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策
“生死在此一役!”甘宁在解决了袁术军水师后,率已部三千精锐正在乘胜追击。
高宠、甘宁如同交叉的两股洪流奔泻在袁术军的营寨中,刀与枪的角击声、弓弩发射的响声以及战马的嘶鸣声,回荡在空寂寥落在黑夜中,高宠军不断的迂回穿插着,仿佛一把锋利无比的镰刀一样,在袁术军的营中拉开一道道鲜血淋漓的口子。
在战斗中失去头颅的袁军士卒垂死的尸体横躺在倾倒的旗幡上,受伤的战马挣扎着发出粗重的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兵卒生牛皮甲的气味,在经过一夜的激战后,双方的较量终于接近了尾声。
临近天明,一直试图勉力支撑的纪灵见大势已去,率残部仅一千人向着成德败退,他的二万大军中,战死者五千余人,另有一万三千名袁军士卒作了高宠军的俘虏。
高宠此役以六千兵力击破袁术军二万强敌,在以少胜多的辉煌背后,付出的代价是三千精锐将士血洒沙场,其中随同高宠冲杀的六百死士生还者,不足三十人。
高宠全身浴血,人与马皆是一片鲜红,也分不清是自已的血还是别人的血了,雷绪与梅乾也好不到哪里去,雷绪身上受刀伤十余处,梅乾在激战中一条左臂被敌人斩落,独臂的他犹自死战不退,其麾下三百将士到最后剩下者只十人。
“大将军,翻过这道坡便是成德了!”
仓惶逃跑中的纪灵大口的喘着粗气,他摘下头盔,脸上尤自惊魂未定,胯下的战马也如水洗一般,不停的哈着白气,从脱离战场迄今,高宠的追兵就紧追不舍,现在好不容易快到成德了,只要进了城,高宠就奈何不了自已了。
“进了城就到家了!”纪灵鼓舞着已站不起身的兵卒,只停留了这一小会,后面急仲的马蹄声又起。
“大将军,等等我们!”纪灵已无暇理会身后兵卒的哀嚎,成德城灰暗色的城墙在视线中越来越近,他奋力拍打着几近脱水的战马,只要再接近一些,就可以让城中守军出现阻挡追兵了。
成德的城门紧闭着,高高吊起的踏桥让纪灵不得已勒住了马缰。
“快开门——,我是纪灵!”纪灵抬起头,朝着城上大喝道。
“纪灵匹夫,你可还认得这面旌旗吗?”城上响起一个洪亮的声音,随后是一顿密集的箭雨射下。
纪灵挥动三尖刀遮挡开几支射来的箭翎,仔细朝城上看去,却见在城头上高高瓢扬的旌旗上,一个斗大的“高”字正迎着朝阳猎猎而舞,在城楼上更有一员贯甲大将威风凛凛的站着。
“朱桓在此,成德已为我军之囊中物了!”城上之将哈哈大笑道。
第六十九章 临淮鲁肃
P仰望城垣,纪灵的脸上布满了绝望,在自已的身后,兵卒几已损失殆尽,现在前有坚城挡路,后有追兵紧逼,纪灵面前已无生路可寻。
“纪灵匹夫还不授首!”一个稍显稚嫩的声音猛然间响起。
纪灵拔马回身,却见一个高宠军的年轻小将正跨马举刀杀将过来,锋利的刀口闪着夺人的光芒,在刀尖之上一缕血红刺入纪灵的眼帘。
那是一把饮血的利刃。
纪灵激灵灵打了一个寒颤,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什么叫做恐惧。
就在纪灵回身的光景,他的背面赤裸裸的暴露在城上兵卒的面前,站在城头的朱桓看得真切,他手一挥一声令下,密集的箭雨再一次席卷向匹马单刀的纪灵。
纪灵强打起精神,举三尖刀大喝道:“纪某在此,有胆气的便来拿去!”
