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
呵呵,应该承认,这是事实。192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抱着当时的轻率观念:教导中国人,学会对西方的礼貌。这是一种帝国主义意识。是15年来的观察和思考,使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今天还澄清了一件事:上星期,美国使馆一位青年官员,对周恩来〃打招呼〃说,一名退役美国军官〃陈纳德式的志愿者〃将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他惊奇地表示欢迎。
〃嗨,如果知道是你,不就简单了?毕竟我们已经了解很深。〃周说。
我明白这是史迪威通过高斯大使投石问路,以便让延安作好准备。因为接纳一位军人参战者的加入,会要求他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乔是个有心人。当然谢伟思并不知详情。
午餐时,我提到刀叉和筷子的优劣,他大笑说,不赞同天津老乡拉铁摩尔的〃筷子聪明论〃,这是民族习惯不同而已。
周是个机敏且不忽略细节的人。这种素质弥补了计划的漏洞,特别是关于行程保密、掩护借口、备用联络办法乃至生活等等细节。
延安东关机场确如我所知,暴露在全城目光之下。飞机着陆无法保密。我们找到了新办法。
关于计划本身,周相信延安会无保留支持。他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他无疑赞成第二方案,并认为一旦计划成功,就进行第二次〃百团大战〃。
这是我希望的。为前景所鼓舞,我们要为这个计划确定一个代号。
周提议,命名为〃后羿〃。这是中国古代一位用弓箭射击太阳的英雄。一共击落了九个恶毒的太阳,但留下一个供人们使用。我觉得很好,我们将向延安和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申请批准。
不妙的是,他被我的感冒传染了,临走时不住地咳嗽。
他将立即向延安发电,确定方案。还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的密码从未被破译过。或许,这是方块文字的某种神秘?我对此没有研究。
(43)
卡尔迅重庆日记之四:
4月18日,星期六。多云有雾。
上午拉铁摩尔博士派人送来一个牛皮纸包。我理解他不能亲自露面的原因。包里是他的《满蒙边疆考察笔记》,和设法弄到的地图、航线图!
真是感谢。匆匆翻阅,我脑子里对那个陌生地方形成了一个印象。
周的消息随后到达。如同希望的一样,可以行动了。明天将告知我行动细节。
该死的天气还没有放晴的意思。不过好在敌机也不能前来骚扰。我了解到,去年夏天的一次日本空袭,造成这里的较场口大隧道防空洞惨案,成千的中国人在洞中窒息而死。
离开美国已经两周。应该发回电报。
感冒好转。需要恢复训练。不知周怎样?我准备了药品。
连续几天憋在屋子里使人寂寞,收音机里也没什么重要新闻……
(44)
东京上空。4月18日正午。
东条英机首相视察水户航空学校结束,正在返航途中。
学员们的求战精神使首相深受感染,尽管小伙子们还稚嫩。国运正隆的日本迫切需要他们,比飞机的需求还要迫切。
可惜财力一直紧张,不能提前几年就预见性地培养数量充足的飞行员。再说日本又没有民间航空传统,以至于空中力量至今还不是足够壮大。否则,帝国扩张的势头会更令人满意……
两个月前〃狮子城〃新加坡的神速攻取,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陆战胜利。
那几天东京街头巷尾挤满了欢庆的人群。内阁得意洋洋地宣布:每家每户都发放啤酒2瓶、清酒3瓶、赤豆1包,儿童发放糖果点心一盒……
皇国尚不富裕。今后愿有更多发放!
东条首相再次为大东亚圣战的时机把握而踌躇满志。
战前征求意见,海军部和联合舰队一些头面人物一再表示:美国碰不得。就连山本大将也说,只有一年优势的把握。
可他们不懂,日本永远不会有十分把握的。先天注定的皇国弱势,只能用激昂的精神,和精确的选择来弥补!
此外,与其说是看透了英美列强在太平洋的疲软无力,还不如说是〃萨顿〃帮他坚定了决心。
年初,华盛顿的所谓〃阿卡迪亚〃会议刚一结束,这位能干的萨顿少校,就从法拉格特广场的军人俱乐部里搞到了实况。驻美谍报组智海中佐迅速转报大本营。另一渠道隐形墨水写成的阿根廷航空快信,也对此加以印证。
原来,那个乌合之众的什么26国会议,只不过就是决定了他们心目中的战争顺序欧洲优先,德国第一而已!
