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 – 二月河
通,说他有个表妹长得好,请下旨意撮合完婚,说他怎样勤读苦作,能出口成章,请面试进士——这不是看戏看迷了?想着天子门生,奉旨赐婚那套,我不也成了戏里的‘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那样的昏君了嘛!”说着便笑,笑得身上乱抖。纪昀道:“蒲松龄这部书说的是鬼狐精怪,其中也不无寓言。他是个老秀才,文齐福不齐,六十年考试不中举,学问倒是好的,有些个牢骚也是常理常情。就怕有的文人和朝廷不一心,存有悻逆之意。明着写点无聊文章,暗地里教唆着人们不学规矩,于世道人心就有害无益,奴才虽小有薄才,壮游之后并不敢以才子自诩,学道还是直宗孔孟的好。宋儒以来所倡的道学,越看越假,口里仁义道德念念有词,其实肚里尽是男盗女娼。太平盛世国富民殷,不用孔孟正道导人向化,人心很容易染坏,坏了就不好纠治呢!”
二人正说话,王信已经回来。乾隆听得入神,便摆手道:“叫他外头候着!”又对纪昀道:“你说的很是。我原以为你不过文学好,人也历练精干。看来‘才子’二字还不能局限你。”他起身慢悠悠在窗下踱着步子,幽幽地说道:“我一直在物色一个人,想修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把现在皇史成里的秘藏书全编进去,同时征集海内民间所藏图书一齐编入。我在位期间,要在武功文治上给子孙留点产业。武功上圣祖已经开创了基业,要把他创的基业扎得更磁实些,文治上我是太平皇帝,理所当然要做得更好点。你方才讲的,其实就是文治的根本,就叫它四库全书吧,那也是修书的宗旨。你既自己说出来,就是有缘,别辜负了我的深意。”
身居清秘阁,饱览天下图书,修史写书,哪个读书人不想呢?纪昀眼中熠然闪光,问道:
“书名叫《四库全书》?”
“是的。”
“意思是经、史、子、集全收无遗?”
“是的,别说《古今图书集成》,要比《永乐大典)还壮观!”乾隆笑道:“不过你不能急。你现在还只是个小小的军机章京、四品微未小员,还不够当这个四库全书总裁的资格。这里头要作的事多着呢,现在我们还是先见见平阴县令吧——叫他进来!”
王信还在一边怔着听,他怎么也不能明白,好好的小军机都不稀罕,纪昀竟巴着去翻弄破书!听乾隆叫,忙回神禀道:“这里的县令叫丁继先,没在衙里,衙里人说南关聚了些难民,密地里串连着准备吃大户,带了几个书办师爷和县丞一道儿都去了。已经着人去叫,这会子不知来了没有。”正说着,王义从二门口带着一个人进来,穿着鹭鸶补子,戴着砗磲顶子。纪昀便知丁继先来了,遂命道:“传丁大人进来!”丁继先在外头已经听见,趋步哈腰进来,只看一眼乾隆便向纪昀行礼,又递手本履历,笑道:“吃过午饭我就出去了,山东刁民真是厉害得很,那么多人乱嚷嚷,也听不清吼的什么,叫他们出来个头儿说话,他们又说怕我动官法拿人。后来我火了,我说我是山西大爷,说话算话,决不拿人!他们这才推个头儿出来说话。说本地有个地头蛇叫洪三,难民在破庙屋檐下住,还收人家地头钱,一人一天二十串。难民们和洪三的人打起来,一直到方才才劝平息了,卑职来迟,大人别怪。”纪昀笑道:“你办公事迟来,有什么怪的?出票子请你的是我——这是我们四贝勒爷,老兄把我当正经主儿,是失了眼了。”
“贝勒爷!”丁继先吃了一惊,这才打量乾隆。此时清室开国已久,宗室里称贝勒的几十个,下头人早已糊里糊涂。他本来哈着的腰现在哈得更低了,一揖到地,又跪下磕头,起身又打个千儿,说道:“职下不知是金枝玉叶驾到,请四贝勒爷恕过!”
乾隆稳稳坐着,轻轻摇着扇子说道:“方才说到难民,全县有多少?都是山东的吧!”
