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风流枉少年





展艘幌峦豢翁饫锎鸨绫冉虾玫难!    ?br />     不过毕业设计得到优秀还有另一个功效,那就是可以在最后关头发挥救生圈的功能。本所大学规定在校学生毕业时补考的最多次数为十次,否则必须在毕业设计拿到优秀的前提下才授予学位证书。因此那些平时学习并不努力,每学期总有补考,补考次数超过学校规定的学生,都把毕业设计得到优秀作为最后的机会,这时你会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在意学习成绩的人拼命请客送礼争取优秀,有的为此还打得不可开交,撕破了五年来维持的面子。不过各系总是照顾那些家庭有些背景的学生或是学生干部。有的学生干部和常人一样,也是平时耍酷,不太努力的,现在则挖空心思要得到这个成绩,作为拿到学位证书的一条捷径,上一届的书记和班长都是这样混上证书的,这次毕业答辩的第六个名额同样是早已内定,照顾给班里一位局长的儿子,这位局长的公子补考的次数也到了十次。之所以照顾这位不劳而获的公子哥,是因为这位局长掌握着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大权,而且是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接收大户。     
    许昆和文新在一起练了三天,文新模仿提问老师问着许昆答辩中可能提问的问题,许昆按照文新整理的答案背了三天,基本上可以达到对答如流的程度。     
    他和杨跃的答辩都安排在第一天的下午,杨跃在前,许昆在后。杨跃答辩完了,他的感觉不错,外专业老师的问题他也回答得比较流利,下来之后就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     
    许昆答辩的自述部分也凑合,专业老师的问题也比较简单,都在预料之中,专业老师也都知道许昆的情况,特别知道他父亲和老蔡的关系,都睁只眼闭只眼让他过了。外专业的老师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特别是听说过许昆过去的风流韵事的,对他都格外关照,问题提得比较多,也比较尖锐,加上刚才没有把杨跃怎么问住,许昆这里就拼命要找回面子。许昆下来以后说最损的就是黄毛徐嘉的老爸,他也是系里其他专业的教授,问了一个他想都没有想,也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许昆想了想回答不出,时间又不允许多加考虑,就放弃了回答的机会。徐教授很得意,因为终于问倒了一个,他今天一天都很给这个班面子,下午看大家都对比较雷同的课题感到有些乏味,所以带头开了一炮,这炮别说许昆,就是换上其他报优的同学也恐怕招架不住。后来徐教授特得意地说:“回答我问题的技巧就是不回答,不回答不是说不会,而是要答非所问,拐弯抹角地兜个圈子。”不过学生就是学生,没有教授们的城府,不会的问题一问就慌神,根本想不到要兜圈子采取游击战术的打法,败下阵来也是理所当然,不然就不会说姜还是老的辣了。     
    答辩的结果也出乎杨跃的意料,他也只得了良好,和许昆是一样的成绩。杨跃心里不服,情况也确实像他抱怨的那样,系里老师本来要照顾许昆的,四个评委都给了许昆优秀的评价,系里其他专业的老师给优秀的票数不多,只有一票,那还是老蔡带过的研究生给的,其他评委都给了良,他们本来就知道许昆的秉性,对他平日吊儿郎当的印象太深,印象分就少了许多。而且他们认为许昆最后想靠照顾的方法得到证书是行不通的,所以许昆以一票之差没能评上优秀,他最后获得毕业证书的希望泡了汤,只能拿到肄业证书,如果要重新获得毕业证书,只有等到来年再来一次补考,也是最后一次,不过那时你已经走向社会,你如果还看重证书的价值的话你就得再努力一把,每一扇门学校都仁至义尽地给留到了最后时刻。     
