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雷颐





定是通商。只是和你通商,我和你没有政治上的往来。就是还要表示我是一个天朝上国,尽管它已经被打成那样,还要表示我是通商。它选择设立总理衙门,当时给它定的是比六部要低,给它选的房子也都是非常,就是它办公的地点,也是比六部都要破烂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它不知道到总理衙门以后,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归总理衙门管,实际上总理衙门后来它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因为在近代中国和外国人打交道越来越多,就是说它的权力实际上是越来越大。 

    开始的时候,(朝廷)它想外国人你不就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嘛,各种事情打交道,我在地方上设立两个职务。在南京设立叫做南洋大臣。在天津设立一个北洋大臣。就是外交上很多外国人的事务,我都让你在地方上,你跟他们打交道别到中央来,我中央不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实际上它不知道,它设立了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之后,实际上恰恰使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的权力越来越重,尤其是北洋。北洋离政府又近,离中央又近,所以我们后来说北洋军阀。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北洋变成了另外一个权力的中心,(朝廷)它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对时势它认识的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也是反映出了整个对外是一种抵制,尤其(朝廷)它把很多观念性的东西比实际的东西看得更加重要。比如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大家知道圆明园都被烧了,咸丰皇帝也跑了,最后让(言斤)新和外国人谈判。谈判的时候他就提出来,包括赔款什么割地这一类,他都觉得不高兴,但是可以接受。但是外国人在北京驻公使这一点,是万万不可能,万万不可接受。 

    那么在历次争论之中,反对者总是把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道德的层面,上升到这是违反了孔孟之道,这是使人心变坏。就是说在这种争论之中,中国人有一种泛道德化倾向,总是喜欢把技术问题上升为道德的问题。这样使他反对的人,在道德上居于一种劣势。而洋务派,他(们)恰恰没有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只能居于防守的位置。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必须去做,但是你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你还是按照孔孟之道。他(们)确实又说不过一些顽固派,所以他(们)采取了一种回避争论的方式。就是说我只管做。但是碰到一些重大问题,在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你还是没法绕过去的。所以洋务派后来提出来一个纲领,一个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么这个口号,我就是讲一种理论,它在不同的背景中它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它在开始的时候,它是为了反对顽固派,是针对顽固派的进攻来谈的。但是我们也要讲到,等到维新派登上舞台的时候,提出不仅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这时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成了反对维新派的一种口号。所以它一个理论在不同的背景中,它是有不同的作用。这也是我学历史的时候,经常使我感到这一点。 

    总之洋务派可以说是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基础。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它本身有个弱点就是官办企业。官办企业,由于官僚化管理,它不按照经济成本,包括贪污腐化盛行。但是实际上“洋务运动”,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它的矛盾已经积累得很深了,只需要一个外在的一个偶然事件,就能够把它给破坏掉或者使它破产。这个事件就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大家都知道,中国军队被日本打得特别的惨,那么强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这次“甲午战争”,使中国人一个大的惊醒在哪里呢?就是觉得,因为中国人从来是看不起日本的,从文化上、从国土、人口都是看不起日本。但是中国却被日本打得那么惨,这时候促使一些中国人开始反省,“洋务运动”可能还是不行,还需要有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这时候维新,我们后来称之为维新派,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这个维新派恰恰是相对而言,是当时读书人中比较下层的,是体制内最边缘的一群人。可以说这个社会变革的动力呢,,从前的权力,从清朝满清贵族中央的手中下降到汉族的地方封疆大吏的手中,现在社会变革动力这个角色,开始由体制内最边缘的一批知识分子来充当这个角色了。中国被日本打败之后,他们就开始反省。尤其像康有为,这时候一批新人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梁为代表的新人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反复的宣扬实际上就一点,为什么中国被日本打败?就是因为日本它搞了明治维新,实行了君主立宪。所以康有为他们就写了一些文章,要学习日本。所以这点在当时也是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被日本打得那么惨,反而提出要学习它,这个也是被人指为什么卖国啊,什么很多很多的反对意见。 

    所以维新派就提出来变法。所谓的变法,就是指政治制度要有变化。就是认为洋务派光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是不行的,政治制度也要变。当康有为在1898年通过种种关系,种种历史的因缘机会,他打动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决定支持康有为进行变法的时候,这时候维新派,事实上他们是看到了阻力很大。他们在变法没有实施以前,宣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什么的。但是在真正要实行的时候,他们采取的策略,提出来具体做法还是非常温和的。当时实际上他们内部的讨论知道,是应该废除科举考试,办新式学堂。但是觉得现在如果提出这个,肯定要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反对的,所以没敢提出来。 

    另外呢,他们没有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他们想走一个迂回曲折的道路。他们想从行政改革入手,逐渐逐渐地从行政改革,看以后能不能走上一种政治体制的改革。但就行政体制的改革,本身也是非常困难的。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是有自己的利益的。当你要侵犯这个利益的时候,这是很困难很困难的。结果光绪皇帝一宣布要裁撤多少部门,要减多少官员,这些官员一下子都到慈禧那儿去哭诉,使矛盾就激化。这些官员呢,都站在反对维新的这一边。所以就是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知道是从6月份开始变法的,搞了一百天。我们称之为“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没有表态。因为她也采取一种观望,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她采取了三个政策,这个政策后来看来是很关键的,是很重要的。第一,她革除了光绪的师傅翁同和的职务,革职回家。翁同和又是光绪的师傅,当时又兼了好几个职务。他的权位很重,他跟康有为的关系又很好。因为当时皇帝是不能见四品以下官员的。光绪和康有为之间很多来往,主要是靠翁同和在从中传。那么慈禧把他给免职回家。另外呢,以后又规定了二品以上的大臣受新职,要到慈禧面前谢恩。因为这时候,大家恐怕也都知道慈禧,因为她已经归政了,已经宣布是光绪皇帝亲政了。皇帝亲政,按照道理应该到皇帝那儿去谢恩。那么她让官员到她那儿谢恩,实际上是给官员一个暗示,给所有的官员,那关系很明显的,就是说尽管皇上亲政了,实际上权力是在我这儿。第三点,她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去管理这三支军队,就是京城的三支军队归他总管。 

