。   
  中国南京政府虽然没有准确情报,但毕竟有所察觉。于是加快了欧洲远征军的归国日程。   
  12月初,苏联就蒙古独立问题向中国提出交涉。1945年底,在温暖的广州进行了几轮谈判。
  由于双方立场相去甚远,谈判终于在两个月后破裂。   
  1946年2月22日。已经准备就绪的苏联,在新疆、蒙古两个战略方向、分四路大军对中国开始动作。
  冬季作战,正是苏军的强项。在从伊犁河到蒙古乌勒扎河,相距3500公里战线上,苏联出动了700架飞机和600辆以上的坦克、自行火炮,迅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攻击。合计兵力规模达到50万人。共2个方面军,2个空军集团军,35个陆军师,14个独立旅。
  本来防范着边境中小冲突的华军,没料到苏联在冬天、在短期内采取大规模行动,也没仔细研究过苏军在欧洲战争中的效率和打法,更没尝试过现代机械化闪电战的滋味,理所当然地吃了大亏。   
  缺少欧洲战争锻炼的胡宗南部,起初被击溃,既而被钳型攻势包围。在七年的对日作战中,中国还没有一支兵团级部队被合围过,普遍缺少这种警惕。   
  蒙古驻军傅作义兵团也从未见识过苏联坦克集团军的威力。坚持了不到一周时间,便在T-34、SU85的可怕攻势下溃退,2月28日撤出乌兰巴托。   
  苏军对两部穷追不舍。三月中旬,在迪化机场被毁、防线崩溃之后,胡宗南和16万士兵一起作了俘虏;傅作义还算利用预设防线搞了几个不成功的逐次抵抗,延缓苏军进军速度。但仓惶撤到绥远时只剩下2师人马。   
  开战一个月,苏军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志得意满,向中国方面提出:休战谈判,并承认蒙古独立。   
  这一来,中国民间街谈巷议中,刚刚树立起的〃拱卫疆土、镇北平西〃两大将军的神话形象,一瞬间被打碎了。民情激愤。   
  (510)   
  南京。黄埔路,中央军校委员长官邸。   
  北方战事的失利并未使蒋公大伤脑筋,相反他的行止坐卧倒都显得十分闲适,从容中带着一点自得,仿佛罗斯福总统听到珍珠港被袭击那样,感叹了一声:
  〃该来的终于来了!〃   
  车子,驶上了他设计中的轨道。   
  有点可惜的是胡宗南,好歹也算个得意门生,没有丧命就好;将来有机会交换战俘,还要把他赎回来的。至于兵员和武器损失,那倒可以不在乎。
  中国的人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物资军火补充不必担心现在我可不是打内战,以杜鲁门为代表的山姆大叔难道会眼看着赤色帝国主义在亚洲侵略扩张而无动于衷么?   
  夫人破解得好:一石三鸟。   
  庐山上两个月的消暑,深谋远虑的韬略,终于使天平向着自己这一方倾斜。   
  难得共党魁首之一周恩来也评价:〃蒋某战术不怎么样,战略眼光还可以。〃   
  呵呵,还可以?看看吧还真的是很可以!   
