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想做的人
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小芳。教堂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小芳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含着泪水。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过去不等于未来(2)
这个时候,牧师脸上浮起慈祥的笑容,说:
“噢——知道了,我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然后,抚摸着小芳的头发说:“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期望。现在就作出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师话音刚落,教堂里顿时爆出热烈的掌声——没有人说一句话,掌声就是理解,是歉意,是承认,是欢迎!整整13年了,压抑心灵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融化……小芳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从此,小芳变了……在40岁那年,小芳荣任田纳西州州长,之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她写下了这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不等于未来”的观念,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成功与目前的境况无关。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未来。过去决定了现在,而不能决定未来,只有现在的作为及选择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过去不等于未来”这样的事例,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我国汉代著名学者承宫的遭遇就很有些像前面讲述的那个“美国小芳”。
承宫出生在一个穷苦贫寒之家。父母一年辛劳忙碌,全家人只能勉强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日挣扎在温饱线上。
承宫七岁那年,该读书了,但他只能眼巴巴望着左邻右舍的孩子欢天喜地进学堂——饭都吃不饱,父母哪来钱供他上学呢?
不仅上不起学,小小年纪还要分担家计重担,去替人放猪。
为这事,他不知偷偷哭过多少回。
不久,同村的学者徐子盛先生开办了一所乡村学堂。承宫放猪每天都要从那里经过。起初,他每次路过学堂,只敢望几眼学堂大门,竖起耳朵偷听一会儿里面的读书声,然后就赶紧离开。渐渐地,承宫在学堂附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竟不由自主地来到学堂门口,偷听先生讲课,听学童读书。常常听得入了神,把猪都忘了。
终于有一天,承宫在学堂门口听讲,没有照看好猪,让猪跑散了几只。东家寻来,不由分说,一顿毒打,打得小承宫鼻青脸肿,哭叫不止。哭声委屈哀切。
正在授课的徐子盛先生闻声跑了出来。当得知事情缘由后,先生便对东家说:“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像对盗贼一样残酷无情呢!从今以后,他不再为你放猪了,你请另雇他人吧!”
说完,将小承宫领进了学堂。
从此,承宫就被收留在徐先生门下。他一边帮老师做杂活,一边随课听讲,并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数年后,承宫读遍了先生的所有藏书,并写得一手好文章,远近闻名。
承宫最后成了一名在学术上有很深造诣的学者而名垂青史。
也许有人会说,小芳、承宫都是小时候就发生了转变,如果已经成年,“过去不等于未来”还管用吗?其实,这句话是永恒的。一切都是重新做起,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起步,永远都不算晚!
成语“刮目相看”便是一例。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虽然深得周瑜、孙权器重,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谋事。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重地,临行前嘱咐他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得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听了批评他说:“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便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一谋士建议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鲁肃也想探个究竟,便去拜会吕蒙。
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
鲁肃随口应道:“这事到时候再说嘛……”
吕蒙正色道:“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作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意奉献给您作个参考。”
吕蒙于是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
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
“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是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从此,鲁肃对吕蒙尊爱有加,两人成了好朋友。吕蒙通过努力学习和实战,终成一代名将而享誉天下。
千百年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成语,就说明人们对“过去不等于未来”的普遍认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这一观念真正用在自己身上。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成功的终极解释
它是“自我设限”的克星。
第三章成功的终极解释
一、成功究竟是什么
我们常问自己两个问题:
别人认为我成功吗?
