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策
两旁不断有敌人的斥候、斗舰靠近接战,处于外围最边上的两艘船行进稍慢,便被敌缠住,陷入重围之中脱身不得,但此刻我已没有功夫再去管这两艘船上士兵的死活。
近了,五丈……
三丈……
“点火!”我大吼道。只要点着船头堆放的燃油、柴草,再借助凌厉的北风,火势必能蔓延至整个船队。
忽然,蒙冲船上射来一排箭雨,忙着点火的我军士卒不及躲闪,纷纷中箭倒下。
我见状急怒,脚尖一点,纵身一跃而上。
身在空中,前面两杆长枪撇了过来,我一拧腰身,顺势一拉,两名敌兵吃劲不住,直惯下船头,我借着劲道飞身跳上船头,敌兵见我上船,便再顾不上射箭,纷纷手持利刃围将过来。
身后将士见我如此神勇,顿时士气大涨,持刀甲士也顺着船沿而上,与蒙冲船上敌兵战在一处。
干柴与燃油发出“噼啪”的响声,火终于点起来了,熊熊火光中,油浸过的船板在经过连续的高温灼烤之后,终于耐不住燃烧起来,蒙冲船上一时间到处是浓烟火光,撑帆的桅杆被烧着了,发出吱吱的声响,船上的士兵见火势凶猛,纷纷跳水觅船逃生。
锦帆在烈火中燃烧,风助火势,须臾之间,拥挤不动的十余条船蒙冲舰中已有一大半着火了,敌兵见火势无法控制,遂大部转移到斗舰之上,此时已有数条战船向我们围笼过来。
破釜沉舟,敌军这是要作最后一博。
我透过重重烟雾,见不远处江面上,十余条敌船正急速而来,当头一员大将,身高体壮,手提月牙戟,身披甲衣,如天神一般,立于船头。
一艘我方战船靠了上去,刚要接战,只见那将一个纵身,离着三丈之远,便跳了过去,戟锋过后,刹时有五六名士卒被挑落在江中。
其余士卒大赅,惊恐之余,纷纷抛下战船,跳入江中。
“甘宁!”我见那将如此神勇,心中一动。
看甘宁的威严和气势,我的直觉告诉我,真正的决斗开始了。
我迎了上去,这是最后的决战,是属于勇士的战斗。
如果以多恃众,靠着牺牲手下士卒的性命来持多取胜,那样即便胜了,也不甚光彩,甘宁心里也必不服。
方才那一战两军相博,讲究的是战略计谋,偷袭、诱敌、截杀皆是兵法韬略之一,当无不可,而现在,则是两个人之间的决斗。
我擒戟遥指,向着甘宁,在表示敬重的同时,也下了单挑的战书。
甘宁已杀得虎目尽赤,身上满是鲜红的血迹,手中戟法盘旋正向我而来,待到得近前大喝道:“可是高宠?”
我吐气沉声,力贯戟身,用力架开甘宁全力的猛刺,道:“正是!”
就在这舟楫纵横,火光冲天的江面上,我与甘宁就如同两个绝世的高手、江湖的侠士一般,决斗着身法的敏捷、手中的利器和千般的杀气。
这一战对我来说,极是不利。
虽然我自认在水中尚可一博,但与锦帆甘宁比试起来,三个我也不是甘宁的对手。
所以,在挡住甘宁的第一波攻势后,我当机立断,退。
向着岸礁之处急退。
唯有到了岸上,我才能施展出戟招的威力来。
甘宁踏着破碎的船板在身后急追,我没有回头,因为稍一迟疑,月牙戟的锋刃就有可能直扎进我的背脊里。
我踏浪而行,侧身避过甘宁的长戟,戟式迭出,点刺甘宁下腹空档,甘宁也端是了得,硬生生的千斤坠刹住身形,回戟封住要害,我两人即在这礁石沙滩之上,撕杀起来。
甘宁适才被我火攻计烧得大败,这口气如何出得来,惊怒之下,战力几乎达到惊人的地步。甘宁这路戟法迅急势猛,走的是刚猛一路,适才我被他连着三戟占了先机,不得已连连后退,在十合内,我落尽下风。
其实,甘宁的戟法并不花哨,一招一式朴实无华,但在攻与守张驰之间,却是凌厉之极,无论我的短戟如何变化,甘宁的月牙戟始终以自有的节奏沉着应对着,以不变应万变,正是戟法之精髓,甘宁已深得其妙。
太史慈拥有高超的武技,孙策具有雷霆般无敌的霸气。
与他们相比,甘宁就如同天生的战神一般,与之对战,我可以感受到他全身散发出来的无穷斗志。
要是再这样拖延下去的话,二十合之后我必败于甘宁。
见甘宁如此神勇,我心中仰慕相惺之情更重。