“回爷的话。”丁继先身材短矮,说话声音中气却很足,翘着小胡子说道:“各地难民都有,也有从关外来的,还有直隶的。这里年年都有难民,今年山东遭灾,自然本省人多些。总计有两千多人,刘钦差、高钦差行文过来叫封境,就聚到这里了,偷鸡摸狗、撬门别锁的,哄抢粮食、盐店的就比往年多一倍不止——不瞒大人,卑职到哪里当县令都是卓异,今年考核是不行了,顶多弄个中平——官司太多了,竹板子都换了三次,新换的又打劈了!”乾隆和纪昀见他直率爽快,皱着眉说话似乎有苦难言,不禁都笑,纪昀笑道:“你这里情形皇上都知道了,中平不中平由他吏部去折腾,不妨事。”乾隆用扇骨打着手心,问道:“两千多人,是吃舍粥棚的吧!有饭吃还要闹事?你狠狠地弹压!”丁继先道:“爷,这不能硬来,一人一天半斤怎么够吃?还有管舍粥棚的棚丁、管伙的大师傅,又吃又拿,这是皇上也管不了的!县里只有一百多县丁,一概不许放假,两百只眼也盯不过来。激恼了这些人,都能踹了我的衙门!所以只能安抚,闹得狠了,加一点粮,哄着些儿。——总不能永远封境吧?高爷、刘爷回了北京,难民们也就散了。县里本来就事多,积了不少案子没破,光顾了应付这群山东大爷、关东老丐了!前些日子社会,洪三和城西刁家闹翻了,砸了戏台子,台底下打伤、踩伤几十号人,只为了争那个银娃!这事闹到岳中丞那里,到现在县里还没有顾上料理呢!”乾隆本已打算叫他退出的,听他说起银娃,又问道:
“我一入境就听说了银娃,还有那个洪三。他们的名字都放到村歌里了,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回爷,她是个女人——本地鼓乐行的行首。长得有几分姿色,前年才唱红了的角儿,我瞧着也并不稀奇,早就想用大枷枷了她,流放三千里。可她又没有罪,本地大财主们又捧着她,我也犯不着为个婆娘和这些大户闹生分。唉!这女人给我添麻烦不少!”
“你叫过银娃的堂会么?”
“没有,有一回方老爷子叫,想请我去,我说,去他妈的,你是胶狗子,加上一只破鞋,想叫父母官去喝祸水?好婆娘赖婆娘,上了床都一样,我不招惹这种是非!”
乾隆和纪昀不禁哈哈大笑,因见他粗豪,乾隆笑问:“你是捐的官吧?”“不是,”丁继先道:“我是雍正十二年正牌子二甲进士,好酒不好色,就是这么个秉性。我是宁波人,和宁波老同年都合不来,他们说我是‘宁波侉子’。我说他们是宁波酸丁,我是孤儿院长大的,讨过饭又读书,成了这个模样。”说着便起身辞别道:“请爷和纪大人安息,天已经晚了,卑职还要到驿站去,福建的卢大人解往北京,今晚宿在县里。他是个落难的人,更得安慰关照一下。没别的事,我就辞了,这里我再派些县丁来关防,明儿我再过来侍候。”乾隆一摆手,说道:“你稍停一下。你见过卢焯了?你们过去认识?”
“我们是同年进士。后来他在外任上得意就没再来往。”
“你和他谈过了?他没跟你说他的官司?”
“官司上的事我不好多问。他有些吞吞吐吐的,好像吃了女人的亏。赎那个婊子要两万多银子——他这人什么都好,为‘色’字吃亏了。”
“唉!为一个女人,太不值了!”
“回爷的话,那要看什么女人。跟喝酒似的。酒会醉死人,那要看什么酒!齐桓公好色,管仲是个婊子头儿,文天祥也好色呢!”
乾隆被他说得一笑:“你这人倒很风趣呢!这个题目我们将来再折辩。去吧!你们既是同年,劝他到北京见着皇上老实低头伏罪。”
“是!”