我认为自己成功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
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发财、升官、出名。这些只是成功的万个具象之一。
成功最直接的表现为“完成”或“达到”。因为目标是自己的,同时对目标的评估也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因此,所谓成功,其实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看法;失败,则是别人对你的评估和看法。自己认为成功了,就成功了;自己认为没有成功,就不成功。
这不是阿Q精神。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别人总羡慕你的成功而自己总认为还不够成功,而有时候别人总以为你很失败,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充满快乐,自有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
没有任何人敢规定,哪一种成功才算成功,哪一种成功不算成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道出成功的不唯一性。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这样纷繁复杂,丰富多彩。
成功不是绝对的。成功者常陷入“有得有失”的二难境地,陷入成功的相对性之中。
事业有成,家门不幸;家庭幸福,生意清淡;事业家庭双丰收,自己却体弱多病……克林顿曾贵为“天子”,也仍有头痛欲裂、狼狈不堪之事。因此,《增广贤文》中所谓“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路上遇乞儿,家中有剩饭”……这样的事想必每一个“成功者”都遇到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功?不成功?
成功的相对性,使成功的评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对此,人们很容易迷惘。很多人一直争于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功,不是发自内心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才是决定自己成功的人。唯有用自我的主见,去判断成功,享受成功,才是“真实”的。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红字》的作者霍·桑曾列举出享受成功的五要素:
品质单纯;
具备勇气;
公而忘私;
热爱工作;
心安理得。
尤其是“心安理得”,是享受成功绝对必备的因素。“半夜敲门心不惊”,与其说是一种素质,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是成功的主观性。
关于成功,英国思想家赛克斯有一段经典论述:
“成功没有秘诀。成功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成功不是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
“成功并不限于你的生活中的某一个范围。它包括你与旁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作为一个父亲或母亲,作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作为一个公民、邻居、工人以及所有其他种种。”
“成功并非指你的人格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所有部分:身体、心理、感情、精神等的发展相连的。它是把整个的人做最善的利用。”
“成功是发现你最佳的才能、技巧和能力,并且把它们应用在对旁人做最有效的贡献的地方。用郎费罗的话说,它是‘做你做得到的事情,并且做好你所做的任何事情’。”
“成功是把自己心力运用在你所爱做的工作上面。它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它需要你全神贯注于你生活中的主要目标。”
“它是把你现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热望完成的事情上。”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成功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成功是主观的,成功是多元的。
因此,目前国际公认的成功定义就是:
实现自己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做自己想做的人》 Ⅰ成功的实质是自由
二、成功的实质是自由
凡成功者,其生存空间、意志范围必然扩大,可支配、操纵的物质或知识更多。扩大的要么是物质空间,要么是心灵空间,要么是二者同时扩大。一句话,成功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一个“地区级成功者”与一个“国家级成功者”以及一个“世界级成功者”,他们的意志影响的范围、生存空间是极不相同的;一个市井小民与一个得道高僧的心灵空间具有天渊之别;一个人以正当的方式达成某一个目标,另一个人以不道德的手段达成类似的目标,他们的物质空间或许相近,而心灵空间却相去甚远。
古人云,“将军额前跑马,宰相肚里撑船”。一个是面子(物质空间)大,一个是涵养(心灵空间)深,都是成功的表现。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成功追求史,“自由”追求史。从石器、铜器到铁器,从地心说、日心说到控测太空,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飞跃,一次“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处超市或酒楼而囊中羞涩时,我们感到尴尬,感到不自由;当我们知识不够却马上需要派用场时,方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不自由;当我们在特权人物的颐指气使下,点头哈腰时,我们不自由;当我们心中有太多的牵绊时,我们不自由……
于是,我们想尽办法成功,以争取更大的“自由度”(生存空间或支配力)。
物质的自由度是低级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度才是高级的“自由”。
有的人丰衣足食甚至家财万贯,其物质自由度不可谓不大,而心灵自由度却很小,所以依然郁郁寡欢,求神拜佛,看精神科医生,以求得“心灵”的一丝平静;有的人干脆走向极端,大肆挥霍,骄奢淫逸,以物质空间暂时的自由麻醉自己,以掩盖心灵空间的狭隘与缺失。
相反,为了追求绝对的心灵自由度而不惜抛弃巨大的物质自由度,也大有人在——乔达摩生于公元前653年,父亲是释迦族国王。他们的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现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地区。
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相者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