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上路–车轮印制的日记 作者: 李彦





!?br />           
        晚上失眠了很久,喀拉昆仑的美景让我暂时放松了一些,我在担心什么呢,这些天来,每天夜里总是要做关于开车的梦,或者是开快车,或者是总是开不到终点,或者是高速行驶时突然有行人或牲畜窜出,直到惊醒过来,心头无形的压力,化成了夜晚的梦境。现在已经很了解撒旦的秘书在西藏时夜不能寐的举动了,那时的他比我的压力还要大啊。我好像总是在担心,担心自己还是担心别的,自己也难以说清,似乎只有当我完成了旅途后才能消除这种这种担心。 
          
        虽然不能到达红其拉甫,却也让我有了继续向往喀拉昆仑之路的理由,壮丽险峻的雪山,多彩的巴基斯坦,在未来等着我。     
        清晨的塔县非常宁静,有边防军起床号响起时,路上行人很少,看见一个又一个士兵在自己跑步,嘴里哈出了白气。     
        开车来到东边的草原上看石头城,这是昨天傍晚我推想的看石头城全景的最佳位置,果然是摄影的好角度,可惜没有力气早起,长途驾车使得我已经没有了非要照出特别出色的片片来的念头,也可能是长途开车的副作用吧,总是感受而不去行动了。愿我的脑海能如录像机,我的心灵能如录音机,留下所有所见所闻所思。 
      
        这里聚居着很朴素的塔吉克人,晨光中,妈妈抱着孩子去担水了,牛羊随意地溜达,阳光洒满草原和石头城,古老的废墟并不苍凉和寂寞,这一路上,苍凉的景色太多,在这个清晨,石头城的脚下充满了温馨。 
             
        塔县真的是一个美丽的绿洲,到处都能看到慕士塔格峰,清淡的边城,是我未来隐居的地方吗?这丰美的水草滩,是真主赐给他的子民的膏腴之地。     
 
        路真难走啊,颠得烦死了,可是帕米尔高原的风景多美丽啊,雪山,我最爱的雪山,慕士塔格峰变换着角度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忘记了路的艰辛,再次来到黑湖边,风声对着雪山和草场兴奋地大喊:我们来啦!黑湖真美,雪山真美,一群骏马在雪山下的草原奔跑,白色的狗儿在湖边沉思,面朝雪山,放马劈柴,就在这个地方吧。 
          
        不过在卡拉库里湖边终于扎了胎,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扎胎并自己换胎,记得老黑出发前问我:就一个问题:自己换过胎吗?我说:没有,但是看人换过,风声自己换过。老黑说:那就没什么担心的了。哈哈! 
          
        我们按部就班地打眼,做标记,并学路上看到的别的车的样子,用石头做了不少提示标记并远远地放置了警示牌——走前特别新买的“大叹号”。换胎工具和千斤顶都在后座位下面,取备胎则需要把后备箱里的半箱行李卸下来,车子停在下坡路上,千斤顶的高程不够,只好加了石头,重新再支。支千斤顶也很有讲究,风声开始就支在了无效部位。看来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啊。多亏了风声,不然我的体重都不够把固定轮胎的螺丝松动。好在走之前记住了漫漫的帖子,关于大灰狼和236搞折三个轮胎扳子的教训,松切诺基轮胎螺丝要逆时针! 
          
        路开始变好的地方,风景也开始不同,壮阔的山谷,肌理丰富鲜明色彩丰富的山,云彩缠身的雪山,逼近而壮阔,不亚于魔戒中的场景,灰色的雪水河湍急地流。山大得超过了我的视野,想要目眦尽裂来把美景尽收眼底。 
          
        奥依塔克附近又都是红色的山岩,好象库车大峡谷一样,这五彩浓厚的峡谷,是盖孜河谷。     
 
        在喀什的吐曼河边洗净了征尘,真累啊,车车也累了吧,可是真高兴啊。尽管没能去到红旗拉甫,却也给穿越喀喇昆仑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傍晚的色满酒店,院子里的树中都是归巢的鸟,叫个不停,能看见有上千只。很多维族男人喜欢风声,说她象维族女人,哈哈,的确象。     
        喀什已经被我们转个遍了,其实并不大,不过一个大十字一个大转盘,一个环城路。哈!     
        喀什,喀什,薄皮包子和烤包子一样好吃,清炖鸽子也很好吃,馕坑烤串也很好吃,这里的烤肉根本不放辣子和孜然,只有盐就鲜美无比,酸奶子也好吃,就是不能喝酒,最腐败的一餐只要40元。 
          