    系里其他老师给杨跃优秀的不少,占了三票,按说专业老师一般都会照顾本系的学生,外专业能得到半数票,本专业老师的评分也不会低,应当说是十拿九稳。不过事情就出在他和许昆为争这个名额打架的事上,系里老师是看老蔡的面子,杨跃回答比许昆发挥得再好也是枉然,系里的优秀票他只得了一张,投票的人是个好好先生,谁答辩都给优秀,因此,他也没过三分之二的票数,最后成绩为良好。为此杨跃怨老蔡和系里,他也更加痛恨这个学校,临走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下了“北X大,大傻X”的巨幅题字,以发泄他心中对这个地方的强烈不满和仇视。     
    与毕业设计优秀答辩相比,良好的答辩显然是走个过场,这是给学习成绩排在中等的学生一个心理安慰的形式,只要你是认真准备了,能连贯地叙述你的观点,回答一至两个问题,你就可以轻松地获得良好的成绩。如果你连良好也不那么看重,你可以只获得通过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你不想要都要送给你的,有点像菜市场买一送一的蔬菜,班里就有一个毕业设计没按规定的时间上交,甚至没有回答出一个问题也按通过处理了,这是大家都皆大欢喜的结局,除非你还有杨跃的野心,不然你不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第五部分第67节 激情折腾的岁月

    毕业班的学生除了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另外一项任务就是到社会上去推销自己,找毕业后的去处。你必须在走出校门之前将自己推销出去,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卖个高价,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单位去发展;运气差一点的只能找个效益差一些的单位先将就着,以后再找机会;完全不走运的,有可能在出了学校大门时还没有找到接收单位,那时你就像一个流浪者一般,碰到一个门脸稍有气势的大楼就想闯进去碰碰运气。     
    学校为了毕业生的分配在学校里召开过一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集中见面会,当时举办见面会的学生食堂像个大市场一般嘈杂,有名气的单位跟前围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如果你到的比较晚,只能通过里面的人把你的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对这个单位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仅仅知道它的公司名,至于你是否是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学生,则一无所知。     
    比较冷清的是那些写着某工厂、某企业的单位,你还可以和他们好好谈谈,他们也很热情地向你介绍,不过千万不要过于认真,越是说自己好的单位你越要小心,没准你头脑一热签了合同,就顶替了一个要从这个单位跳槽的人,而那个要跳槽的人必须答应单位,为本单位再物色一位同样学历的大学生,不然就要交纳单位一定数目的违约金。那个说服你投身到他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没准就是要引你上套的人。每次碰到这种过于热情的单位,肖潜和许昆就开玩笑地问:“你们那儿漂亮女孩多吗?”     
    对方马上回答:“多的很,都没结婚呢。”     
    “那她们人品咋样?”     
    “人品好着呢,都是好姑娘啊。”对方还在继续吹嘘。     
    “完了,完了。” 肖潜和许昆表情忧郁地说。     
    “怎么了,你们不是想找既漂亮人品又好的姑娘吗?我们那儿真的多的是呢。”对方感到不解,心想你们俩不就是好点色,怎么听说好姑娘多的是倒说完了呢。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凑上前去故作神秘地说:“不瞒您说,我俩想找有作风问题的漂亮女孩。”说罢两人扬长而去。这时招聘的人才知道被他俩涮了一把,冲着他们俩的背影摇摇头说:“这俩主儿,都什么人呢?”     
