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雷颐





敌行抡J导噬险馐?898维新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情,它到这时候,它的统治的合法性已经要大打折扣了,经过义和团事件之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它的统治的威望各方面已经很低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才提出来要实行新政。实际上它搞得也是非常的缓慢,后来别人认为几乎是一个幌子。 

    这时候实际上,中国的新的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主要是工商阶级。中国的工商业一直在发展,发展得还很快。另外新式知识分子在兴起,尽管也还有科举制度的(阻力),但是去外国留学的人啊,新式知识分子已经越来越多了。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尤其在日本的多数都是革命党或者倾向革命,这个时候就掀起了立宪运动。而立宪运动,它情绪高涨当然有很大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从前注意不够的,就是日俄战争对这个立宪运动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日俄战争,大家知道是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战争。是1904年2月开始打的。这个战争可以说是中国的耻辱,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但是这场战争一开始打的时候,这个中国的立宪派,就是主张立宪的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和那些学生主张立宪的人就断定,都在判断,他们断定日本将胜。但是那些清朝统治者他认为俄国将胜。因为日本进行了君主立宪,而俄国是君主专制。这不是人种和人种之间的战争,是两种制度之间的战争。一个优秀的制度,总会打败一个落后的制度。到1905年5月最后有分晓,日本战胜了俄国。一下子使人们,噢!看来这不是人种和人种之间的战争,是两种制度的战争。这也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侵略以来,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人们说为什么能打败?就因为日本的制度比俄国的制度要先进。这时候很多人开始觉得,中国要强大、要进步也要立宪。 

    清政府实际上它的立宪也是一拖再拖,一拖再拖。但是国内的这些立宪派等不及了,就不断地发动和平请愿,发动了立宪运动一次又一次。在这个立宪运动强大的压力之下,清政府在1911年的5月8号,它出台了一个就是表示它要搞立宪改革。它成立了一个实行内阁制,但是出现了一个皇族内阁。这个内阁由十三个人组成,十三个人中有七名都是皇族的成员,所以人们后来就把这个内阁称之为皇族内阁。它完全违背了皇族成员不能入阁当国务大臣的最基本的原则。实际它一宣布这个名单,别人就知道,清政府还是不愿意,清廷也不愿意放弃一点权利。 

    大家知道就是在1911年秋,它是春天宣布皇族内阁的,1911年的秋天呢,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比如说当时有一个铁路政策,说铁路从前是民营的,民间有很多股份什么的,(清政府)它提出来铁路要收归国有。收归国有,那从前那些民众当然不干,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发起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在四川那个地方,保路运动搞得更加轰轰烈烈一些,清政府反而镇压。在这种状况之下,它不是安抚反而是镇压,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既“武昌起义”。所以一个小小的这个,一下子清政府垮台,就证明它的基础已经很脆弱很脆弱了。一个导火线就足以使这么一个大王朝轰然倒塌。 

    所以从鸦片战争到它倒塌这七十年我们看到,纵观晚清史的时候,清政府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它总是拒绝变化。而当时机已经消失了,没有机会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迫的变革,结果就总是越来越被动。这个阶段做上个阶段要做的事情,别人还是不满,这个形势还是不能满足。它又拖、拖、拖,拖到最后没有办法了又做上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总是被迫的变革,被迫变革就很被动了,最终是垮台。 

    现在有一种观点或者有很多人觉得,清政府不会改良,不会妥协,说中国如果走上改良之路恐怕就很好。问题是我们看晚清史,就好像改革、改良或者妥协,总要有一方做妥协。我们看到清政府在它有力量的时候,它从来不做妥协,并且它对最开始的改革,它总是用最强硬的手段来对待改革者。所以与其说下层太过激,不如说上层太顽固。它拒不变化,所以我们就觉得,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它的这个统治者,它不变,它被动,它不主动变革,它只是被动应付的时候,它能应付与一时,但是最后它要付出总的代价。 

    主持人:谢谢雷教授,紧接着我们看一下网上网友对您的提问。 

    第一位网友叫“永远的电子商务”。他说在整整一百前,清朝进行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法制大改革,为的是尽快接近现代法制,让西方社会按照承诺取消“领事裁判权”。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们又在进行基本类似的法律文件大汇查,为的是仍然是要融入国际社会,跻身世界贸易组织。我发现一百年里有许多这样的类似和重复,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百年里在社会制度上一直徘徊不前?这是一个问题。另请雷老师讲一讲,鸦片战争后的所谓“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经济特区”,属于改革开放的先头兵? 