        只好在漂亮的维族建筑风格的长廊里喝自己买的酒,改片子,吹着晚风,很惬意,喜欢。     
        喀什—塔什库尔干沿途风景简介:     
        从喀什出发,288公里到塔什库尔干县城,途经。沿途风景以喀拉昆仑山脉中的山谷,湖泊和雪山为主,非常精彩,喀拉昆仑山脉是我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分界线,著名的世界第二高峰K2就是主峰,也叫乔格里峰,是世界上攀登难度最高的山峰之一,其攀登难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虽然沿途不能看到K2的雄姿,但是喀拉昆仑山脉本身中无名的雪山,就足以唤起心中沸腾激荡的热情。 
          
        奥依塔克国家公园:     
        位于阿克陶县,集冰山,雪峰,森林,草地,河流,瀑布为一体,拥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瀑布群和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20公里的河谷,地貌奇特。     
        喀拉库里湖及周围的雪山:     
        经过一个很大的充满水草的浅水湖,恰克拉克湖,这里的风非常大,黑湖在一个山梁后面等待着你。喀拉库里湖又叫黑湖,据说在阴雨的天气时,湖水黑如墨汁,可惜没能领略到黑湖的真颜。黑湖边可以住宿,克尔克孜人的毡房很热情。 
          
        慕士塔格雪峰是被斯文赫定喻为“冰山神父”,完全是因为他沉稳刚健的外貌吧,这里是登山滑雪者的天堂,7000多米高的雪峰,却有着长长的雪坡,很多老外会在登顶之后一滑而下,而中国人中,也有了象江鱼儿杨波这样的豪杰完成了这样豪迈的举动。 
        
        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在黑湖的对岸,与慕士塔格峰遥相呼应,据说是冰山神父的两个漂亮的女儿。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内城看上去相当完好,这里据说是     
        古代去揭盘陀国的都城,唐代玄奘取经回国曾经到过这里。在石头城南面的草原是拍摄晨景的绝佳位置,可惜这一点是我在临走时才发现的。         
  
        第五章 喀什…英吉沙莎车…叶城和田     
        2004年9月20日21日     
        继续在南疆的旅程,在英吉沙买了几十把上千元的小刀还不过瘾,和田的民间手工艺和美食叫人永远无法忘记。     
        行驶近万公里后车子终于抛锚,却也因此好好享受了南疆的美食,吃得直到无法动弹。     
        9月20日      
        喀什叶城      
        全程274公里      
        心情指数:狂高兴     
        11:30 喀什      
        13:00 英吉沙 72KM     
        16:30 莎车 195KM     
        18:10 离开莎车     
        18:40 泽普 234KM     
        19:15 叶城 274KM     
        早上要出发时,发现轮胎又瘪了一个,后悔昨天没按直觉把轮胎全部检查一遍。不过这次省了力气,两个想去西藏的以色列年轻绅士主动帮我们换了轮胎。有时候觉得身为女性真的很好,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男士来帮忙,两个老外看我们摆出了换胎工具就停下来,高个子问:“Do  you need any help?”他指指矮个子说:“ here; he is a man。” 
      那小个儿二话不说,很责无旁贷地就开始干活儿了,高个儿在一旁不停地调侃,还问我:”Where is your husband?” 我告诉他:“He  is at home。” 
      他不太相信地耸了耸肩,不过,他还是帮了些手的,卸螺丝的时候,他站到扳子上去帮助松螺丝,也亏了他的体重帮忙,不然让小个子弄还真难。到底是男人,比我们干活儿利索多了,我们抱着都很吃力的235胎,他们很轻松地就给安上了。末了他们问关于去阿里的车,我们告诉他们要到叶城去找,这边很难找到的。 
           