    后来由于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就导致了9月21号所谓的,我们称之为“戊戌政变”。就是慈禧从颐和园回宫把光绪抓起来,那么废除所有的新法。慈禧一句话就把光绪问的没话可说。她说:“按照你这么说,我们的祖宗之法就不能使国家强盛,难道祖宗之法不如西法”。这个在中国是非常厉害的一种问法。中国总是这样,你要说要学习外国的一种东西,他就说我们祖宗的或者谁谁谁的,我们传下来的什么难道就不行?“戊戌政变”之后,把新法尽废了,“戊戌维新”失败。但是“戊戌维新”失败之后,它有两个后果或者说三个后果吧,这是比较值得注意的。 

    第一个就是,大家知道“戊戌维新”派,这些人实际上权力不大,但我觉得造的声势很大。能有那么大的声势,跟他们办报,梁启超声名就是那时鹊起的。办时务报,时务报报纸论政。这使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报纸对政治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后来的革命党人、留学生就开始报纸论政,办各种刊物。报纸论政,这是中国一个(特点),对中国后来有很大影响,通过报纸论政。第二呢,从康有为开始搞维新运动的时候,一直到1898年,在这两、三年间,他知道光靠一个皇帝是不行的,首先要发动民众。当时他所谓的民众,主要还是指一些读书人。要改变读书人的观念,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会。有学法律的、算学、还有等等,当时中国人的知识观,还没有分化的观念,觉得只要从西方来的都统统称之为西学。有算学会,就是学算术的。了解一下算学会,什么物理啊,学物理的各种各样的学会。大概在这两、三年之中吧,就有几十个,大概有七、八十个这种学会。这种学会呢,虽然后来都被禁止了,但是使知识分子或者使民间知道什么叫做结社,结社自由。使中国从传统的民间社会,开始向现代的公民社会转变。从政治的方面来说,这两项结构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我们刚才讲了,维新派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实际上(清政府)它把体制内的推到体制外去了。等于说清政府,实际上我们从后来看,他又丧失了一次机会。就是说他改革的空间,存在的空间又进一步大幅度的缩小。那么这时候变革的动力,就从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转移到体制外的,后来我们称之为革命党人的孙中山和一些会长为首的。当一个社会的变动,由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时候呢,那么这个变动要发展起来,就不是一般的改良或者改革,而是一场要爆发革命,就是要把统治者推翻掉。 

    实际上两年之后,就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这种“义和团运动”,它有很深厚的原因,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传教士深入到中国的乡村,他在中国的乡村传教的过程中,有教民和当地农民的利益上有冲突,和当地士绅利益上有冲突,和文化观念上有冲突,基督教和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有观念上的冲突,这种种冲突就使民间实际上早早地就开始了一种反洋教运动。 

    这个时候慈禧,她也急于想寻找一种能够抗衡外国人的力量。就是说义和团,(慈禧)她就觉得有可能能行。最后她就派了一些官员去考察义和团。结果(官员)回来就含含糊糊跟慈禧就讲,大概是可以,反正他就含含糊糊地讲了。那么慈禧就认为义和团果真是非常厉害,我们现在又可以抵挡外国人的这个东西(武器),所以就决定支持义和团。 

    义和团这种民众运动一得到政府的支持,它就越来越极端,它发展也很迅速,它就越来越极端。它就到北京,后来它就提出来,它的口号叫做扶清灭洋,提出来把洋鬼子分作多少等。他说的洋鬼子不但包括外国人,包括当时一些学新学的学生,包括戴眼镜的呀,什么用火柴的呀,这些通通是要属于打杀之列。并且他们提出来,他们还冲到宫里去搜了一下光绪,没有搜到。完了还提出来要把康有为(抓回来)。因为大家知道“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梁启超都跑了,都跑到外国去了。提出要把康有为,什么要抓回来。 

    这时候呢,就发生了后来的八国联军血洗北京。义和团表现得非常英勇啊,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八国联军。 

    我觉得最值得反思是什么,慈禧在八月中就匆忙从北京逃跑,逃到西面去了,往西安那边逃。在路上的途中,她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官兵也要绞杀义和团。她说这一切的罪过,她都推到义和团身上了,认为就是这帮拳匪作乱。她就把责任都推到义和团身上,并且让官兵协助外国军队一起来绞杀义和团。 

    我觉得义和团真正的悲剧,我觉得在于团民很英勇,反侵略、反帝这是很正义的。一个非常正义的行为,却被清朝统治者中最腐朽的势力所利用了,这点也是很大的悲剧。但恰恰就是由于经过了当时叫做庚子义和团事件之后,清朝政府都逃跑了,在逃跑的途中或者在回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才想起来,在各种压力之下,清朝政府才决定要实行新政。实际上这是1898维新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它到这时候,它的统治的合法性已经要大打折扣了,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