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 – 二月河
“什么?”
“你妈瞧着勒敏好,你也想跟他。”
“爹!”
“咱们三个关门说话,害的什么臊?还要转弯儿么?”张铭魁吐了一口浓烟。“你们以为我信八字?我和你妈就命相不合,有什么事?这事背后和你妈说了几次,今儿说透了,门第差得太远,根基儿也不一样,志向也不一样,所以这事断然没有好果儿!”
老婆子无可奈何地咽了一口唾沫,说道:“死心眼!他不是落魄了?”
“我就要说这事。”张铭魁忧郁地说道:“你们存的就是这个心:公子落难贫女相救,然后金榜题名,奉旨完婚——你们是看戏看迷了,忘了那是戏!咱们祖辈,有个老姑奶奶,那时候咱们家还没叫万历爷抄家,还在朝里做官。女孩们都二门不出,只偶尔叫个班子进府演戏,她就入了迷,以为状元就那样的。万历二十七年科考,老爷子下朝回来,说今科状元才二十六岁,还没有娶亲。老太太就抢着说‘看看八字,要是对了,四姑娘说给他,年岁不是正好?’那四姑奶奶是个娇痴惯了的,当下就跟老大太说‘嫁个状元死也瞑目’。催着老爷招了这女婿,谁想入洞房两人一见面,那状元五大三粗,黑得象个周仓再世,胖得又象《水符》里的鲁智深,满脸横肉还是个大麻子……”说到这里,老婆子已笑得弯腰躬背,玉儿也忍俊不禁笑着偏脸一阵。
“这没什么可笑。姑奶奶当晚就上吊了。”张铭魁叹息一声,“说你和勒爷纯是戏,也不是我的真心话。他要安生在咱家,当我的女婿,我是千万欢喜——可是,不是那回事嘛!你看看那些做官的,三房四妾里头,几个不比娘家门第的?你就保住姓勒的不讨小?做了官就心黑了,什么事做不出来呢?不如今日好说好散,日后还有个心念的好。爹就这一个闺女,一个儿,满心都是疼你们的,再没个坑你们的。把话说清白了,你要真还是要跟他,也由你。”
老太婆已是服了。觉得这实在是有阅历的活。她嫁过来时丈夫已经三十多岁,只晓得丈夫读一本书烧一本书,几个书架已经空了,处了几年又改作屠户。留神时,丈大每年清明都要悄悄去张老相公(张居正)坟前酒祭奠典。今日张铭魁透出口风,才若明若暗地猜出祖上的根基。遂长长叹息一声,说道:“平安是福。我也觉得你爹对。不过要是勒相公要不做官,玉儿还可跟他。”
“他做官不做官,我都是他的。”玉儿满眼噙泪,执拗地说道:“我心里早拿他是我丈夫了,没听人说从一而终?爹你说的不对!你为什么和我说这些?我恨死你了!”其实她心中的理智和情感正在打架,胜负不分,便把一腔怨气都冲向了父亲。
张铭魁握着早已熄火了的烟管发怔,深邃的目光幽幽闪着。许久才道:“我知道你肯定这么说,这是你的孽缘未尽,搬来孔夫子也说不服你。早先我瞧着西边歪脖树那个曹相公好,他学问那么大,没法攀。文章越好越损命。我也不大想叫玉儿和芳卿似的受那份罪。唉……天若有情天亦老啊!”他背着手,忧郁的目光注视着老屋角落没再言声。
下午过了申时,勒敏醉醺醺地回来了,一进门便吐了一地,老太婆和儿子忙着打水给他洗脸,撮炉灰扫地,又熬醒酒汤。玉儿给他屋收拾炕,伏侍他躺下,听他鼾睡了,拿了针线坐在他身边做活。那勒敏睡得结实,直到掌灯才醒过来,他睁开眼便见玉儿正专心致志地纳鞋底,却没吱声,怔怔看了许久才长叹一声。
“吓我一跳!”玉儿忙偏身下炕,从壶里倒了一杯凉茶,一边递给勒敏,一边说道:“和曹雪芹吃一回酒醉一回,不是人家对手,就少逞点能啊!——只顾做活,你几时醒的?”
“醒了有一会子了,一直在看你。”
“看我?”玉儿打量一下自己身上,“你没见过我?”
“灯下观花,自然别有一番情调。”
玉儿腾地红了脸,啐了一口,见勒敏又躺下,拿鞋底子朝他额前轻轻一拍,哂道:“你不整日念秦淮风月诗。大约想着这回去遇上个李香君、柳如是才够味儿吧!”勒敏枕着双手,笑道:“真的,我想过,没跟你商量,跟我去南京吧?”玉儿拈线穿针,说道:“就带我一个?”