        喀什城里在停电,去头天补胎的地方,修车的无计可施,于是决定先上路,到前面再说。     
        行驶在白杨树的林荫道上,一路上有很多人和很多驴车,新疆的白杨树林很密,一棵挨一棵的,下段又直又白,就象一排栅栏,上面是密密的树冠,有时还会合拢。这一带人口比较稠密,是南疆的农业区。 
          
        很快到了英吉沙,找了个补胎的,和老板连比画带说地告诉他要热补,从里面补,他表示放心吧,一定补好,把胎一放就去旁边的小店里吃缸子肉,就好象吃泡馍一样,泡一个窝窝馕在里面,我们看着对面的当地人吃,自己也学样,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没办法和他们交流。结帐两个人才9块5,大概是两个缸子肉8块,一个窝窝囊1块5。 
          
        吃过就去找芒辛乡十村,英吉沙小刀的发源地,据说全村家家都是作坊,在老乡的指点下胡乱在乡村里走了半天,又在水渠边遇到一些看上去是公务员的当地人,果然他们的汉语稍微好些,给我们指了路,又沿着水渠走了半天,尽是和越野路差不多的土路和大沟,在村里又转了半天,都是坑洼的路,最后找到十村,再经指点后,找到了卖小刀的地方,是个前店后厂的格局,原来就在国道边,早知道这样,沿着国道走一段也就到了,省去问路的麻烦和越野的苦恼,阿娜尔古丽小刀厂门口有一把三米来高的刀的模型,旁边写着:“小刀”。 
          
        并不是想象中家庭作坊的样子,而是在木雕的小楼里,有一些青年男子借助各种机械,砂轮,烙铁,电钻等简单工具在进行小刀制作的各个工序,大概是把全村的工匠都集中起来搞经济了,他们见我进屋就吹起了口哨,一些人对着相机挤眉弄眼,另外一些人埋头做活儿,偶尔羞涩地抬头对我微笑一下。这里的刀大都是不锈钢的,阿娜尔古丽牌,还有专利号,看来现在正规了不少。其实,城里还有其他小刀厂,但这里是小刀制作的发源地,相对来说更加正宗的,连法院的客人也来这里购买。 
           
        前面卖刀的商店装潢漂亮,全是杨木的木雕装饰,非常精巧,还有不少黄色和绿色的彩釉土陶。这里竟然有用鹿角做柄的刀,而且刀是轴承钢的,还有鹿角柄的鞭子,于是买了很多把大大小小的刀和鞭子,准备回去送朋友,一把银柄的小刀自用,一把鹿角的收藏,并且想好送给风一把鹿角的。 
          
        和经理讲了半天的价钱,维族人可真难对付,到最后我们也没能砍下太多,抱着装满小刀的纸箱离开了小刀厂。     
        过了英吉沙有个水库,相当不小,长了不少水草,又过了一段不算太长的戈壁路,之后仍是乡间白杨大路,只是车多些,我们知道一旦进入绿洲,下一个县城——莎车就快到了,这里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方,我们去看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是古代莎车国国王的王妃,出身并不高贵,却是杰出的音乐家和诗人,她组织编写的流传后世的十二木卡姆套曲,成为维族音乐的杰作和典范,多么出色的一位女性啊,特别是在一个非常男尊女卑的世界里,她的作为和她的才华更显得了不起,带着对她的崇敬,我们参观了她的塑像,美丽的她拉着琴,在绿树的环绕之中,洁白出尘,作为一位穆斯林的女性,她的确太不平凡了。 
          
        莎车的老城也很破,但是非常朴实可爱,市场上在卖金银色铁皮包的白杨木箱子,花饰漂亮,令人爱不释手,中号的才70元,考虑到未来的罗布泊之行可能会把箱子颠散,只能割爱。街上的老老少少争相观看数码相机照相,险些又造成了交通堵塞,有的人还好心地教我们系头巾的方法,南疆的女性不分老幼,都系着头巾,而且,要把耳朵和头发都包在头巾里,而我总是把头发都露出来,这不合人家的规矩。 
          
        这里的清真寺也有相当的历史,是17世纪的建筑,而且具有培养阿訇的的资格,有不少人在廊下学习,竟然没有人阻拦我们进入,并允许我们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