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策
“将军杀到哪里,我们就跟到那里。”在这一份朴素的军人职责面前,生或死都不再那么重要。
“张辽休狂,河北高览前来战汝!”断喝声中,一员膀阔休壮手持铁枪的贯甲大将自山丘下杀上,在他的后面还跟着近二百骑的曹兵。
高览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为河北四虎将,颜良、文丑丧身于官渡一战,高览、张郃则识机投靠了曹操。
“来得好!杀——!”张辽策马摇枪,直取高览。
“铛!”在一声沉闷的碰击之后,从半山丘俯冲而下的雁北骑与仰攻的曹军高览部接战。借助有利的地势,雁北骑瞬间而下的气势一下子压倒了马种上占优的曹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抱团整体疾进的优势在速度的优势下,显现得更加明显。
没有华丽的单挑,没有双方将士观战的呼喝,有的只是战马奔跑途中的喘息和士兵跌落马鞍的惨叫。
这是一场殊死的性命相搏!
不需要更多的装饰的东西。
战争本来就是这样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战阵中,张辽的枪划过一道绚丽的光影,将一名紧跟在高览身后的曹兵连盔带甲刺穿。由于彼此靠得太近,敌卒喷射出的鲜血飞溅到张辽的脸上,浓厚的腥臭之味窜入鼻间,随着浓重血腥味的涌入,不止是张辽,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的陷入到了疯狂之中。
“杀——。”一个冲锋结束,雁北骑损失了三十余骑,而高览的身边则稀稀落落的只剩下了五、六骑。
短时间内在数量上的压倒优势,加上俯冲而下的速度,让张辽和高览承受了不一样的结果。但是,随着这一回合的结束,张辽的优势也随之荡然消失。
俯攻的优势不再!
冲下的雁北骑还未来得及品味胜利的快意,马上就发现自己的身边又涌上来了更多的曹兵。
“不要靠得太近,用箭矢逼住敌人的势头!”见到高览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随后赶来救援的曹军将校立即改变了作战意图。
他们远远的围绕在雁北骑的附近,避而不战。虽然雁北骑的攻势难以抵挡,但无论张辽冲向哪一个方向,却都无法突破曹军的重围。
在一次次的纠缠中,雁北骑的人数在渐渐减少,每一次的冲锋都会有掉队的士兵被盯着的曹兵围杀。他们并非不够英勇,只是他们已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
“将军,我们还剩下三百骑!”
当天色将明的时候,撕杀了半夜的张辽已是人困马乏,八百勇士在不断的冲杀中,也已损失过半!
东方,旭日已将云霞染得分外通红,照得诸频山上的青翠树木都隐隐约约的带上了金黄的光辉。这个时候,公绩应该安然到达乌江边了吧!张辽的眼神平静而安宁,一如这即将消逝的漫天繁星。
“勇士们,向着东方,向着日头升起的地方,冲锋!”张辽举起了他的枪,枪上的红缨已经脱落,只剩下了有些卷曲变形的光脱脱的枪尖。
这是最后一次冲锋了,每一个还幸存的雁北骑将士都知道,经过连番的撕杀之后,对于成功突围,谁也不再抱有希望。
战马嘶鸣——,声音凄厉刺耳。在如雷般轰鸣的马蹄声中,不断有失去力量的战马倾覆前蹄倒下,而其它的同伴则依旧向前!