  蒋委员长立即明确拒绝了苏联方面〃休战谈判〃的建议,一边调动兵马,一边发表《告全体同胞书》:  
  〃中华民族之巨大危机再次来临!苏俄赤色帝国主义企图把被奴役、被宰割之命运再次强加吾人!国难当头,凡我同胞,务期奋勇,抗俄杀贼,不失寸土!〃   
  1946年春天的蒋介石,与1936年秋天完全不同。   
  在中苏冲突之际,委员长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坚决抗战的立场,厉兵秣马,磨刀擦枪,整军经武,大造声势。而10年前他对日本却远没有这么果断。   
  现在他颁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将15个集团军开赴中原、西北,已回到国内的杜聿明第5装甲军火速进驻陕西,关麟征52装甲军也正在尽快从欧洲回调。孙立人、张灵甫部队已从日本调动回国。   
  并且反复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命令中共…华北民主联军迅速出兵。   
  (511)   
  政治嗅觉灵敏的蒋公,充分意识到这是他争取国内民心、争取国际特别是美英支持,扭转政治上不利态势、打击中共威信的大好时机。
  为了这着棋,他踌躇再三,反复权衡,仔细掂量了手上的四张好牌:   
  第一张,民族大义。   
  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经过世界大战全方位洗礼、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现在可不是十年前那种麻木不仁了。领土意识空前觉醒。故而此番,师出有名。子曰:必也先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收复失地以此号令天下,谁人不从?娘西皮,违令者,斩无赦。   
  第二张,带甲百万。   
  感谢这场战争,以及将士们付出的那些血的代价。现在蒋某手上,拥有了足足100个美械、英械师团!450万大军,海陆空军齐备。上溯五千年,中华军力,舍我其谁也?足以雄视千古。   
  第三张,坚强后盾。   
  可以预料,不战则已,战端一开,英美列强势必站在我们一边。法西斯主义打倒了,共产主义就是他们今后的主要威胁、心腹之患。不在中国进行这么一场大决战,就没机会把英美列强紧紧绑在自己战车上。有了他们,还用担心武器物资么?谁敢跟美国比生产力呢?   
  第四张,战场选择。   
  这次与对日战争不同。那时日本占据和攻打的,都是我国富庶膏腴之地,又有强大海军封锁中国万里海疆,几乎陷我于困厄无援之境。   
  现在,大西北那些广阔荒凉不毛之地,尽可放手厮杀!南京无风险,再也没有迁都之耻;作战有保障,再也没有匮乏之虞。哈,毛泽东那个什么《论持久战》一说,这回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想到毛泽东,他不由得浮出一丝冷笑:这回,我倒要看看你们怎么办!  
  说到底,对付中共,才是他这次挑起蒙古冲突的核心用意。为了瓦解共产党〃联合政府〃的攻势,他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全民视线大转移。
  委员长此刻的心得和口号是:〃安内,必先攘外!〃……
  之后,他叫来军委会秘书,给空军司令周至柔二级上将下了一道手令:   
  〃即日起,对犯我蒙疆之苏俄军队,施以无情的大规模轰炸!〃
  随后又签署几份新的战区总司令委任状,以及加快陇海、津浦、平汉铁路复线建设,和郑州枢纽站、武汉长江大桥加紧施工的报告批复。  
  办完这一切,委座走上阳台,凝望了一阵十几年前〃新生活运动〃时期在南京远近栽下的、正在泛绿的法国梧桐。很少喝茶的他,此刻心绪澎湃、兴致盎然,破例品了一口家乡刚刚送来的龙井新茶。   
  ……国民代表大会已开始筹备了。这次会议,要选举国家总统,要确立国家体制,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情哦。   
(512)   
  伊尔库茨克。苏军东方前线指挥部。   
  从阿拉木图匆匆飞来的贝利亚元帅,走下嘎斯67吉普车,对前来迎接他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点点头。   
  〃最高统帅部和斯大林同志让我来,听听前线指挥员对局势的看法。〃   
  〃好的,联盟内务人民委员同志。〃华西列夫斯基陪同他走进室内,对照地图,介绍情况。   
  〃我军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击溃和歼灭当面之敌、收复蒙古领土、以及打击和消灭新疆反动派的任务。全部时间只用了一个月零四天。我军伤亡不到6万人,歼灭和俘虏敌人约27万。〃   
  〃这我知道,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然后呢?〃   