江面上两军仍在混战,依靠兵力上的优势,敌军紧紧将我军突击船队包围在核心,受困的我军士卒则以方圆之阵相对,守御严密,阵法得当,敌军一时也攻不进去,岸上华歆部正与弃舟登岸的敌兵撕杀,彭泽口水道到处是交战的杀场。
太阳早已失去了光芒,战场中一片混沌的晦暗的红光,所有的兵刃都兴奋的颤抖,要求仆人们祭上更多的鲜血。军卒们都已没有了意识,存下的只有那一点固执的灵光,机械的挥动手臂,砍,劈,刺,其它的一切,似都不复记忆。
残肢断骸飞在空中,狂烈的战意直冲云霄。枪尖刺入了胸膛,刀刃划过了颈项,箭矢穿透了咽喉。落下船来的军卒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江水没过头顶,此时,不会有人在意他们,不论是战友,还是敌人,他们已经出局。
这一战从清晨直杀得中午,彭泽口江面上血红一片,浮尸横江,双方士卒皆伤亡甚巨。
相峙的局面终于被打破,驻守彭泽渡口的许靖军在最紧要的关头出现,敌军的最后一点斗志终于被摧毁了。
甘宁被我绊住缠斗,敌军群龙无首,士气低落,见我大军压来,纷纷弃下刀枪投降,唯有船队正中甘宁的帅船之上,仍有士卒不肯投降,拼死据守,那是甘宁的亲兵锦衣卫。
嘶杀声渐渐平息,我虚晃一戟,荡开甘宁牙戟,大喝道:“我闻甘兴霸开爽有略,轻财敬士,手下健儿乐为用命,如今我军胜局已定,汝为何还作徒劳之举!”
甘宁怒道:“高宠小儿,暗施诡计焚我坐船,杀我亲卒,我甘宁岂能与你善罢干休!”
我大笑道:“我为豫章校尉,保境安民乃我之重责,击退犯我境之敌,当属天经地义,两军交战,贵在用谋,以计取胜,古人崇之,有何不可,况且你持勇生骄,轻敌冒进,召致大败,又怪得谁来,此番败绩乃是你听信黄祖谗言,无故犯我豫章,扰我百姓之报应,故天神不恕!”
甘宁闻言,大笑道:“我甘宁纵横长江数载,信奉的是强者为王的道理,什么狗屁校尉,在我眼里是一文不值?什么天理报应,那是当权的污史贪官用来奴役百姓的鬼话,岂能瞒过甘某?” 他的目光如炬,如一道闪电扫过我脸上,流露出万分的自信。
第二十二章 百骑踏营
我道:“说得好!所谓苍天护佑,天神不恕,其实不过是些愚弄百姓的手段,自不能信,只是好男儿立身于天地之间,当为国为民做一些事情,这样也不枉来此世间一遭,岂能自甘为江贼,成为欺压良善百姓的凶寇。”
甘宁听我之言,勃然大怒道:“是贼寇又如何,甘某劫富济贫,行的是侠义之举,自问比之你们这些天子门徒,朝廷大员,要强上百倍。”
我听甘宁这话,知道其乃血性汉子,性情刚烈,眼里容不得些许沙子,遂道:“既然如此,将军又何故乘我豫章稻谷初熟之时来犯,不为抢粮,又是为何?”
甘宁被我问得语塞,脸上一阵通红,不由大喝道:“你休要巧言令色,我甘宁今日败于你手,自没话说,待我回江夏尽起精兵,再来与你决一死战。”
我哈哈大笑,沉声道:“我先前听人说起甘宁之能,以为必当世之英雄也,今日一战,才知不过是莽夫一个,徒有虚名,如街市之杀猪屠夫无异!”
甘宁平日里风流倜傥,自视甚高,今日屡遭我言词相激,顿时气极,手上月牙戟蓄劲发力欲与我再战。
我见甘宁已被激怒,知道若讲不出个所以然来,甘宁必然不服,道:“那黄祖子射与将军素有不和,此番你败仗回去,黄祖必加害于你,到时能否保得性命尚不可知,何谈再与我一战?”
甘宁听我此话,怒气渐平,脸上神色将信将疑,我的话显然是触动了他的痛处,此番来犯豫章想来也不会是他的本意,估计是黄祖父子唆使所致。
甘宁沉吟道:“即便如此,你杀我健儿,毁我楼船,此仇不共戴天,待我甘宁投得他处,再来与你计较!”
我听甘宁语气也不如方才那般坚定,遂指着远处的江面道:“将军之亲卫现在仍困于江中,所乘之锦帆旗舰也基本完好,此番我军所杀者,大多为黄祖军士卒,我敬将军是条汉子,你若执意要回去送死,我也不相拦,只不过为那些相信将军的士卒而痛心!”