“快迎上去挡住,不要放张辽跑了!”已经稳住了心神的曹彰大声喝喊道。
张辽这是要决死一战了,这个时候若再不迎击,则矢志仆死的敌人就真的有可能逃脱。若真是那样,指挥这一战的曹彰将真正会无地自容。
“挡我者死!”张辽的枪一次次疾出,荡开无数挡路的兵刃,他的枪狠狠刺在当先一名敌卒的盾牌上,在一阵巨大的暴裂声后,牛皮盾牌一刹那间变成了空中飞舞的碎片。长枪奋进,毫无阻塞的扎入褚黄色的甲衣里。被刺中要害的曹兵顿时垂下了脑袋,这是一场舍死忘生的战斗,决死的勇气让张辽迸发出了惊人战斗力。
几乎在同时,一阵剧烈的疼痛却从张辽的左肩处传来,是一柄锋利的大刀,握着刀柄的曹军司马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我要杀了你!”未等敌将说出这一句话,张辽左手猛然抓住刀身狠命一扯。刀锋在削落张辽肩上一大块皮肉后,呛的一声落到地面上。
在敌司马无比错愕的眼神中,张辽右手枪已如灵蛇般出洞,枪尖如信,飞射敌人的面门。这名得意忘形的曹军司马的额头立即渗出一道血线,然后仰身倒下。
“全部射杀!”不远处,传来曹彰气急败坏的吼叫。
想不到激战大半夜,张辽在近身搏战时神勇依旧,不得已曹彰下达了不论敌我,悉数射杀的命令。
一时间,箭如飞惶,伴随着样蝗的起飞声,无数的箭矢带着闪亮的轨迹划过了微明的天空,如同暴风雨一般打在冲击的雁北骑阵营中。
最外围纠缠交战的雁北骑士兵首先被射中,和他们一样命运的是听从命令欲邀立功的曹兵。他们的身份迥然不同,但他们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中箭的士卒翻滚着倒在冰冷的大地上,他们没有机会再站起来了……。
“将军小心——!”在急促的呼喊声中,挡在张辽身前的一名亲兵慢慢倒下,一支越过空隙的箭插在他脖子上,血顺着箭杆淌下,染红了胸前的一片衣襟。
十八骑!
在不断的被追杀中,雁北骑在付出了异常惨重的代价后,终于杀出重围,来到了诸频山脚下。这个时候,张辽的身边只剩下了伤痕累累的十八骑。
“将军快走,这里由我们来抵挡!”一名满面是血,失了双臂的雁北骑队率用牙咬着战刀,回马扑向追赶上来的曹兵。
很快,其余的十七骑也不约而同的拔马回身,向着曹军褚黄色的巨流扑去。
过了诸频山,前方就是乌江了。那里有凌统的接应,可以暂时避过曹军的锋芒。可是,用八百将士的生命换得芶安,即便是活着,又是什么意义?
就在张辽犹豫的时候,冲入敌阵的十八骑已瞬间被曹军洪流所吞没。隐隐中,张辽只听到最后的一声呼喊:将军,你要活着!
“是的,要活下去,就算有千难万难,我也要活着。只要我不想死,没有人能杀了我!”张辽的脸上满是泪水,他泪眼朦脆中,他看到前方有一支军队正缓缓的靠近。
“快去增救张辽将军!”这是凌统的声音,他怎么来了,他不是应该在乌江边吗?
“公绩——!”在神志渐渐失去的最后时刻,张辽只看到有无数呐喊着的将士奔跑过自己的身旁,在他们的最前面,是一个年轻又熟悉的身影。
这里是诸频山起伏高低的山岭,离乌江边还有十里的路途,在张辽半夜出城吸引曹军的注意力后,凌统即率领余下的将士从另一侧悄然遁出土城。由于围困的曹兵都想着急急去支援中军,凌统的突围相当的顺利。
成功到达诸频山脚的将士有二千余人,如果他们继续选择东进,就可以毫无阻隔的到达乌江,渡过这条淮水支流后,他们的处境就非常安全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想这样做。
他们每行进一步,都能听到后方那激战撕杀的呐喊声、惨叫声……。
“将军,我们不走了!靠着同伴的死换来的活命机会,我们不想要!”一名年近四旬的老卒拦在凌统的面前,双膝跪倒。随后,二千将士齐刷刷的停下了脚步,他们纷纷转过身,向后背留向了东方,向正面留给了州州离开的战场。
凌统瞧着这一幕凄然的场面,眼中早已蓄满着夺眶的热泪,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如果真的想哭,为什么不痛痛快快的流泪一次呢!
“好——,我们不走了,我们就在这里等着张辽将军他们!”凌统大声命令道。
战斗在每一个角落,追赶张辽正紧的几十名骑兵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到抵抗。本能的向后退缩,却立时与后面跟进的部队碰撞在一起。诸频山虽然不算什么高山,但在山岭起伏间也有不小的坡度,骑兵要进出只能依靠一个个相对低矮的岭道,这碰撞的混乱让曹兵付出了代价,后撤不成的曹兵顿时遭到无情的砍杀,上百名士兵被凌统军斩杀。
不过,这瞬间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整个战局,更不能成为扭转败局的关健。
醒悟过来的曹彰很快就重新调整了队列,一队队骑兵有序的从各个岭道突进,将在高丘上防守的凌统步卒团团围住。
步兵守在山丘可以比垓下平原有更大的依托,只要守住一个个制高点,曹兵要想攻取,就必须仰攻才是。当然,这样一来,凌统他们的退路也不会有了,因为地势低平的地方是不适合步兵坚守的。
在包围与反包围中,短兵相接的激战暂时平息了下来,阳光也透过青绿的树影洒落到地面上,斑斑驳驳的,仿佛一朵朵飘浮不定的白云。
新的一天的战斗即将开始——。
第二百零六章 并肩御敌
新的一天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经过一夜与雁北骑的混战,曹彰所部已疲惫不堪,因此,他们虽然逐次包围了凌统部占据的各个山头,但却无力再发起进攻。
援兵为了决定胜负的最后因素,曹彰能够指望上的是即将由灵壁开来的曹操中军。而凌统、张辽呢?他们的援兵又在哪里?