“嗯。”
针扎了玉儿的手,血珠子立刻渗出来,她用嘴吮了吮,重新穿针引线,一边纳着鞋,半晌才道:
“勒哥”
“唔。”
“你会记得我么?”
“这是什么话?”
“要是我不跟你去,”玉儿略带心酸地问道:“你会记得我么?”勒敏笑道:“明早我就和你爹说,一定带你去。就怕你娘舍不得。你天天跟着我,有什么记得不记得的,真是傻话!”玉儿抿嘴儿一笑,半晌,才低头讷讷说道:“你在那边官府来往,都是有身份的人……我怕。”
勒敏一翻身坐起来,端茶喝了一口,舒畅地透了一口气,说道:“傅大爷真是风雅人领袖。写的荐书都直说了,下一科来京应试不成,就走雪芹的路,先到国子监宗学教司,选出来一样是正途!你去我就给你开脸,也是有身份的人,怕什么?一人有福携带一屋,我做官你自然是姨太太,谁敢轻慢了你呢?”说到这里他打了个顿,诧异地问道:“你怎么了,先还笑模似样的,这会子脸色苍白得怕人!”
“没什么。”玉儿闪着惊恐的目光看着烛影摇晃,缓缓站起身来,收拾着手里活计,颤声道:“方才都是顽笑话,弟弟那么小,家里离不得我的。这两天我把东西给你收拾齐。你只管奔你的前程——我得去给爹煎药了。”说完低着头走了出去。勒敏酒未尽醒,怔了一会儿又喝一口茶,倒头便睡了。
第三十一章 儒雅大使侃侃垂训 刚愎将帅越俎代庖
傅恒到达太原,恰是三月初三。他在奉旨南巡时三天一个奏议、五天一个条陈,朝廷载在邸报上颁布天下,间有乾隆嘉奖谕旨则由内廷廷寄转发各省。因此,这位青年国舅未到山西,已是先声夺人。巡抚喀尔吉善先期三日严令太原首府用黄土重新垫道、沿路每隔五十步扎一座彩坊。届期喀尔吉善和新任布政使萨哈谅率文武官弁带全副仪仗卤簿,迎出十里之外柳树庄专候大驾。喀尔吉善一边命人打场子,一边命人到前头驿站打探傅恒行程,那探马竟似流星般穿梭往来飞报:
最后一道快马回来,戈什哈滚鞍下来,用手遥指道:“傅中堂已经到达拐弯处!”
喀尔吉善手搭凉棚看时,果见前面不远驿道拐弯处一乘八人抬绿呢官轿。只是卤簿仪仗出乎意料的少,前头八名带刀亲兵,一色六品武职服色作前导,轿后八名护卫,都是五品官,骑着高头大马,气字轩昂地随轿而行。喀尔吉善怔了一下,便命:“放炮奏乐!”
顷刻间大炮三声,鼓乐大作。乐声中大轿缓缓落地,早有一个亲兵挑起轿帘,傅恒款步下轿。他身穿九蟒五爪蟒袍,外套一件黄马褂,起花珊瑚顶后拖着一根双眼孔雀花翎,站在轿外轻轻地弹了弹袍角,径向喀尔吉善面前走来。
“奴才喀尔吉善,率山西省城各有司衙门官员恭请万岁圣安!”喀尔吉善深深叩下头去。
“圣躬安!”