这不出所料。他们不会把日本列为首要目标。白人种族主义者永远会这么干。他们就那么自信,也那么愚蠢。有另一种顺序才奇怪,他们没有别的眼光。
既然不把日本放在眼里,我更不必客气。这种时机千载难逢!看看四个月以来的帝国吧。面积,人口,资源,战力,连希特勒元首也自愧弗如……
午时已至,首相打个呵欠,有点饿了。
座机开始盘旋下降。厚木机场和东京湾在脚下忽隐忽现。
秘书西浦大佐端出一份寿司。一边帮他整顿行装,一边察看窗外高度。
突然西浦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惊叫:
〃天啊!米国飞机!〃
惊疑中的东条首相急转身,舷窗边恐怖地闪过一个硕大的美机军徽。恍惚感到,一个狞笑的米国佬冲他招了招手。
寿司打翻在地毯上。
但此时首相还在清醒地辨认着:这架飞机,怎么会是双引擎? ※
地面建筑,已腾起爆炸后的烟雾。
※史实:东条降落时遇到杜利特机群。另外当时美国海军没有舰载型双引擎飞机。
(45)
华盛顿。白宫。4月19日。
总统秘书莉·汉德小姐送进两份刚译出的电报稿。
〃总统先生,记者招待会时间快到了。斯蒂芬森、沙利文、李普曼先生他们已在外面等候。今天热闹非凡啊。〃
〃呵呵,肯定会的。我们终于还击了!电报说些什么?〃
〃一份是日本大本营公告,〃莉·汉德小姐撇撇嘴,〃说杜利特他们’鬼鬼祟祟、攻击平民目标、狂轰滥炸’什么的。还说Doolittle(杜利特)的意思就是do little(小干干、成效甚微之意)。真气人!他们只能这么说吧。〃
〃哈哈,可以听出他们的恼火。〃罗斯福心情愉快,〃另一份呢?〃
〃就是你的卡尔迅。〃
〃有消息了!卡尔迅?也是你的,〃罗斯福一把接过电报,顺便调侃一句。
〃那个蓝眼睛上尉,过去写给我的几十封信都是转给你的呀!属于我的,只有信封和重复的邮票而已。〃莉·汉德小姐抗议。而且邮票如果是独份的,她还要把它让给喜爱集邮的总统。
罗斯福笑着没再接话,注视电报。
只有一行字:
〃香格里拉二期工程,开工。〃
(46)
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
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主持刑讯。5个在江西境内捕获的美国飞行员被轮番审问。看着他们吊儿郎当、满不在乎嚼着口香糖的神情畑俊六就生气。
听听他们交代的起飞地点吧:〃亚速尔群岛〃、〃格陵兰〃,以及〃中途岛的’海艾尔’(法国地名)〃……等等。
这些该死的东西。
海军坚持说,这次东京空袭是由米国陆军飞机进行的,因为海军不可能有双引擎飞机。大本营的分析中,从中国大陆起飞的判断也占了上风。这使〃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感到汗颜。可是这些扬基小子一个个扯得不着边际,直到现在也弄不清这般家伙到底从何而来。
一堆乱七八糟的供词着实使人怒火中烧。大本营又一再催问。没办法,只好如数电告吧。
畑俊六不耐烦地对通讯官鲛岛中佐喝道:〃电报照发!〃
(47)
海参崴。普里摩尔斯基机场。
发动机停止转动时,端着枪的苏联士兵从远处跑来。
杜利特部队16架B-25轰炸机中,15架最终坠毁。唯一一架安全着陆的是在这里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北60公里处。
绰号雪橇的8号机组,因为风挡玻璃被击破,阻力增大,燃料明显不够消耗。机长爱德华·约克上尉决定作出任务规定中严格限制的〃万不得已〃时的选择飞往路程短一半的苏联。
这是苏军的一个海军机场。下士瓦沙警觉而困惑地带领巡逻班,押解5名美国飞行员来到上校面前。
同样困惑的上校对他们打了半天手势,无法沟通。上校派人拿来地图。
迫降机长爱德华·约克上尉与领航员汉顿说了几句,于是,在地图上从阿拉斯加到海参崴划了一条连线。
苏联上校点头:〃欧亲哈喇绍(很好)。〃然后作个手势,请他们进入了营房的食堂,当晚享受了美味鱼子酱和烈性伏特加。