乌江畔,由淮水驶入的楼船终于靠岸,在高宠的统领下,贺齐、蒋钦的三千水师齐齐登岸,作为当初北伐军的后备队,这三千水师原本担负的任务是保障南北运输的通畅,现在,他们的任务则变成了救援。
除了这三千人外,其它的一万七千名北伐士卒不知下落,诸葛亮、陈登、张辽、凌统、李通这些个将领是生或是死,高宠也已许久得不到可靠的讯息。
“这都是我的失误——”高宠在船板上顿足捶胸,然而这又岂能只怪他一个。
从客观上说,这次北伐完全是狂热冲动下的产物,江东的民众在接连的胜利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昔敬慕中原的那一份虔诚,在经济上逐步取得领先之后,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在军事上也证明自己,然而,事实的结果却刚刚相反,一切都还需要时间。
而在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相比,也有很大的不足。由于山岭的阻隔,荆北一带高宠军数万精锐对于淮北的紧急战况支援有限,而中原的一往平川却能让曹操能从容的从河北、司隶调来兵马。
在北伐的人数上,除去三千水师驻留寿春后备外,此次随同诸葛亮直接北上作战的只有一万七千人,张辽的雁北骑兵二千四百人,陈登方陵部七千人,李通的江夏子弟五千人。凌统的宿卫营二千人,加上诸葛亮身边的随从参谋、斥侯等六百余众。这样的兵力如果单独的用在突击上,堪堪足够,但偏偏主将诸葛亮在占据了细阳、灵壁、萧关之后,眼界过于执着在巩固已占领土上,一个都不能丢,一个都不能少。不断的抽调有限的兵力又被分散到这几处地方,结果等曹操大军袭来时。一个都守不住。一个都逃不了。
细阳的陈登部由于被抽走了四千精锐到彭城,结果以三千老弱敌曹操数万精兵,一战即溃大败而走,连陈登也失散于乱国中不知去向。
灵壁李通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在曹操兵围城池里,李通手里能够动用的兵力只有四千人,比陈登稍稍强一点,而本是攻击先锋的雁北骑有一千人被派出去守了萧关。这样一来,本来尚有战斗力的队伍因为建制的混乱而战略锐减。
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原是为了分散反对者的力量,通过调动兵力将陈登、李通的权力削弱,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这般内斗的结果却使得北伐部队大伤元气。
唯能大弃者,方有大智慧。
这些年来,高宠每每能在看似无望的逆境中奋起,拥有的就是决断的勇气,敢于取舍的霸气和临危不惧的义气。
与之相比。诸葛亮的所谓智谋弃其量只能是小智慧,每得一处总有一大过。这才是他在蜀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从主观上讲,高宠的责任是他已隐约猜测到了诸葛亮的计谋,却没有对其它将领进行足够的提醒,以至于北伐军在决策时诸葛亮一家独大,隐登、李通等人的反对意见也因为张辽的支持而变得苍白无力。
对于自信预先判断的他没有想到会发生徐庶遇刺的事件,这一由小人物引发的突然变故让高宠滞留在金陵一时难以脱身,而这间接导致了整个北伐行动大权旁落,操之过急。
高宠的失误、诸葛亮的私心加上司马懿的诈降计策,失败就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中渐渐形成,现在,能够挽回败局的只能靠将士们的英勇了。
“宠帅,斥候探报,西面诸频山一带火光四起,喊杀声震天,有可能是突围出来的队伍。”蒋钦猛然从一艘斥侯船上跃上楼船,高声叫喊道。
“探听到是哪一路兵马吗?”贺齐急问道。
“曹兵将诸频山一带山道完全阻断,斥候无法进入,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