甘宁顺着我的手势看去,果见火光中“甘”字的帅旗飘飘,那旗舰仍停靠于江中,想是锦衣亲卫仍在苦战之中。
我瞧甘宁神色,已有些心动,便又道:“为将者,当择明主而相投,那黄祖乃无义之辈,怎能识将军之勇武,此番一战,宠已识得将军之英武,惜将军之才能,奇#書¥#网若将军不弃,宠诚意相邀将军,共骧义举,同谋大业!”
甘宁本为手下将士伤亡而痛心,这时听我所说方知无恙,心神稍定,怒气也渐渐平息下来。
我道:“将军若是不信,尽可乘船过去看个究竟,我即着令手下士卒不得拦阻。”
甘宁见我言词恳切,不似说慌,便一个纵身,抢过一条空舟,催动内力向蒙冲旗舰靠去,我见甘宁上船,即着令四周的士卒撤下,甘宁如果真的要走,以他之能,我即便真的派兵相拦,恐也拿他不下,反而会伤更多的士卒,不划算。
不如落得大方,做个顺手人情。
这一战虽然胜了,但敌军的战斗力如此顽强,实在令人吃惊,俗话说杀敌一万,自伤三千,如果伤亡太大的话,支援东线番阳战场的兵力恐怕不足。
“看,敌人的帅旗落了!”一名士卒狂喊起来,然后是震耳欲隆的呼喊声,我跳上一叶轻舟,和身边的军卒一样,享受着作为胜利者的快乐和喜悦。
甘宁在确信亲卫基本无伤后,终于率军投降了。
当我踏上甘宁的旗舰时,看到的是一双双犹存着敌意的目光,不过,甘宁向我伸出了手,我知道要彻底让甘宁和他的部下心服,我还须显示出更大的能为才行。
毕竟,与刘表、孙策比起来,豫章郡太小了。
岸上华歆正在指挥着救治伤员,我走上前去,询问我军伤亡情况,结果却几乎令我窒息。
参战的七千五百名将士中,许靖部因为最后加入,五千余军屯兵中,伤亡不大,阵亡不到二十人,受伤的也只有三百来人;华歆部二千正规军中,一部与突到岸上的敌军接战,伤亡较大,有一百一十人阵亡,伤四百人;最令我痛心的是随我突击的五百精锐,一战过后剩下的已不足二百人,其余的大多没于阵中,所乘之战船也只有一条尚可使用,其余的悉数沉没。好在甘宁军舟船除七条蒙冲舰遭烈火毁损严重外,其余的三条蒙冲和一半的斗舰、斥候船完好,尚可一用。
敌军方面,此次来犯的二千人中,除甘宁的锦衣亲卫二百余人随甘宁投降外,另在战场上放下武器投降的有八百余人,战死、淹死或被火烧死者足有千人。
……
建安元年八月十二日,月耀日,豪雨如注,遮盖了鄱阳湖万倾水面,雨雾中,我与甘宁率领着四百精兵乘坐尚存的十艘战船南下,直取番阳。
东线战局在孙策军猛攻下,已经危如垂卵,战事初始,刘晔施疑兵之计,指挥军屯兵大张其鼓向东开进,作出我军主力增援东线的假象,孙贲信已为真,大军在八月五日到达番阳外围后,没有冒然深入,而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由于孙贲还未摸透我方底细,太史慈、刘晔赶到番阳时,起初尚能与孙贲、周瑜军相峙。
但刘晔的计谋却不能瞒过周瑜,三日后,周瑜引本部一千人乘夜突袭我军营地,周瑜所部惯于夜战,对敌经验极是丰富,一入我营即直杀奔主帐,切断了太史慈、刘晔与四面的联系,防御经验欠缺的军屯兵一下子乱了阵脚,闻喊杀声起,就误以为孙策军已攻占营垒,顿时大败。
太史慈率五百亲兵保着刘晔奋力杀出重围,孙贲见太史慈兵败,也乘势杀出,从番阳到上缭这一路上,太史慈连战连败,直至到了上缭才稳住阵脚,待清点人数,先前的万余队伍只剩下三千人左右,其他的大多做了孙策军的俘虏。
好在上缭易守难攻,城深坚固,当地宗族又起兵相援,太史慈这才堪堪守住城池。现在,从番阳到上缭这条百里长的战线上,番阳已被孙贲军四千众团团包围,番阳令郑浑手中仅有军屯兵七百人,能坚守到现在已极不易,如果再无援兵,番阳陷落恐只在这一两天了。上缭,周瑜正引得胜之师扎营于城下,双方形成了新一轮的对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