    雷颐: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历史在某种程度,起码在中国这一段历史好像是在重演。比如说又是从特区,我们知道从八十年代初设立,也是从南方的几个小地方开始设立的。但是它有一个最根本的不同,这次是主动开放,而那一次是被迫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当然了,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就是从49年以后又有一段时间,由于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包括帝国主义的封锁,有内在的主观原因,对外国的看法,那种什么阶级斗争呀,什么帝国主义,这种看法,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使中国又有一个几十年的闭关锁国状态。那么现在又要和国际接轨,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很多问题都要和国际接轨,起码从形式上可以说有某些类似,但是我觉得有个根本的不同,这次是主动的,那次是被动的。 

    主持人:好,下面的发言机会留给现场观众。 

    观众:您好,老师我知道您对历史积累特别深厚,然后我知道厚积薄发嘛,也非常赞同您今天的所有观点。就是说我想知道你对现实的思考,对将来的判断是什么。就是说比如说对中国现在,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大,因为我觉得历史,学习历史的话,不可能就是光为了研究历史,扎进头去肯定要拔出头来。 

    雷颐:我觉得学习历史的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历史容易培养出来有一种历史感。当你碰到现实的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就会有一种触发,也会有一种感想。那么对于中国现在的现实,我觉得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觉得就是说在社会结构吧,在社会结构上最大的一个变化,我觉得是从前这个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的一个社会,就是没有社会,可以称之为。只有国家、有政府,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单位这种结构,正在变为一个有市民社会,或者有公民社会的一个状况,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甚至比起具体的政治变革来说,我觉得这个公民社会的建立是更加重要的。或者说公民社会是一个良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基础。这是一个大的判断上。我觉得随着今后的经济改革,这个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为公民社会提供的一个基础。有可能为未来的一个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一个,打下了一个根基。但是具体什么改,怎么改?也是各种因素在那儿互动的结果。但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到现在来看,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恐怕是越来越明显,它产生的弊病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你是把各种弊病、矛盾积累到很远很远以后,没准有个更大规模的爆发,那时怎么办?还是通过一种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地消解矛盾、化解矛盾。这个我觉得,现在实际上就是面临这种选择的时候了,包括人们对反腐败,尤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腐败,对吧。腐败现象这么严重,实际上跟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是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说,如果再没有明确的政治体制上的变革的话,那么整个改革的成果,以后究竟会不会被这种腐败的东西所吞噬掉了,这都很难讲。 

    主持人:好,那这位同学呢,可能他还觉得您没有明确的回答他的意见,他的问题。有一个方法让您做一个选择题,他主要是想问您未来的态度是乐观的呢?还是什么?这样选择您对未来的态度。您带着历史感讲了过去,衡量现在,然后您对历史的态度呢?第一个选择是乐观的。第二是悲观的。第三是喜忧掺半的。 

    雷颐:第三。 

    主持人:我估计是选第三。 

    好,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结束之前您也知道,我们的通例是我问一个问题,您只用一句话回答。不能说第二句。我的问题是:您花了这么长时间给我们讲晚清改革,您是带着历史感给我们讲的,您到底的意图是什么呢? 

    雷颐:到底的意图。我就是说,如果用一句话中国老话其实就是几个字,叫做形势比人强。 

    主持人:形势比人强。您再解释一下,我以为您说是形势逼人。 

    雷颐:形势比人强,比人要强。 

    主持人: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是吗? 

    雷颐:到时候形势让你,就是你愿意改也得改,不愿意改你就被动地也得改。或者用中国一句老话,叫做形势比人强。用一句古希腊的谚语叫做,愿意的,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推着走。 

    主持人:谢谢您,谢谢,深刻! 

    谢谢雷教授光临我们的节目,也谢谢清华大学的师生参加我们的节目。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下周同一时间千万不要错过,再会。 

    来源:凤凰网 /第91期《世纪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