傅恒扬着脸答应一声,弯下腰一手挽了喀尔吉善。一手拉起萨哈谅,说道:“二位老兄别来无恙?”说着便打量二人。喀尔吉善是康熙五十七年入仕,老牌子的进士,已经五十四岁,脸上的皱纹纵横、微翘的下巴上留着一绺半苍的山丰胡子,不苟言笑。萨哈谅只四十出头,国字脸上两道剑眉挑起,一条乌黑的辫干直垂到腰际,还用米黄绒线打了个蝴蝶结,也没有多话——两人一样深沉内向,正是雍正用人格调——傅恒不禁又是一笑,说道:“前年世宗爷晏驾,你们去北京,彼此都忙着,竞没有在一处好好谈谈!”这次离京前,乾隆说山西两个喀尔犯生分,要他留意调合。
“上次进京还是在东华门外见了一面。”喀尔吉善说道:“您来提调晋省政务军务,朝夕可以相见,请中堂多加指点。”萨哈谅也道:“六爷在南边办差写的奏章,下官一一拜读了,精辟之至,受益匪浅。藩里许多事没办周全,正好请大人来整顿一下。”说着躬身一让,说道:“请接见官员。”
傅恒笑着点点头登上月台,台下军民官员立时鸦雀无声。
“诸位,”傅恒庄重地说道:“兄弟奉圣命来併州办差,一是要剿灭流窜黑查山驮驮峰飘高匪徒,绥靖山西治安。二是督导晋省各衙门理清财政、刑名,追补亏空。陛辞时,皇上谆谆嘱咐,山西政务仍由原任官员办理,钦差只是监督查办。所以并没有难为诸位的意思。各位尽自放心,回衙照旧办差,把历年来衙务得失列出明细条陈,转交巡抚衙门,由我和省里三司会同商办,对有过失的官员,只要知过悔改,决不有意为难,对有过不改者,也决不轻纵。我虽年轻不更事,以皇上之心为心,以皇上旨意为宗旨。凡事必以宽为主,存宽而不苛,则官官相睦、官民相安。本钦差以清廉自砺,朝廷俸禄足以养身安命。我清清白白一身来,还将清清白白一身去。请诸位父老官员监督,若有贪赃枉法事,请诸位上本弹劾,皇上必不恕我!”他话没说完,围观的百姓已是雷鸣般欢呼鼓掌。傅恒的脸涨红了,向四周抱拳团团作揖。继又笑微微说道:“傅恒不耐热闹、方才是代天受礼,现在大礼己成,请各位父老,各位大人自便。我和喀中丞、萨方伯还有要事商量。”说罢将手一让便走下月台。
喀尔吉善忙迎上来,望了望乱哄哄四散离开的百姓,笑道:“六爷,多少要紧事,也不在这一时。城里百姓还等着瞻仰钦差风采,依着我说,还是一道回城,不要凉了百姓一片仰慕爱戴的心。”
“我于山西父老有什么恩?”傅恒不温不凉笑道,“一下车就受他们如此爱戴,我心里不安。再说,我还惦记着军务大事,也没这个心情。”萨哈谅道:“接官厅那边还预备了接风筵。一路辛苦鞍马劳顿,为你洗洗尘总是该当的。免得大家失望。”
“我不吃筵宴,就失了官望:我不地动山摇入城,就凉了百姓的心。山西的风俗也真有意思。”
两个人听了这话都吓了一跳。二人对视一眼都没敢再坚持。萨哈谅便忙去吩咐:“所有官员一律先回城,各自归衙如常办差。”傅恒一直等到人们散尽,却不坐轿,径自踏蹬上马,说道:“我要听你们的,岂不辜负了如此大好的春光。”
“大人雅兴不浅。”萨哈谅和喀尔吉善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钦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遂各自上马随行,命扈从远远跟着。萨哈谅笑道:“太原胜境很多,晋祠就是好地方。闲下来可到介休去,那里有子推庙。”
傅恒漫不经心地例览着四周的景色,说道:“等忙过这一阵子,再说吧,现在我心中只有贼。”说罢大笑。许久才道:“傅青主(傅山)是你们山西人,主子时常提起,可惜已经亡故多年,怕忘了,这里提醒一下你们,听说他家已经败落,要周济一下。不然回去主子问起来,我很不好回话。”
“是。”二人忙在马上欠身答道。
“说到景致,我自然也满有兴味。”傅恒又道,“太原城郊有个兰村,你们去过么?”喀尔吉善道:“我去过。那里景致好极!左有太行,右有吕梁,峭壁下汾河婉蜒曲折湍流而下……”“我说的不是这个。”傅恒笑道:“我说的是窦大夫祠。”
“是有个小祠堂。”喀尔吉善回忆着道,“那个祠堂没什么看头,祠堂北有一个泉叫‘寒泉’就是盛夏也水寒如冰,多少有点意思。”
“寒泉是什么人开的?”
“不知道。”
“窦大夫。”傅恒微笑道。又问:“窦大夫何许人?”
“卑职不知。”
“晋国赵简子家臣,”傅恒又是一笑,“为开凿缕堤引汾河水灌田,他累死了,人们为他建祠垂范后代。寒泉就是在凿渠时开出来的。就是那祠堂造的也是仿春秋采邑规制。”
萨哈谅没去过兰村,在旁叹道:“早就听说六爷博识多才,真令人叹服。”
“这是张熙告诉我的。”傅恒说道,脸上已是敛了笑容。“介子推割股啖君,不慕荣利,是忠臣贤人,当然难得。一个人读书明理,事君事人,循道去作,都该是这样。但我大清现在最缺的是窦大夫这样的人。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事,收一点实效,而毫不图谋虚名。这才是丈夫中的真豪杰。窦大夫没有受历代敕封,可香火不绝几千年,这里头的道理不令人深思么?”
至此,喀尔吉善和萨哈谅才明白这是钦差大臣以此作训饬的,不知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