那小将脸上显出冷冷的笑意,手中大刀带着一道美妙至极的弧线卷向纪灵的颈项,纪灵见对手如此的轻谩自已,怒喝一声,使足了全身的力气迎刀架了过去。
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际,一支利箭夹杂着呼呼的风声,从城头射落,倏得钻入纪灵毫无遮挡的背上,纪灵吃痛,闷哼了一声,手中刀不由自主的缓了一缓。
“记住了,我叫丁奉!”这是纪灵最后听到的一句话。志在必得的丁奉没有浪费这个好机会,在刀口切入颈骨的咯嚓声响起后,纪灵披发的首级冲天而起,失了头颅的颈腔间喷出一股浓浓的鲜血。
就是这稍纵即逝的一援,要了纪灵的命。
半空中纪灵一张脸因为失血而惨白,他怒目圆睁,忽然间一张嘴咬住丁奉的刀背,丁奉使劲甩了几下,也没能甩掉,随后干脆用手抓住纪灵的头发,使劲一扯,方自让纪灵松了口。而此时纪灵无头的躯体依旧保持着直立的姿式,随着战马的颠颇而上下起伏,直到冲出去十余丈远方自颓然倒地。
丁奉用刀尖挑起纪灵的头颅,朝着城上挥了挥,在城楼上,朱桓手持弓箭,正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城下的战况。
方才射出那致命一箭的,正是朱桓。
原来朱桓一军在进驻西曲阳后,正遇上连日雨水,使得洛涧河水暴涨的机会,朱桓遂挥军乘舟而上,迅速向成德一带进攻,成德的袁术军只顾着注意淝水方向的动静,对东面的洛涧一带毫无防范,遂被朱桓抢杀夺了城池。
逍遥津一战,由于朱桓军的突然出现,使得袁术的二万大军失去了唯一的后方支撑点,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主将纪灵阵亡,袁术军中投降的达到了一万四千余人。
经此一战,袁术主力丧尽,要想坚守寿春已无希望,在长史杨弘等人的谏议下,袁术一面差使者往邺城求见异母弟袁绍,恳请收留;另一方面收拾金银珠宝,准备移驾渡过淮水,向北岸的下蔡一带转进。
建安三年七月二日,袁术裹胁寿春民众万人北渡淮水,留守在寿春的是其麾下大将张勋,还有不足五千的新募兵卒。
与袁术的凄凄惨惨相比,得胜之后高宠可谓意气风发,不仅顺利取得了淮南的大片沃土,而且还得到了一万名精壮降卒,这些归顺的降卒只要稍加整训,便可以补充在恶战中损失掉的兵员。
建安三年七月三日,成德城,高宠军三路人马齐聚,出发时的一万精兵现在兵力总数已增长到三万众,除了高宠外,朱桓和黄忠的队伍都扩编了接近一倍。
成德,议事厅。
“兴霸,斩杀纪灵的那员小将可是出自你的军中?”高宠看着案几上呈放的纪灵首级,道。
甘宁上前道:“正是我军中伍长丁奉是也。”
“一伍长竟能斩杀了敌上将纪灵,兴霸军中真是藏龙卧虎,英雄辈出呀!”高宠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梅乾、雷绪,感叹道。
“和洽,给丁奉记下头功,升军侯!”高宠大声道。丁奉的事迹激起了高宠对往昔的回忆,当初的自已和丁奉一样,是刘繇军中的一个伍长,所凭籍的也只是一腔的热血和勇气。
“甘宁、朱桓、黄忠,统领所部击破强敌,皆立下功绩,特加俸二百石。雷绪、梅乾不畏艰难,作战英勇,加俸一百石。和洽整顿军务克尽职守,加俸五十石。”高宠扫视四下,一口气将话说完,这一次对作战有功将士的封赏是为了进一步激发战斗力,保证攻取寿春这最后一战的顺利。
随后,高宠跨步走到徐庶跟前,躬身道:“元直,这一仗若无你的调度,则不知如何胜矣,宠在此施礼了!”
徐庶忙还礼道:“宠帅使不得!”
高宠道:“元直勿辞了,宠知道汝之志向非为功名利禄,乃为一展生平之抱负耳,宠得元直为军师,自当一拜,今渡江北伐后,我军离颖上已不远矣,不知元直家中更有何人,我即刻差人前往接济。”
“家中只有老母尚在,庶远走在外,已数年不见,正挂念不已。”徐庶眼眶微红,低声道。徐庶至孝,听高宠问及家人,藏匿在心底深处的思母情结被触动,不觉黯然垂泪。
高宠劝慰道:“元直放心,宠即差人往颖上一趟,将汝之母亲接来,让其瞻养天年。”
徐庶感激道:“宠帅如此待我,庶肝脑涂地也不能报此大恩!”