丁继先去了。乾隆仰着脸凝视着天棚一句话也不说。纪昀以为他还在想卢焯的事,便道:“丁某说的和卢焯的供词倒是吻合的,卢焯又加了一条,说他母亲孤苦无人照应,赎这女人是为了给母亲欢娱晚年……”乾隆摆手制止了他,说道:“朕这会子不是想这事。朕想,这里难民聚得多了是要出事的。想必东明、巨野、丰县、单县情形也和这里仿佛。堵截‘一枝花’为的是怕她南逃造乱,她在这里造乱,不也一样吗?这是一宗事,再一宗,实地来山东看看,赤贫太多,地土兼并太厉害,这是因为地租太高的缘故。还有高利贷,这事朝廷不好下旨硬减,又不能听之任之,所以朕一直挂心。”纪昀见他焦劳国政,思虑如此周详,也不禁动容,遂款款说道:“劝减租诏令已经颁发下去,主子不必着急,这不是一天半日能见功效的。山东的岳浚劝减租子,必定还有奏折,主子可以朱批下去叫各地仿照办理。办得好的官员,升迁奖励,几年之内兼并就能放缓了。这是一层,再一层还要从穷人这头说,先帝鼓励垦荒做得太急,各地官员在严旨之下,逼着有地的放下熟地去开垦荒地,做得太过了。以奴才的见识,垦荒的宗旨是好的,还要鼓励。比如说,几亩以上的大荒地,垦出来若干年不缴捐赋,几分地不足一亩的,永不缴赋。购买种子农具的,由国家无息贷款——主子,咱们走这一路见了多少荒地,您还叹息来着。若都垦出来,地价能不下跌?有些小业主买得起地,也就抑制了大业主兼并。有了吃的,赤贫的也就不逃荒了,地方也就安定了,这一宗儿叫开源——两头作去,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好好好!”乾隆舒展了眉头击节赞赏,“就是这个意思,你这会就起草明诏,发回军机处叫他们颁行天下!”
“扎!”
乾隆微笑着拿起那部《聊斋志异》看,纪昀在旁挽袖磨墨,援笔起草诏书。写罢轻轻揭起纸,小心地吹了吹,双手捧给乾隆。乾隆一手接过诏书草稿,一手仍拿着那本《聊斋》,口中说“蒲氏才华可以直追李贺!就这篇‘自志’写得凄楚寥落,已能见他薄命之兆……”说着便看草诏,看完后索过笔来在纪昀的草诏上又接着写了几句:
其在何等以上,仍照例升科;何等以下,永免升科之处,各省督抚悉心定议具奏。务令民沾实惠,吏鲜阻挠,以副朕之惠元元之至意。钦此!写罢说道:“发军机处,各省督抚有回奏的折子,不要写节略,朕要看原本。”又指着那本《聊斋志异》道:“你看这些句子——惊霜寒雀,包树无渴,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其格调意境,充满一片鬼气。如今盛世清明,他写这些句子,难免有向隅而泣之嫌呢。”
“蒲氏是个老优贡,一辈子文场失意。”纪昀吓了一跳,忙道:“薄命人自怨自艾是有的,似乎并没有怨望之心。”
“朕乏了。你先退下吧!”乾隆笑道:“朕从不以文字罪人。你不要吓得这个模样。只要不是诽谤君父,离经叛道的文字,都可留着。但有些伤风败俗,于教化有碍的,也不可掉以轻心。朕既嘱托了你这件大事,你就多为朕操持这事吧!”
第二十七章 查民风微服观庙会 布教义乱刀诛恶霸
第二日便是五月十三,关圣人的诞辰。天刚亮乾隆就起来,叫了纪昀要看庙会。素伦等侍卫早已知皇帝必有此行,连夜商议好了,都扮作看热闹的香客暗地跟随。
此时天刚平明,晓风拂树、晨炊袅袅,早夏凉爽的夜气尚未散尽。乾隆和纪昀联袂步行出城,已见街衢上人流渐密,小车推着胡辣汤锅子,毛驴驮着瓜果菜蔬,吹糖人儿的,卖油煎饽饽的,赶着驴群上牲口市的……一个个都兴冲冲地赶着去庙会占摊位儿。真正赶会的香客和看热闹的还不多。乾隆兴致很高,一边漫步走着,一边仔细听着这些小贩们说笑对答,渐渐地和身边同行的一个卖馄饨的女人搭上了话:
“老板娘,你一个妇道人家赶车走这远的道儿,岂不太辛苦了?你家当家的呢?”
“嗨,老板呐!”那女人牛高马大,嗓门儿也响,十分爽气,“那死鬼的身板儿还不胜我呢!他起得早,割肉剁了一盘馅儿,剔骨头时削了手指头,寻郎中包裹去了,顺便再买些佐料——我们一家子的力气活儿都是我的。您瞧,我没缠过脚,出了名的马大脚。嘿,得儿,笃!”她抽了那毛驴一鞭子。乾隆看她那双天足,果真半朝鸾驾似的,踩在地上噔噔有声,不禁微笑说道:“我是外地客商。马大嫂,我们那里庙会,什么瓷器呐,绸缎啊,古玩、玉器的都上市。这里关帝庙会怎么尽是卖小吃的?”马大嫂一笑,说道:“客人您就有所不知了,今年大客户不多,庙会场边儿挤满了难民,谁有钱去买那些黄子?”
“噢!”乾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又跟着走了几步,问道:“你这馄饨担子,一天能有多少生意?养得住家么?你家一人一年要多少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