  〃然后?然后……等待新的命令。〃   
  〃您没听清楚。我是征求您的看法。〃   
  〃我认为,我军可以就地转入防御了。守住用鲜血换来的土地。蒋介石拒绝我们的停战呼吁。有迹象表明他在调集兵力准备反扑。最近空中战斗还是有点激烈,他们使用了美式重型轰炸机。我们的米格和雅克在高空性能上需要改进,一时还收拾不了他们。〃   
  〃你说转入防御?为什么?〃   
  〃我们已经结结实实地教训了中国人我是说,那些南京的反动派。转入防御态势,可以为我们赢得时间。〃   
  〃赢得时间,用来干什么?〃   
  〃建立一个独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呀。我们不是为这个才来的么?〃   
  贝利亚点点头。〃是的不错,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但现在,我们还要建立新疆不,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   
  华西列夫斯基惊奇地望了他一会,〃这个,我没想到,贝利亚同志。〃   
  〃没想到不行啊。在我们和这个东方大邻居之间,必须保留足够的缓冲地带。苏维埃的建设才能少受干扰。〃   
  〃您的意思是我们不该就此止步?〃   
  〃止步?等着敌人反攻回来?那样战争就没有期限了。你看你的地理态势,〃贝利亚走到巨幅地形沙盘面前,〃前方完全没有地形屏障!身后也没有城市、居民区作为你的后勤支撑点。再者说,如果不能真的把对手打疼了,他怎么会跪下来向你求饶呢?难怪蒋介石拒绝停战。〃   
  〃您是对的,人民委员同志。这些我也曾想到过。就地转入防御,确实在地势上不够有利。问题是,原有计划中的兵力……不够我们继续发动进攻。〃   
  〃部队士气怎么样?〃贝利亚转问。   
  〃高涨,人民委员同志。打胜仗的部队,还会低落么?〃   
  〃那么你们可以作出新的计划了。兵力问题,我会直接告诉莫斯科。〃   
  〃那么,根据您的意见……〃   
  贝利亚摆摆手:
  〃不,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不要说是什么我的意见。我本人没有什么意见。军事上我是外行。我也没有权力提出计划。决定是由你们来作出的。〃   
  华西列夫斯基咬了咬嘴唇:〃好的,贝利亚同志。我们会尽快拿出让您和斯大林同志满意的计划来。〃   
  〃那么祝你们成功。趁敌人还在愚蠢做梦的时候,果断行动。我一周后回来,下午还要飞到远东,那边问题也棘手呢。〃   
  一位少校副官轻轻过来,低声汇报:〃司令员同志,午餐准备好了,罐焖羊肉、黑鱼子酱、上等伏特加……〃   
  (513)   
  烟台。芝罘半岛,海滨疗养院。   
  阳光和煦的小楼。窗下的写字台上,海因茨·古德里安正在用放大镜观察一份设计图纸上的琐碎细节。   
  夫人玛格丽特·戈尔妮里里外外忙活着,擦拭桌面、整理书籍、熨烫衣服、准备早餐……眼角眉梢都流露着与丈夫久别重逢的喜悦。   
  古德里安来到中国半年,一直在沈阳的兵工厂和设在赤峰的坦克训练营地之间奔波往返。   
  忙碌和紧张,以及沈阳的严寒,使他的心脏病发作了两次。因而,朱德总司令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指示陈毅的欧洲留守处,秘密找到他的妻子玛格丽特,接来中国,照顾他的生活。并特意安排他到这个相对温暖的地带疗养。   
  神秘地离开战败的故乡德国,使得古德里安免去目击战后那些屈辱场景的痛苦,免受那些来自不同方面的追究和问责。   
  在异国他乡,在这遥远的东方,他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研究,而不必荒废那本已不多的时间。   
  对于战争责任,他并不幻想逃避。但秉性顽固的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战争责任。无非是战胜国对战败国将领的一些司空见惯的查处、追索罢了。如果良知能告诉自己真的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会用手枪来审判自己。   
  现在,躲藏在这个遥远、陌生但渐渐开始熟悉的角落,听着爱人三十三年的发妻给他讲述久别无音讯的苦恼,和盟军数次前来搜捕、查询而不得的幽默小故事,他心里涌起一阵宽慰和促狭的快感。   
  〃玛格丽特,我和他们玩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捉迷藏!哈哈,有意思。〃   
  〃也包括对我啊。这个玩笑可是太大了。〃玛格丽特嗔怨。       
  〃对不起玛格丽特。我是身不由己。他们,中国人,一言不发就把我们送上飞机。我以为会被送到欧洲什么地方,甚至苏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