“诸位将军,从今往后,凡我军阵亡之将士,家中老弱幼小无人供养者,由所属郡、县从府库中拔出怃恤金供养,此为律令,若有违反者,定严惩不贷。”高宠转过身,对着众将大声道。
建安三年七月五日,高宠率甘宁、黄忠、朱桓等将领,起大军三万余人,向袁术的老巢寿春开进。
寿春,地处淮水南岸,南引汝、颍两水,东连三吴富庶地区,北为中原腹地,西接陈、许,外有江湖为阻,内有淮、淝水利,扼南北往来之要冲。在寿春之南有芍陂,土地肥沃,可灌溉良田万顷,足以为战守之资。
与逍遥津那场大战形成对比的是,寿春的袁术军现在士气低落,他们几乎是没有怎么抵抗,就弃守了高耸坚固的城垣了,守将张勋在被高宠还没有进城之前就慌忙北窜。
寿春城作箕形,周围约十多里,外郭则有二十余里,在主城的四周还建有四个附城,以作屏护,建安二年十月曹操为了攻下寿春,率上将数十员,近十万大军,亲冒矢石,连斩数员偏将,方始破城而入,由此可见寿春城垣之坚固。
然而,事隔不到一年,当高宠率军来到寿春城下时,这里只空余下块块青石供人纪念,整个寿春城已是一座没有防御的城池了。
高宠军进城时,见到的景象是一片的破败与狼籍。
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强楚都城的寿春,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那些曾位于中央内城的宫殿、台榭、仓廪,府库、祖庙、祀社、神稷,官员的邸第、驿馆,以及分布在外城的民居、墟市、旅馆、店铺,一切的一切都伴着连年的战火而深埋在废墟之中了。
对于寿春这座城市来说,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已成了过去。
寿春,议事厅。
高宠正再一次招集众将,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丁奉换了一身新的铠甲,得意洋洋的站在众将的最后,这是他第一次被允许参加讨论军队作战方略的会议中,年轻的脸上充满了骄傲的神色。
“宠帅,袁术那老小子跑得不快,我们只要挥师北追,就一定能擒杀袁术残部!”黄忠搂了一把胡须,沉声道。
黄忠部已抢占了淮水上的渡口,只等着高宠一声令下,便举兵北上,在黄忠看来,自已这一边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与甘宁、朱桓相比,总觉得要差了一些。
“若能追上袁术的话,便可以夺到玉玺了!”和洽谏道。
“军师以为如何?”高宠见众将齐声请战,遂将目光投向徐庶。
徐庶思虑了一下,谏言道:“诸位将军说和是,我军之胜全有赖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现在袁术已是众叛亲离,草木皆兵,我们只要再加把力,整个淮上就都是我们的了。”
“我看末必!”徐庶话音未落,只见多日未见的刘晔陪同着一个二十七八左右的男子大步跨入厅堂。
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文士。
“子扬回来了!”高宠大喜道。
自朱桓与刘晔领兵占领临淮后,刘晔便在留了一封书信后不知去向,只是在其信中说了要去寻访一位能够扶佐高宠的智谋之士,莫非说刘晔信中所说的智囊便是眼前的此人。
“禀宠帅,晔给你推荐一人,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乃当世之俊杰,宜当大用。”刘晔手指向身旁之人,谏道。
“先生既有才略,何以年介而立,乃是布衣之身?”高宠讥讽道。
要是换了往常,以高宠对待贤士的态度,是断然不会如此嘲讽的,但适才鲁肃一进来就驳了徐庶的话头,此刻又是缚手而立,摆出一副自负的神情,正处在大战告捷喜悦中的高宠心态已有了偏差。
鲁肃闻言大笑道:“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在肃眼中,天下群雄无一可佐之明主,故不投矣!”
高宠见鲁肃出言虽傲,但却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遂异道:“先生适才所驳之言宠有不明之处,可否一一详解?”
鲁肃大笑道:“这有何难!将军置军淮南,师劳远袭,此为兵家之大忌。今若再挥师北上追击袁术,则全军远离豫章已有千里之遥,将军难道不惧豫章生变吗?倘若豫章万一有失,将军南北难以兼顾,军队粮草无继,军心不稳,桂阳、零陵、庐陵三郡远悬岭南,又鞭长难及,如此则离大溃不远矣。”
鲁肃的话着实石破天惊,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如此对高宠严厉警示过,即便是徐庶、刘晔曾出言提醒过,也在高宠增强了石印山的防卫后没有再提,现在,鲁肃的话却如同一桶冷水直灌入高宠发热的头脑中。
的确如鲁肃所说,孙策自皖城一败后,久久没有动静,虽然有广陵的陈登和贼寇作乱牵制着,但基于高宠对孙策的了解,这样的平静是绝对不应该的。
“宠帅,子敬之言甚是,以孙策的见识和能力,是绝对不可能让我们坐拥两淮的,那样的话,只要假以时日,我军实力必然会超过他,这是孙策绝不希望看到的。”刘晔也谏道。
“哼,难道说就凭着你几句花言巧语,我们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