    找工作对于学生们来说成了有人欢喜有人忧的事情。文新现在不考虑工作的事,他已被推荐为班里惟一的一名保送研究生。文新在大学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推荐研究生的人选确定,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到三年级结束时,稳坐在第一把交椅,只要再坚持一年,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保送研究生的人选了。正当文新自己也觉得无人可敌时,四年级上半学期时出了点意外,班里一个女生悄悄地从半路杀上来,她就是黄毛徐嘉。     
    徐嘉的父亲是土木系教结构力学的教授,一直想让女儿得到这个保送研究生的名额。一年级到三年级,徐嘉也很努力,成绩排得比较靠前,但当时班里基础课成绩好的还是男生占了多半,特别是文新,每科的成绩总要比第二梯队的分数多十几分,徐嘉当时就处在第二梯队领跑的位置,她前面还有朱一民等四五个男生,因此大家都认为保送研究生的竞争人选是文新他们几个男生,徐嘉的成绩只能说是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基础课程徐嘉偏于落后,她的父亲是无能为力的,毕竟他和基础课的老师不是一个教研室,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     
    四年级开设的课程全部是专业课,而且是徐嘉父亲所在的教研室担任教学任务,这一年上半学期结束,四门专业课考试成绩一公布,原来成绩排前面的几个男生全部傻了眼,徐嘉四门成绩全是满分,文新长这么大只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取得过门门满分的成绩,而且那时语文考试还没有作文。文新尽管全部通过专业课的考试,成绩也比较好,平均分90分左右,但与徐嘉这学期相比总成绩领先的优势一下子被拉到相差十几分。朱一民更惨,有两门专业课只勉强通过,别说和文新竞争了,他已被徐嘉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这件事对文新的刺激很大,他担心自己虽领跑了近三年半时间,却怕最后冲刺阶段被身后的人超过。于是他从文学社隐退,不再关心学校校刊的事,专心于他的学习。四年级结束时,徐嘉再次以不可理喻的五科平均成绩96分的高分排在本学期的榜首,其中两门还是满分,结束了她在推荐研究生之前的考试,而文新咬着牙拼了个五科成绩平均93分,还落后了三分,最后加上前三年功课的平均分,文新仅以比徐嘉总成绩多三分的成绩胜出。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摇摇晃晃地以领先对手半个头颅的优势闯过这场马拉松式的学习竞赛的终点,为此他差点累得吐血。     
    也许系里的老师拼命护送徐嘉上研究生也有他们考虑问题的道理,一是必须给徐教头这个面子,毕竟都是在他手下混事,将来的职务升迁晋级靠的都是徐教头的一句话。另一方面,假如保送了徐嘉,既送了徐教头的人情,他们也相信文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这样就可以招到两名本校的研究生,何乐而不为呢?但反过来让徐嘉自己去考研,高等数学她是极有可能通不过的,因为她在大一两个学期中,高等数学都是通过补考才通过的,考研最重要的一条招生规定,就是属于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政治课和英语课必须获得及格分,否则,专业课再好,总成绩再高也不能被录取。徐嘉她老爸担心的就是这个。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徐嘉在她父亲的逼迫下自己去考研,结果高等数学没通过,糟糕的是外语考试也出了问题,三门专业课成绩尽管得到九十八九分,高等数学和英语不及格的两道硬伤彻底断送了徐嘉父亲想让女儿上研究生的梦想。    
    


第五部分第68节 该何去何从

    文新的工作也有了着落,他陪莼子去天坛公园举办的全市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见面会时看上了一家单位,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用人单位也需要引进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参加工作,答应可以给他留个名额等到他毕业,于是就草签了一个合同,如果三年后没有特殊变化,文新就可以直接去这家单位报到。     
    找个好工作,使自己走向社会后不至于太悲惨,也许就是学生们在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毕竟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还只是极少数的精英,精英们是绝对不会到这所想法实际的大学屈尊的。于是蹋蹋实实找份像样的工作作为大部分学生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想法,倒不失为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在大学学习刻不刻苦关键也得先使学生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既然在大学的一切努力都是到毕业时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那自己的付出是否和自己将要收获的果实相符合,多少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之一。     
    过去常讲一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到现在这世道就有些变化了,于是有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个好爸爸对子女来说可能预示你将不再挨饿和吃苦,对于毕业生来说,就是就业找到好工作的保证了。     
    像文新这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找个工作按说还是不太费劲的,不过他来自京城的郊区,本所学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来自城区,为了照顾这些城区的学生,就像为了照顾京人的面子和脾气,京城的高考分数线总要大大低于其他地区的分数线一样,学校对毕业生就业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远郊区县的毕业生毕业后还要回远郊区县工作,只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