但是第二天真相大白。他们被宣布擅自闯入苏联领空,现予以拘留。一架运输机把他们带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关进一处孤零零的房子。
(48)
缅甸。皎克西,中国远征军指挥部。
昏暗的军用马灯底下,史迪威中将正在审核给马歇尔的电报稿。
〃彬文那会战形势严峻。已命东线各部向漂贝、敏铁拉一带撤退。西线新38师出击得手,与日军激战并攻取仁安羌,救出被围英军7500余人。※
〃请务必考虑前日报告所提建议,开辟新的北方路线!以使援华武器物资不致中断。空中运输数量有限,不足以依赖。
〃撤离中通讯困难。下次电报暂定一周之后。〃
史迪威连夜驱车驶向伊洛瓦底江前沿阵地,那里已被日军撕开一道口子。
随着车轮颠簸,枪声时而密集,时而断续。拒绝服从命令的杜聿明将军正在布置炸桥。眼里布满血丝的史迪威,感到一阵阵身心疲惫。
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坦白写道:
〃在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看守缅甸。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建议比美国人这种胡思乱想更加令人沮丧……对英国人来说,放弃100个缅甸也不比丢掉一个印度更重要。〃
中英联军放弃曼德勒,撤过伊洛瓦底江之后,英国人已无心作战,径自向印度境内西逃;杜聿明则率领第5军,沿铁路和公路匆忙向北退却。
史迪威意识到:〃分裂和崩溃的危险已经迫近。〃
※1942年4月中旬缅甸仁安羌之战,孙立人带113团击溃日军,解救英军。数月后获英王乔治六世颁发〃帝国司令〃勋章。
(49)
华盛顿。白宫。
这是几个月来最热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复活节后的天气和会场的热烈气氛已不需要壁炉里的火苗来烘托。〃炉边谈话〃的主人,今天只是简短回答那些踊跃的提问。
〃阁下,您怎样评价这次奇袭?〃
〃这对我们一度低迷的士气是一次巨大振奋。〃
〃那些飞行员们能够安全回来么?〃
〃据我所知,没有一架飞机是被击落的。绝大部分都会脱离危险,救助活动已经开始。我们会尽力使他们平安返回。〃
〃他们会获得荣誉么?〃
〃当然,难道你认为不会吗?〃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问得愚蠢了。〃
〃没关系。还有什么?〃
〃那么总统先生,〃《洛杉矶时报》记者劳拉问道,〃能否披露,轰炸东京的机群是从哪个基地起飞的?〃
红光满面的罗斯福停顿一下,衣兜里的手指触到了那份电报。于是他幽默地眨眨眼睛。
〃基地?我想应该是香格里拉。女士,你认为不是吗?〃※
※此回答为史实记录。
金发碧眼的劳拉吃惊点头。然后是全场的笑声和掌声。
(50)
陕北上空。4月21日凌晨。
三个小时里,改装的B-25一直在夜空中疾驶。舷窗外漆黑一片,偶尔闪过几点地面灯火也是稍纵即逝。
亨利·惠特赛少尉心里有些茫然。这次任务会顺利吗?
看到身后的上校睡得那么安详,少尉又感到担心没有必要。跟着一位突击大队指挥官行动,多半是幸运的。
午夜登机时,上校随便问了一句:小伙子,训练过夜间跳伞么?
少尉挺胸回答:〃当然,长官。〃心想,这不就是执行这次任务的首要条件么,否则怎么会挑选到我?
他是美军驻昆明陆航分队按照史迪威将军指示,为这位上校特地配备的安全随员。
看看手表,离预计时间还差4分钟,地面还是任何标志没有出现。会不会偏航?会不会通讯衔接有误?降落地点会不会有障碍物遮挡?一堆问号……他不禁又紧张起来,瞪大眼睛盯住窗外,远方天边现起一丝鱼肚白。
〃好了,在那里。〃身后传来上校睡意未尽的低沉声音。
惠特赛有些妒忌地再次搜索一圈,才从天地交界处发现三个微弱的小亮点。他起身敲敲前舱,向领航员示意,那位用手势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